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談靜功/胡海牙

2015062412:30











簡談靜功
 
 
靜功,又稱內功。它的歷史,幾乎和中國的文明史一樣古老。
早在五千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在治理天下的同時,
經常和他的大臣們討論醫學和養生的各種問題,
後來人們對這些論論加以記錄和整理,編成了著名的《黃帝內經》,內容深邃博大。
即使是現代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也沒有人能對它的觀點提出挑戰。
而在防病治病,卻病延年等領域,仍發揮著重要作用,
這部巨著對靜功有著大量的原創性論述。
到了近三千多年前的周朝,靜功的理論和方法已經非常成熟,
靜功的實踐也在社會上非常盛行。
此時成書的《道德經》、《莊子》及其他許多著作都被後世奉為靜功理論的圭臬。
 
  以後歷代養生家對靜功又有了更深入的發展,
留下了數千種珍貴的著述,而且形成了許多門派。
我們通常所說的靜功指的是靜坐功,其實靜功遠不止這些,
只要做到精神專一,神氣內守,行住坐臥都可做功夫。
比如,太極拳,就可以作為一種高級的靜功來練。
俗話說:「打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太極拳講究的就是外形鬆軟慢,內勁輕靈活;動是命,靜是性。
太極拳是性命雙修的運動。
太者大也;極者至也;太極者靜到極點,柔到極點,然後才能快到極點,硬到極點。
練拳時,「刻刻留意在腰間,腹內鬆靜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其實,上乘內功豈止留意在腰間,而是要神氣意貫足,充滿全身,繃如彈簧。
外物來襲,如錢投鼓,如球碰壁,鏗然彈回。
拳經云:「一粒金丹到指端,指端力似電。」
道經云:「一粒金丹吞入肚,始知我命不由天。」
太極與靜功,二而一,一而二,體一而用殊。
我跟恩師陳攖寧先生修習仙學多年,練太極拳也有半個世紀,
如今雖然年已耄耋,仍然忙於醫務活動,論其功,歸於太極拳和靜功而已。
不過初學靜功的人,從靜坐開始容易見效。
 
  學習靜功,對現代人來說非常重要。
從中國養生學的立場來看,生命是精、氣、神的統一體;
精、氣、神中,氣(能量)是生命的本質。
我們的每一項活動,甚至一個眼神,一個念頭,無不是消耗體內能量的結果。
人體能量的枯竭,就是死亡;失去了生命能量的身體只不過是個僵屍一具。
人生活在世界上,為了工作、金錢和名譽,常常在過度地消耗自身,導致早衰。
 
  為了確保我們生命的活力和健康的體魄,
我們還需要通過運動來補充和平衡身體各部分的能量。
一般來說,人體的運動有三種形式:
肢體運動、體液運動(如血液循環)和經絡的運動。
體育運動的目的是為了通過肢體的運動,加快血液循環,
從而增加細胞的氧氣和營養供應。但這對於有些人來說並不合適。

中國傳統的靜功和太極拳是身心合一的運動,
它不是通過肢體的大幅度的快速運動,
而是通過意識對氣能的作用來舒暢體液和經絡的循環,
抑制內臟和大腦的過度消耗,使其處於主動的休息狀態。
多補給,少耗損,使貯能大于耗能。
這種運動方式安全可靠,做得好,長期堅持,
一定能使人煥發青春,延年益壽,精力百倍,其樂無窮;
做得不好,也不至於出現偏差,產生危險。
 
 


 靜功,靜是關鍵的問題,這裡的靜,就是「入靜」,
就是要做到「內想不出,外想不入」。
做到心靈寧靜,沒有任何雜念。
我們不要把入靜片面地理解為肢體靜止不動,
其核心是神形相守,神氣相注;
神行即氣行,神往即氣住;
目無所視,耳無所聽,心無所知,窈窈冥冥,昏昏默默,乃至停息停脈。
最後,靜極而動,真氣發生,[月永]絡通印,立證大道之妙。
 
  要達到入靜的效果,首先要選擇適當的姿勢。
練靜功,採用坐式或臥式或站式,完全可以隨各人自便。
總的來說,你採用的姿勢,要使週身放鬆,不使它局部緊張,不讓它有絲毫拘束。
這樣坐的時間雖然長久,心中並不厭煩,身上也沒有酸疼、麻木各種難以忍受的情況。如果採用坐式,無論是盤坐還是端坐,
都要做到空靈沉穩,含胸拔背,直而不僵,鬆而不軟。
至於手印該如何做,是左手在上還是右手在上,是掌心向上還是雙手扶膝;
盤腿是單盤還是雙盤好,是左腿在外還是右腿在外,
這些都是無關宏旨的細節,可根據個人意願和條件而定。
至於什麼時間練功合適,可以根據個人的情況而定,
白天或夜晚都行,關鍵是要持之以恒。
 
  意守的問題,在靜功修煉中也是至關重要的。
幾十年來,在我個人的修養實踐中,在我指導學生和病人進行靜功練習的過程中,
我對社會上比較流行的意守法都作過研究和實驗,發現它們都難以避免弊端,
對初學者來說,不容易做得好。
  比如,很多人練靜功主張守下丹田,長年累月,
將全身精、氣、神團聚在下丹田一小塊地方,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對年輕的男性修煉者來說,尤其不容易做好,
他們大多有配偶,萬一守得不得法,元陽遂衝關而出,不但前功盡棄。
而且其損失比未練任何功的人都要大。
先師陳攖寧夫子曾對此打比方說,譬如你將所有的金銀財寶分散放置,
偏要全部收藏在一個箱子裡。
有朝一日強盜闖入,逼你打開箱子,
將其中所藏搜刮盡淨,你一下子就變成一貧如洗的窮人了。
不如將貴重之物分散收藏,縱令遇有危險,喪失一部分,其他部分還歸你所有。
守「祖竅」(兩目之間)的法門也比較多見,
但有的人守祖竅,把握不好,守出了毛病。
我就遇到過因守祖竅而患眼肌痙攣症者。
所以如果只守丹田,難免出毛病。
提起「丹田」,人們爭論也很多,就我來看,
丹田無定處,「流遍周身不停滯」,全身上下都可能是丹田。
哪裡發揮了作用,哪裡得氣,哪裡就是丹田。
 
  從以上的觀點出發,我總結了「守皮膚」的意守法,就是將意念放在週身的皮膚上,使其神氣貫足,感覺就好像全身浸在游泳池中一樣。
到一定程度,修煉者會感到氣息似雲霧蒸發,散布在全身皮膚的無數毛孔之中,
無形之氣自然凝聚,百脈通暢,營衛全身,持而久之,定能感到精神百倍。
 
  修煉者練習守皮膚的功夫每次可長可短,不管練得長還是短,都有一定好處。
不過入靜的種種效果一般要在三十分鐘後才會出現。
所以,每天至少有一次要做到三十至六十分鐘。
 
  對靜功功法,古人《胎息銘》總結得甚好:
「三十六咽,一咽為先。吐唯細細,納唯綿綿。
坐臥亦爾,行立坦然。戒于喧雜,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實曰內丹。
非只治病,決定延年。『要做到』呼吸微末而勻」,
從守皮膚入手是比較容易的。
 
  以上談的是靜功修煉的初步功夫,至於中級和高級功夫,
還要在煉好初級功夫的基礎之上方可學習,尚有待與有志者交流。


胡海牙 總編
 摘自:《中華仙學養生全書》第1568頁至1571頁,/2006年大陸華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