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念佛 ─ 釋迦牟尼佛略傳(自在解脫)

2015052506:30

佛陀的一生

農曆四月初八佛誕生日(浴佛節)



誕生

公元前563566年,位於在尼泊爾喜馬拉雅山腳下南部的藍毘尼園,
一個釋迦王族剛誕生了一位王子。

王子的父親淨飯王(King Shuddhodana)在已逾五旬之年得了太子。
淨飯王屬刹帝利武士階級。他所屬的釋迦瞿曇族
(Gautamas)有純淨久遠的血統。
淨飯王早年與天臂城釋種善覺長者之女摩耶結婚,
摩耶夫人是釋迦貴族
(Suprabudda) 的女兒,溫和賢淑,夫婦恩愛異常,
但婚後多年不曾生育,使淨飯王心中留下了一團陰影。

 



釋迦牟尼前世為護明菩薩
直到摩耶夫人四十五歲的時候,夜夢一人乘六牙巨象撲向懷中,自左脅進入腹內。



夫人大驚而醒乃把夢境告訴淨飯王。淨飯王也覺得不可思議。
但未久時日,夫人懷孕的喜訊就傳遍了王宮。夫人懷孕期滿,
按照當時頭生子要回娘家分娩的習俗,淨飯王派了一千侍從護送夫人歸寧。


途中經過迦毗羅城外的藍毗尼園的時候,夫人一時興起,使命侍從停車,
她帶著宮女入園賞玩。在園中,她走到無憂樹下,伸手想折樹上的花蕊,
忽然間驚動了胎氣,太子由她右脅間降生下來。當太子降生的時侯,
天上樂聲鳴揚,華蔓飄墜,宇宙光明,萬物欣豫。
太子落地後,不扶而行,向東南西北各走七步,
自己說道:「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太子出生 七步莲花
這時地下隨太子足跡所至湧出蓮花,天空有二龍湧出,在虛空中口噴清泉,
為太子沐浴。這消息傳報到迦毗羅城的王宮中。
淨飯王聞知,立刻趕到藍毗尼園,看見太子身現黃金色三十二相,瑞應殊異。
自然歡喜萬分。回宮後就召請有名的婆羅門,為太子議立名字,
眾婆羅門共議結果,對淨飯王說;由太子降生時的種種祥瑞看來,
太子應名為悉達多
(Siddhartha)

 

太子命名為悉達多

太子的生活

太子降生後不久,一位當時負有盛名的預言家阿私陀仙人,
來謁見淨飯王,說要為太子占相。



仙人占相
淨飯王命人抱出太子,請阿私陀仙人觀看,最後,阿私陀仙人嘆息著說;
「大王啊!照太子這種相貌看來,在人間找不出第二個來。
將來長大成人,他若在家,一定為轉輪聖王;他若出家,可成就一切智慧,
利益天人。但據我的觀察,太子將來必定出家學道,轉大法輪。
可惜我老了,恐怕將來看不到這些情形了。」完嘆息著告辭而去。



淨飯王聽了阿私陀仙人的話,使他又喜又憂,喜的是太子相貌殊好,
可為轉輪聖王,統一天下;憂的是怕太子長大了,當真要出家修道。

太子出生僅七天,母后摩耶夫人便去世了;
太子由她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
(Mahaprajapati Gautami)撫養長大。
這姨母後來也嫁給了淨飯王,她視悉達多太子為己出,對他照顧無微不至。
淨飯王希望太子能繼承他的王位,因此給他最好的教育,讓他享受一切世間歡樂,
更盡量防止他和宗教及靈性修行接觸,希望這樣他便會順利繼承釋迦王位。

 

年輕時代的悉達多太子已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他既有過人的智慧,
也有強健的體魄。他精通了當時的藝術和科學,並接受了軍事和其他的訓練。

太子雖然勇武聰敏,但性情卻喜沉思瞑想。
有一次,同父王郊遊,看見田中的農人,赤體裸背,在烈日之下工作;
老牛拖著犁不得休息,還被鞭打的皮破血流。
又見農田中,被犁翻出的小蟲蚯蚓,被鳥雀競相啄食,慘痛萬分。
太子看到這一幅活生生的生存鬥爭圖,心中感到無限的哀痛。
就在閻浮樹下,端坐沉思。淨飯王找到他,問他為何加此,他說:
「看見世間的眾生,互相吞食,心中感到萬分難過,所以坐在這裏沉思。」



