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每一發奮努力的背後,必有加倍的賞賜 (3)

2015121620:30



肯多下一點功夫,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博恩·崔西生於美國聖地亞哥,父母一直沒有固定的工作,
因此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經常面對物資匱乏的窘境。
多年以後,他回憶起自己青少年時代的家境時說,
當時他們家裡的主題曲就是:「我們買不起」!

    高中沒畢業,崔西就輟學了。
崔西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小餐館洗盤子,
每天下午4點上班,常常工作到次日凌晨。
他的第二份工作是洗車,接著又換到清潔管理公司,
常常洗地板到半夜,當時的他忍不住想:「可能我一輩子都會洗東西吧?」

    20歲那年,崔西開始到處旅行。
他曾經和兩位好友在一起,用300美元橫越了美洲、歐洲、亞洲和非洲,
行程2.88萬公里,主要是坐汽車和步行。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讓崔西吃盡苦頭,那個時候他開始意識到:
「每個人都必須橫越自己的撒哈拉沙漠。」

    崔西開始嘗試改變自己的生活,在每天辛勤的體力勞動之後,
他都會用5個小時的時間來學習。很多他的同伴不能理解:
為什麼一個做體力勞動的人,每天還要這樣拚命讀書?
不過對於崔西來說,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改變自己的生活:
「我不想一輩子做這種工作。」

    回首往事,崔西並不認為自己的生命有什麼轉折點,因為生命是不斷累計的結果。他認為有三個道理改變了他的生活,
「第一是對自己負責,千萬不要找借口;二是認識到目標的重要性,
而且為了這個目標去努力;三是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堅持終身學習。」


    40年來,崔西每天至少閱讀3小時,即使忙碌的上班日或節假日,也從不間斷。
崔西對讀書的堅持,不僅體現於定時閱讀的習慣上,也落實於他對學識的追求上。
高中沒畢業的博恩·崔西,後來不但完成了大學教育,還念了研究生。

    崔西認為,成功在於實踐目標。
他說:「只有3%的人為未來做詳細的規劃,而有97%的人不為未來做什麼規劃。
通常來說,做規劃的人有自己的事業;
而沒有規劃的人,則為那些有規劃的人工作。」


    他在自己長期的實踐和觀察中發現,
頂尖的人總是著想未來,而平庸的人總是著想過去。
崔西說:「那些最優秀的人在啟動之前已經設立了一個未來的遠景目標,
然後倒推現在應該做什麼,從而邁出第一步。
大多數人對生活都有自己想法,但卻從來沒有邁出第一步。」


    「大自然就像一個魔術師,它在你的面前設定了一個帷幕。
你每走一步,帷幕就會自動往回退一步。」

崔西說:「所以如果你走不到這一步,你是看不清未來的情形的。
不要對未來有太周詳的規劃,關鍵在於邁開那一步。」


    崔西是一個崇尚行動的人。
他說:「成功的關鍵在於行動,成功的人都是行動導向的人。
一旦他們有了什麼想法,就立即去實踐。
實踐的結果有兩種:一是可能成功,一是可能失敗。
成功總是伴隨著一串失敗,是失敗的累積。
所以,只要你去試,就不會輸。」

    「不要怕失敗,關鍵在於行動。」
崔西的這一思想和奧李里森·馬登的思想如出一轍。

    馬登在著作中寫道:成功與不成功之間的距離,
並不如大多數人想像的那樣是一道巨大的鴻溝。
成功與不成功只差別在一些小小的動作:
每天花5分鐘閱讀、多打一個電話、多努力一點、在適當時機的一個表示、
表演上多費一點心思、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實驗室中多試驗一次。


    下面的故事就生動地闡釋了馬登的這一成功學思想。

    大學時代,哈里曾在市中心豪華地段的「大衛·安吉拉」餐廳工作。
一般的甜點他們都是向供貨商買冷凍的成品,融化之後再端出去,就好像是新鮮的。
不過,他們卻確實親手烘焙他們自己的巧克力酥,
這是利用家庭秘方配上介紹的特殊技巧做成的,
然後放置在白色的盤子裡,再灑些木莓片與巧克力糖漿。
一般都是把比利時巧克力磨碎形成上面薄薄的一層糖粉,
由於是刮成碎片做成的,所以非常好看。

    哈里在那邊工作的時候,便學會了如何做這道甜點。
哈里結婚以後,妻子凱西琳就把他趕出廚房,她說是因為他從來不整理善後,
不過哈里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他做的巧克力酥令她顏面無光。

    有一天,哈里去美容院接凱西琳——
老實說,這是一樁哈里永遠不會瞭解的事。
為什麼會有人願意付錢給別人、讓他們把你的頭髮弄得很好笑、
然後接下來好幾天不能正常入睡深恐將髮型弄亂呢?
奇怪的顧客。反正,她的頭髮還沒弄好。
所以,哈里在等待的時候,隨意翻翻桌上的雜誌。
那兒沒有哈里最喜歡的戶外活動的雜誌,因此,
他挑了一本有關烹飪的書,開始一頁頁翻著看。
在翻閱的過程中,哈里無意中看到製作巧克力布丁的食譜。
是的,巧克力布丁——不是速成那種,是家庭烹製那種。
哈里盯著食譜,意識到上面所列出的成分和自己在餐廳所作的巧克力酥一模一樣
——惟一有區別的地方,是材料混合的時間和方式,以及擺列端出的花樣不同罷了。

