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神圭旨-亨集(第三節口訣)

2014030912:30
 性命雙修萬神圭旨第二節口訣

安神祖竅翕聚先天





(安神祖竅圖)

(內附法輪自轉、龍虎交媾二法)


  祖竅真際,舉世罕知,不得師傳,儼似暗中射垛。

  蓋祖竅者,乃老子所謂玄牝之門也。
悟道篇云:要得穀神長不死,須憑玄牝立根基。
所以紫陽言:修煉金丹,全在玄牝。
於四百字序雲:玄牝一竅,而採取在此,交媾在此,烹煉在此,
沐浴在此,溫養在此,結胎在此,至於脫胎神化,無不在此。
修煉之士,誠能知此一竅,則金丹之道盡矣,所謂得一而萬事畢者是也。

  然而丹經大都喻言,使學者無所歸著。
前輩指為先天主人、萬象主宰、太極之蒂、混沌之根、
至善之地、凝結之所、虛無之穀、造化之源、不二法門、
甚深法界、歸根竅、複命關、中黃宮、希夷府、總持門、
極樂國、虛空藏、西南鄉、戊己門、真一處、黃婆舍、
守一壇、淨土、西方、黃中、正位、這個、神室、真土、
黃庭,種種異名,難以悉舉。

  然此竅在身中求之,非口、非鼻、非心、非腎、非肝,
非肺、非脾胃、非臍輪、非尾閭、非膀胱、非穀道、
非兩腎中間一穴、非臍下一寸三分、非明堂泥丸、非關元氣海,
然則果何處耶?

  純陽祖師云:玄牝玄牝真玄牝,不在心兮不在腎,
窮取生身受氣初,莫怪天機都泄盡。
且以生身之理言之,父母一念將媾之際,
而圓陀陀、光燦燦,先天一點靈光撞於母胞,如此而已。
儒謂之仁,亦曰無極。釋謂之珠,亦曰圓明。道謂之丹,亦曰靈光。

皆指此先天一氣、混元至精而言,實生身之原、受氣之初、性命之基、萬化之祖也。
及父母交罷,精血包羅於外,如此而已,即吾儒所謂太極是也。
由是而五臟,由是而六腑,由是而四肢,由是而百骸,
由是而能視、能聽、能持、能行,由是而能仁、能義、能禮、能智,
由是而能聖、能神、能文、能武,究竟生身本原,皆從太極中那一些兒發出來耳。

  參同契云:人所稟軀體,本一無。元精雲布,因炁托。
初炁一疑定,玄牝立焉。上結靈關,下結氣海。
靈關藏覺靈性,氣海藏生氣命。
性命雖分龍虎二弦,而性命之根則總持于祖竅之內。

  故老子曰: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何以謂之玄牝之門而曰天地根也?
豈非吾身之天地、吾身是玄牝耶?
吾身天地之根、吾身玄牝之根耶?
吾身玄牝之門、吾身天地之門耶?
而天地之門之所從出者,獨不有所謂先天地生而為天地之根乎?
故天氣之根,乃天地之所由以分天而分地也,而玄牝之門之所從出者,
獨不有所謂先玄牝生而為玄牝之根乎?
故玄牝之根,乃玄牝之所由以分玄而分牝也。

  何以謂之玄也?豈非從有各之母中發出來也?
何以謂之玄之又玄?豈非從無名之始中發山來也?

  無名之始,釋氏指為不二法門;
子思曰其為物不二,則其生物不測;
莊子曰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
而欲悟性以見性者,其將來之昭昭而有倫乎?

抑亦求之冥冥而無形乎?

  冥冥無形,莫窺其朕。
吾儒所謂無聲無臭,釋氏所謂威音王已前是也。
然則何以謂之王,而其所以主張戚音者,太極也,故謂之王。

  餘於是而知學仙學佛者,但覓其王之所在而尊之爾,
即尊王矣,而又且並其王而無有之,是遊太極,而還於無極也。
無極者,真中也。
故曰聖聖相傳在此中,此中就是堯舜久執之中、
孔子時中之中、子思未發之中、易之黃中、
通理之中、度人經之中、理五炁之中,
釋迦之空中之中,老子之守中之中。

  然中字有二義。若曰中有定在者,在此中也。
若曰中無定在者,乾坤合處乃其中也。
以其可得而久執也,故曰有定在。
然豈特在此一身之內為然也?
是雖一身之外,而遍滿天地,亦皆吾心之中也。
又豈特在此天地之內為然也?
是雖天地之外,而遍滿虛空,亦皆吾心之中也。

  易曰:周流六虛。
然周流於六虛之外,而並不足,退藏於一身之竅,而非有餘。
故曰一竅能納太虛。
空中道經云:天之極上處距地之極下處,相去八萬四千里。
而天地之中,適當四萬二千里之中處也。
若人身一小天地也,而心臍相去亦有八寸四分,
而中心之中,適當四寸二分之中處也。
此竅正在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兌之東,
八脈九竅、經絡聯輳、虛間二穴,空懸黍珠,
是人一身天地之正中,乃藏元始祖炁之竅也。

  若知竅而不知妙,猶知中而不知一。
昔人有言曰:心是地而性是王,竅是中而妙是一。
一有數種,有道之一、有神之一、有氣之一、有水之一、
有數之一、有一貫之一、有協一之一、有精一之一、
有唯一之一、有守一之一、有歸一之一。
歸一者,以其一而歸乎其中也。
守一者,以其一而守乎其中也。
有中則有一,一而非中,則非聖人之所謂一也。
有一便有中,中而非一,則非聖人之所謂中也。
故孔子之一,以其中之一而貫之也。
堯舜之中,以其一之中而執之也。
伏羲氏之河圖而虛其中者,先天也,乃吾身祖竅之中也。

  孔子曰:先天而夫,弗違。

  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

  即釋氏所謂:茫乎,無聯一片,太虛是也。

  神禹氏之洛書而實其中者,後天也,乃吾身祖竅之一也。

  孔子曰:後天而奉天時。

  老子曰:有名,萬物之母。

  即道家所謂,露出端倪,一點靈光是也。

  然而河圖中矣,中而未始不一。
洛書一矣,一而未始不中。
中包乎一,一主乎中,豈非精微之妙理、無為之神機耶?

