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積極思考的力量(一)

2015100718:31
第四章 積極思考的力量(一)
提煉自《積極思考的力量》([美]諾曼·文森特·皮爾著)
【最偉大之原因】
這本書曾被譽為20世紀自勵經典著作中的珍品,被翻譯成42種語言,售出大約2000萬冊。
【點亮心燈】
1.積極的思想能夠創造出人心未曾想到的美好奇跡,而消極的思想則常常吸引失敗的到來。
——《積極思考的力量》
2.抵抗思想病毒的侵害,不要讓它毒害你的大腦,降低你的思想層次。時時提醒自己:我是一個大人物!
——拉羅什富科[法國文學家]
轉變思想走出陰影
◎消極思想危害大
消極思想就像一個惡魔,其致命和深植人心的程度,較之各種形式的恐懼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必須好好為自己的心靈設防,保護自己不受這個惡魔的侵害。
你可以設法抵禦來自劫匪的欺侮,法律為你的權益提供了保障。但消極思想的惡魔卻難對付得多,它常常躡手躡腳悄悄來襲,它的武器是無形的,完全由心態造成,面貌正如人類的經驗一樣種類繁多。但我們必須認清它的面目,它其實就是人本身的心態中在作祟。這個惡魔的魔法跟毒藥一樣致命。
無論消極思想的影響是你自己造成的,還是你身邊比較消極人物的活動所導致的,為了保護你自己,你要先有足夠的意志力,運用這種意志力在心中築起一道圍牆,使你對消極思想產生免疫力。
不幸得很,對於劫匪的欺侮人們都會自覺的反抗,但對於消極思想的侵犯,卻很少有人去在意。
具有消極思想的人想去說服愛迪生,讓他相信造不出一種可以記錄和複製人聲的機器,因為從來沒有人製造過這樣的機器。愛迪生置之不理,他知道他可以製造出任何心靈構思出來並信以為真的東西來。
具有消極思想的人告訴伍沃滋,如果他想開一家只賣5分錢、10分錢商品的店他就會破產。伍沃滋不予理睬,他知道,只要他的計畫由信心作後盾,他可以在理性的範圍內辦成所有的事情。最後他累積了上億美元的資產。
當亨利·福特在底特律的街上駕駛著初具規模的汽車試車時,持懷疑態度的人蔑視嘲笑他,還有人說這個東西永遠不會成為機器,沒有誰會花錢買這種怪異的裝置。福特卻說:我要用汽車環繞地球一圈,並且他真的做到了。你若不去主宰心靈,就容易被別人主宰,受別人的消極影響。
告別消極思想,否則成功就遙不可及。
◎轉換思想,變否定為肯定
撒母耳·斯邁爾斯認為要使成功的金科玉律成為自己的法則,就必須養成肯定事物的習慣。如果不能做到這點,即使潛在意識能產生很好的作用,還是無法實現願望。相對於肯定性的思考的,就是否定性的思考。凡事以積極的方式即是肯定,而以消極的方式則是否定。
人類的思考往往容易向否定的方面發展,所以肯定思考的價值愈發重要。
如果經常抱著否定想法,必然無法期望理想人生的降臨。有些嘴裡硬說沒有這種想法的人,事實上已經受到潛在意識的不良影響了。
有些人經常這樣否定自己:“凡事我都做不好”,“過去屢屢失敗,這次也必然失敗”,“人生毫無意義可言,整個世界只是黑暗”,“沒有人肯和我結婚”,“我是個不擅交際的人”……抱有這種想法的人,生活往往都不快樂。
當我們向他問及此種想法由何產生時,得到的回答多半是:“這是認清事實的結果。”尤其對於罹患憂鬱症者而言,他們均會異口同聲地說:“我想那是出於不安與憂慮吧!我也拿自己沒辦法。”
然而,只要換一個角度去想,現實並不如你所想像的那麼糟,例如有些人會想:“我雖然一無是處,但也過得自得其樂,不是嗎?”有了樂觀而積極的想法,肯定自我,你的人生才會找到新的方向和意義。
◎積極思想的“魔力”
諸如失戀、失業之類的殘酷事實,有時會不可避免地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然而千萬不要就此絕望,從此一蹶不振。
舉例來說,如果你的身上有500元,與其你對自己說“只有500元”,不如想“還有

第四章 積極思考的力量(二)
有一首很著名的詩,作者在詩中說出了一種偉大的心理學真理:
如果你認為自己已被打敗,那麼你就被打敗了;
如果你認為自己並未被打敗,那麼你就並未被打敗;
如果你想要獲勝,但又認為自己辦不到,
那麼,你必然不會獲勝。
如果你認為你將失敗,那麼你就已經失敗,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發現
成功開始於人們的意識中——
完全視心理狀態而決定。
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落伍,那麼你就已落伍,
你必須把自己想得高尚一點。
你必須先確定自己,
才能獲得勝利。
生命的戰鬥並不全是由強壯或跑得快的人獲勝;
但不管是遲是早,
勝利者總認為他是能獲勝的人。
相信自己的思想,
相信他能夠產生力量,
那麼,他就一定會產生力量。
轉變思想獲得完美
艾倫·科恩在他的暢銷書《尋找自我》中告訴我們:獲得完美的唯一途徑就是轉變思想。他在書中寫道:
我的一位朋友告訴我:“我曾經認為自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我在每件事物上都發現細小的瑕疵。接著,我發現我根本不是完美主義者。我是一個不完美主義者。如果我是完美主義者,我應該無論看到什麼都看到完美。”
我們所經歷的生活,是我們選擇的結果。我們隨時都可透過讚賞或批判的眼光來看生活。我們將看到越來越多我們關注的事物,或發現別人認為無望的機會,從而掌握生活的規則。結果我們會發現機會無處不在。
當你與一些商業夥伴在高級餐廳用餐時,你們中的一人向侍者要一種功能表上沒有的不尋常的菜,侍者答覆說,要去問問廚師是否能準備這道菜。然後,你們中的另一個人諷刺性地討論道:“我敢打賭這僅僅是取決於廚師的心情。”但是這位侍者並沒有退縮,他平靜地回答,“實際上,我確信他會很高興給你們做這道菜——這給了他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
如果我們把我們的權力看做是一種創造性的熱情,每一種境遇都能給我們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沒有任何一種境遇是固定的情形,除非你使它那樣。你可以使任何事物發生改變。那麼,你為什麼不使它更完美呢?
