《金剛經》在說些什麼?

2014080506:30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是一切佛法核心,為深陷生活泥沼的人們,
注入一股安頓生命、沉澱心靈的喜悅力量!

  將禪宗發揚光大的六祖惠能,
年輕時只因聽到《金剛經》中的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開悟了!
從此出家修行,並進而成為禪宗一代宗師,
也使《金剛經》影響力源遠流長,被譽為另一部「心的經典」。

這是因為佛陀沒有分別心,
不會以自己的價值觀去分斷事物與情境的好壞。
他悟通了一切痛苦來自於我們的心,
修行的目的在於心的端正,以達到無苦境界。


《金剛經》在說些什麼?

  禪宗從達摩祖師開始,都是以《楞伽經》為最重要的經典。
由三祖道信開始,兼以《金剛經》為禪宗典據。
由於《金剛經》的精神與禪宗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理念相合,
六祖惠能以《金剛經》取代《楞伽經》,
擺脫《楞伽經》文句名相煩瑣的束縛,
以單刀直入的方式求得開悟。

  《金剛經》為什麼至高無上?為何這麼重要?

《金剛經》文中一再反覆的說:

  「假如善男信女們將《金剛經》裡其中
的四句話為別人解說,
他所獲得的福德遠勝於
以恆河沙粒數的三千大千世界財寶來布施的福德
。」



乍聽起來很不可思議,
六祖惠能二十四歲時的確只聽了經文的其中一句便開悟了,
也因而出家進入佛門,正好印證了這段經文的說法:

  六祖惠能父親早亡,他和老母移居廣州,在市場賣柴為生。

  有一天送柴給客人拿了錢正要離開時,
忽然聽到有人在店裡誦唸《金剛經》,
當他聽到《金剛經》中的一句: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立即開悟。

  便問唸經客人說:
「你唸的是什麼經?是從哪裡得來的?」

  客人說:
「這部《金剛經》是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
五祖弘忍大師那裡得來的。」

  惠能聽了很高興,把柴賣了並安置好母親後,
便告辭離家,走了三十多天來到東禪寺,
跟隨五祖黃梅弘忍大師學習佛法。

  《金剛經》引發惠能皈依佛門,
後來惠能繼承衣缽成為六祖之後,
將《金剛經》列為禪宗最重要的經典。
他在廣東曹溪將禪宗發揚光大,
由他展開了生氣蓬勃的中國禪宗。

六祖惠能的弟子們一花開五葉:
曹洞宗、偽仰宗、臨濟宗、雲門宗、法眼宗,
五個宗派分別將曹源一滴水
(指惠能的禪心、禪的真諦、正傳禪法。)
傳承到後世花開遍地。

《金剛經》的影響也隨之源遠流長,
與《心經》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兩部佛學經典。

  《金剛經》是論述智慧到彼岸的修行成道法門,
在佛教中是屬於「不可說境界」。

  成道之路,
必須通過修行者自己親身體驗真修實證才能開悟。
開悟的過程和最終究竟如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是語言文字無法說明清楚的。


同樣的,《金剛經》也是如此,
儘管經文只有短短五千一百七十五個文字,
但由於文字名相艱澀難懂。

其中精義無法透過文字邏輯推理而得,
只是在經文的語言文字上推理,難以真正了解其意義。

必須通過自己真修實證,沒有去親身經歷便不可能真知。


 

  

佛陀在《金剛經》裡對須菩提說法,整部《金剛經》都在說「空」!

  須菩提是佛陀口中所稱的:
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是佛陀十大弟子中的解空第一。

諸法皆空,「空」是什麼?

「空」在禪宗經典經常出現,
開悟者於任何當下剎那都處於空境。

「空」是佛陀思想的精隨,
是離欲的開悟者抵達無苦寂靜彼岸後的心境。




佛說苦生苦滅

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出痛苦產生的次第過程!

他又接著思維了七天,終於覺悟出痛苦止息的方法:
人會產生痛苦是因為有一個無明的「我」存在。

人若能「無我」,在任何情境都能無我,
苦便無從生成、無處可附著。


佛陀說:「我覺悟出痛苦生成的真理!
            我也覺悟出消滅痛苦的方法!
              苦生苦滅是我一生說法的主題,
                 凡是跟苦無關的就不是我所說。


「生住滅有無,以及劣等勝,佛依世間說,非是依真實。」
──龍樹菩薩《七十空性論》


一千多年後,佛陀攸關痛苦生滅的生死輪轉的思想,
已經被誤解為前生來世的輪迴轉世。

因此龍樹菩薩才在《七十空性論》第一篇便開宗明義的指出:
「凡是以下經文提到生、住、滅、有、無以及比較差、一樣、
比較好這些言詞,佛陀只是借用世間的語言,
而不是真的在說:生、住、滅、有、無、劣、等、勝。」



因為佛陀沒有分別心,
不會以自己的價值觀去分斷事物與情境的好壞順逆。

想要看清超越實相與非相的真理,
了脫生死不是真指生命的生死,
佛陀所指的是苦生苦滅的輪轉。

佛陀悟通痛苦是來自於我們的「心」,
修行的目的在於人面對不同情境時,
以自我的角度去分辨際遇的好、壞、善、惡,苦
也因而產生出來了。

我們於赤子之時原本沒有這些分別心,
隨著人的成長養成種種錯誤的自我價值觀念,
痛苦煩惱也因而產生了。


因此六祖惠能才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佛」是調御丈夫,學習佛法即是修習心法的調御,
破除種種錯誤的觀念,重拾父母未生之前的真如本性。


什麼是正確使用心的方法?
即是把心當成鏡子一樣:

事情未來之時,不期待。
事情來之時,完全如實反映。

事情過了之後,又回復成空。
心完全地融入於即時剎那當下,
不以過去之心、現在之心、未來之心看待事物,
也沒有我、人、主、客、時間的分別心,
能隨時隨地無我第融入於當下剎那瞬間,
這便是最高的空狀態。




諸相非相

回教苦行教派蘇菲有一則故事與《金剛經》所說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樣:
智者阿部達和他的隨侍弟子一起旅行,
在路上遇到一隻狗對著他們狂吠。
弟子罵狗說:「大膽畜生!怎麼可以對老師如此不敬。」
智者阿部達對弟子說:「別再罵牠了,這隻狗的本性比你還好。
牠一視同仁,對所有的陌生人都大叫。
而你對高位者禮貌,對低下的人輕藐。」

智者阿部達的隨侍弟子心中有相,有高位低下的分別心。
因此境界不如一隻路邊的狗。

心是所有作為的先導,是評估所有行為的主要因素。
若沒有心的作用便不會生起任何心理狀態,
所以說心是所有善惡心理狀態的先導。


有個人問禪師說:「人應該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
禪師說:「人有兩種:有一種人不知道如何過自己的一生。」
「另一種人很正確的踩在自己的人生道上?」
「不!另一種人誤以為人有很多輩子,可以一再犯錯,
下輩子可以重新再來過。」禪師回答說。

生命實相是:
人只有一輩子,每一分、每一秒、
每一瞬間剎那當下都無法新再來過。
無論現前好壞順逆境遇,
我們的一生就是所有無窮多數個剎那當下相加的總和。


金剛經》說:「過去之心不可得、現在之心不可得、
未來之心不可得。」


開悟的禪師悟通這個道理,因此他永遠無我地活在當下,
融入於現前的法相裡。
不揹負過去、不企盼將來、永遠活在當下瞬間。



延伸閱讀:金剛經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