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珍藏“內經圖”解說(上)

2014013012:30



《內經圖》,又名《內景圖》,此圖以圖畫的形式,
暗示了內丹修煉的內容:丹道周天的路徑、修煉方法等,
將道家丹道修煉的千古秘訣隱喻其中,
各個關竅路徑都以人物和動物的形式做了隱喻,
是中國道教文化的偉大結晶,實屬罕世之瑰寶。



 
一、關於《內經圖》名稱:
 
《內經圖》或稱之為《內景圖》,其實按其內容與圖示目的是很不相同的,
當然也有相關性。《內景圖》嚴格講是人體內臟的解剖圖,
其目的是要給予學習人體解剖、內臟關係的人以圖示,
而《內經圖》則明顯富有道家養生方法圖示的目的。

《內經圖》與《內景圖》實際上可能都源于《黃帝內經》之有關內容,
而《內經圖》之命名,可能包含著內丹修煉經典之意。 

 
二、《內經圖》與中醫學、道家的關係
從《內經圖》的內容實質來看,所示人體臟腑經絡生理與解剖部位關係看,
與中醫學健康長壽、養生養性學問關係密切,或即源於中醫學內容之發展。
但從對人體臟腑生理功能的重新命名與界定、圖示練功法要領來看,
其語言特點其道家理論更為突出。


中醫學的發展,在歷史上與中國道家有著密切的關係,
特別是中醫學養生的理論與技術,
與道家長生不老的思想、習練方法等十分密切。
道家思想對中醫理論源藪《黃帝內經》
與中藥典籍《神農本草經》中,有著深湛的滲透。 

 
或者說,道家關於健康、長壽的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曾經指導過中醫藥學的發展。

譬如:《黃帝內經素問》開卷就以黃帝問天師曰:
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何也?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

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
《神農本草經》分藥為上、中、下三品,
上品多述服之輕身延年,不老神仙之服食煉丹之藥品,
幾乎完全是道家煉丹服後以求健康長壽甚至成仙的理論。


古代著名中醫學家晉朝葛洪、梁朝陶弘景、唐朝孫思邈、明朝李時珍等等,
既是偉大的醫學家,也以精于道家學理
對道家養生養性頗有研究的大學問家。
他們不但對中醫學的發展作出過重大成就,
而且在融道家養生養性思想與方法於
中醫學、促進中醫學養生養性健康長壽的完善,
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道家養生養性在追求不老神仙的目標上,
在唐末、宋、明時期,他們日益將其內容、
人體臟腑、經絡、體位功能等神秘化,
發展了含蓄、曲隱風格,謎辭隱語泛化,
而且在命名、理論上日益眾說紛紜,
使一般人越來越難以理解與掌握,成為少數道師、道士的專利。


中醫學在道家養生思想之影響下,逐步擺脫修煉成仙目標的制約,
而對其有益於人體健康、防治疾病等思想與技術則充分吸收加以發展,
從而日益成為比較科學養生養性的代表。


三、道家養生與《內經圖》
道家關於追求健康,延年益壽思想與方法技術,集中表現在:
1、修煉長生不老丹藥,
寄希望服食不老丹藥而成仙,即煉丹派,後稱為外丹;

2、修練內丹,後世發展為靜養功,
即將外丹煉製方面的若干學理、學術語引入人體靜養功法之中,
或即現時所稱的氣功;

3、五禽戲和太極拳為代表的導引動功。

煉丹服食盛行于秦漢魏晉時期,
由於引起服食者的廣泛中毒而遭到醫學家、學術界的反對聲討而衰落。
靜功的氣功與動功的五禽戲、太極拳等則繼續得到發展和豐富。


《內經圖》代表了道家靜養功思想與技術的真諦,
其廋辭、謎詞、隱語在圖示與論述上大量出現,
更是道家宋明以來的典型風格。



據分析研究,《內經圖》約彩繪于清初皇宮如意館道家畫師之手,
《內經圖》的創意依據,當源於明代氣功學家尹真人佚名弟子於
明萬曆年間(1573—1619)所撰《性命圭旨》,
有人將《內經圖》與《性命圭旨》進行了比較,
認為《內經圖》直接繼承了《性命圭旨》反照圖等精美繪圖的謎戲畫風,
使靜功小周天法(內丹修煉)的圖示更隱晦、更形象、更藝術化,
使整個人體形象完全隱於一幅山水風景之中,
從而以謎辭隱語結合精美圖畫,
形象化講述了道家內丹修煉的經旨、方法與技術。