見眾生苦惱 太子樹下得入四禪
淨飯王勸慰了半天,才帶他一同回去。淨飯王想到了阿私陀仙人的預言,
深怕太子厭世出家,在太子16歲時,
便為他納釋種婆羅門摩訶那摩之女耶輸陀羅為妃。

與耶輸陀羅成親



十六歲文武過人
並為他建築了冬天用的暖殿。夏天用的涼殿,春秋用的中殿。
殿中都用七寶裝飾,窮極奢華。
復在園裡廣造池臺,栽時花果。並以五百綵女,歌舞隨侍。
人間的娛樂,可以說應有盡有。但這些聲色之娛並不能使太子感到歡樂,
相反的他更為「人命苦短,憂思無量」的問題苦惱。

出離

一天,太子稟明父王,要到城外出遊。淨飯王便命令官屬前後導從,
陪同太子出城。這時,途中觀者加雲,都想看看太子的風采。
太子乘車到了東門,於人叢中看見一個老人,髮白面皺,骨瘦如柴,
手持拐杖行動極其困難。車經南門,又看見一個病者,身瘦腹大,喘息呻吟,
痛苦萬狀的在道旁掙扎。

後來到了西門,遇到一簇人扭著一具屍體。那屍體膿血流溢,惡臭難聞。
隨行的親屬,痛哭流涕,使睹者心酸。太子看到此等情狀,真是感慨萬分。
想到世人不拘富貴貧賤,都脫不過老病死的大關,乃嘆道:
「日月易過,少年不常,老至如電,身形不支,氣力衰虛,坐起苦極,
我雖富賈,豈能獨免,念及將來,甚可畏佈。」

 

遊四門 見 生老病死苦
最後,經過北門,看見一個梵行沙門、圓頂法服,威儀有度。
一手持缽,一手持杖,嚴肅安詳的走過來。太子肅然起敬的讚歎說:
「善哉!善哉!這才是使人嚮往的生活啊!」



太子深受百姓愛戴
此後,太子就常為如何安身立命,求得解脫的問題沉悶苦惱。
到了他十九歲的時候,他下了出家學道的決心。
在悉達多29歲時,在二月初八日的夜裡,他中夜起身,
到耶輸陀羅的寢宮,對熟睡中的愛妃和嬌兒羅喉
(Rahula)看了最後一眼,
斷然潛出宮門,喚醒他的僕人,駕上駿馬,出了北門,回顧巍峨的宮城,
他發誓言道:「我若不能求得正覺,脫度眾生於生死海中,誓不再回迦毗羅城。」
說畢他策馬疾走,天亮到了拘利國外的阿孥摩河畔停了下來,
命他的僕人帶馬還宮。他的僕人哭泣著要求太子一同回去,太子說:
「你代我奏知大王,世人的生死離別,無有定期,
我的出家,正是為求這些解脫之道!」

看到宮女們睡覺時各種各樣的醜態
說罷他摘除髮中明珠以奉還父王;脫了身上的瓔珞以奉還姨母;
又脫了身上華美的服飾以與耶輸陀羅,然後拔劍斷了頭髮,改扮成沙門模樣。
僕人看見太子道心堅切,不肯回宮,無奈牽著駿馬健步,
懷抱著太子的服飾,大哭而返。

夜别妻兒

悉達多29歲時,他的兒子羅睺羅(Rahula)誕生後,
悉達多離開了王宮,捨棄了世俗生活開始修行。

離城出家
他成為一個流浪的瑜珈士,為了利益眾生而找尋真理。
他開始以苦行方式修行,主要是跟隨
Arada Kalama
Rudraka Ramaputra這兩位老師學習。

削髮更衣

 

六年苦行

太子看他的僕人走遠,便步入河畔的苦行林中,
往訪在林中修習苦行的跋伽仙人。跋伽仙人接見了他,
他看見和跋伽仙人在一處修苦行的外道,有的披著草衣,
有的身著樹皮;或躺在泥土裡,或臥在荊棘上,他就問道:
「你們修習這些苦行,倒底能獲得什麼果報呢?」


捨棄六年苦行 见天神弹琴了悟中道
跋陀仙人答他說:「欲求太子說;升天雖然快樂,但福報總有受完的一天,
福報享盡,仍要墮落的呀?」他和眾仙人反覆問答了很久,發覺他們所修的苦行,不是根本解脫的辦法,於是他停了一宿之後,即便辭去。
這時淨飯王已知道太子出家的事情,他不勝悲哀,便派了王師大臣二人,
帶著侍從去追勸太子返國。他們追到了太子,但太子立志修行,不為所動,
王師大臣無奈,乃留下了憍陳如等五個人侍從太子,
他二人帶著其餘的人回報淨飯王。

