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禮物】你我都有顆摩尼寶珠 

2020010212:30


【生命的禮物】你我都有顆摩尼寶珠

華嚴境界: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
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 宋‧茶陵郁和尚


 偉大的佛陀證悟了生命的真理,
同時告訴我們證悟真理的過程!
佛陀是一位善說喻者,常常藉用譬喻來說法:
一位長者傳給兒子一顆摩尼寶珠,
可惜兒子不知道自己有顆價值連城、
無以倫比、可變現萬物的寶珠,
他窮極潦倒流落街頭、受盡風霜。

 有一個偈誦形容摩尼寶珠,意境非常美: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
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偈中的塵勞,象徵心中的摩尼珠
沒有被我們珍視,就像披著塵埃;
雖然如此,
摩尼寶珠能發光發亮的本質依然不失。
在生命的蕭瑟處,只要我們回頭珍視它—
就像我舉起我的手,你看到我舉手了嗎?
你看到了,這就是你的心在發揮作用。
—它在那裡發光發亮、照見山河大地、萬事萬物。

 


 
摩尼寶珠的譬喻出自《法華經》。
在《法華經》,摩尼寶珠詮釋了很重要的核心思想:
人人本具佛性(覺性),從來不失、個個不無。

佛陀悟道時,他發現眾生與佛本具佛性,
眾生是未成的佛,佛是已成就的眾生。
修行是識自本心,內外明澈,見自本性 (明心見性) 。
自心本性,世人本自具足,
只緣心迷不能自悟,正為六祖慧能大師說:
「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眾生。」
縱使大善知識開示引導,
所知仍在自心本性,須在自性,不從外入。
佛陀踏上一條古仙人道,
這條道路從過去就已經有人走過;
並確信未來還有很多人,可以踏上這條古仙人道;
人人可以像他一樣證悟真理、證入佛的知見。
於是佛陀就從菩提樹下起座,走入人群,一生說法不輟,
開示眾生佛的知見,願令眾生都悟入佛的知見。
佛陀是我們的楷範,先覺覺後覺,
他是指引者、教授者、楷範者。


 佛陀的證悟,以最明淨、清澈的覺知,
徹見世間是生滅無常的緣起真理。
這覺性,覺知、覺照的能力人人本具。
人人坐擁一顆無價的摩尼寶珠。
大家用功,洗滌封鎖的塵勞,有朝一日塵勞洗淨了,
覺知、覺照的能力愈來愈光明。
目前當下是在學習擦拭,
也是在照破山河萬朵的過程中。—值得珍惜。




探究生命根本課題

 大家在研讀班研讀佛法,領了畢業證書,
如果可以因此升官、加薪,我們都皆大歡喜。
為什麼呢?各位升官加薪少不了回饋母校、社會。
轉動法輪需要經費,教室建築、維持的費用也很大。
 前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這兩句話把讀書與升官、發財連結在一起。
學校、課堂固然是求學之處,以知識性、技術性是不可少,
從事世間的職業,有一份工作,取得資身養家生活的資具,
人才有尊嚴,也被肯定能力,
這些生活資具的應用是不可少的,是應該要學的!
從小到大,從年輕到年老,乃至最後的一口氣,
都要認真學習。這些基本的生活是必須的。


 然而,人除了生活、生存之外,
更重要的是:你的根本在那裡?
這是很內在的問題,要認真看待。
如果處理事情能夠更安穩、安詳,
你的工作、事業、家庭或人際關係,
自然而然就會煥發光彩。
這種煥發的光明是什麼?
是靈明的覺知、覺照的能力。
佛法可貴處:從根本揭開生命的奧祕,
建立正確的知見,
不再受無知、苦迫的輪迴與煎熬。


 很多人學佛後都煥發生命的光彩。
因此,我更肯定佛學研讀班要繼續辦。
它提供給學習者的是:生命根本課題的探究。
學校的圍牆是框框,也是事相。
人活著應該突破框框與事相,
探究更根本、更核心的教育內容。
古人云:「學問之道無他,在求放心。」
「放心」就是佛法說的「佛心佛性—摩尼寶珠」,
把它找出來,恢復本來面目。
香光尼僧團方丈 悟因長老尼
文章來源: 香光莊嚴雜誌社