  道德經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洞玄經曰:丹書萬卷,不如守一。
一者,生生不息之仁也。

  中庸曰:修道以仁。

  論語曰:天下歸仁。

  禮記曰:中心安仁。

  周易曰:安土敦仁。

  予常譬之果實之仁,中有一點者,太極也。
而抱之兩者,一陰一陽也。

  易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故易也者,兩而化也。
太極也者,一而神也。
以此一點之神而含養于祖竅之中,
不得勤,不得怠,謂之安神。
祖竅非所以複吾身之乾元乎?
以此一點之仁,而敦養於坤土之中,
而勿忘,而勿助,謂之安土。
敦仁非所以立吾身之太極乎?

  又若蓮子之屬中,有一條而抱之兩片者,非所謂一以貫之邪?
一而二、二而三、三生萬物。
故張紫陽云:道是虛無生一炁,便從一炁產陰陽,
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

  昔文始先生問于老子曰:修身至妙至要,載于何章?
老子曰:在於深根固蒂,守中抱一而已。

  何謂守中?
曰:勤守中,莫放逸,外不入,內不出,還本源,萬事畢。
故老子所謂守中者,守此本體之中也。
儒之執中者,執此本體之中。
釋之空中者,本體之中,本洞然而空也。

老子所謂抱一者,抱此本體之一也。
釋之歸一者,歸此本體之一也。
儒之一貫者,以此本體之一而貫之也。

  唯精唯一者,易之所謂精義入神者是也。
久執厥中者,記之所謂王、中心、無為、以守至正者是也。
曰王、中心者,蓋以一點之仁主此中心之中而命之曰王,所謂天君者是也。
夫何為哉?以守至正而已矣。
命由此立,性由此存,此兩者同出異名,原是竅中舊物。
如今複返竅中,則蒙莊所謂南海之倏,北海之忽,相遇於混沌之地矣。

  修丹之士,不明祖竅,則真息不住而神化無基,藥物不全而大丹不結。
蓋此竅是總持之門、萬法之都,亦無邊傍,
更無內外,不可以有心守,不可以無心求。
求以有心,守之,則著相。
以無心求之,則落空。
若何可也?
受師訣曰:空洞無涯是玄竅,知而不守是工夫。
常將真我安止其中,如如不動、寂寂惺惺、
內外兩忘、渾然無事,則神戀氣而凝,
命戀性而住,不歸一而一自歸,不守中而中自守。
中心之心既實,五行之心自虛,
此老子抱一守中、虛心實腹之本旨也。 
 
張紫陽云:
虛心實腹義俱深,只為虛心要識心。

  劉海蟾云:
中央神室本虛閑,自有先天真氣到。

  呂純陽云:
守中絕學方知奧,抱一無言始見佳。

  徐佐卿云:
倏忽遨遊歸混沌,龍虎蟠距入中黃。

  正陽翁云:
要識金丹端的處,未生身處下功夫。

  如如居士云:
坤之上,乾之下,中間一寶難酬價。

  李清庵中和集云:
兩含儀肇判分三極,乾以直專坤辟翕。
天地中間玄牝門,其動愈出靜愈入。

  王玉陽雲光集云:
穀神從此立天根,上聖強名玄牝門。
點破世人生死穴,真仙於此定乾坤。

  譚處端水雲集云:
陰居於上陽居下,陽氣先升陰氣隨。
配合虎龍交媾處,此時如過小橋時。

  河上公過明集云:
杳杳冥冥開眾妙,恍恍惚惚葆真竅。
斂之潛藏一粒中,放之彌散六合表。

  張紫陽悟真篇云:
震龍汞自出離鄉,兌虎金生在坎方。
二物總因兒產母,五行生要入中央。

  張景和枕中記云:
混元一竅是先天,內面虛無理自然。
若向未生前見得,明知必是大羅仙。

  葛仙翁玄玄歌云:
乾坤合處乃真中,中在虛無甚空闊。
簇將龍虎竅中藏,造化樞機歸掌握。

  羅公遠弄九集云:
一竅虛無天地中,纏綿秘密不通風。
恍惚杳冥無色象,真人現在寶珠中。

  天來子白虎歌云:
玄牝之門鎮日開,中間一竅混靈台。
無關無鎖無人守,日月東西自往來。

  張鴻蒙還元篇云:
天地之根始玄牝,呼日吸月持把柄。
隱顯俱空空不空,尋之不見呼之應。

  高象先金丹歌云:
其一之道何所雲,莫若先敲戊己門。
戊己門中有真水,真水便是黃芽根。

  丁野鶴逍遙遊云:
三教一元這個圓,生在無為象帝先。
悟得此中真妙理,始知大道祖根源。

  蕭祖虛大丹訣云:
學人若要覓黃芽,兩處根源共一家。
七返九還須識主,工夫毫髮不容差。

  李靈陽祖竅歌云:
個個無生無盡藏,人人本體本虛空。
莫道瞿曇名極樂,孔顏樂亦在其中。

  陳致虛轉語偈云:
一者名為不二門,得門入去便安身。
當年曾子一聲唯,誤了閻浮多少人。

  薛紫賢虛中詩云:
天地之間猶橐籥,橐籥須知鼓者誰。
動靜根宗由此得,君看放手有風無。

  呂祖純陽文集云:
陰陽二物隱中微,只為愚徒自不知。
實實認為男女是,真真說做坎離非。

  李道純無一歌云:
道本虛無生太極,太極變而先有一。
一分為二二生三,四象五行從此出。

  壽涯禪師語錄云:
陀羅門啟妙難窮,佛佛相傳只此中。
不識西來真實義,空穿鐵履走西東。

  馬丹陽醉中吟云:
老子金丹釋氏珠,圓明無欠亦無餘。
死戶生門宗此竅,此竅猶能納太虛。

  曹文逸大道歌云:
借問真人何處來,從前原只在靈台。
昔年雲霧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開。

