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調息(調整呼吸)就能調心,改變腦波頻率,自然健康百病無!

2017102112:30

【腹式呼吸】
學會調息(調整呼吸)就能調心,改變腦波頻率,自然健康百病無!



【觀呼吸】
這也是我心性改變和5個月瘦身20 Kg的其中方法

由於人的身心會互相影響,
故以身調心或是以心調身都是修行修心的初步入門的方法。
關鍵是『制(置)心一處』,運用察覺力和專注力。

人的呼吸起伏也和念頭有關係,這些念頭都來自於深層意識,
在我們的潛意識裏面潛藏著很多不好的習氣和善惡種子,
這些意識種子就是造成我們有分別心和煩惱的源頭!

透過修心方法和借事練心的過程,人們可以慢慢淨化這些意識種子,
甚至不再記錄善惡種子,化煩惱為智慧,轉識成智,這正是修行的主要目的!




[腹式呼吸] 
可提高肺活量和充分運用肺泡交換氣體, 可促進血液循環,
減少心肺負擔,同時把髒東西排出,髒東西和細菌都藏在肺部深層
(做得好的時候,髒東西要咳出時,肺部喉嚨會癢癢的)




一般胸部呼吸肺泡的使用率太低
(無法呼出) (與橫膈膜運動有關)

[呼吸頻率]
一般人都用胸部呼吸,平均每分鐘約16次
(呼吸越快的人比較情緒化、緊張,腦波頻率偏向Beta波,
遇到人事物不順眼時的反應會比較大,
除了缺乏應對人事物該有的智慧,同時健康方面也比較不好)
經過學習,有修心養性的人,每分鐘呼吸次數8 次以下,
情緒起伏較小,也可以做到隨時隨地腹式呼吸,
甚至可以開始感應磁場和能量
【Alpha波腦波也接近氣功態,腦波再低的更進一步則是入定態】

【更進一步可以打通任督二脈和全身氣脈,
甚至可達到胎息(龜息)和透過全身毛細孔呼吸】

(人的心地清淨,就是個能量的良導體) 
當腦波頻率或呼吸頻率低到一定程度就能和天地磁場感應共鳴


修心方法很多(呼吸法只是其中一個) ,
每個方法目的都是相通的,關鍵是『置心一處』
念佛、打坐、祈禱等等都是!

心息相依 (呼吸快慢和情緒心性起伏有關)
也和腦波頻率有關係!

練習方法一開始都是有意識刻意控制的方法 ,
想到就可以練習,練習觀察呼吸 (只觀察不控制)
到後來就變成自然而然,
隨時隨地都可以腹式呼吸
P.S.胎兒在媽媽肚子裏面就是腹式呼吸

(察覺呼吸、體驗呼吸就是自然無為的方法)
【重點:放鬆和專注力】

透過鍛鍊呼吸練習,
可以進一步調節交感神經和 改善健康與心性
【重點:從有為法到無為法的過程】
有為法:刻意控制、不自然
無為法:自然法、隨時隨地、不需要控制

【心定則氣順 氣順則血暢 血暢則百病無】

呼吸頻率自然而然變慢,氣血循環會變好

@ 透過腹式呼吸的練習,
整體降低呼吸頻率的同時 ,
可同步改善氣血循環和心性控制

學會調息(調整呼吸) 就能調心,
改變腦波頻率,
自然健康百病無!

[心性的改變]
當一個人可以開始察覺呼吸的同時,
其實就可以察覺到自己情緒的變化,
可以獲得更圓滿應對人事物的智慧與態度!

【不知不覺→後知後覺→先知先覺 的過程】

心性改變的原因就是
深層意識當中,不好的習氣和意識種子被淨化了!
大家變得越來越有智慧了

預祝大家在學佛修行方面能有所突破!


