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點看貧富

2014071108:30

 

有一次,聖嚴法師在山裡看到一戶人家,夫妻倆帶著孩子住在破廟裡,
那是一個屋頂會漏雨、牆壁會透風、無水無電的棲身之處,一家人窩在裡面。

因為在山外無法謀生,所以住到山裡來,
種些樹薯、青菜,收成了,一家夠吃之餘還可以外賣。

孩子們白天也都上學,
放學後幫忙耕種或到樹林撿枯枝當柴,日子就這樣過下去。

聖嚴法師問他們為什麼不蓋間房子?

夫妻倆說,蓋房子材料、人工都要花錢,破廟雖然殘舊,
下雨時遮一下,起風了擋一下,住起來還算可以。

聖嚴法師覺得這家人生活條件差,但並沒有走投無路,
而且還讓孩子讀書受教育,像這般安貧樂道的人,人窮志不窮,不算是窮人。

就如孔子的學生顏回,苦哈哈的窮書生,家徒四壁,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孔子都要讚他一聲:「賢哉回也!」

許多人自認是窮人,聖嚴法師認為那是比較性的自我定義。

比如,和別人相較,自家孩子沒有進名校,沒有錢補習學才藝,
別人乘轎車上下學,自己只有機車接送,別人住別墅,自家租房子…,
比較之下,於是認為自己是窮人。

當然,也有真正的低收入戶,若能勤勞刻苦,知足常樂,就不貧窮。

反而是富裕的人,假使一味追求從不滿足,才是心態上永遠的窮人。

最可靠的富裕,是奉獻

聖嚴法師分析,感覺貧窮是因為永不滿足,
永不滿足是因為沒有認知一己的生命是短暫的、享受是有限的。

唯有奉獻永遠無限。

一個人可以為一家的幸福而奉獻,可以為一個團體的幸福而奉獻,
可以為一個國家、整個世界人類的幸福而奉獻,這才是永恆之路。

所以,最可靠的富裕是,經常思考如何奉獻,
當一個人有奉獻的心態時,
即使身無分文、一貧如洗,也會覺得自己非常富裕。

聖嚴法師以半個世紀之前的自己,與現在的自己作比。

五十年前的自己窮得連鞋子都沒有,而看看如今,
既有法鼓山這個團體,又有很多分支道場遍布國內外,
好像應該覺得自己擁有很多,但錯了,聖嚴法師說,沒有一樣東西是自己的。

比如在美國所建的道場,
東初禪寺或者象岡,那是當地環境中的人們所共同享有,
自己去的時候,一個身體能占的空間就這麼大,能吃的東西就這麼多,
那偌大的地方怎會是自己所享有的呢?

又比如南亞海嘯後,法鼓山在斯里蘭卡建了「台灣村」,那也不是自己的,
是社會善信大眾捐了錢一起建造起來,為斯里蘭卡當地的人所有。

即使是一手擘畫的法鼓山,即使當下所坐的這個地方,都不屬自己所有。

聖嚴法師看待任何一處道場是,建在哪個地方就屬於那個地方人們共有。

至於他自己,只在奉獻,不必擁有。

離開美國,美國的道場就不是自己的,
離開台灣,台灣的道場也不是自己的,
聖嚴法師覺得,如此一來,輕鬆自在。

一如虛雲老和尚,貧窮一生,漂然一身,每次要到任何地方去,
行囊往肩上一揹,就上路了,簡簡單單,身無長物,了無牽掛。

聖嚴法師形容自己也是如此,沒有銀行老本,沒有土地房子,
因為連身體到最後都不是自己的,那些身外之物怎麼會是自的呢?

用這種心態及觀念來看一切的財富,看一切的事業,
看一切生活中的物質享有,就不會吝惜,而能快樂奉獻。

聖嚴法師隨時隨地讓自己保持著還是一個窮人的狀態,
所謂窮人狀態指的是,在物質上沒有任何擁有的一種心態。

直到將來有一天,離開了人世,可能被人紀念、讚歎,
也或者被人批評,這都與自己無關了;
而留於人世的名字,也不過只是一個符號罷了。

如果從這樣一個角度看人生,不論貧富貴賤,
自己都能很積極、很快樂、很幸福地生活,
也能為人帶來很積極、很快樂、很幸福的生活,那麼這個社會才會充滿希望。

作者:潘煊/

摘自:聖嚴法師 最珍貴的身教/天下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