  劉長生仙藥集云:
一竅虛空玄牝門,調停節候要常溫。
仙人鼎內無他藥,雜礦銷成百煉金。

  李道純中和集云:
乾坤闔辟無休息,離坎升降有合離。
我為諸君明指出,念頭是外立丹基。

  劉海蟾見道歌云:
函谷關當天地中,往來日月自西東。
試將寸管窺玄竅,虎踞龍蟠氣象雄。

  無心昌老秘訣云:
自曉穀神通此道,誰能理性欲修真。
明明說向中黃路,霹靂聲中自得神。

  玉蟾白真人云:
性之根,命之蒂,同出異名分兩類。
合歸一處結成丹,還為元始先天炁。

  緣督趙真人云:
虛無一竅正當中,無生無滅自無窮。
昭昭靈靈相非相,杳杳冥冥空不空。

  紫陽張真人金丹序云:  
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
名為神氣穴,內有坎離精。

  瑩蟾李真人道德頌云:  
闔辟應乾坤,斯為玄牝門。
自從無出入,三界獨稱尊。

  司馬子微云:   
虛無一竅號玄關,正在人身天地間。
八萬四千分上下,九三六五列迴圈。

  大包法界渾無跡,細入塵埃不見顏。
這個名為祖炁穴,黍珠一粒正中懸。

  以上口訣,皆發明祖竅之妙。
老子曰: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莊子曰:樞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坤。

  曰:正位居體鼎。

  曰:正位凝命根。

  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而孟子亦曰:立天下之正位,惟此正位也。
以言乎其大,則足以包羅乎。天地而無外。
故謂之廣居而大道從此出矣。

  毛詩曰:秉心寒淵。

  太玄經曰:藏心於淵,美厥靈根。

  參同契曰: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
曰塞、曰藏,潛而守之之義也。
然而浮游二字不可不知也。浮游者,優遊也。
即孟子之所謂勿忘勿助也,
釋氏所謂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亦此義也。

法輪自轉工夫

  旋斗歷箕,逥度五常。法天之樞,仙壽萬億。

撥動法輪旋日月,須臾海嶠起雲雷。
風濤洶涌波澄後,散作甘泉潤九垓。

法水能朝有祕關,逍遙日夜遣輪環。
於中壅滯生諸病,才決通流便駐顏。

  接三陰之正氣於風輪,其專精之名曰太玄;
栖三陽之正氣於水樞,其專精之名曰太乙。
太乙,正陽也;太玄,正陰也。

  陽之正氣其色赤,陰之正氣其色嘿。
水,陽也,而其伏為陰;風,陰也,而其發為陽。
上赤下嘿,左青右白,黃潛於中宮,而五運流轉,固有輪樞之象焉。

 水涵太乙之中精,故能潤澤百物,而行乎地中,
風涵太玄之中精,故動化百物,而行乎天上。
上赤之象,其宮成離;下黑之象,其宮成坎。
夫兩端之所以平者,以中存乎其間故也。






(法輪自轉圖)

  三教法門,同途異轍,跡雖分三,理則一也。
如此看工夫,釋家謂之法輪,道家謂之周天,儒家謂之行庭。

  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
無咎行庭者,天行健之之行也。
天之行也,日一周天,何其健歟。
若吾身亦一小天地者,周天之行健也。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然吾身中之黃庭太極立焉,而天則旋乎其外而在來之不窮矣。
艮曰時止則止,太極立焉。
時行則行,周天行焉。

  又不觀之系辭乎,系辭曰: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又曰: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又曰:屈仰相感而利生焉。
此行庭之心法也。

  何為立極?
即前所謂心中之仁安於中心之中,而為土中者,
以敦養之,自有消息真機。
而身心性命相為混合矣。

  一屈一伸,一往一來,真有若日月之代明,
寒暑之錯行,其殆天運之自然,是亦吾身之一天地也。

  始而有意,終於無意。
起初用意引氣旋轉由中而達外,由小而至大,口中默念十二字訣曰:
白虎隱於東方,青龍潛於酉位。
一句一圈,數至三十六遍而止。
及至收回,從外而旋內,從大而至小,亦念訣曰:
青龍潛于酉位,白虎隱於東方。
亦數三十六遍,複歸太極而止,是為一周天也。
久則不必用意,自然璿機不停,法輪自轉,真個有歇手不得處。

  全陽子雲:
與日月而周回,同天河而輪轉。輪轉無窮,壽命無窮。

  鳴道集云:
安閒自得長生道,晝夜無聲轉法輪。

  韓逍遙云:
法輪要轉常須轉,只在身中人不見,
駕動之時似日輪,日輪向我身中轉。
  又云:
法輪轉得莫停留,念念不離輪自轉。

  當其轉也,翁然如雲霧之四塞,颯然如風雨之暴至,
恍然如晝夢之初覺,渙然如沉屙之脫體。
精神冥和,如夫婦之交接;骨肉融和,如澡浴之方起。

  易曰:
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肢。斯言信矣。

龍虎交媾法則

    龍呼於虎,虎吸龍精。兩相飲食,俱相貪并。

    男女相須,含吐以玆。雌雄錯雜,以類相求。

白面郎君騎百虎,青衣女子跨青龍。
鉛汞鼎邊相見後,一時關鎖在其中。

虎在西兮龍在東,東龍西虎各爭雄。
若解相吞歸一處,神仙頃刻不勞功。

嬰兒姹女齊齊出,卻被黃婆引入室。
雲騰雨施片時間,不覺東方紅白。






(龍虎交媾圖)

  夫人也,坎離交則生,分則死,此理之必然,無一人不如此者。

蓋離三為陽,而居南,外陽而內陰也,謂之真汞。
坎三為陰,而居北,外陰而內陽也,謂之真鉛。
故紫陽真人雲:日居離位反為女,坎配蟾宮卻是男。
此言坎之男、離之女,猶父之精、母之血也;
日之鳥、月之兔也;砂之汞、鉛之銀也;天之玄、地之黃也。
此數者,皆指示龍虎二氣也。

