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法」的戰爭

2018092512:30

相關圖片

第八章 「法」的戰爭

以「法」為武器 和貪、嗔、癡戰鬥

和貪、嗔、癡戰鬥――它們都是敵人。
在佛教或佛道的修行中,我們是以「法」與安忍為武器,
藉由它們來戰鬥,此作戰是為了對抗我們無數的情緒。

「法」與世間相互關聯,有「法」的地方就有世間,有世間的地方就有「法」。
有煩惱的地方,就有戰勝煩惱的人,以及和它們戰鬥的人,這稱為「內在的戰爭」。

外在的戰爭,人們丟炸彈與開槍,它們征服別人或被別人征服。
征服別人是世間的方式,修行佛法不是和別人作戰,
而是要戰勝自己的心,耐心地忍受與對抗情緒。

修行佛法時,我們心中並無嗔恨與敵意,而是放下行為與思想中的各種嗔恚①,
讓自己沒有嫉妒、嗔怒與怨恨。仇恨只有藉由不記仇與不憎恨才能克服。

嗔恨與嫉妒只會帶來怨恨。若我們能讓造成傷害的行為終止與結束,
就無須報之以仇恨與敵意,而只會將那些行為視為「業」②。

「怨恨」是指心中持續對那行為衍生進一步的想法:
「你這樣對我,我一定要以牙還牙!」這將會沒完沒了。
它只會導致彼此持續照機會報復,仇恨永遠無法停止。
只要我們如此做,這個結就永遠無法解開,世仇也將永遠延伸下去。

佛陀就是如此教導世人,
完全出於對一切眾生的慈悲,但這世界仍是紛爭與戰爭不斷。
智者應深入觀察這點,選擇那些有真實價值的行為模式。
身為王子,佛陀曾接收各種戰鬥技巧的訓練,
但他發現那些並非真的有用,它們只局限於戰爭與侵略的世界。

戰勝自己 而非別人

因此,在訓練我們這些出離世間――出家的比丘時,
我們必須學習捨棄一切不善法,放棄所有一切會造成敵意的事物。
我們戰勝自己,而非別人。我們只與煩惱戰鬥:
若有貪,就和貪戰鬥;若有嗔,就和嗔戰鬥;若有癡,就努力打敗它。

這就稱為「法的戰爭」。
這場「心」的戰爭真的很難,事實上,它是最困難的一件事。
出家就是為了思惟這點,學習戰勝貪、嗔、癡的技巧,這是我們主要的任務。
很少人如此戰鬥,大多數的人都是和別的事物戰鬥,他們甚至很少看見它們。

佛陀教導我們斷惡與養善,這才是正道。
接觸正道之後,我們必須學習,
這意味著必須為一些困難預做準備,就如世間的學生一樣。
學生們會發現,要獲得謀生的知識與學問頗為困難,
一定要有耐心。當他們感到厭倦或疲憊時,
必須強迫自己工作,唯有這樣才能畢業與得到工作。

比丘的修行也是如此,若我們下定決心修行與思惟,就一定能見道。

保持謙卑 放下自己的見解

「見慢」(dittimana)是個有害的東西。
ditti意指「見解」或「觀念」,各式各樣的見解都稱為ditt
無論視善為惡,或視惡為善,這些都是「見」。
有見解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執著那些見解,那就稱為「慢」(mana)――
抓住那些見解,認為他們就是真理。這種執著將導致生死輪回,
永遠無法抵達「道」的終點,因此佛陀要我們放下各種見解。

在許多人共住的地方,
如比丘住在寺院裡,若見解一致,他們便可能安心地修行;
但見解若不一致,即使只有兩、三個比丘同住,也是會有困難。
當我們保持謙卑,並放下自己的見解時,
即使有許多人,我們還是能和合共住與佛、法、僧中。

我們許多人共住也是可以和諧的,只要看看馬陸③吧!
馬陸有許多隻腳,不是嗎?你們認為它走路會有困難嗎?
一點也不,它有自己的次序與節奏。
修行也是如此,若我們能像佛陀時代的聖僧伽一樣修行,事情就簡單了。

換句話說,就是成為「善行道者」(supatipanna)――善於修行的人、
「正直行道者」(ujupatipanna)――直接而正確修行的人、
「真理行道者」(nayapatipanna)――為超越苦而修行的人、
以及「正當行道者」(samicipatipanna)――適當地修行的人。
④這四種建立在心中的特質,將讓我們成為僧伽的真實成員。

