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佛念到心裏

2014102006:30
 
 



把佛念到心裏/濟群法師

佛菩薩具備無量無邊的功德。

在修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多讀一些佛菩薩傳記,
及高僧大德的行誼,
以此加深對三寶功德的認識,加深對皈依對象的認識。


經常做這樣一種憶念,
三寶在內心的分量才會不斷加重,

對我們的影響才會日益加深。

作為念佛者,就要不斷思維阿彌陀佛的功德。

阿彌陀佛為萬德洪名,惟有認識其中蘊藏的無量功德,
念誦佛號時才能心口相應,念念得力。


所以,我們每次念佛誦經前都要作一番思考,
思考輪回是苦,思考人命無常,思考惟三寶堪為依怙
這也就是佛教所說的觀察修。

經過這番思考,可以將心調整到修行軌道。

就像一張琴,必須把音調準才能奏出動聽樂聲。

否則,同樣是彈,就會發出雜音乃至噪音。

修行是一個調整和重複的過程。

所謂調整,就是修正錯誤,把我們的心從貪嗔癡調整出來,
從凡夫狀態調整出來,從對五欲六塵的執著中調整出來。

所謂重複,就是重複正確,在內心培養正念,並且不斷鞏固。



那麼,正念又該如何培養?

《阿含經》中,佛陀告訴我們有六隨念,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每天需要反複憶念佛的功德,憶念法的殊勝,憶念僧的品質。

憶念什麼,就是在內心培養什麼力量。

我們念佛法僧,就是在培養和佛法僧相應的正念,
這樣才會見賢思齊,從善如流。

反之,如果念五欲六塵,就是在培養和貪嗔癡相應的妄念,
這樣就會殺盜淫妄,無惡不作。

所以說,正念和妄念有著截然不同的心理效益。

念佛法僧,內心會產生清涼;念五欲六塵,內心會產生躁動。

我們是要清涼,還是躁動?


皈依三寶代表著生命重心的調整。

當我們真正意識到三寶的重要性之後,
才會從自我中心的生命狀態中走出,開始以三寶為中心的修行。

所以,皈依後還要不斷修習皈依,不斷念佛、念法、念僧。

在南傳和藏傳佛教中,都很重視皈依的修行。

因為佛法的所有實踐都是建立於對三寶的信心之上。

惟有對三寶具足信心,才有可能以生命實踐佛法。

不然的話,最多只是作為一種業餘愛好,
作為一種精神點綴,只是過著一種有宗教情調的世俗生活。


来自:海峡佛教www.hxfjw.com ,
详文参考:http://www.hxfjw.com/Buddhism/mage/blog/2011090713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