  參同契曰:
離已日光,坎戊月精。
故離之已象龍之弦氣也,坎之戊象虎之弦氣也。
夫戊與己是黃庭真土之體,因太極一判,分居龍虎二體之中。
修丹之士,若欲返其本,複其初,使龍虎歸於鼎中,
情性歸於竅內,當用龍從火裏出、虎向水中生之二訣。
則炎烈火中出飛龍之矯矯,泓澄水底躍走虎以耽耽,
始得龍虎相交,向鴻蒙而潛歸混沌。
繼則夫妻合體,從恍惚而竟入虛無、共至黃房,
互相吞啖,兩情留戀,二氣交加,有如天地之媾精、日月之交光,
盤旅于祖竅之間,自然複此先天未判之氣而成混元真一之精。
為大藥之根原,作還丹之基本也。

  原夫龍之情性常在於戊,虎之精性常在於已。
只緣彼此各有土氣,二土合併而成刀圭,
是以坎離交而地天泰,龍虎交而戊合己也。
戊己合為一體,則四象會合而產大藥也。

  易曰:
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
天地以陰陽交媾而生物,丹法以陰陽交媾而生藥。
蓋未有不交媾而用以成造化者也。

  玉芝書云:
玄黃若也無交媾,爭得陽從坎下飛。
是乃作丹之大端,修仙之第一義也。
若天地之氣不氤氳,則甘露不降,
坎離之體不災並,則黃芽不生。
龍虎二弦之氣不會合,則真一種子不產。
真一種子不產,則將何者為把柄而凝成金液大丹耶?

  然交媾之理有二,有內交者,有外交者。
坎離、龍虎交,內交也,產藥也。
乾坤子午交,外交也,結丹也。
此二法天淵不同,學者有細辨之。

  張紫陽云:
既驅二物歸黃道,爭得金丹不解生。是此義也。

  呂純職云:
二物會時為道本,五行全處得丹名。是此義也。

  陳抱一云:
戊已乍交情性合,坎離才媾龍虎降。是此義也。

  張用成云:
虎躍龍騰鳳浪粗,中央正位產玄珠。是此義也。

  張平叔金丹四百字云:
龍從東海來,虎向西山起,兩獸戰一場,化作一泓水。
亦此義也。

  夫龍虎交媾者乃三元合一之法也,
所以會乾坤、交坎離、簇陰陽、合性命,使二者複變而為一。
以至九宮、八卦、七政、六位、五行,
四象、三才之生於二者,莫不皆歸於二矣。
一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也。
大哉!一乎!
以其流行謂之炁,以其凝聚謂之精,以其妙用謂之神。

  始因太極一判分居二體之中,日遠目疏,卒至危殆。
是以聖人,則天地之要,知變化之源,取精于水府,召神于靈關。
使歸玄牝竅中,得與祖炁聚會,三家相見,合為一體。
先則凝神於混沌,次則寂照含虛空。
抱一無離,是為返本還原之妙道也。

  書曰: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唯精惟一,允執厥中。
蓋言心與精而為一,而會歸於黃中之中。
而允執之者,此堯舜之所以開道統之傳,而為萬古聖學之宗也。


 
性命雙修萬神圭旨第三節口訣

蟄藏氣穴眾妙歸根






(蟄藏氣穴圖)

(內附行、住、坐、臥四法)


  前節言翕聚乃守中抱一之工夫,此節言蟄藏則深根固蒂之口訣。
翕聚、蟄藏相為表裡,非翕聚則不能發散,非蟄藏

亦不能發生,是此二節一貫而下,兩不相離者也。

  此決無他,只是將祖竅中凝聚那點陽神下藏於氣穴之內,
謂之送歸土釜,牢封固。又謂之凝神入氣穴。

此穴有內外兩竅,外竅喻桃杏之核,內竅譬核中之仁。

古仙有曰:混沌生前混沌圓,
個中消息不容傳,劈開竅內竅中竅,踏破天中天外天。

  此竅中之竅,釋尊標為空不空,如來藏。

老君名之玄又玄。

眾妙門海蟾亦曰無底,曰橐有孔,曰籥中間一竅。

無人摸著,此指竅中之竅而言也。

是竅也,為陰陽之源,神氣之宅,胎息之根,呼吸之祖。

  胎者,藏神之府。息者,化胎之源。

胎因息生,息因胎住。

而竅中之竅,乃神仙長胎住息之真去處也。
然天地之大辦一胎也。

而日月之往來,斗柄之旋轉者,真息也。
又不觀三氏之書乎?

易經曰: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道德經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遺教經曰:制之一處,無事不辨。

皆直指我上真人呼吸處言之。

  然則真人呼吸處果何處耶?

吾昔聞之經曰:藏元精之窅冥府,結胎息之丹元宮,
上赤下黑,左黑右白,中央黃暈之間,乃真人呼吸之處。

正當臍輪之後,腎堂之前,黃庭之下,關元之上,
即黃庭經所謂上有黃庭下關元,後有幽闕前命門是也。

  廖蟾暉云:前對臍輪後對腎,中間有個真金鼎是也。

即識此處,即將向來所凝之神而安於竅中之竅,
如龜之藏,如蛇之蟄,如蚌之含光,如蟾之納息,
綿綿續續,勿忘勿助,若存而非存,若無而非無,引而收之。

於無何鄉,運而藏之,於闔辟處少焉。

呼吸相含,神氣相抱,結為丹母,鎮在下田。

外則感召天地靈陽之正氣,內則擒制一身鉛汞之英華。

如北辰所居,眾星皆拱。

久則神氣歸根,性命合一,而大藥孕於其中也。

  然凝神調息皆有口訣,不然恐思慮之神妄交於呼吸之氣,
結成幻丹,而反害藥物矣。

所以仙翁云:調息要調真息息,煉神須煉不神神。

  黃帝陰符經曰: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

不神者,性也。蓋性者,神之根也。

神本於性,而性則未始神。

神中炯炯而不昧者,乃是真性也。

  仙姑大道歌曰:我為諸君說端的,命蒂從來在真息。

真息者,命也。蓋命者,氣之蒂也。

蒂本於命,而命則未始氣。

氣中氤氳而不息者,乃是真命也。

  這個不神之神,與那個真息之息,
他兩個方才是真夫妻、真陰陽、真龍虎、真性命。

紐結做一團,混合為一處,打成作一片,段煉在一爐,
或名之曰牛女相逢、又曰牝牡相從、又曰烏免同穴、
又曰日月同宮、又曰魂魄相投、又曰金火混融,
究而言之,不過凝神合氣之法耳。

