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時的三種狀況

2014042308:30
 
 



初學冥想的人會遇到三種基本狀況:放鬆、睏倦、焦慮。

讓我們逐一檢視這些狀況,你也可以一邊回顧自己的冥想經驗。


放鬆

多數人在冥想時,至少都會放鬆幾分鐘,原因很簡單,
當心靈退居後位,內在對話逐漸趨緩時,剩下的就是存在於當下的感覺。

即便只是專注於呼吸,重複默唸一句專注用語,
仍會出現一種放鬆及平靜感,
因為那才是我們原有的本質狀態,
所以每當思緒趨緩時,就會感覺到平靜。

由於我們不能一直從事滑雪、園藝,
或其他喜愛的活動以減緩思緒而換來平靜,
冥想就成了「可攜式」的小型假期,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

正如我們下一章將探討的,冥想不需要侷限於十或二十分鐘,
你可以在一天之中的任何時段,花一分鐘或幾分鐘冥想。

除此之外,做任何事都可以像冥想一樣;
冥想的最終目的是醒覺於此時此地,
以便使有意識的選擇與心靈的平靜成為常態而非特例。

睏倦

學習關乎聯想,當你放鬆地閉上眼睛時,身體最熟知的制約反應是入睡。

事實上,如果無法放鬆,
睡意就不會降臨,所以憂慮或亢奮通常會導致失眠。

開始學習冥想時,睡著或至少感覺睏倦是很普遍的現象,
若想避免這種情況,最好的方法就是挺直腰桿,不要太過舒適;
另外,除非身體有障礙無法採行坐姿,
否則冥想時請勿躺下,躺臥絕對會令人想睡。

只要經過一段時間,身體將會重新調適,當你閉上眼睛時,
睏倦就不再是放鬆時的自動反應,而且會愈來愈容易保持放鬆的專注狀態。

不過,假使你有夜裡難以入眠的問題,躺臥冥想會是個好辦法。

很多人都發現,冥想對於入睡與熟睡有極大的幫助。

即使你一躺下只消幾分鐘就會睡著,花一點時間冥想仍是個好主意,
因為它會使你睡得更安穩。

睡眠的狀態有很多種,但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
睡過八小時之後醒來,通常會感覺已經睡飽,但有時仍會感到疲憊。

身體會出現這種落差,有部分原因與睡眠進入快速眼動階段
periods of rapid-eye-movement,簡稱REM)或睡夢中發生的狀況有關。

由於身體無法分辨真實情況與幻想(無論是夢境或清醒時的想像),
因此就呈現出夢中的狀態;
假如你做了一個焦躁不安、緊張或心神不寧的夢,
它們就會影響你睡醒之後的感覺。

睡前千萬不要聽廣播或電視談話性節目,
因為我們要和自己的思緒作戰已經很難,
更何況還加上其他人的負面想像與看法。

一如我們將在第四章做討論的,即將入睡時和冥想時都一樣,
內心的意識與潛意識部分會很接近,
這時你會更容易受到擾人心思(或深具啟發)的外在因素所影響,
因此要安靜入睡以保護自己。

如果你睡前需要安定心思,不妨聆聽柔和的音樂。

如果在半夜醒來,請冥想,不要思考。

你可能已經明白數羊其實是冥想的一種。

只要每天固定冥想,心靈的放鬆肌肉群便會隨之增長,
使你在需要集中心神、停止思緒時,更駕輕就熟,也因此容易入眠。

我在「身心診療中心」擔任主任期間,大約有一半的病人有睡眠問題,
有些是無法入睡,有些是睡眠很淺,有些則是太早醒來之後再也睡不著,
但在練習冥想短短幾星期之後,很多人發現自己的睡眠獲得改善。

如果你為失眠所苦,請記得以下幾個提醒:

第一、慢慢戒掉咖啡因,
尤其在下午三點之後就不要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
你會非常訝異睡眠狀況很快就獲得改善。

第二、千萬不要使用酒類幫助自己入睡。
喝酒後的幾個小時會出現一段由交感神經系統引起的亢奮期,
使人突然恢復精神,狀態很像「戰或逃」的防衛機制反應,
這種神經系統內的轉變,經常會喚醒人們的焦慮與煩躁感。

第三、如果夜裡醒來,十五分鐘之內無法再入睡,請起床冥想。
班森博士早期進行的一些實驗顯示:若以耗氧量做為測量標準,
身體的新陳代謝速度在冥想二十分鐘的過程中,
比在八小時的睡眠中下降得多。