如果是無法透過調整呼吸的朋友,建議從念佛開始!
念佛方法是萬能的!
念佛的快慢一樣可以用來調心

念佛方法會更快,因為有佛力加持,
而呼吸法只是單獨靠自力。

念佛號聖號
可念 南無阿彌陀佛 
或 阿彌陀佛 
或 觀世音菩薩
或 地藏王菩薩

心念比口唸好,
專心念  比  散心念好,
六根皆專注在念佛上又更好。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念佛要訣: 
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
阿彌陀佛


 





● 道教呼吸修煉功法是什麼?
(胸式呼吸.隔膜呼吸.腹式呼吸.意念呼吸.胎息)

道教的呼吸調息功法
道教的呼吸修煉,即所謂的「氣」的修煉。
道教中「氣」的概念,內涵有三個要旨,
一指先天氣,即父母精血媾胎時的元陽氣;
一指後天氣,即通過飲食物質所化生的能維持生命存在的能動力,
各臟腑器官的功能作用等;
三指自然界的空氣,即呼吸氣。
道教通過呼吸修煉達到養氣全神、祛病延年的作用,
這是道教修煉的另一核心問題。

道教中把呼吸的鍛煉稱作「調息」。
調息法是道教氣功的基礎,也是一種很好的養生健身的手段。
調息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調整呼吸節奏,
加大呼吸深度,擴展肺的吐納功能。
道教的調息法有胸式呼吸、
隔膜呼吸、腹式呼吸、意念呼吸和胎息。

胸式呼吸: 抱樸子一書中所指心下為中丹田。
從現代生理解剖學觀察,
實際就是心、肺所在的胸腔,以橫隔膜與腹腔為界。
胸式呼吸,就是在胸腔內由肺所行的呼吸,
也正是道家所行的中丹田吐納。
空氣自鼻腔經咽喉進入氣管,到達肺泡後, 即進行氣體交換,
氧氣進入微血管,帶進心臟,二氧化碳釋出,呼出體外。
通過調整肺部的呼吸次數、間歇時間、呼吸深度,
使呼吸達到緩慢均勻、自然柔和,使肺活量增大,
肺通氣性增強,肺的呼吸頻率明顯減少,
這樣不僅能增強肌體呼吸系統的功能,
而且對血液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影響。

進行胸式呼吸時,一定要閉口,
將舌尖輕舐上顎,使鼻腔獨行吐納功能。
平常呼吸,每分鐘約為十六次,
深呼吸,每分鐘則以呼吸四次為原則。
道教中丹田吐納,是有規律的予以深入和延長,
但一任自然,修習長久,則可體會呼吸的更高境界。

膈膜呼吸,呼吸時要求下腹部向外擴張,
胸部和肩部保持不動。
吸氣時胸腹部稍有緊迫感,隨著吸氣,
雙手可輕輕壓迫上腹部,幫助氣體的排出。
呼氣後,膈膜和胸腔肌肉放鬆,緊迫感就隨之消失了。
經過反復多次的練習,呼吸頻率可逐漸變慢,
呼吸變得有規律,自然流暢。
腹式呼吸與膈膜呼吸相仿,只是呼吸深度加大,
氣沈下腹肚臍周圍,
加大腹肌的運動,呼吸節奏更深沈緩慢有力。
人身臍下三寸的地方,道教稱為下丹田,
現代人的腹式呼吸,和道教下丹田吐納,同一個部位。
所謂「腹」,從生理解剖學上看
,原是指橫膈膜以下,腹腔內所包括臟器,
如:胃、肝、胰、膽等,大部分是消化系統所屬的器官。
要使這一部分的臟器有「吐故納新」的功用,
也就是推動其新陳代謝的功能,
便須透過口腔的一吐一納,使氧氣進入食道而入腹腔。
下丹田吐納,其氣不是從鼻孔出入,而是從口腔出入。
修煉這種功法時,口脣略張,
任氣流進入,其功能可使腹腔內的臟器蠕動,
既可增進消化機能,又可排除內臟污染,並可卻病延年。
口、鼻交互呼吸法,也就是呼吸器官運作的轉換。
如用鼻孔先呼,則閉口用舌尖輕舔上顎。
鼻呼後,緊接著口便略張,舌尖下放,使氣從脣邊吸入。
如此一呼一吸,約五十次左右,再改用口腔先呼,口呼時,
鼻呼出之氣自不如口呼出之多,口呼出後,
緊接著口便輕閉呼,舌尖舔上顎,任氣從鼻孔吸入。
這樣一呼一吸,原是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的綜合運用,
是道教呼吸修煉的另一方面。
意念呼吸是指在精神作用指揮下,
有意識地誘導思想專註於身體某一部位
(道教稱為「意守」),進行呼吸調整。
意念專守某個部位, 使思想不渙散,呼吸自然放鬆,
心平氣和,呼吸節奏達到緩勻狀態, 意氣合一。

