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經》拾穗/空影

2013021808:30
 
 
 
 

《六度集經》拾穗/空影

一、布施

佛在久遠前,有一世身為鵠鳥,生了三個孩子。

有一年碰到旱災,找不到食物可以吃。

於是母鳥就割下自己的肉給三個孩子吃。

三個孩子懷疑的說:
「這肉的氣味和母親身體的氣味很像,
可能是母親用她身上的肉來餵我們的吧?」
三個孩子想到這裡,心裡十分悲傷,又說:
「寧可喪命,也不能損傷母親的身體。」
於是閉口不食。母親看到孩子們不吃,又不斷地勸食。

天神見了感慨的說:
「母親的慈惠難以比喻,兒子的孝心也是世所希有!
諸天將保護他們,使他們都能滿願。」

佛告訴諸比丘說:
「鵠母就是我,那三個孩子就是舍利弗、
目犍連和阿難。」

一切眾生皆求樂,若無資具樂非有,
知諸眾具從施出,是故佛說布施度。

佛世世以來都是慈惠度無極行大布施!


二、持戒

從前釋迦牟尼佛還是凡夫的時候,博學佛經,
深解罪福,眾道醫術,禽獸鳴啼,無不知曉。
菩薩見當時世道混亂,就隱居山林,尊尚佛戒,
惟正是從。

生活窮困,為商人挑擔過日子。

有一次為商人挑擔過河,在河邊飲水時,
很多小鳥在頭上聒噪不停。

商人心裡很害怕,菩薩就笑著以飯餵鳥,令鳥遠去。

商人就問菩薩:「剛才那麼多鳥聚在一起叫,
你為什麼發笑?有什麼奇特的癥兆嗎?」菩薩說:
「那些鳥說:『這個人有白珠,很珍貴,價值很高,
你殺了他把珠搶過來,我們想吃他的肉。』
所以我笑了。」

商人說:「你為什麼不把那些鳥殺了?」菩薩回答:「不看佛經的人,就算作了滔天大惡,還以為無罪,
實在是自欺欺人。我讀無上正真典籍,
看佛菩薩清淨慈悲,即使小小的飛蟲也愛而不殺。
不是自己的東西,即使是不值錢的草木,也不要。
好殺的人不仁,好取的人不清。
我前世因好取而使今世為貧窮所苦,
為了生活而替人挑擔。
如果又犯殺罪,就不是真正的佛弟子,
我寧願守道貧賤而死,也不願無道富貴而生。」

商人聽了就讚歎說:
「善哉!善哉!只有佛的教導才是真理。」


三、忍辱

從前佛和阿難有一世同是為龍。

其中第一隻龍說:「海中的景色我們都已遊遍,
何不一起到陸地上看看!」另一隻龍說:
「陸地上的人很兇惡,我們如果到那裡去,
恐怕會有生命危險,還是不要去吧!」第一隻龍又說:「我們可以變化成小蛇,如果路上沒有人,
我們就可以在道路上遊戲;
如果碰到人就趕快躲起來,有什麼好擔憂的?」

於是兩條龍就一起到陸地上遊玩。

出水不久,在路上碰到一條有毒的蛇。

這條蛇看到這兩條小蛇就生起惡念,
口吐毒沫,想害死他們。

其中一條蛇想用神通殺死這隻毒蛇,
另一隻慈悲的蛇趕忙制止說:
「凡是高尚的人,應該原諒眾生的愚癡,
忍所不可忍者,這才是佛聖真的大戒。」

又說了一個偈子:

貪欲為狂夫,靡有仁義心,
嫉妒欲害戒,惟默忍為安。

非法不軌者,內無惻隱心,
慳惡害布施,惟默忍為安。

放逸無戒人,酷害懷賊心,
不承順道德,惟默忍為安。

背恩無反復,虛偽行諂偽,
是為愚癡極,惟默忍為安。

另一條蛇聽了這段話,就不想殺害毒蛇了。

兩條小蛇就奮其威神,震天動地,興雲降雨,
變化龍耀,相偕而去。

這時人鬼大驚,毒蛇惶怖,七日以後就絕食而死。

佛告訴諸比丘,當時起殺心的龍就是阿難,
說忍法的龍是我的前身,含毒的蛇是調達。

佛為菩薩時,世世行忍,雖在禽獸,不忘其行。

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是這樣令人感動!