所謂內丹:是以人體喻爐鼎,精、氣為藥物,以神運精氣,
通過意念修煉而結丹藥者,即內丹,亦稱聖胎。

蘇玄郎稱行氣導引為內丹。王夫子揭示內丹的特點
多隱其辭,托為龍虎,鉛汞交媾之說,使以自悟。

所謂小周天:全名為陰陽迴圈一小周天

練功者閉目靜坐,鼻吸清氣,使吸入之氣下降臍下(丹田),
過肛門而沿督脈尾閭(下關)上行,
經夾脊(中關)至玉枕(上關),到頭頂之百會,
入泯丸(上丹田,或以兩眉間為上丹田),
順面部至舌與任脈接,至前胸部膻中(中丹田)而下,
至下丹田複沿原路循行,即一小周天。
練功者可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與疾病決定收氣存想其處,
以達到強身卻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按道家認為:
上中下三丹田,上中下三關打通後,則任、督脈可循環周流,
就能達到增強體力、抵抗疾病、延年益壽甚則不老神仙。




 

四、《內經圖》主要術語簡介



內經圖(上丹田)

上丹田:為百會所在,亦即泥丸宮、升陽府、昆侖頂、靈台等,
道家所指名稱甚多,可以說是各自命名,眾說紛紜,不過多指腦而言。

其中玄關所指在兩目兩眉與額、鼻骨之十字中心處,
道家對此也十分重視,認為是入道之門,
或泛指氣功基礎,認為是天地靈根,是祖竅、祖氣,至寶至貴。




內經圖(中丹田)

中丹田:為膻中所在,為自承漿下十二層樓(指喉管)
至黃庭(指人體內中虛空竅,或在心之下……),
以牛郎代表心為陽,有肝膽脾均各自專職,
共同耕種心田,故有
我家專種自家田,可育靈苗活萬年……灌溉須憑上穀泉
(指舌頂上顎,所謂白頭老子眉垂地之律液至上鵲橋),
有朝一日功行滿,便是蓬萊大羅仙。




內經圖(下丹田)

下丹田:即正丹田,在臍下,
或有稱之為氣海,藏命之所,以織女代表腎為陰性。


按道家以織女喻腎,為真陰,在卦為坎;以牛郎喻心,為真陽,
在卦為離,陰陽合則為真夫妻,陰陽合則生丹藥,所以還有坎離交媾,
男女媾精陰陽合而生丹藥之喻。心腎交,水火交,龍虎交之類等等,
也都是指練功中之術語。圖中水火交煉池即喻心腎相交之處所。


尾閭關:為下關,在人體尾骶骨之末節,或指長強穴之所在,
為任脈向督脈過渡之處,亦為任脈之陰與督脈之陽交會之所,
《金丹大成集》:水火之際曰尾閭關。亦叫虛危穴、尾閭穴,
或稱為天人合發之機,子母分胎之路,精氣聚散常在此處,
水火發端也在此處,陰陽變化也在此處。

道家認為此穴系人生死岸頭
仙家稱為生死窟,可見其多麼重要,也是修煉通關最難處。


夾脊關:即轆轤關,為中關,釋意資料很少,
僅知為練功陰陽和合上行的第二關,
按《金丹大成集》命名為轆轤關,似有提升上行之喻意。


玉京關:為上關,即玉枕,位在枕骨粗隆上緣。
《金丹大成集》:腦後曰玉枕關。由此上行則可會于泥丸宮,
完成任督二脈通,達到任督二脈迴圈周流,當然也至關重要。


鐵牛耕地種金錢,以鐵牛耕地,
比喻修煉下丹田,精、氣、神三合與通過尾閭關之不易,
三合生丹田爐火,即農夫腳下有一鐵爐,
爐中火十分盛熾,使水火相濟,水火相交。


圖中有丹鼎,爐火正旺,下有男女童子車水,喻促進水火相交,
心腎交,陰陽合,坎離交媾而生丹藥之意。
此任督交會之處,能否通關是十分關鍵的,
故以鐵牛耕地種金錢……”一段作為比喻。



《內經圖》將中醫學對人體生理、病理認識,
對人體心、肝、脾、肺、腎五臟與膽、小腸、大腸、膀胱、胃等六腑,
以及任督脈與十二經脈循行的生理功能、
解剖關係與相互間關係按道家丹經理論,
將人體設計成為一個小天地,並不斷加以神化、神秘化、形象化,
不同時期的道師們,以抽象的廋辭、謎詞、隱語各自命名比喻,
也可能與道、道家逐漸轉為道教理論相關,
從追求健康長壽而妄圖輕身不老神仙有關,
或許還因為與道長、道師、道士與道人們不斷使之神秘化
以求得歷代最高統治者寵信,求得道家的發展,
求得與佛教的爭鬥中立於不敗之地有關。



《內經圖》創制時間考
中國醫史博物館編撰的
《文物選粹》一書,收有一幅彩繪《內經圖》,
係清宮如意館藏品;這幅圖畫出自何人何時,未加註明。

做為道教教理的圖說形式,
北京白雲觀也有同樣一幅,是木刻板,黑白圖。

道教中稱它繪法工細,筋節脈絡注解分明,
一一悉藏竅要”( 語見白雲觀藏圖 )