    哈里感慨道:人生多麼類似上等的美食,
上天施予我們的材料與別人所接受的是完全相同的,
問題在於我們如何將材料混合在一起——細節、時間和外觀——
於是,結果才各有千秋。
有些人只做出布丁;而有些人只是多費點時間,
多下一點功夫,巧妙地展示他們的成果,便造就了不凡的成品。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
這其中包含著有志氣,有決心,有毅力,
有善於捕捉時機的智慧,有創造時機、操縱環境的才幹等等。

    真正的成功決不是僥倖可以得到的。
也就因為這個緣故,我們可以相信,失敗也決不是命運。
有許多人把自己的失敗歸罪於命運,其實,如果我們肯冷靜的觀察,
就可發現,命運還是操縱在自己手裡;
堅強的人不會因為環境的不利就消失了鬥志,
只有那些優柔寡斷的人才在外力的阻擋之下低頭退縮,改變了自己的志願。


    我們常看見有一些人,他們有天賦的聰明和才氣。
在別人看來,他是可能有點成就的,他自己當初也以為是可以有點成就的。
可是到後來,其中有的人青雲直上,
發揮了自己的專長,而有的人卻在生活的瑣碎項目中消失了。

這是為什麼呢?


    研究發現,許多失敗的人都是太懶散,他們以為來日方長,
反正有的是時間,加上自己的聰明才智,總不會不成功的。
可是,懶散會成為習慣,他們慢慢的安於懶散逸樂的生活,
而他們的那點可貴的天賦就在棄置不用之下生銹或發霉了。
當別人還不免為他可惜的時候,他自己卻早已忘記自己是可能有所成就的了。


    有些人辜負了他自己優越的天賦,是因為他太聰明。
他看不起埋頭苦幹的人,笑那些想走上成功之路的人們是傻瓜。

    你也看到過笑人們是傻瓜的聰明人嗎?在這些聰明人的腦子裡想來:
一樣是拿薪水,一樣的吃飯穿衣,娶妻生子,少付出一些力氣,
老闆也不會罵我,更不會開除我,你們那樣兢兢業業,又是何苦來呢?
可是,他不知道,我們對上司交待容易,維持生活也絕不困難,
而怎樣才能向自己的生命交待,才是我們一生中最大的責任和最大的課題。

    有些人越走離他的目標越遠,是因為他的舵把不穩,
所以只能隨著潮水的衝擊,跟著風向的吹動,忽東忽西,忽前忽後。
他沒有堅決朝向自己目標進行的魄力,一生在遷就環境。
結果,他就被環境淹沒、沉落下去了!這不也是一個悲劇嗎?
可是,我們隨處都可以見到有人做這種悲劇的主角。

    生活中很多人90%的時間只是在混日子。
大多數人的生活層次只停留在:為吃飯而吃、
為搭公車而搭、為工作而工作、為了回家而回家。
他們從一個地方逛到另一個地方,事情做完一件又一件,
好像做了很多事,但卻很少有時間從事自己真正想完成的目標。
就這樣,一直到老死。


    不要做聰明的傻瓜!在一部電影裡,有一句對白說「苦幹近乎愚蠢」,
可是,到後來證明,只有近乎愚蠢的苦幹的人才能拯救他們自己和別人。
假如你有聰明的天賦,千萬找到那點近乎愚蠢的幹勁。
只有傻干、苦練的人才可以真正顯出他的聰明!

  
  

貧窮與苦難的刺激也可以成為前進的動力

    奧里森·馬登指出:「出身不能決定一切。無論何等出身,只要勇於擺脫困境,
就能夠獲得巨大的成功。」「不要以為富家的子弟,得到了好的命運。
大多數的紈褲子弟,做了財富的奴隸,他們不能抵制任何的誘惑,
以至於陷入墮落的境地。要知道,享樂慣了的孩子,
決不是那些出身貧賤的孩子的對手。一些窮苦的孩子,
甚至窮苦得連讀書的機會也沒有的孩子,成人之後卻成就了大事業。……
一個年輕人所能繼承到的最豐厚的遺產,莫過於出生於貧賤之家。」


    翻開美國名人奮鬥的歷史,不難發現,大部分成功者在開始的時候都是窮苦孩子。

    安德魯·卡內基出身貧困,他的父親是紡織工,卡內基剛入企業界的身份是鍋爐工;福特出生在一個農莊,他的父親希望他也成為一個農民,福特卻跑到了城市裡,
但他一開始身無分文;惠普公司創辦人休利特和帕卡德在建立公司時
可以說都是窮光蛋,他們的創業資本僅有538美元,創業地點是他們的汽車庫。

    在生活中,無論怎麼說,賣報這個職業都不是很理想的工作。
對一般人來說,賣報頂多能指望維持生活就是了。
可是,在美國最受尊敬的人當中,愛迪生正就是報童出身。
他在只有10歲的時候,就開始做化學試驗,而且自己裝備了一個流動實驗室。
有一天,當他正在火車上做實驗時,火車急拐彎,他的亞硫酸瓶摔破了,
於是產生了一些奇怪的氣味和亂七八糟的反應。
那位很有耐性的乘務長再也忍耐不住了,
他把這年輕人趕了出去,並且給了他一記耳光。













奧里森·馬登成功智慧思想全書
下週三同一時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