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二入四行觀詳解(十之八)

2016042408:30


達摩二入四行觀詳解(十之)


 
達摩所傳入道之門,「理入」為本,
首在發明眾生真淨本然之心性。
 
「行入」則本此性淨之玄悟,鑒照於動靜語默之間。
舉心應事,與道無違,不為怨苦、幸樂、欲求所轉…
即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
 
如迷心逐物,即成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矣。
 
若息心忘緣,則是「稱法」之行。
 
達摩之道,以慧悟導行;南宗之「唯論明心見性」,
「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實師此意。
 
凝住壁觀,資以為入理之門,意在悟而不在靜。
 
以理入為門,悟眾生同一真性;一往而論,並稱頓悟。
其深語默動靜,無不冥順於法;
不見一法出法性外,此中有何階級?
悟玄微者,『楞伽』曰:「無所有何次」?
以此,南宗主頓悟頓修。
彼主歷別修證者,蓋是理事未融,悟之不徹,因目為漸悟。
 
達磨禪的古典記載,要推『二入四行論』。
理入,是從禪思去證入真理。此理,又說為「性淨之理」。
從藉教悟宗,到捨妄歸真,是從聞思去悟解佛法的宗要。
然後凝住壁觀,從禪觀去體證本淨的真性。
這與一切大乘禪觀的不離言教,並無差別。
 
藉教悟宗,最足以說明達磨禪,
著重宗通的修證,而又以『楞伽經』授慧可的傳說。
由於達磨禪──宗,離言離想,這才修改『不隨他教』
為「更不隨於言教」,然後演化為不立文字的禪風。
不知道「不隨他教」,只是大乘經中:「不由他(教而)悟」,
「悟不由他」,自覺自證的意思。
並不是說:離卻語言文字去修行。
 
大乘道不外乎二入:理入是悟理,行入是修行。
入道,先要「見道」──悟入諦理。
佛法不只是悟了,悟是屬於見(理)的,
還要本著悟入的見地,從實際生活中,
實際事行上去融冶,銷除無始來的積習,這叫「修道」。
修到究竟圓滿,名為「無學道」。
 
『楞伽經』說:「頓現無所有清淨境界」,是頓入的見道。
「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是漸非頓」,是修道。
經說與「理入」、「行入」的意趣相合。
 
理入,是「藉教悟宗」。
宗是『楞伽經』說的「自宗通」,是自覺聖智的自證,
但這要依「教」去悟入的。什麼是「藉教」?
「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了」:
這是如來藏(性)說。依此如來藏教說的深切信解,
發起「捨妄歸真」的意樂,從「凝住壁觀」去下手。
 
「壁觀」,從來異說紛紜,
『傳燈錄』卷三附注說:「為二祖說法,祗教曰: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壁觀」可能就是「心如牆壁」的意思。
 
『黃檗禪師宛陵錄』說:「心如頑石頭,都無縫罅,
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無著,如此始有少分相應」。
 
百丈也說:「心如木石,無所辨別,……
兀兀如愚如聾相似,稍有親分」。
這都是「壁觀」的意義,是凝心、安心、住心的譬喻。
 
從依言教的聞而思,到不依言教的思而修,
「與真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
就是如智不二的般若現證。
 
理入是見道,是成聖;依大乘法說,就是(分證)成佛。
然而,悟了還要行入──發行。
前三行是「順物」,稱法行是「方便」,
這都是從實際的事行去進修,而不是從心性去解說的。
 
前三行是對「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苦的進修。
修道者是人,是生活在人間的。
無論是個人,是佛教,都要著重人與人的和諧,
悟道者不是處身曠野,「靜觀萬物皆自得」 自得其樂就好了。
人是生活在人間的,要本著自悟的境地,
無怨憎,不憍侈、不貪著,而做到自他無礙,皆大歡喜。
也就是不違世俗,恆順眾生,從克己中去利他的。
 
稱法行是「方便」──以「無所得為方便」而行六度。
行菩薩大行而無所行,攝化眾生而不取眾生相,
「三輪體空」,從利他中銷融自己的妄想習氣。
這樣的處世修行,才能真的自利、利他,
才能莊嚴無上菩提。
 
達摩從印度來,所傳的教授,精要簡明,
充分顯出了印度大乘法門的真面目。~~~~~~ 印順導師
 
 



文章來源:
http://diin54321.blogspot.tw/2011/10/blog-post_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