把圖像、詩歌、隱語集於一紙,是明清之際養生類書的典型風格,
像高濂的《遵生八箋》、周履清的《赤鳳髓》、龔居中的《萬壽丹書》
及清代醫學家曹無極的《萬壽仙書-諸仙導引圖》等,
都附有圖示,但以上插圖在於以神仙名譽規定導引動作,
《內經圖》則重在描畫人之身內,
與嘉靖、萬曆年間的《性命圭旨》的插圖,
又屬一類風格,故又稱《內景圖》。


關於它的創制時間,我們可以綜合落款、題詩、畫風三個方面,
尋其答案。就落款而言,
白雲觀藏圖下留有收藏者素雲道人的會心文字,

全文是:

此圖向無傳本,緣丹道廣大精微,鈍根人無從領取,是以罕傳世。

予偶于高松山齋中檢觀書畫,此圖適懸壁上,繪法工細,
筋節脈絡注解分明,一一悉藏竅要。

展玩良久,覺有會心,始悟一身呼吸吐納即天地盈虛消息,
苟能神而明之,金丹大道思過半矣。

誠不敢私為獨得,爰急付梓,以廣流傳。
素雲道人劉誠印敬刻並識。板存京都白雲觀。


時間是光緒丙戌年荷月上浣” - - 光緒十二年陰曆六月上旬。

從以上文字中,我們可以得到三點啟示:
其一、道教中將《內經圖》視為內丹作品。

其二、白雲觀版是臨摹而來,並非首創。

其三、它的創制時間的下限當在光緒丙戌年之前。

再看《內經圖》的題詩,雖然傳世版本各異,卻都題有一首七律:
鐵牛耕地種金錢,刻石兒童把貫穿。
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
白頭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托天。
若問此玄玄會得,此玄玄外更無玄。


這首詩出自《呂祖全書》,
是清初順治年間道教信士劉體恕等扶乩託名之作,
上圖時略有字詞的改動或是誤抄,這裡不再細說。

再看清初的道教,龍門第七代律師王常月,
從隱居的嵩山北上京師,奉旨主講白雲觀,賜紫衣凡三次,
登壇說戒,度弟子千余人”( 清完顏崇實《昆陽王真人道行碑》 )


一時間一度出現了道教史上的龍門中興之勢,
即順乎時局的需要,贏得了統治者的禮遇,
所以一貫尊崇喇嘛教的清庭收有推崇
呂洞濱的道教龍門內丹學派的《內經圖》,並非怪事。

倒是在順治、康熙、雍正之後,道流卑賤,不宜濫廁朝班
已是乾隆一朝的公開歧視,紫禁城從此給道教擺上了閉門羹
在其後清庭一百七十年的飄搖風雨中,
日漸衰老的道教,已失其獻圖之路矣。


據此,我們說,彩繪《內經圖》當是清初作品,
如果就道教謎辭結合《內經圖》畫風,進行一番考據,
就更能充分地說明這一點了:大約在春秋之際,
我國典籍中出現了一種叫廋辭的文學遊戲,
這在《國語》、《呂氏春秋》、《韓非子》上,都有記載。
《國語-晉語》:有秦客廋辭于朝,大夫莫之能對也。……”


大約在漢魏時,吳中的高門弟子魏伯陽,
將其姓名隱入了委時去害……”的廋辭中,
且他的詞韻皆古,奧雅難通的《周易參同契》,
經五代的彭曉推崇發揮之後,道教奉之為丹經王
從此,道教內丹學派的含蓄、曲隱的風格,因之樹立了。


兩宋的道教,不僅在政治上取得了崇高的地位,
於理法上,也正處於一個在三教同爐中燒煉的重要時期,
而道教典籍的玄遠、隱晦的表述方法,則始終沒有脫離文化習俗的軌道,
此際問世的南宗祖書《悟真篇》之被後世王陽明斥為誤真篇
多少總會與它的語言曖昧有些牽涉吧。


在明代受謎戲風格影響而出現的《性命圭旨》一書,
可謂是文化習俗的大趨勢的枝端,結出的道教之果。

而清初的《內經圖》,在創意風格上,直接承嗣了《性命圭旨》的畫風,
不同之處是圖示更加藝術化和形象化了。

如果不是那首的提示,
讀者很難發現《內經圖》所繪的原來是一個”!

 

 

舉個例子:在《性命圭旨》的《反照圖》上
標注的昆侖頂祝融峰等丹家所謂的上丹田部位,
《內經圖》直以峰巒之狀描繪,使整個人形完全隱入了山水之中。

道教謎辭與圖畫的結合,更形象地講述了道教內丹修煉的經旨,
為後修煉者提供了方便之徑。

延伸閱讀:
道家珍藏“內經圖”解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