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與樹的因緣

2014011306:30


 


佛陀與樹的因緣/
 常 靜
               
佛教中常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這說明了樹木花草等植物與佛教有著深厚的因緣。


不僅在佛教經典中會頻繁提到各種植物,就連佛陀的出生、
悟道、涅槃、遺教結集等不同時段,都與樹木結下了不解之緣。
現分別介紹佛陀在不同時期與不同樹的因緣。


 
一、佛陀降生無憂樹下

  無憂樹是印度特有的豆科植物,樹幹直立,可高至十米, 
其葉似槐,花紅色,極鮮艷。無憂花盛開於三月,
開花時不分樹幹或細枝上到處佈滿花,無憂樹的花朵,
看起來像四片花瓣,實際上花萼、花瓣已經退化。

樹葉是三至六對的羽狀復葉,各小葉的邊緣呈波浪狀,
長十至十六釐米,寬三至四釐米。

開花時新出來的樹葉柔軟下垂,呈現美麗的紅色。
在印度,無憂樹被人們認為是聖樹,如愛神卡瑪手拿的五支箭中,
其中有一支就是用無憂樹做成。
人們都相信這種樹能消除人們的悲傷,
因此稱之為「無憂樹」。

 
據經典記載,佛陀是在無憂樹下降生。
在佛陀誕生前,摩耶夫人曾經做了一個很奇特的夢:
在夢中,她夢見四大天王將她的臥榻高高舉起,來到雪山地方, 
那裡有一塊廣大的平原,其中有高七由旬的大娑羅樹。

四大天王把摩耶夫人安置在樹下後,就恭敬地退立一旁。
這時天王們的妃子把摩耶夫人送到阿耨達池,並請夫人洗澡沐浴,
滌除人間的不淨垢穢。沐浴完畢後,天女就為夫人穿上勝妙的天衣,
並以天花仔細地妝飾夫人。這時,一頭如雪般白淨美麗的大象,
從黃金山上下來,繞著摩耶夫人的臥榻轉了三圈,
然後就從夫人右脅鑽進胎中安住。

於是,摩耶夫人便有了身孕。

 
摩耶夫人懷孕後,當接近產期之際,便依照當時的風俗,
回娘家拘利城待產。 在返回娘家的途中,經過藍毗尼園,
四周草木青枝綠葉,流泉潺潺。當時無憂樹正綻放著美麗芬芳的花朵,
摩耶夫人情不自禁伸手摘取時,
就手攀著一株蒼翠的無憂樹而生下了佛陀。


 
二、佛陀成道菩提樹下
 
佛陀出家之後,曾在苦行林中苦修六年,日食一麻一麥,
以淡薄物質來砥礪求道的心願。

經過長期的苦行,
佛陀形容枯槁、體力大降。
佛陀由此悟到:苦行不利於修道。

覺悟到這個道理之後,佛陀便從苦行的座位上下來,走下尼連禪河,
讓長年清淨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穢。
但因太子的形體瘦弱,
竟疲乏無力地倒在尼連禪河邊,過了一會兒,
太子抓著岸上垂下的樹枝方站起來,
走不了幾步,又癱倒在岸上。
 
這時,河邊有一個名叫難陀波羅的牧女,在河畔的草原上放牧,
看到了有氣無力的佛陀,生起無限同情之心,手捧乳糜前來供養太子。
佛陀接受牧羊女乳糜供養之後,逐漸恢復了體力。
於是涉河過岸,走到伽耶山的一棵繁茂的菩提樹下靜坐,並發願說:
「若不能悟道,我終不起此座。」

經過四十九天的靜坐參悟,佛陀終於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
因為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菩提樹隨之便成為佛教的聖物。
分別被賦予覺樹、道樹、道場樹、佛樹、思維樹等多種稱號。

 
菩提樹是常綠喬木,樹葉繁茂,亭亭高聳,枝葉周圍可達二十五尺,
樹皮稍平滑,呈灰色,葉茲互生有長柄,葉身長四寸乃至七寸,
寬三寸乃至四寸余,尖端長而尖,葉子的表裡皆無毛,
上面特別平滑而有光澤,葉呈網狀脈。花包容在小形壺狀花萼內。

