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修習日:一行禪師教導之修行法門

2021112218:30








正念修習日
一行禪師教導之修行法門:
《安般守意經》、《四念處經》和《勝妙獨處經》


一行禪師在西方弘法,是以《安般守意經》
Anapanasati Sutta, Majjhima Nikaya 118)為基礎的。
師父出家幾年後,發現《安般守意經》開示了佛陀的教導,
感到非常高興。
此經教導我們如何覺照自己的存在,
覺觀身受心法的微妙變化,
藉此深入體會生命的實相,
不再受困於恐懼、瞋怒和貪愛等痛苦


師父發現這部經典時,猶如找到金礦一樣,
感到自己是世上最快樂的人;
師父持之以恆修習此經已六十多年,
深深體會到《安般守意經》是禪修教法的精華,
經文開示了一套可靠易行的修行法門,任何人

甚至是小孩都能藉以感受到禪修的奧妙。
《安般守意經》有四組觀照當下身受心法的方法,
四組方法大同小異,
各有四種練習,引導我們察覺身心的剎那變化。

首先,我們要學習對境覺察,
逐漸培養出禪定,最終邁向解脫。
就以第一組覺觀身體的練習為例,
佛陀首先教導我們觀呼吸。
呼吸是身和心的橋樑,
當我們覺觀到呼吸時,我們的身心就開始融和。
練習數分鐘後,身體和心念會統一起來。
如此繼續保持這種覺觀,
我們便能放鬆身體,讓身體得到休息,
從壓力、緊張中恢復過來,從而治癒一切身心困苦。

梅村以這套教法作基礎,
發展了深度放鬆練習及身體掃描練習,
讓大家覺觀身體的每一個部份,
並以正念去擁抱身體的每一個部份,
使身體釋放緊張,身心都得以復元。
同樣的方法可應用到心所的轉化上去。

我們開始去覺觀心所,無論生起甚麼念頭,
都以正念去擁抱它、平伏它,把它轉化濾淨。
久而久之,心便徹底平靜安住,達至禪定的境界。
只要心專注、不散亂,
便能得解脫,不再受妄念束縛,完全自由自在。

佛陀在《安般守意經》的開示很簡潔,
只有四組練習,要是能明瞭並體會箇中旨趣,
便可發展出其他不同的修練法門。
這些修練法門不是僵化呆板的,
而是能自然而然地融入日常生活當中。

師父和先輩大德寫下了許多偈誦,
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修習正念。
這些琅琅上口又實用的偈誦,都是源於《安般守意經》,
例如
「吸氣,呼氣。
深深的,舒緩的。
平和的,暢快的。
微笑,放鬆。
活在當下,美妙時刻。」

這偈子能幫助我們覺觀出入息,令我們專注。

我們告訴自己:「吸氣,我知道我在吸氣。」
           接著說:「呼氣,我知道我在呼氣。」
亦可縮短句子,只說:「吸氣,呼氣。」
如是修習後,
身心自然而然地進入較深沉、較緩慢的呼吸。

深沉、緩慢的呼吸是心能安頓、平伏和鬆弛的反照,
習禪能令我們平靜和心輕自在,
只要繼續修習,收獲自然更大。

「吸氣,微笑。呼氣,放鬆。」
我們可以停下來,覺受心境已經變得清明,
也感受到生命的美妙。
時常修習「吸氣,活在當下;呼氣,此刻美妙。」
我們就可看到生命的實相。
在梅村,我們會唱正念歌曲來幫助我們記憶偈誦,
並將之一一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
現在請大家閉上雙眼,正身端坐,放鬆下來,
感覺舒服就可以了,請大家跟我們一起修習。



參閱: 
觀音唱誦 ─ 一行法師一日禪開場(諦聽)




Discourse on the 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 (Satipatthana Sutta) -  Lotus Happiness

《四念處經》Satipatthana sutta, Majjhima Nikaya10)
《安般守意經》相輔相成,
能夠幫助我們實實在在的活在當下,
對當下的一切了了分明。

《四念處經》引導我們進一步觀修身受心法,
讓我們了解能觀和所觀同屬一體,
繼而明白到唯識學派的教導,
令我們對無我、無常、涅槃三法印有更深刻的理解。

當我們明瞭這些法義,同時時刻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我們便有機會證得究竟的解脫。