是以神不離氣,氣不離神,吾身之神氣合,而後吾身之性命見矣。

性不離命,命不離性,吾身之性命合,
而後吾身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見矣。

崔公入藥鏡曰:是性命,非神氣,權而言之則二,實而言之則一。

神氣固非二物,性命則當雙修。

而雙修之旨,久失其傳,以至玄禪二門,五爭高下。

  劉海蟾云:真個佛法便是道,一個孩兒兩個抱。

  清和翁曰:性命雙修教外傳,其中玄妙妙而玄。

簇將元始歸無始,逆轉先天作後夭。

  此端奧妙,非師罔通,口訣玄微,詳載於後。

今姑就諸仙所證者而言之,便於初機而易得悟入也。

  按白玉蟾云:昔日遇師親口訣,只要凝神入氣穴。

氣穴者,內竅也。蟄神於中,藏氣於內,

以如來空空之心,合真人深深之息,則心息相依,息調心淨。

蓋蘊一點真心於氣中,便是凝神入氣穴之法。

神既凝定氣穴,常要回光內照。

照顧不離,則自然旋轉,真息一降一升,而水火木金相為進退矣。

  仙諺曰:欲得長生,先須久視。

久視於上丹田,則神長生;
久視於中丹田,則氣長生;
久視於下丹田,則形長生。

  夫日月之照於天地間,蚌吸之則生珠,頑石蓄之則產玉,
何況人身自有日月,豈不能回光內照,結自己之珍珠。

產自已之美玉哉?

然而神即火也,氣即水也。

水多則火滅,火多則水干。

中年之人,大抵水不勝火者多矣。

所以,命宜早接,油要早添。添油之法已載前教護命寶之下。

今復進言,則天人一氣之旨盡露矣。

  夫天人之際,唯一氣之相為闔辟,相為聯屬已爾,而非有二也。

故我而呼也,則天地之氣於焉,而發而散。

我而吸也,則天地之氣於焉,而翕而聚。

此天人相與之微,一氣之感通者然也。

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呼吸於其內也。

人能效天地呼吸於其內,亦可與天地同其長久。

  曹仙姑云:元和內運即成真,呼吸外施終未了。

以口鼻之氣往來者,外呼吸也。

乾坤之氣闔辟者,內呼吸也。

  蕭了真云:老子明開眾妙門,一開一闔應乾坤。

果於罔象無形處,有個長生不死相。此指內呼吸也。

  張平叔云:玄牝之門世罕知,休將口鼻妄施為。

饒君吐納經千載,爭得金烏搦兔兒。此斥外呼吸也。

外呼吸乃色身上事,接濟後天以養形體。

內呼吸以法身上事,栽培先天以養谷神。

  蓋內呼吸之息,原從天命中來,非同類之物不能相親。

是以聖人用伏氣之法,奪先天地之沖和,逆上雙關。

前返乎後,以達本根。

使母之氣伏子之氣,子母眷戀於其間,則息息歸根,而為金丹之母矣。

前輩云:伏氣不服氣,服氣須伏氣。
服氣不長生,長生須伏氣。
氣之積於下者,無地可透,自然升之而上至髓海。

積於上者,無處可奔。
自然降之而下至海氣。
二氣相接,循環無端。
古先達人得濟長生者,良由有此逆用之法也。

此法自始至終丟他不得。
起手時有救護補益之功;
第二節有流戊就己之功;
第三節有添油接命之功;
第四節有助火載金之功;
第五節火熾而有接濟之功;
第六節胎成而有沐浴之功;
第七節溫養而有乳哺之功。

嬰兒救出於苦海,
此時到岸不須船,這著功夫才無用矣。

  且人始生也,一剪肚臍而幾希性命即落在我之真人呼吸處矣;
既之而在於天地之間;又既之而在於肉團之心;
又既之而散於耳目口鼻四肢百骸。

日復一日,神馳氣散,乃死之途也。

  故神仙以歸伏法度人,必先教之返本。

返本者何?以其散之於耳目口鼻四肢百骸者而復返於肉團之心,謂之涵養本原。

又將以肉團心之所涵養者而復返之於天地之間,謂之安神祖竅。

又將以天地間之所翕聚者而復返之於真人呼吸處,謂之蟄藏氣穴。

日復一日,神凝氣聚,乃生之途也。

古仙曰:屋破修容易,藥枯生不難。但知歸伏法,金寶積如山。
此時補完乾體,接續氣數,以全親之所生,
以全天之所賦,真汞才有八兩,真鉛始足半斤,若嬰兒心同赤子,
陰陽吻合,混沌不分,出息微微,入息綿綿,
漸漸入而漸漸柔,漸漸和而漸漸定,久則竅中動息兀然自住,
內氣不出,外氣反進,此是胎息還元之初,眾妙歸根之始也。

  呂知常曰:一息暫停,方可奪天地造化。

  程伊川曰:若非竊造化之機,安能長生?

  翁葆光曰:一刻之工夫,可在天地一年之氣數。

  此三老者豈虛語哉?