據《金光明經》記載,菩提樹有位守護神是位天女,稱之為菩提樹神。
天女恒常念佛,看見佛陀之後,發願永不離開佛陀,
所以成為守護菩提樹的樹神。

在《修行本起經》中,
提及釋迦牟尼成正覺時,看到此樹的情景:
「其地平正,四望清淨,生草柔軟,甘泉盈流,花香茂潔,中有一樹,
高雅奇特,枝枝相次,葉葉相加,花色蓊鬱,如天裝飾,
天幡在樹頂,是則為元吉,眾樹林中王。」

 
三、佛陀涅槃娑羅雙樹間
 
佛陀晚年在娑羅雙樹間入滅,此樹也成為很多佛弟子緬懷佛陀的聖物。
娑羅樹是印度的樹種,又作沙羅、薩羅、蘇連。意譯為堅固或高遠,
屬於龍腦香料喬木。此樹高達十丈,葉呈長橢圓形而尖,
長五寸至八寸五分,寬三寸至五寸。花小呈淡黃色。

果實有一二寸的翼。娑羅樹的種子可食,木質非常堅固,可供建築用,
也可做種種器具及船艦之材料。樹脂可為瀝青之代用品,
並可供塗料及作藥用。當地居民常用來治療消化不良、淋疾等病症。
佛陀晚年以後,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


後來佛陀進入了拘屍那迦羅城,吩咐阿難道:
「你去為我在娑羅雙樹間敷座設床,頭在北面向西,
我的教法最近可以北方宏傳,未來也會盛行在西方。
我於今夜將入涅槃。」 

佛陀以吉祥臥的姿勢,臥在娑羅雙樹之間床上,
很多弟子圍繞在佛陀的四周,大家都揩鼻抹淚。
這時,風息林靜,鳥獸沒有鳴聲,樹木之皮流出水滴,
百花都萎謝凋零。

整個世間都現出寂寞蕭條的現象。
對於佛陀在娑羅樹間入滅,《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上《應盡還源品》
中描寫佛陀入滅的情形:「爾時世尊,娑羅林下寢臥寶床,
於其中夜入第四禪寂然無聲,於是頃時便入涅槃。


大覺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羅林東西二雙合為一樹,南北二雙合為一樹,
垂覆寶床蓋於如來,其樹即時慘然變白猶如白鶴,
枝葉花果皮幹悉皆爆裂墮落,漸漸枯悴摧折無余。」
《大般涅槃經疏》卷一中則說此樹在四方代表常、樂、我、淨等
四種不同的意義:「娑羅雙樹者,此翻堅固。


一方二株四方八株,悉高五丈,四枯四榮,下根相連、上枝相合,
相合似連理,榮枯似交讓。其葉豐蔚,花如車輪,果大如瓶,
其甘如蜜,色香味具,因茲八樹通名一林,以為堅固。

東雙表常,南雙表樂,西雙表我,北雙表淨。
又雙茂表常,蔭涼表我,花以表淨,果以表樂。」
所以古來稱此樹為雙樹林、堅固林或鶴林。


 
四、遺教結集七葉樹旁
 
七葉樹,音譯為薩多般羅那,為常綠植物。
佛經第一次結集的會場七葉窟,就是因為窟前有此大七葉樹而得名。

七葉樹屬喬木,高約二丈。葉作星狀,多呈七片,故名七葉樹;
但也有三、四片或十片以上者。其果實如莢豆,細長下垂。
佛陀滅度之後,聖弟子們為了使佛陀的教法長住於世,
於是以摩訶迦葉為上首,發起佛陀遺教的結集。


第一次結集的會場就是在王舍城的七葉窟。
七葉窟,音譯為薩多般那求訶,又作七葉樹窟石室、
剎帝山窟、車帝石室、七葉穴、七葉園、七葉岩。
是位於印度王舍城附近毗婆羅山中的石窟,為王舍城五大精舍之一。

因為窟前有七葉樹而得名。此地原來是釋尊說法之聖地,
佛陀滅度後迦葉尊者於其處會五百賢聖,以阿難陀、
優婆離、迦葉等為上首,結集經、律、論三藏,安居三月,
完成佛所說法的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