太子帶著五個從者,渡過恆河,途經王舍城。
城主頻婆娑羅王聞知,便把太子迎往宮中。
他覺得太子絕世英材而遁世出家,感到深為惋惜,力勸太子還俗,
並願以王位相讓。太子婉和的謝絕了他的好意,頻婆婆羅王深為感動,
便向太子說:「你如得道,願先來度我。」太子便告辭而去。


他們一行六人,往尼連禪河附近,沿途訪問了事火外道的優樓頻羅迦葉等許多人,
見他們修習的仍不過是生滅法,即使告別而去。再繼績前進,赴彌樓山麓,
訪問當時的大學者阿羅邏迦蘭,鬱陀羅,摩子等修習禪定,但後來覺悟到,
修禪定縱修到非想非非想境界,仍在三界以內,終不能脫過生滅無常的法則,
因此又告別他往。

悟道

太子像這樣參訪了數年,毫無成就。乃想到真正悟道,還是在自己精進。
於是就到尼連禪河西岸,優樓頻羅村外的苦行林中,靜坐思惟。
他每天或僅食一米或僅食一麻,廢寢忘食苦修了六年之久,
最後身形消瘦的不像樣子,但對解脫之道仍無所得,他自想:
「不這樣饑餓苦修與外道有何分別?還是應該接受飲食。別求修持的方法吧!」


於是,便到尼連禪河洗淨了身軀,並接受了林中牧女供養的乳糜。

牧女献糜
這時隨太子苦修的五個從者,看到這種情形,以為太子已退墮了修道的初心。
便心生誹謗,一同離開太子,自行到波羅奈國鹿野苑中修苦行去了。

 


太子見五從者離去,他便獨自到尼連禪河(Nairanjana)旅遊到了迦耶(Gaya)地區。
悉達多在菩提迦耶
(Bodhgaya)的一棵菩提樹下,在一塊大石上敷上了吉祥草,
結跏趺坐,並發誓說:「不成正覺,誓不起座。」



不成正覺,誓不起座




現大威力,降伏魔軍

如此經過了四十八天,於十二月七日夜裡,
諸惡魔也就是內心妄念的化身橫來侵擾,太子現大威力,降伏魔軍,
然後即便入定,思維真諦,克服了一切魔羅
(Mara)的誘惑,得大解脫。

 

魔女媚佛


於初夜時,觀見三世實相,洞見三世因果,獲得無漏的正智。
於第四十九日十二月八日的早晨(臘八),明星出時,豁然大悟,證得一切種智,
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時太子已三十五歲。

菩提樹下成最正覺


初轉法輪

 

梵天献花请佛说法

佛陀悟道之後,知道他不能直接向眾生宣示他的甚深證境,因此,
他保持緘默七個星期。在帝釋天和梵天懇請之後,他才在波羅奈國
(Benares)
即是現今瓦拉那西
(Varanasi) 的鹿野苑開始說法。
他這時期的說法被稱為「初轉法輪」。

說法內容主要是四聖諦、緣起現象和因果法則。
他早期修苦行的五位同修都成為他的弟子,後人稱此五人為五比丘,
這是世間有比丘的開始並組成了最早的佛教僧團。
到這個時候,世間三寶,悉已具足。

 

三寶就是佛寶、法寶、僧寶。
佛寶是釋迦牟尼佛,法寶即四聖諦法,僧寶就是最初被度的五比丘。

鹿苑说法 度五比丘

弘法度生

釋迦牟尼佛度化五比丘後,就暫時安居在鹿野苑中。
不久,波羅奈國長者耶舍,和他的親友五十人都來向世尊皈依。
釋迦牟尼佛又遣弟子赴四方弘化,他自己並親到摩迦陀苦行林中,
度化事火外道優樓頻羅迦葉,那提迦葉,及伽耶迦葉三弟兄。
他們三弟兄尚有弟子千人,同時皈依釋迦牟尼佛,
於是,釋迦牟尼佛的聲教四被遠近尊揚。


世尊釋迦牟尼佛想到未成道時,頻婆娑羅王有:
「若成道時,願先見度」的約言,於是帶領千餘弟子,走向王舍城。
頻婆娑羅王聞說世尊釋迦牟尼佛來到,欣喜萬分,
親自迎接世尊釋迦牟尼佛到迦蘭陀竹園中,聽受經法,受持五戒。
他並在竹園中建造寺宇供釋迦牟尼佛居住。
這就是僧伽最初有寺宇之始的竹林精舍。

