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錯置 ─ 開平碉樓

2014103118:30

開平碉樓 ─ 最年輕的世界文化遺產

     
百萬書庫 - 香兒 - xianger


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開平市境內,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
是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

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多種風格。

根據現存實證,開平碉樓約產生於明代後期(16世紀)。

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被中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在開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歐式古典風格的小樓與中國南方農村的傳統土屋交錯,
形成中國絕無僅有的鄉間景色。碉樓中西合璧,融會了各種建築風格的精髓。

境內最多的時候共有3000多座碉樓,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佈在開平15個鎮、辦事處。

這些碉樓是上世紀開平華僑與村民主動把外國建築文化與當地建築文化相結合的結晶。

其數量之多,建築之精美,風格之多樣,堪稱世界最大的“碉樓博物館”。

始建于清初,大量興建是在20世紀20~30年代。

開平碉樓的興起,與地理環境和過去的社會治安密切相關。

開平市地勢低窪,河網密佈,而過去水利失修,每遇颱風暴雨,常有洪澇之憂。

加上其所轄之境,原為新會、臺山、恩平、新興四縣邊遠交界之地,
向來有“四不管”之稱,社會秩序較為混亂。
因此,清初即有鄉民建築碉樓,作為防澇防匪之用。

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統治更為頹敗,開平人民迫於生計,
開始大批出洋謀生,經過一輩乃至數輩子的打拼奮鬥漸漸有些積蓄產業。

到了民國時期,戰亂更頻繁,盜匪尤為猖獗,而開平因山水交融,水陸交通方便,
同時僑眷、歸僑生活比較優裕,故土匪集中在開平一帶作案。
他們四處劫掠擄人勒贖,製造了無數慘案。

據粗略統計,1912年至1930年間,較大的事件約有71宗,殺百餘人,掠奪財物無數。

從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十五年(1926年)這14年中,
盜匪搶劫學校達8次,擄師生百餘人。

其中,民國11年12月盜匪再次結夥搶劫赤坎地區開平中學時,
被鷹村碉樓探照燈照射,周圍鄉團及時攔截,救回校長及學生17人。

此事轟動全縣與海外僑胞,覺得碉樓在防範匪患中起了作用,
因此,節衣縮食,紛紛集資匯款回鄉蓋碉樓。

演變後來,一些華僑為了家眷安全,避免財產損失,
修建新屋時,紛紛建成各色各樣碉樓式的樓宇,蔚為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