因此,放鬆反應所產生的平靜與低新陳代謝狀態,
至少可以彌補部分失去的睡眠,使隔天起床後的感覺好很多。

容易打瞌睡的人也會發現,十到二十分鐘的冥想,
比小睡三十到六十分鐘更能有效補充精神。不妨試試看哪種方法適合你。

焦慮

大約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冥想初學者,會在練習的過程中產生焦慮。

原因很簡單:冥想時,你正與自己的心靈獨處,
身邊沒有可分散注意力的事情,於是你藉由忙碌企圖忘卻的憂慮,
便在此時找到機會蜂擁而至,爭取你的注意。

我稱之為「焦慮閱兵」(anxiety parade),
情況從一般的條列所有待辦事項、突然想起還沒做的事
(例如忘記打電話),到更深層的問題都有。

有些人稱這種焦慮感為「無聊」,因為這是一種熟悉的心理習慣。

然而,你若停止細究這種無聊感像什麼,通常會顯露出隱藏其中的焦慮。

如果能站在旁觀者的角度觀察憂慮,猶如聖方濟各沙雷氏所建議的,
讓想法飛進來又飛出去,
但不要讓它們「在你的頭髮裡築巢」,焦慮感就會逐漸消失。

你的心靈就像一個拚命扯你衣角試圖引起注意的孩子,
你必須溫柔地提醒它,該是放手的時候,不要再執著;
如此一來,它就會很快地產生新聯想,並慢慢安靜下來。

冥想時產生焦慮最普遍的原因是「表現焦慮」(performance anxiety)。

幾乎每個人都會忙於批判自己做錯了,老是擔心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問題,
但一個人會注意到自己內在不間斷的對話,其實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冥想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放鬆,而是產生覺知,以便找回控制心靈的主導權;
放鬆只是學習冥想的附加價值。

因此,和心靈平靜時相較,冥想時焦躁不安通常是更好的學習經驗,
一旦建立起醒覺能力,並選擇放鬆,心靈自然會平靜下來。




冥想是一種心理戰的藝術形式。

心靈不會停止攻擊,但你可以學會不同的應對招式。

如果你因為焦躁不安而開始苛責自己,就等於接下心靈所下的戰帖,
因此自然會經歷內心的爭戰,也就是緊張和焦慮感。

其實,你可以效法練合氣道學生所採行的位置,
溫文地側身一旁,讓思緒迅速飛過,而不要與之正面衝突。

只要堅定地站在中心位置觀察自己的思緒,你的心靈自然會慢慢疲乏。

冥想的過程有點類似一邊記帳一邊看電視。

剛開始你專心於手邊的工作,將帳目一筆一筆加進來;
然後,你聽到從電視機傳來很大的聲響,
也許是個廣告,它突然抓住你的注意力,於是你的心神集中到電視節目上;
但遲早你會說:「等等,我現在應該記帳才對。」
於是又把注意力從電視節目上移開,回去開始記帳。

這種來來回回的過程,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冥想也是如此。

記完帳時,你並不會說:「我真不擅長記帳,竟然一直分心。」
反而會因為完成這項工作而感到高興;冥想亦然。

請記得,冥想的好壞界定,只在於你做了沒有。

由於冥想是一種覺醒的過程,因此你會對心靈愈來愈敏銳,
有些前塵往事和早已遺忘的事件會再出現,
其中有些回憶可能令人不悅,這實屬自然,而且對你有益。

你可以將它視為身體自行拔刺的過程:
一開始被刺扎到會覺得痛,但如果刺得太深而無法拔除時,
身體很快就會對它感到麻木;
同樣地,遭遇痛苦時,如果當時無法解決,
此經歷就會深埋入潛意識裡,這就是所謂的壓抑機制。

假以時日,身體就會對這根刺發動攻擊,
使刺的周圍開始疼痛,並出現發炎現象。

發炎會導致腫脹與疼痛,
但埋在底下的刺也會在過程中被擠出來,最後被身體排除。

冥想時,心靈中的刺也會隨著時間浮現到表面,
使你察覺它們,並終於得以採取行動解決病因。

有時你必須採取行動,就像萳西的例子一樣,
正視她丈夫酗酒的問題,並且尋找專業協助,
以治療她的相互依賴行為;有時則必須放手。

我們會在後續章節中,更完整地討論如何運用冥想所產生的覺知。

 

作者:瓊恩‧波利森科
摘自:關照身體‧修復心靈
張老師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