四、精進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佛告弟子:當勤精進,聽聞諷誦,莫得懈怠,
陰蓋所覆。我記得過去無數劫時,
有佛名一切度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為一切諸天人民不可計數而說經法。
當時有兩位比丘,一名精進辯,一名德樂止,
一齊聽佛說法。

精進辯比丘聞經歡喜,應時即得阿惟越致,神通具足。德樂止比丘睡眠不覺,獨無所得。
精進辯勸德樂止:「佛者難值,億百千世時乃一出,
應勤精進,為眾作本,不要一直睡覺。
睡覺是五陰的煩惱,可以蓋覆你的光明,
應當自己督促自己,有覺悟心。」

德樂止比丘聽了他的話,就到柢樹間經行,
才走幾步就睡著了,內心擾亂不能自定。
又到泉水邊打坐思惟,一坐又睡著了。
精進辯就想辦法幫助他,化作一隻蜂王,
飛到他的眼睛,正要螫他時,德樂止怕被蜂王螫到,
就驚覺而坐,可是不到一會兒工夫又睡著了。
那隻蜂王又飛到他的腋下,螫他的胸腹,
德樂止害怕就不敢再睡。

當時泉水中有各式各樣鮮潔美妙的蓮花,
蜂王就飛到花上吸吮花的甘露。

德樂止坐在那裡觀看,怕蜂王再飛回來,不敢再睡。

思惟蜂王,觀其根本,食味不出花中。

忽然蜂王睡著跌入汙泥中,把身子洗乾淨又飛回花上。

德樂止向蜂王說了一個偈子:

是食甘露者,其身得安隱,不當復持歸,遍及其妻子。
如何墮泥中,自汙其身體,如是為無黠,毀其甘露味。
又如此華者,不宜久住中,日沒花還合,求出則不能。
當須日光明,爾乃復得出,長夜之疲冥,如是甚勤苦。

蜂王也向德樂止說了一個偈子:

佛者譬甘露,聽聞無厭足,不當有懈怠,無益於一切。
五道生死海,譬如墮汙泥,愛欲所纏裹,無智為甚迷。
日出眾華開,譬佛之色身,日入華還合,世尊般泥洹。
值見如來世,當曼精進受,除去睡陰蓋,莫呼佛常在。
深法之要慧,不以色因緣,其現有智者,當知為善權。
善權之所度,有益不唐舉,而現此變化,亦以一切故。

德樂止聽他說完,就證得「不起法忍」,解諸法本,
得陀羅尼,才知道這是精進辯的善權方便。

從此經常獨自經行,不再懈怠,也得了不退轉地。

佛告訴阿難:「精進辯就是我,德樂止就是彌勒菩薩。我當時與彌勒菩薩共聽經法。
彌勒菩薩好樂睡眠,致無所得。
如果我不善權救度,
到今天彌勒菩薩仍然不能度脫生死。
聽到這個法的人,當勤精進,廣勸一切,
皆令除去睡眠之蓋,當造光明智慧之本。」

說完了這些話,無央數人都發無上平等度意。

菩薩銳志度無極精進,令人讚歎!


五、禪定

世尊往昔為菩薩時,一心向道,
有幾件事使他內心清淨,不復昏散而得入禪。

菩薩見到人老之時,頭白齒落,體形變異,心想:
我以後也是如此,就一心得禪。
看到生病的人,身心困痛,猶被杖楚。
悵然了悟:我以後也將如此,就一心得禪。
看到眾生死亡之後,神遷身冷,九族捐之,遠著野外,不出十日,膨脹爛臭,眾鳥所噉,肌肉生蟲,
蟲還食身。膿血惡露,滂沱流出,骸骨解散,
節節異處。足跖脛髀,尻脊脅臂,頭齒觸髏,
各自分離。即自念言:夫生有死,人物猶幻,
會即有離,神逝體散,我也不能免難;就一心得禪。

又看到人世種種變化無常,發願修行,一心得禪,
終於度脫老病死的災難。佛真是世間一切智人!


六、般若一一智慧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佛告諸比丘:「汝等修德,眾善奉行,必獲大福。
譬如農夫,宿有沃田,耕犁調熟,雨潤水適,
下種以時,應節而生,芸除草穢,
又有災害,何懼不獲。」

我從前尚未成佛時,曾作過國王、梵天王、轉輪聖王、帝釋等。無量劫來積功德滿,諸惡寂滅,眾善普會,
才能成為三界特尊的佛陀。

諸比丘聽了以後,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去。


七、結論

六度萬行是成佛必經的歷程。

看了佛陀示現的本生因行,不禁反躬自省:
從今以後,當念世無常,一心精進,
勤求聖道,直至成佛!

註:本文主要參考資料:
《六度集經》:吳.康僧會譯,
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5月台一版。

 

資料來源:法雲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