想像一下,一個人正在城市街道上走著,這時頭頂窗臺上有一個花盆掉了下來,只差幾英寸就砸在他的身上,在他腳邊摔碎了。這個人可能做出4種反應。第一種,膝蓋痙攣反應,他可能對著窗戶大聲詛咒,或者沖向樓梯,找到花盆主人,狠狠給他一拳;第二種,受害人反應,這種經歷更使他確信世界就要傷害他,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總是盡力保護自己不受邪惡的侵害,重複多次向人們講述自己的經歷;第三種,超然的態度,他可能合理地思考為這是他的宿緣,什麼也不做,繼續向前走;最後一種,熱愛的態度,他可能走到拐角處的花店裡,新買一盆花,將花交給花盆被吹落的主人。
世界並不是完美的,而且並不需要修補。世界是開放的、需要信仰的。你永遠不會通過修補破碎了的東西來創造一個完美的世界。
你想修理的東西越多,你發現的破碎的東西就越多。獲得完美的唯一途徑就是你在哪裡都認為它是完美的。如果它現在不在這,那麼以後它也不在這。完美不是你達到的情形,它是你經歷的一種思想。改變世界並不是恰當地安置它,而是正確地看待它。要想改變世界,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思想。
有人曾指出,人有三種類型:一類是說“不夠”的人;一類是說“太多”的人;還有一類是說“正好”的人。實際上,只有兩種類型的人,因為認為一種東西“太多”實際上就是認為另一種東西“不夠”。每一刻都在反對和肯定間選擇。
難道領會完美就意味著要我們做被動的觀察員而無所事事?不是這樣的。完美是一個包含著變化、成長、擴大、改進和前進的過程。但是,當我們抱著改變缺憾的態度時,我們就不能採取改進的行動。當我們感覺到事物都很美好時,這些行動才能進行。難道這不也是一種使它們更完美、令人愉快的冒險嗎?真正的完美主義者能發現最高的可能性,他們會非常投入地促使現實世界和他們的想像相一致。
實際上,我們現在的整個世界都處於建設狀態,而這種建設可能永遠都不能全部完成。但這個過程是在不斷完美中向前發展的,當你路過時,你能賞識這種魔力,你就成了一個真正的完美主義者。也就是說,只要你能換一種思考的方式,你就能夠獲得完美。
轉變思想創造成功
◎激蕩你的大腦
腦力激蕩的創始人是亞力士·奧斯本,它是一種最古老的創意技巧。
奧斯本是一個革命性的思考者。在開始工作不久,他就發現了思想的力量。思考變成他的嗜好,他相信每個人都具有創造力,而且可以經由學習變得更有創意。他也認為創造力在企業中非常重要。他提出理性、創造兩個大腦的觀點,即預言右腦與左腦的研究。
奧斯本將腦力激蕩發展成一種群體思考的技巧,即就某個特定的問題進行集中思考,以產生大量的構想,再加以檢討與評估。在他的經典之作《你的創造力》一書中,列出了使用腦力激蕩的規則:批評犯規、愈廣泛愈好、愈多愈好、合併及改良。
這些遊戲規則,至今仍主導著奧斯本主持的腦力激蕩會議。經常舉行腦力激蕩會議,對於企業開發新產品與服務、個人提升生活品質的貢獻是難以計量的。
在過去幾年間,很多人研究腦力激蕩的效果,發現有三個條件決定腦力激蕩會議的結果:
(1)群體認同。對腦力激蕩的結果,興趣愈高的團體效果愈好。
(2)群體混合。將不同背景、技能及組織的團體混合,比單一的團體更有效果。
(3)同行的壓力。每個人都會儘量與團體中其他成員保持一致。為了使腦力激蕩更有效果,必須儘量減少這種壓力。例如,讓每個人有充裕的時間發表意見,將這些團體打散成小團體,經常作團體交流,並善用幽默感,打破組織之間的藩籬。
下面有幾種方法,可以讓腦力激蕩會議更成功且更有效果:
(1)佈置場地。設計一種讓想像自由飛馳的氣氛。再對每一個人強調,這只是構思的階段,所有的意見在稍後將作檢討,不用負任何責任。
(2)腦力規劃。將源源不斷的意見作腦力規劃,有助於激發其他意見由中心焦點放射出來。
(3)熱身。以成功的腦力激蕩可產生的利益作腦力規劃,帶動氣氛。例如以開發一項新產品所能產生的利潤為焦點。如此可以有更多思考的彈性,並可引起成員共同參與腦力激蕩會議、解決問題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