胎息:在呼吸修煉的基礎上進一步
達到鼻無出入之氣的最佳境界時,
即達到了道教呼吸修煉的最高境界----胎息。 
這種呼吸吐納功法猶如嬰兒在母腹中的呼吸狀態,
又猶如黽鶴入蟄時的呼吸方法。
抱樸子. 釋滯曰:「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
認為用鼻呼吸「一竅即開,元氣外泄,泄而不止,勞及性命」,
所以這種功法強調息之深沈,吐之微弱,
使氣在體內自我循環,吐故納新,這是呼吸功法的最高境界。
呼吸功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氣法,
它與現代氣功中所講的調息、吐納、
內視氣功法、守丹田氣功法等是相似的。
莊子.刻意說「吹呼吸,吐故納新」;
嵇康養生論「呼吸吐納,服氣養身」,就是指這種服氣修煉。
人體的自然呼吸,本身就是吐故納新,但吸納新鮮空氣,
在道教中卻有許多種方法,
如:服三五七九氣法,服六成氣法,服五牙氣法等,
道教功法認為吸入天地間的四時正氣,
日、明、星的精氣,長存在腹內,就可以長生。
至於吐氣,在漢代以前只有吹、呴、呼三種方法,
吹是吹出涼氣,呴是呵氣,呼則是呼出體內廢氣。

隋唐以來,在這三種方法的基礎上,
又發展成吹、呼、唏、呵、噓、呬六種。
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禎服氣療病論說:
「凡行氣,以鼻納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名曰長息。
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 
吐氣六者謂吹、 呼、唏、呵、嘘、呬,皆出氣也。」
古代利用這六種方法來治療自身中某些不適, 如:
「吐氣之法,時寒可吹, 溫可呼。
委曲治病,吹以去熱,呼以去風,
唏以去煩,呵以下氣,嘘以散滯,呬以解極。」
這六種方法,只不過是區分吐氣時不同的深淺度。
修煉這六種吐氣功法, 可以達到祛寒、除熱、解郁、散風、
消煩、 理氣、 止極、 化滯積的醫療作用。

呼吸功法的要旨是通過深呼吸, 鍛煉肺部的活動能力,
加強氧氣的攝入量,擴大二氧化碳的排出量。

呼吸中要求氣息均勻、輕緩而深長,
從而達到服氣養身、服氣療病的雙重目的。
呼吸功法中還有行氣布氣法,
這是在呼吸修煉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一種氣功療法。
當氣體進入身體後,在主觀意念的誘導下,循行人體內一定的路線,
作用於四肢經絡、五臟六腑,
引起內臟功能的某些非器質性變化。
在這一運行中,
潛在地就存在著疏通氣血、改善機體功能的防病治病作用。
所以,療病論曰:「以我之心,使我之氣,
使我之體,攻我之疾,何往而不癒哉!」
這種呼吸行氣養身療病功法所根據的理論
是建立在祖國醫學的經絡學說、臟象學說的基礎上的。
所以,療病論中說:「用氣攻病,雖攻其處,膚腠散出,
然兼依明堂圖,取其所療之穴,想而引去,尤佳。」
這種功法,現代臨床治療中實踐證明確有療效,
尤其對於精神情緒有關的疾病,
如: 失眠、健忘、高血壓、神經性骨病等,均有較好的療效。
行氣療病功法還包括為他治病,如: 
現代氣功師用發氣、放功運氣等手段,為別人治療疾病的功法。

呼吸修煉是一步一步深入,一層一層成功的,
因此,在日常修行中要循序漸進,每日以行兩次為原則,
時間最好在清晨初見曙光和寢前。
晨起最好在常綠樹下和青草地上行之,無論行、立、坐、臥皆可。
以面向太陽,攝取太陽能更有益於身心。
如當月白風清之夜,應避去林陰,能在清泉或溪水旁邊,
面向明月吐納,亦可納入清氣,
這樣就能取用日月精華,山林爽氣為我健身而用了。

出處: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研究室编
《中国道教基础知识》,
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