Amazon.com: The Blooming of a Lotus: The Essential Guided Meditations for  Mindfulness, Healing, and Transformation: 9780807012383: Nhat Hanh, Thich,  Laity, Annabel: Books
《安般守意經》《四念處經》的禪修練習
尤適合初學者掌握坐禪或行禪的要領,
我們編寫了一本禪修導引手冊,
名為 The Blooming of a Lotus
(意譯為《綻放的蓮花》),
詳載三十四種禪修練習,並附有相關經文的注解。

在我們傳承中,另一本同樣重要的經典是《勝妙獨處經》
Bhaddekaratta Sutta, Majjhima Nikaya131)。


This Moment - The Delight in this Day of Excellence - Way of Bodhi

佛陀在經中教導我們完全活在當下──
生命只在當下。過去已逝,將來未現。

從這部經典我們看到原始佛教和臨濟禪宗乃一脈相承。
抓不住當下,就抓不住生命──
佛陀在其他經典裡也開示過這個教法,
例如在《優婆塞經》(Upasaka Sutra, Madhyama Agama 128)中,
佛陀提到現法樂住 (drstadharmasukhavihari)至少五次。

這教法在我們傳承中佔有重要地位,同時亦是梅村之宗旨。


Bhaddekaratta Sutta, Auspicious Day: "what is past is left behind; the  future is as yet unreached... do what should be done today" - Buddha  Weekly: Buddhist Practices, Mindfulness, Meditation

大乘要義
梅村,我們的修習是身心合一的,
不會將身體排除於心之外。

身體的平靜和轉化會帶動心的平靜和轉化,
而心的平靜和轉化又能帶動身體的平靜和轉化。

我們對《安般守意經》的理解和應用,
其實是依據大乘佛教身心合一的教法。

痛苦與解脫是一體的,他們互即互入,互相依存。
沒有痛苦,便不可能有轉化;
痛苦是轉化的基礎本。
解脫是對痛苦的本質與根源有深刻理解的過程。


梅村弘揚的教法:
痛苦只能轉化,不能消失斷滅,只有把壞的轉化成好的;
美好的結果乃建基在壞因緣上,沒有壞的,則不可能有好的。
過去,人們以為只有終止痛苦,徹底地消除痛苦,才有自由。
然而,縱使此刻生命中痛苦仍在,我們還是可以獲得喜悅和快樂的。
沒有船,一塊細小的卵石立刻就沉到水底;
但若有船隻承載的話,就算是數以噸計的石頭也不會下沉。

快樂是可能的,縱使我們身心仍有痛苦的卵石。
梅村修行的另一特色是以僧團為重心。
僧團就像一隻船,如果我們讓僧團帶領,
就算我們身心有苦,我們也不會意志消沉。
轉化是一個過程,時刻都在進行著。
完全獨立的涅槃是不存在的,
涅槃是能夠看透自然實相的狀態。
縱使阿那耶識中仍存在痛苦,我們的心仍可感到自在,
因此,唯識法是我們習禪的基礎,
可以令我們明白轉苦為樂這個過程。


踐行大乘佛法的同時,梅村更強調融入社會。
在越戰時,師父把佛教「帶上街頭」。
當世上充滿痛苦時,佛陀不能再留守寺廟內,
他必須走到街上幫助受苦的人。
為此,師父創立了一個新的組織──
相即共修團(the Order of Interbeing),
把覺醒訓練(戒律)應用到戰爭生活境況中,
後來更將之廣泛地應用到社會層面上,
特別是社會服務這一範疇。

相即共修團以實踐大乘佛教的菩薩願行為宗旨
(見「十四種覺醒訓練」),
所以成員都努力修習五種覺醒訓練(即守持五戒),
這麼做不但貫徹相即共修團的理念,
同時也為社會大眾建立道德規範。

梅村把五戒重新演繹為五種覺醒訓練,
目的是讓大眾易於接受和明白,
好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出來。
譬如第五種覺醒訓練是指正念消費,其牽涉面廣闊,
包括為保護心靈健康,
我們須小心選擇書本、雜誌和電視節目;
為保持身體健康,我們要避免飲酒和服食毒品。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採納了五種覺醒修習,
寫成宣言向全世界發表。
這份名為「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言」
(UNESCO Manifesto 2000)的文件,
當中只對五種覺醒修習作了輕微的修改;
至2006年2月21日為止,宣言已有75,847,655位
(接近七千六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士署名支持。