即使有成千上萬的人,我們都走在同一條道路上,
雖然來自不同的背景,但都是相同的。
我們的見解可能有差別,但若正確地修行,就不會有摩擦。
就如同所有河川都流向大海,一旦進入大海,都是同一色、味。
當我們進入佛法之流時,就是一法,雖然來處不同,但都能和樂融融。

但若有「見慢」,就會引生爭吵與衝突。
因此,佛陀教導我們要放下己見,別讓「慢」執著不相干的見解。

若有正念 就能覺知自己生命的狀況

佛陀教導正念的價值,
無論行、住、坐、臥或身在何處,我們都應保持正念的力量。
當保持正念時,我們就會看見自己,看見自己的心,
會看見「身體裡的身體」與「心裡面的心」。
若失去正念,便會毫無所知,無法覺知正在發生的事。

因此,正念非常重要。有了持續不斷的正念,
我們隨時都能聽到佛陀的「法」。
這是因為「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
「舌嘗味」與「身覺觸」都是「法」,當意念在心中生起時,那也是「法」。

因此,不斷地保持正念的人,
隨時都能聽到佛陀的教導,「法」一直都在那裡。

正念是憶持力,正知是自我覺醒,這覺醒是真正的「覺知者」――佛陀。

當有正念、正知時,理解會隨之而來,
我們會覺知正在發生的事,當眼見色時,覺知它是否恰當?
當耳聞聲時,覺知它是否恰當?覺知它是有害的嗎?
它是錯的嗎?它是對的嗎?如此類推其它的感官。
若我們能真正瞭解,便隨時都能聽到「法」。

因此讓我們都瞭解到,此刻正在「法」中學習!
無論向前或後退,都會遇見「法」――若我們擁有正念,一切都是「法」。
甚至看動物在森林裡遊蕩,我們也會瞭解自己就和動物一樣,希望能離苦得樂。
它們避開不喜歡的,且和人一樣怕死。

若省思到這點,我們就會瞭解,世上的一切眾生在各種本能上都是相同的。
如此的思惟就稱為「修習」(bhavana)――
如實地瞭解,瞭解一切眾生在生、老、病、死上都是同伴。

因此,我們必須擁有正念。
若擁有正念,就會瞭解內心的狀態,無論思考或感受到什麼,
都必須覺知它,這種覺醒即稱為「Buddho」、「佛」、「覺知者」――
徹底、清楚與完全覺知的人。

當心完全覺知時,我們就找到了正確的修行。
若你五分鐘失去正念,你就是瘋狂了五分鐘,茫茫然地過了五分鐘。
擁有正念就是覺知自己,覺知心與生命的情況,
擁有瞭解與洞察力,時時刻刻都在聆聽法音。

每天 都一定要修行

因此,每天都一定要修行。無論是感到懶散或勤奮,
只管修行。不要只在心情好時修行。若你是跟著心情修行,那就不是「法」。
不論晝夜,或心是否平靜,都沒關係,只管修行。

這就猶如小孩子學寫字,起初寫得不好――
又大、又歪七扭八,過了一陣後,書寫就進步了。
修行佛法就像這樣,起初很笨拙,有時平靜,有時不平靜――
你並不真的知道什麼是什麼。有些人感到很灰心,此時,千萬別鬆懈!
你必須堅持修下去,持續不斷地精進,就如小學生一樣,
隨著逐漸成長,字也會寫得越來越好。
他們開始時寫得很差,但是不久後就愈寫愈漂亮了,
那都是因為童年時練習的結果。

我們的修行也是如此。嘗試於行、住、坐、臥等一切時中保持正念,
當順利執行各項工作時,就會擁有心靈的平靜,
就比較容易擁有平靜的禪修,它們是同時發生的。
因此,請精進修行,這就是訓練。

[注釋]

①嗔恚包括各種程度的反感、惡念、生氣、煩躁、憤怒、怨恨,
其特相是兇惡殘暴,現起的狀態是毀壞身心或自己與他人的福祉。

②業(kamma):意指「造作」,
是由身、語、意所造作的行為、所作、行動、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動。
若與因果關係結合,則指由過去行為延續下來所形成的力量。

③馬陸:俗稱千足蟲,屬於多足類動物,
是一種類似軟體蟲的小動物,身體多節,每節有兩對足。

④《增支部》說:
「若欲修習僧隨念的人,當獨居靜處,隨念如是聖僧伽當功德:
世尊的聲聞眾是善行道的,世尊的聲聞眾是正直行道的,
世尊的聲聞眾是真理行道的,世尊的聲聞眾是正當行道的。
即四雙八輩的世尊的聲聞眾,
是可供養者、可供奉者、可施者、可合掌者,
為世間無上的福田。」


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