益胎息妙凝之時,入無積聚,出無分散,體相虛空,泯然入定。

定久,內外合一,動靜俱無,璇機停輪,日月合壁,
萬里陰沉春氣合,九霄清澈露華凝。

妙矣哉!其陰陽交感之真景象於斯時也。

元精吐華,而乾金出礦矣。

此系重開混沌,再入胞胎,開無漏花,結菩提果,
非夙有仙骨者,不能知此道之妙也。

  後有密戶前生門,出日入月呼吸存。此老氏黃庭外景經之口訣也。

  只就真人呼吸處,放教奼女往來飛。此李長源混元寶章之口訣也。

  內交真氣存呼吸,自然造化返童顏。此許旌陽醉思仙歌之口訣也。

  西方金母最堅剛,走入壬家水裡藏。此石杏林還元篇中之口訣也。

  要知大道希夷理,太陽移在月明中。此薛紫賢覆命篇中之口決也。

  先賢明露丹台旨,幾度靈鳥宿桂柯。此劉海蟾還金篇中之口訣也。

  兩般靈物天然和,些子神機這裡求。此陳默然崇正篇中之口訣也。

  古佛之音超動靜,真人之息自游絲。此釋鑒源青蓮經中之口訣也。

  一息漸隨無念窅,半醒微覺有身浮。此羅念庵胎息篇中之口訣也。

  出息不隨萬緣,人息不居蘊界。此般若尊者答東印度國王口訣也。

  水銀實滿葫蘆裡,封固其口置深水。此萼綠華氣穴圖中之口訣也。

萬物生皆死,元神死復生。
以神歸氣穴,丹道自然成。
此石杏林之口訣也。

  歸根自有歸根竅,覆命寧無覆命關。

踏破兩重消息子,超凡入聖譬如閒。此李清庵之口訣也。

  心思妙,意思玄,臍間元氣結成丹。

谷神不死因胎息,長生門戶要綿綿。此群仙珠玉口訣也。

  專氣致榮神久留,往來真息自悠悠。

綿綿迤邐歸元命,不汲靈泉常自流。此海蟾翁口訣也。

  一條直路少人尋,風虎雲龍自嘯吟。

坐定更知行氣主,真人之息又深深。此陳致虛口訣也。

  圓不圓來方不方,森羅天地暗包藏。

如今內外兩層白,體在中央一點黃。此大成集口訣也。

  息調心淨守黃庭,一部渾全圓覺經。

悟劫此身猶是幻,蒲團坐上要惺惺。此抱朴子口訣也。

  經營鄞鄂體虛無,便把元神裡面居。

息往息來無間斷,聖胎成就合元初。此陳虛白口訣也。

諦觀三教聖人書,息之一字最簡直。
若於息上做功夫,為佛為仙不勞力。
思緣達本禪之機,息心明理儒之極,息氣凝神道之玄。
三息相須無不克。此李道純中和集中之口訣也。


胎息訣

  袁天綱胎息訣

  夫元氣者,大道之根,天地之母,一陰一陽,生育萬物。
在人為呼吸之氣,在天為寒暑之氣。
能改移四時之氣者,戊己也。

  春在巽,能發生萬物。夏在坤,能長養萬物。
秋在乾,能成熟萬物。冬在艮,能含養萬物。

  故學道者,當取四時正氣,納人胎中,是為真種,
積久自得,心定,神定,息定,
龍親虎會,結就聖胎,謂之真人胎息。

太始民胎息訣

  夫道,太虛而已矣。天地、日月皆從太虛中來。
故天地者,太虛之真胎也。日月者,太虛之真息也。

  人能與太虛同體,則天地即我之胎,
日月即我之息,太虛之包羅即我之包羅。
豈非所謂超出天地、日月之外而為混虛。氏其入歟。


達摩祖師胎息經

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
氣入身中為之生,神去離形為之死。
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
神行則氣行,神住而氣住。
若欲長生,神氣相注,心不動念,
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張景和胎息訣

  真玄真牝,自呼自吸,似春沼魚,如百蟲蟄,
灝氣融融,靈風習習,不濁不清,非口非鼻,
無去無來,無出無入,返本還原,是真胎息。

  王子喬胎息訣

  奉道之土,須審子午卯酉四時,乃是陰陽出入之門戶。
定心不動,謂之曰禪。神通萬遍,謂之曰靈。
智周萬事,謂之曰慧。道元合氣,謂之曰修。
真氣歸元,謂之曰煉。龍虎相交,謂之曰丹。
三丹同契。謂之曰了。

  有志於道者,知此根源,依法修行,自可入於長生大道矣。

  許棲嚴胎息訣

 凡修道者,常行內觀,遺去三屍,驅除六賊,納氣於丹田,定心於覺海。
心定則神寧,神定則氣住,氣住則胎長矣。
胎之長者,由於息之住地,無息不胎,無胎不息,住息長胎,聖母神孩。
故曰:胎息定而金木交,心意寧而龍虎會也。

  王方平胎息訣

  凡所修行,先定心氣。
心氣定則神凝,神凝則心安,心安則氣升,氣升則境忘,
境忘則清靜,清靜則無物,無物則命全,命全則道生,
道生則絕相,絕相則覺明,覺明則神通。

  經曰:心通萬法皆通,心靜方法皆滅。
此我佛如來真定法門者也。
學者果能定心氣,凝胎息,則還丹不遠,金液非遙。

  赤松子胎息訣

  氣穴之問,昔人名之為生門死戶,又謂之天地之根。
凝神於此,久之,元氣日充,元神日旺。
神旺則氣暢,氣暢則血融,血融則骨強,
骨強則髓滿,髓滿則腹盈,腹盈則下實,下實則行步輕健
,動作不疲,四肢康健,顏色如桃,去仙不遠矣。

  性空子胎息訣

我之本體本自圓明,圓明者是我身中天地之真胎也。
我之本體本自空寂。空寂者,是我身中日月之息也。
唯吾身之天地有真胎矣,而後天地之胎與我之胎相為混合而胎我之胎,
唯吾身之日月有真息矣。
而後日月之息與我之息相為混合而息我之息,唯吾身之本體既虛空矣。
而後虛空之虛空與我之虛空相為混合而虛空我之虛空。

  幻真先生胎息銘

  三十六,一咽為先,吐唯細細,納唯綿綿,坐臥亦爾,行立坦然,
戒於喧雜,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實曰內丹,
非只治病,決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