禪根與梅村法印
一行禪師是臨濟禪師第四十二代的傳人,
我們是一行禪師的徒弟,
便是臨濟禪師的第四十三代傳人了。
臨濟禪師的第三十五代傳人了觀(Lieu Quan)禪師,
在越南發展了新的法系,
這樣算來,師父又屬於新法系的第八代傳人,
而我們則是第九代。
越南大多數出家人均屬了觀(Lieu Quan)禪師這個法系。

在梅村,我們的行持有很多禪宗的元素。
我們特別強調日常生活中的修習,
以獲得正念、定力和洞察作為解脫之道。
我們的傳承植根於臨濟禪師的教導,
尤以他倡導的「地行神通」為本。
師父和梅村僧人一直奉行臨濟禪師的教導,
將之視為新的法印,
但它又是佛陀所教導的「安住於當下」的延續。

梅村所有的教導都帶著這個法印的標記,
強調「我已到了,已到家了」
這個法印告訴我們,就在此時此地,就在當下,
我們已能觸到涅槃、踏足凈土,
無須到遙遠的時空去尋覓。
凈土是每天二十四小時皆可得,問題反倒是:
我們是否有空間給凈土?
我們相信:
「苦難無可避免,但內心是否痛苦則是可以選擇的。」
這種理解對社會大眾的行動很有幫助。
日常生活中,人們會碰上很多困難,但是一旦返回內在的修持,
覺觀呼吸,便能進入清新、幽涼的涅槃境界。

涅槃給人足夠的空間,讓折磨身心的火焰冷卻、熄滅。
一旦我們回歸自己的呼吸,當下一刻便已深入了涅槃。
我們本著菩薩的慈心,為轉化社會而努力,但實際上,
我們並不希望踏足一個沒有痛苦的地方。
痛苦必須存在,它是原材料,
是菩薩施行轉化的對象。沒有痛苦,就沒有淨土。
梅村對淨土作了新的定義:
那裡有了解和慈悲,那裡就有淨土。

本著禪宗這種參透苦樂的洞見,
我們鼓勵大家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刻,進行修持,不要間斷。
無論是坐著、站著、睡著或身處任何活動,凈土都觸手可及。

當我們覺察地修習行禪、坐禪,靜聽佛鐘的起落,
或配合不同活動,
默念合適的偈誦,我們便接觸到凈土。

梅村提出了「手提淨土」的概念,就像我們有手機一樣;
而既然有即沖的咖啡,也就有即達的淨土。
無論到那裡,我們都能找到淨土,就在一瞬間!
我們修習思行合一時,皆以平穩、清明和慈悲為依歸。
這樣,我們的言行都會是正確的言行。

我們有的在興建佛寺,有的在照顧傷病,有的要開創事業,
但不管俗務多繁忙、壓力多沉重,
我們都不會失去穩固、清明與慈悲。
...........(中略)
總結 以上,我們提供了一些方法,
把佛法用於今日世界的日常生活裡。
佛法的應用仍有很多尚待發掘的地方,
在更新佛陀的教導方面,還有很多工夫要下。

今日社會大眾的心理和理解,跟佛陀時代的很是不同。
科學、科技、醫療各方面都迅速發展,
讓我們對大自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要讓佛學和現代生活息息相關、要把佛學具體地應用於生活中,
我們對佛陀的教導要有更深的了解,還要將之不斷更新。
今日所有佛教徒,都要擔起這樣的責任,既要忠於自己的傳統,
也要把傳統的教導,
以巧妙的方式傳遞,使大家可以接受、從中得益。

過去二千六百年,佛教的傳統已發展了很多修習的技巧。
我們僅以有限的能力和卑微的努力,
嘗試更新佛教,把佛法帶到現代世界裡;
我們看到,這是可行的。
我們祈望所有佛教徒都可負起這重任。
我們至今只是觸及皮毛,前面仍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在梅村,
我們把我們的社區看作一個佛教的「實驗室」,
在這裏我們為各種新「藥」做試驗,
當某一種藥物在實驗室証實有效,
我們便和世界分享。

在這篇文章,
我們分享了梅村的一些實驗和我們覺得有用的技巧。
我們誠邀其他傳統的兄弟姊妹參與,
幫助佛陀在廿一世紀的西方國家裏,再轉法輪。

節錄自“佛教對二十一世紀的回應:西方弘法經驗談”

釋真法印法師代表一行禪師到中國參加世界佛教論壇所發表的講稿。

梅村正念修習中心: http://www.plumvillagehk.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