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卡索和他的藝術⑤

2016041612:30
畢卡索和他的藝術
 


      1925年,這位西班牙畫家終於在以具有激烈的論戰性和
濃厚的革新色彩的巨幅繪畫《三個舞蹈者》對這種退化局面作出了答覆。
當然,這是立體派寫實的復甦,是按照藝術家對現實的設想
來對現實進行思想上的塑造。
但是,這幅作品卻不像戰前的作品那樣具有明確的理性,
它所表現的是感情的暴烈衝動以及內心的絕望掙扎。
這三個虛幻的人影是支離破碎的,從種種視點多次顯現,
並且在同一時間內在不同距離顯示其形象,
這人影正是內心世界的戲劇性反映,而畫家則把它表現在畫布上。
  他在同一時期對超現實主義所作的探討,也在思想的啟發上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這特別是由於他與艾呂雅和佈雷東交往甚密的關係;
但這不過是一種相互關係,因為正是那些超現實主義畫家,
尤其是馬克思·恩斯特和米羅,從畢卡索的作品中獲益匪淺。
畢卡索給那些超現實主義者上了一課繪畫語言,作了重要的教導,
教導他們如何依照腦海中對現實的想法來自由地運用造型方式:
因為他意識到,已被掌握的現實只能是容納內心世界的現實,
而所有那些外在的、屬於外界的東西則只能通過再現物象的辦法來加以認識。
  從這時起,他的作品就都變為“內心獨白”的篇章了,
這是他面對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事件,
同樣也是他面對人之所以活著的根本原因
所產生的感情狀態的既清醒又熱情的分析
(人的一生包括生與死、愛與性、暴力與同情)。
在這激動的獨白中,沒有一點強調理智或象徵情調。
外在世界喪失了意義,以便讓更隱秘的其他方面能顯現出來,
讓人看到肉眼所看不到、但內心中卻能感到和看到的東西,
它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的,但就藝術家來說,
把它加以忠實地再現就似乎是徒勞之舉了。
藝術家寧可創造一個形體,儘管它與客體並不想像,
卻與藝術家本身的感情和他對該物體的想法和想像一致。

































































































































 

金色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