遊行教化

這時,婆羅門中有舍利弗及大目犍連二人,都聰明智慧,名望素著,
各有一百弟子修習道行,一天,舍利弗途中遇到釋迦牟尼佛弟子馬勝此丘,
見他威儀殊勝,舉止安詳,心中頗為敬羨,便問馬勝此丘道:
「請問令師是誰?他平常說些什麼教法呢?」

馬勝此丘說:「我師釋迦世尊,他的智慧神通,無人可此。
我年紀幼稚,受學日淺,向領會不了我師的妙法。」
舍利弗一再要求說:「請慈悲方便,略說一點概要。」

馬勝遂說侷道:「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舍利弗聽了,大有感悟,回去告知目健連,帶著弟子一同皈依世尊。

這二人皈依後,釋迦牟尼佛因他二人學識優越,對他二人特別重視,
這就引起舊日弟子中有以為不平的,世尊因說四句偈道: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自此,僧團中漸漸有了戒律的制定。戒、梵文叫波羅提木叉。
憍薩羅國的須達多長者,受世尊教化,與太子柢陀共建祇洹精舍—
這就是有名的祇樹給孤獨園。此後佛陀並且在王舍城附近的靈鷲山二轉法輪。
這時他開示了無我和空性為諸法本質的道理。
之後佛陀在毘舍離
Vaishali等不同地方繼續弘法。

這時期被稱為三轉法輪,說法內容包括眾生皆有佛性的如來藏。

淨飯王聽說太子成道,並在鄰國王舍城說法。就遣使者請釋迦牟尼佛返國一行,
世尊釋迦牟尼佛就回到迦毗羅城為親族說法。

 

佛陀回宫省親

见耶输陀罗
阿難陀
(Ānanda),阿加律諸王子都隨釋迦牟尼佛出了家。




度化阿难陀
後來,釋迦牟尼佛之子羅喉羅也剃度出家,釋迦牟尼佛因他年歲過小,
就為他制定了沙彌十戒,這是僧團中有沙彌的開始。
後來佛陀又接受女性出家為比丘尼,並設立比丘尼寺院。
在這地區,佛陀還有很多其他追隨者和寺院。


罗睺罗拜舍利弗為師

净飯王去世

菩提樹下不動而升 為天子说法

 

說法竟 佛從天降 諸天做三寶階

 

涅槃

釋迦牟尼佛如是前後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度人無算,
到了世壽八十歲的時候,這時三藏教典已經盡備,四眾弟子普沐教澤,
度生之事漸畢,就在拘尺那伽羅城外希連若跋提河畔示疾,
擇在婆羅雙樹間,命阿難敷設床座,示以即將涅槃。

純陀長者最後的供養 佛將入滅

這時諸大弟子都傷感無已,就推阿難向世尊釋迦牟尼佛請示四事:
一、佛滅後依誰為師?二、依何安居?
三、如何調伏惡性比丘?四、如何結集經典令人證信
?」

世尊指示說:
第一、依戒為師;第二、依四念住處為安住
第三、惡性比丘默擯;第四、在經典前冠以「如是我聞」四字令人證信。」



這時,有外道婆羅門須跋陀羅趕來求度,成為釋迦牟尼佛最後的度化弟子。
他委派了他的親近弟子迦葉尊者
(Kashyapa)為僧團的代理,
讓他代為處理僧團事務和繼續弘法活動。之後,二月十五日中夜月圓時分,
釋迦牟尼佛右脅而臥,寂然入寂。
後來諸弟子將釋迦牟尼佛聖體於拘尺那揭羅城的天冠寺中荼,
所遺舍利由摩揭陀等八國分別供養。


 

娑羅樹下涅盤 得大自在
 

入大涅槃:佛陀對弟子們做了最後的開示後,安詳的右臥,進入涅槃。
所有的人都應佛陀入滅而悲泣難止,大地震動,人神共悲,
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唯一依靠將離他們而去。
佛陀並沒有像他方世界的佛陀那樣選擇長久的住世,
而是這麼早就示現涅槃,因為他擔心弟子們會因為他的長久住世而放逸修行,
可見佛陀的良苦用心!
然而佛陀的化身雖然離開了眾生,法身卻是一直存在的,
他存在于佛陀創立的僧團之中,存在於法本文字之中,
存在於整個虛空界,只要有一個眾生哪怕是微小的螻蟻需要他的説明,
只要因緣具足,佛陀的加持依然如住世時一樣無二無別。


延伸閱讀:唐卡(Thang-ga)欣賞─本師釋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