  以上口訣,舉其大略,餘者載於丹經,不可得而盡述。
此蟄藏工夫其用大矣。謂人之元神,藏於氣穴,猶萬物藏於坤土。
神入也,中天氣降而至於地氣,與神合,猶地道之承於天。

  參同契曰:恆順地理,承天布宣。

  易曰:至哉!萬物資生。

  蓋亥月純坤用事之時,時當草木歸根,蟄蟲入戶,
閉塞成冬,冬雖主藏,然次年發育之功實胚胎於此。

  蓋一陽不生於復而生於坤,坤雖至陰,然陰裡含陽,大藥之生實根只於此。
藥將產時,就與孕婦懷胎相似,保完真種,不敢放肆。
慎起居,節飲食,忌酒色,戒惱怒。
外不役其形骸,內不勞其心志。
至於行、住、坐、臥,各各有方,行則措足於坦途,
住則凝神於太虛,坐則調丹田之息,臥則抱臍下之珠。
故曰行、住、坐、臥不離這個。

<臥禪圖>

  開心中之性,示不動之體,悟夢覺之真,入聞思之寂。

  掃石焚香任意眠,醒來時有客談玄。松風不用蒲葵扇,坐對青崖百丈泉。
  古洞幽深絕世人,石床風細不生塵。日長一覺羲皇睡,又見峰頭上月輪。
  人間白日醒猶睡,老子山中睡卻醒。醒睡兩非還兩是,溪雲漠漠水冷冷。
  元神夜夜宿丹田,雲滿黃庭月滿天。兩個鴛鴦浮綠水,水心一朵紫金蓮。

  覺悟時切不可妄想,則心便虛明;紛擾時亦只如處常,則事自順遂。






(臥禪圖)

<行禪圖>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有者個在,又恁么去!

《維摩經》云:舉足下足,皆從道場來;
《法藏集》云:晝心夜心,常游法苑去。

<立禪圖>

  心無所住,湛然見性。體用如如,廓然無聖。
隨時隨處,消遙於莊子無何有之鄉;
不識不知,游戲 於如來大寂滅之海。






(行禪圖立禪圖)

<坐禪圖>

  帝堯之安安,文王之雍雍,孔子之申申,莊周之止止。
  坐久忘所知,忽覺月在地,冷冷天風來,驀然到肝肺。
  俯視一泓水,澄湛無物蔽,中有纖鱗游,默默自相契。
  無事此靜坐,一日如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靜坐少思寡慾,冥心養氣存神,此是修真要訣,學者可以書紳。






(坐禪圖)

  坐不必跌跏,當如常坐。
夫坐雖與常人同,而能持孔門心法則與常人異矣。
所謂孔門心法者,只要存心在真去處是也。

  蓋耳目之竅,吾身之門也。
方寸之地,吾身之堂也。
立命之竅,吾身之室也。
故眾人心處於方寸之地,猶人之處於堂也,則聲色得以從門而搖其中。
至人心藏於立命之竅,猶人之處於室也,
則聲色無所從入而窺其際,故善事心者,潛室以頤晦而耳目為虛矣。
御堂以聽政,而耳目為用矣。若坐時不持孔門心法,便是坐馳,便是放心。

  壇經曰:心念不起名為坐,自性不動名為禪坐,禪妙義端不外此。


古人有言,修道易,煉魔難,誠哉是言也。
然色魔、食魔易於制伏,獨有睡魔難煉,是以禪家有長坐不臥之法。
蓋人之真元常在夜間走失,苟睡眠不謹,則精自下漏,
氣從上洩,元神無依亦棄軀而出,三寶各自驅散,人身安得而久存哉?

至人睡時,收神下藏丹窟,與氣合交,
水火互相拘鈐,則神不外馳而氣自安定矣。

今以常人言之,神則寄於目矣。
而夜寐既熟,則藏之於腎,至夙興之時,而目之神有不爽然清乎?
藉其不夜而腎神豈能清?

今又以天道言之,日則麗之於天矣,而夜淪地中則藏之於海,
至啟明之侯,而天之氣有不爽然乎?藉其不夜而海氣豈能清?

  此則崔公入藥鏡所謂水火交,永不老是也。

  今之人懵而睡,忽然而醒,是何物主之而使之覺也?
夫魂與神並則覺,魄與屍合則昏。
昏者,死之根。覺者,生之兆。
魂屬陽而喜清虛,魄屬陰而好馳騁。
魄者,鬼也。魂者,神也。

神則日接之於物,夜形之於夢。
黃粱未熟,南柯未寤,一生之榮辱富貴,
百歲之悲憂悅樂,備嘗於一夢之間。
使其去而不還游,而不返則生死路隔,幽冥之途絕矣。

  由是觀之,人不能自生而其所以生者,
夢中之人為之也,不能自死而其所以死者,夢中之人為之也。
然不知所以夢,則亦不知所以死,不知所以覺,則亦不知所以生。
夢中之有覺者,以夢之中而自有真覺者在焉。
死中之有生者,以死之中而自有長生者在焉。
是故,因覺知生,因夢知死,知斯二者,可以入道矣。

  夫人之覺也,耳其有不能聽乎,目其有不能視乎,
手其有不能持乎,足其有不能行乎,心其有不能喜、不能怒乎。

而人之睡也,耳固在也,何其不能聽乎?
目固在也,何其不能視乎?手固在也,何其不能持乎?
足固在也,何其不能行乎?心固在也,何其不能喜、不能怒乎?
由此觀之,則其死也,似為無知而無覺矣。

  而人之睡而夢也,而夢之時,
亦有耳能聽矣,而其聽也,何其不屬於人之耳乎?
亦有目能視矣,而其視也,何其不屬於人之目乎?
亦有用能持矣,而其持也,何其不屬於人之手乎?
亦有足能行矣,而其行也,何其不屬於人之足乎?
亦有心能喜、能怒矣,而其喜也、怒也,何其不屬於人之心乎?
由此觀之,則其死也,似為有知而有覺矣。