「buddha enlightenment under tree」的圖片搜尋結果

《星雲禪話》摩尼珠 

有一次,佛陀在靈山會上,
手中拿了一顆隨色摩尼珠,問四方天王說:
「你們過來看一看,這顆摩尼珠是什麼顏色呢?」
四方天王仔細地觀看一番之後,有的天王說是青色的,
有的天王說是黃色的,
有的天王則說是赤色的,有的天王卻說是白色的。
同樣的一顆摩尼珠,在四位天王眼中,卻顯現出不同的色澤。

此時,佛陀將摩尼珠收了回去,
然後張開手掌,再問四位天王:
「現在,我手中的這顆摩尼珠是什麼顏色?」

天王們詫異的互相對看了一眼,他們不明白佛陀指的是什麼,
於是都不約而同地回答說:
「佛陀!現在您的手中根本就沒有東西,那有什麼摩尼寶珠呢?」

佛陀緩緩地說:「我拿一般世俗的珠子給你們看,
你們都能分辨它的顏色,但真正的寶珠放在你們面前,
你們卻視而不見,這是多麼顛倒呀!」
四方天王們聽了,都若有所悟。

【解析】
 
摩尼寶珠,比喻的就是我們的真心佛性。
世間上大部分的人,終日營求忙碌,總是希求榮華富貴。
其實世間的財寶,珍珠瑪瑙,金銀鑽石,都是虛而不實的,
所謂「富貴如同三更夢,榮華好比九月霜」,人為財死者,比比皆是。
人若能以追求世間虛而不實財富的精神,
轉而用來開採內心的寶藏,
則光華不變的摩尼寶珠,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禪不必外求,只需向自己心內去尋找。

 

地藏王菩薩
 
地藏菩薩手上握著一顆明珠,亦是如意寶珠,
它的光明能遍照虛空法界,光攝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眾生,
令他們都能離苦得樂,獲至光明解脫。
明珠也代表能滿眾生之願,能破眾生之無明。
 
 
作者:星雲大師/轉貼自:人間福報






本來無體

人類幾千年來的一個根本問題,
就是在尋找一切存在的原始根源究竟是什麼。

哲學上將此問題叫做本體,
宗教則要在存在的根源上面,找自己的歸宿。

佛法對上述問題,說得非常清楚:
1.是諸法空相。所以華嚴經講,一切的法,
也就是一切存在,包括佛在內,沒有體。

那佛是什麼呢?佛是超越一切後,
相應著一切存在,在常寂光中常樂我淨。

2.人的歸宿在哪裡?
要超越阿賴耶識引生的潛意識、變態意識……種種意識,
便處在悟道的楞嚴經所說的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就是一切都丟,丟至最後,無可丟了,那就是自己的歸宿了。

丟什麼呢?丟兩樣,
一、人是由金木水火土構成的,將它們各歸元位;
另一是心理的,將六個大煩惱和二十個大中小隨煩惱丟掉,
善惡都超越,透過修煉,
本來清淨圓明的主客世界,便映現出來了。

這些經驗的現象,並沒有一個體。

人在哲學的學術上,
講體相用,也就是強調一切現象之為相,
相有它的功能與作用,
在一切現象存在的功能作用背後,
以為一定還有個托子,就將這個托子叫做體。
人類追求了幾千年,
透過現今科學、量子力學和電子力學,
也相當程度的說明了沒有體也。

佛法講法報化,
法身就是體,報身與化身就是相與用。
因為華嚴經說:
「一切法無體」,是因為法身本來無相,既然法身無相,
那還有個什麼體呢?
報身圓滿,那是佛果位上的成就境界。
化身億萬,是一切佛
(包括普賢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行願在內),
也是無體啊。

楞伽經一開始就講了三次:「智不得有無。」

「智」就是道種智、一切智、一切智智。
也就是唯識所講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的智;
「無」就是空;「有」少不了色,
凡色必陷在成住壞空中,成住壞的壞後,才為空。
佛法的空有十八空、二十空,最後空也空掉,
也就是在空裡面,並沒有一個什麼體。
本來無體啊!
釋迦牟尼佛在悟道的楞嚴經中說:
一切語言,都無實義。以指指月,指不是月。
所以禪門說:要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便能證知無體。
 
張尚德  2016年3月30日

於台灣達摩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