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在片刻茶香水色中

2013110514:30
 


 

禪,在片刻茶香水色中/林鍾妏

一杯茶,
若以禪心觀之,便可看見大千世界;
若以禪心品之,便可嚐出人生滋味。
生命的因緣法、生活的萬千相貌,盡在片刻茶香水色之間,
禪在何處?在每一口冷熱、甘苦的用心體會!

喝茶的人相信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
隨著滾燙沸騰的煮水注入壺內,
一股茶香瞬間盈滿周圍,輕啜一口熱茶湯,
溫暖幸福的滋味立即湧上心頭!
如此簡單的感動,存在於生活中許多不經意的片刻──
工作閒暇的獨處、家人晚餐後的相聚時光、好友間的談天午後、
賓客交流的真誠互動……
透過平凡的一杯茶,我們的生命充滿了動人情調。


「喝茶」對東方人而言,之所以具有特別意義,
是因為它可以是個人的、心靈的、具有私密情感的,
也可以是大眾的、分享的、具人情趣味的事情,
自然地與生活裡各種層次相連結,
成為我們構築生命態度的素材之一。


有人說,東方人的性格就跟茶一樣,代表著清淨、理智與謙和,
在世界上很難找到其他飲品能這麼透徹地映照出東方人的性個與情操。
飲茶需心平氣靜,以求和外在環境相融相契、達到清凈、無我的美好感受,
而這樣的精神境界正是佛教中「禪」的要義,一種淬鍊的、昇華的生命情懷。

 



宋代的圜悟克勤禪師(西元10631135年)
曾寫了一幅「茶禪一味」墨跡,
體現出茶與禪的微妙關係,而「禪」的確也成為東方人
理解茶道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質,就像今日日本茶道所講究的
「和、敬、清、寂」,其實便是由禪的精神所發展出來的品茶方式,
這種將信仰、生活融合在一起的生命態度,
可說是東方美學中最殊勝的特質。

因此,日本美學巨擘岡倉天心(18631913年)
在他著名的《茶之書》中才會有如此心得:
「茶的原理並不僅止於一般所言的審美主義而已,
它與宗教、倫理合而為一,體現了我們對於天人合一的見解。」


相同的一杯茶,不同的人來喝有不同的感受,
有人浮躁牛飲、有人感恩細品;
有人覺得苦澀、有人則覺得甘甜。

而就是透過喝茶這麼一件日常生活中
的細微之事,我們得以觀照自心,覺察自己的生命步調、
待人處世的態度和對世界的看法,進而省心豁達,喝出禪境。

 



是生活,也是藝術然而所謂的茶禪精神,
絕不是外相上的絕世獨立、脫離凡俗,相反地,
它是與生活密切貼近的,甚至可以說,它就是一種生活態度。

喝茶,從生活出發,不但為我們帶來許多生活樂趣,
人們對茶的喜愛、欣賞更讓它成為一門藝術,
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看人、看世界的哲學,以及對美的感受。


中國茶聖陸羽(733804年),在《茶經》中,
提出了喝茶之人必須具備「精行儉德」的性格,
而唐代飲茶名士劉貞亮也曾提出《飲茶十德》的概念。

茶,被中國人賦予「品格高尚」的象徵,
自古成為文人雅士生活中展現自己、對他人表示認同的媒介物。

宋代文豪蘇軾(10371101年)嗜茶成痴,
一生中作過與茶有關的詩便超過八十首,其詩句「佳茗似佳人」
不斷被後世茶人津津樂道,而以茶喻人、以茶喻世的傳統,
也成為中國人生活中的特殊情趣。


進一步我們還把喝茶從生活哲學提昇至藝術的領域,
喝茶又常被稱做「品茗」,在飲茶過程中從視覺、嗅覺和味覺
都能帶給我們無數的享受和喜悅,
這樣豐富的感受是其他飲品所無法取代的。

長期研究飲茶藝術的徐國璽表示,
喝一杯茶從品茶香、品滋味、觀茶色都隱藏著大學問;
比方品香藝術中便有「湯面香、中香、冷香、
茶乾香、溫潤香」等不同層次;
品茗口腔藝術中有「香活甘稠潤津鮮美醇和
韻勁」等多種滋味;而觀色藝術中又有
「白色杯茶色紅、黃色杯茶色紫、
褐色杯茶色黑、青綠杯茶色綠」等茶色美學,
整個大千世界都隱藏在一杯小小的茶之中。


除了感官的覺知,飲茶藝術中也特別注重行茶儀態、節奏、
空間布置和飲茶氛圍的契合性,不只要由茶觀心、由茶省身,
也要由身心觀境,感受人境調和的靜謐與平和。

雖只是飲一杯茶,人之情、藝之美、禪之心皆顯現其中。

 


飲茶飲出一顆禪心


就是喝茶這麼一件尋常的事,透過不同的心境、環境,
令飲茶的人感受萬千,時光的流轉、生命的緣起緣滅,
似乎在用心感受的瞬間,也變得透徹明白。


如同昔日,唐代的趙州禪師(778897年)
曾觀看著春天掉入河中的桃花花瓣,感受到因緣的無常變化,
作了一首偈頌來表述自己當下的飲茶感受:
春風吹落碧桃花,一片流經十萬家。
   
誰在畫樓沽酒處,相約來喫趙州茶。」


在若干年之後,同樣的景象也深深地觸動了宋代的松源崇嶽禪師
11321202年),而作了如此相似的詩句:

「春風吹落碧桃花,一片流經十萬家。
   何似飛來峰下寺,相約來喫趙州茶。」

當然,落在峰下寺的桃花瓣已非昔日的桃花瓣,
禪師也非昔日的禪師,但飲茶的心情卻未曾改變!


一杯普通的茶,若以禪心觀之便可看見大千世界;
一杯普通的茶,若以禪心品之便可嚐出生命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