  然死生通乎晝夜之道、夢覺之常者乎?
古之真人,其覺也,無憂;其寐也,無夢。
故無夢地位,非道成之後不能到也。
然初機之士,煉心未純,昏多覺少,才一合眼,
元神離腔,睡魔入捨,以致魂夢紛飛,
無所不至,不惟神出氣移,恐有漏爐迸鼎之患。

  若欲敵此睡魔,須用五龍盤體之法。
訣曰:東首而寢,側身而臥,如龍之蟠,如犬之曲,
一手曲肱枕頭,一手直摩臍腹,一隻腳伸,一隻腳縮,
未睡心,先睡目,致虛極,守靜篤,
神氣自然歸根,呼吸自然含育,不調息而息自調,
不伏氣而氣自伏。依此修行,七祖有福。
陳希夷己留形於華山,蔣青霞曾脫殼於王屋。
此乃臥禪的旨,與那導引之法不同。
功夫到時,自然寢寐神相抱,覺悟候存亡,亦能遠離顛倒夢想。
即漆園公所謂,古之真人,其覺也,無憂;其寢也,無夢是矣。

  然雖睡熟,常要惺惺,及至醒來,慢慢展轉,
此時心地湛然,良知自在,如佛境界。

正白樂天所云:前後際斷處,
一念未生時,此際若放大,靜一場效驗。
真有不可形容著。

昔尹師靜室中有一聯云:
覺悟時切不可妄想,則心便虛明。
紛擾中亦只如處常,則事自順遂。

  李真人滿江紅詞云:好睡家風,別有個睡眠三昧。
但睡裡心誠,睡中澄意,睡法既能知旨趣,便於睡裡調神氣。
這睡功,消息睡,安禪少人會。

  又敵魔詩云:坐中昏睡怎禁它,鬼面神頭見也麼。
昏散皆因由氣濁,念緣未斷屬陰多。
漸來水面侵堤岸,風定江心絕浪波。性寂情空心不動,坐無昏散睡無魔。

  上古之人,有息無睡。故曰:向晦入晏,息若一覺。
睡熟陽光盡為陰濁所陷,就如死人一般,若知晏息之法,當向晦時。
耳無聞,目無見,口無言,心無累,鼻息無喘,
四肢無動。那一點元神真氣相依相戀,如爐中種火相似。
久久純熟,自然神滿不思睡,氣滿不思食,精滿不思欲,
元氣自聚,真精自凝,胎嬰自棲,三屍向滅,
九蟲自出,所謂睡魔不知從何而去矣。
其身自覺安而輕,其心自覺虛而靈,
其氣自覺和而清,其神自覺圓而明。
若此便入長生路,休問道之成不成。

紫中道人答問

  客問:坐禪一事如何?

  予答曰:咽津納氣,是人行有藥,方能坐化生鼎內。
若無真種子,猶將熱火煮空鐺。
釋氏云:此是守屍鬼魔磚作鏡的工夫。
其言相是而不相非,粵自晉之伯陽、宋之紫陽,
絕唱斯道,厥後纘其緒也,即海瓊、紫瓊、黃房、緣督、上陽諸真疊繼,
則金丹之草一絲之脈,至今不斷,代不乏人,以接紹三教一源之道統。
若言守靜兀坐,乃最下小乘之法,外道惑人之邪徑耳。

  客復問:然則畢竟如何?

  予曰:子肯大施法財,告天萌願,即當為汝言。

  客跽而請曰:弟子歷劫難遇,今生遭逢,原師慈悲,恩莫大焉乎。

  曰:子來,吾語汝。
子今信誓旦旦,予將妄言之,子勿妄聽之;
予以實言之,子勿妄信之,當告汝言。
夫精、氣、神三寶,則撐持宇宙,總括陰陽。
天地得之而含蓋乾坤,人心得之則修仙做佛。
唯有內有外,知之者可以兼而修之,不知者獨修一物。
獨修者,乃頑冥之漢也;兼修者,能證仙佛之果也。
緣其亂統,則說到此地,未有不望洋而退捨者矣乎。
果無疑,當以告子,凡言內外兼修者,其精在沓冥恍惚之中。
此精姓金,喚九三郎,諱元晶,號曰金華商夫君,
居玉池之西,出入跨虎,乳名嬰兒,晚則喚為金公。
凡到鄰家,便稱主人,其情嗜交梨。
此乃先天地之精,卻為人之至寶。
其氣乃虛無中來,此氣姓白,喚太乙郎,名元氣,號曰:宇宙主宰素練郎君。
寄居西川,出入騎白虎,乳名喚真種子,晚則呼白頭老子。
到鄰家,便稱父母,好食烏龜而多情。
此為先天地之真氣,即是人之至寶。
故上陽子曰:既自虛無中來,卻非天之所降,地之所出,
又非我身所有,亦非精、亦非血、非草木、非金石,是皆非也。
誰得而知之乎?
然以先天地之神而言,其神號無位真人,佛雲紇利陀耶。
佛若認得此神,卻有妙用。
此神專主殺人、專主生人。修仙作佛者,必要此神主之,方得。
而內經故曰:人身中殆有兩精者,一魂一魄是也。
夫隨精往來者,神即是也。白祖云:唯人,頭有九宮,中一宮名曰谷神。
神常居其谷,日則接於物,夜則接於夢,神不能安其居也。
南柯未斷,黃粱未熟,一生之榮辱富貴,
百歲之優悲悅樂,備嘗於一夢之間,使之遊而不返,
去而不還,則幽冥之途、隔生死之路絕矣。
由是觀之,人不能自生而神生之,人不能自死而神死之。
若神長居其谷,人烏得而死乎?
紫陽曰:煉神須煉不神神。蓋謂此耳。
天穎子曰:雖久學定身,心無五時七候者,促齡穢質,色謝歸空。
自云:慧覺復,稱道成,實所失。然可謂謬矣。
若言坐禪之士,予所厭聞,故上古聖仙之貴,
當於人類中修之,如或未然,乞勿開口,未當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