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世俗與解脫

2018100512:30

相關圖片

第六章 世俗與解脫

超越世俗 便超越痛苦

這世上的事情,都只不過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世俗法。
建立起它們之後,我們卻迷失在其中,
並拒絕放下,執著個人的看法與觀點。
這執著永遠不會結束,它不停地輪回①,永無止境。
現在,若我們知道世俗諦②,
就會知道解脫,若清楚地知道解脫,就會知道世俗諦。
這就是覺知「法」,如此,才會結束輪回。

我曾觀察過西方人一起坐禪的情景,
當他們結束起身時,男女混雜在一起,有時會相互摸頭③!
當看見這情景時,我心想:「啊!若我們執著世俗法,當下就會生起煩惱。」
若能放下世俗法,放棄看法,我們就能得到平靜。

有時,當將軍與上校等位高權重的人來看我時,他們說:「喔!請摸我的頭。」④
若他們如此請求,並沒有任何問題,他們樂於被摸頭。
但若你在路上碰觸他們的頭,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這是因為執著的緣故。因此,我覺得「放下」真的是平靜之道,
摸頭違反我們的習俗,但其實它並沒什麼。
只要人們同意,便不會有問題,就如摸一顆甘藍菜或馬鈴薯一樣罷了!

接受、捨棄放下——這是放鬆之道,只要執著,
當下就會有「有」與「生」,並會有危險。
佛陀教導世俗法,以及如何以正確方式化解它們,有此而達到解脫。

這是解脫,不執著世俗法。
這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個世俗諦,建立起它們之後,
我們不該反被它們愚弄,因為迷失於其中確實會導致痛苦。

世俗法 並非真實存在

無論如何,它們是我們這世間的特色。
舉布恩馬(Boonmah)先生為例,他從前只是個平民,
現在被任命為地方官,那只是種世俗法,但我們應予以尊重。
那是人世間的一部分。若你想:「啊!從前我們是朋友,曾在裁縫店一起工作。」
於是你在公開場合拍他的頭,他將會生氣,那是不對的,他會憎恨。

因此,我們應遵循世俗法,以避免引生怨恨。
瞭解世俗法是有用的,活在這世上就是這麼一回事,
知道正確的時間、地點與人。

違反世俗法有什麼錯?有錯是因為人的緣故!
你們應保持靈活,同時覺知世俗與解脫兩者。
覺知每個適當的時機,
若知道如何輕鬆地使用規則與慣例,我們就掌握了技巧。
若想在不適當的時機,根據較高層次的實相行動,那就是錯的。
它錯在哪裡?錯在人的煩惱,就在那裡!每個人都有煩惱。

在某種情況下,我們表現出某種方式,在另一種情況下,
則表現出另一種方式,應知如何進退,因為我們生活在世俗法中。
問題會發生,是因為人們執著它們的緣故。
若假設某物存在,它就存在,它因為我們設定它存在而存在,
但你若仔細地從究竟的角度來看,這些事物並非真實存在。

比丘過去也曾是在家人,曾在「在家人」的世俗法下生活,
現在則在「比丘」的世俗法下生活。
我們是在世俗下成為比丘,而非透過解脫成為比丘。
起初,我們如此建立世俗法的標準,但出家並不表示已斷除煩惱。

若我們抓起一把沙,並一致稱它為「鹽」,這樣做會讓它變成鹽嗎?
它只是有鹽的名稱而已,並非具有鹽的實質,你無法用它來烹調,
它只能在共許的前提下被使用,因為根本沒有鹽,只有沙。

世俗法是依緣而有 暫時存在

「解脫」一詞本身也只是個世俗法,但它所指向的超越世俗的範圍。
在達到自在解脫之後,我們仍會依世俗「解脫」的用語來指稱它。
若無世俗法,我們就無法溝通,因此它確實有它的作用。

例如,每個人的名字都不相同,但他們都一樣是人。
若沒有名字,當我們想呼喚站在群眾中的某個人,只能喊:
「喂,人啊!人啊!」那將會徒勞無功。
你無法制定想呼喚的那個人,因為他們都是「人」。
但若你呼喚:「嗨,約翰!」約翰就會前來。
名稱就是為了滿足這需求,透過它們,
我們才能溝通,它們為社會行為提供了基礎。

因此,你們應同時知道世俗與解脫兩者。
世俗法有它的用途,但它並無固定不變的實體,
甚至連人都不存在,它們只是四界的組合,
是因緣法所生,依緣而有,暫時存在,然後就會自然地消失,
無人能反抗或控制這一切。
但若是無世俗法,我們將無話可說;
我們會沒有名字、沒有修行、沒有工作。
規則與世俗法的建立,都是為了給我們語言,
讓處理事情更為方便,如此而已。

以錢為例。古代沒有任何硬幣或紙鈔,
人們通常是以物易物,但這些貨物難以保存,所以發明了錢。
也許未來有個國王會規定,無須使用紙鈔,以蠟代替,
將蠟融化後壓制成形,稱它為「錢」,然後通行全國。
除了蠟之外,甚至可決定以雞屎作為地方流通的貨幣――
除了雞屎之外,不准使用其他的錢。
那麼一來,人們可能會為了雞屎而互相殘殺!

對於世俗法 瞭解但不執著

這就是世俗諦,但要讓普通人瞭解解脫真的很困難。
我們的錢財、房子、家庭、子女與親屬,都只是我們創設的世俗法,
事實上,從「法」的眼光來看,它們並不屬於我們。
我們也許聽了以後會覺得不舒服,但事實就是如此。
這些事物只有透過設立的世俗法才有價值,若設立它毫無價值,
它就毫無價值;若設立它有價值,它就有價值。
它就是如此,我們將世俗法帶到這世上來,是為了滿足需求。

甚至這身體也並非真是我們的,我們只是假設它是如此。
它真的只是個我們片面的假設而已,
若你想在它裡面找到真實的自我,你找不到。
那裡只有出生、短暫存在,然後便死亡的元素而已,
它並無固定不變的實體,但使用起來卻頗為合適。
好比杯子,它早晚會破,但當它還存在時,你就應好好地使用它、照料它。
它是供你使用的工具,若它破了會有麻煩,
因此即使它必定會破,你仍應盡一切努力去保存它。

因此,我們有四種資具⑤,佛陀教導我們要對此反復思惟。
它們是比丘賴以維繫修行的東西,只要活著,
就必須依賴它們,但你應瞭解它們,別執著它們,否則便會產生渴愛。

我們使用世俗諦 但別以為它是究竟實相

世俗與解脫,就是如此不斷地相互關聯。
雖然我們使用世俗諦,但別誤以為它就是究竟實相,
若你執著它,痛苦就會生起。「是」與「非」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有些人以「非」為「是」,以「是」為「非」,
但最後誰真的知道什麼是「是」、什麼是「非」?我們不知道。
不同的人建立起各別相異的世俗「是」與「非」,
而佛陀是以「苦」為他的準繩。
事實上,我們並不知道。
但就實用與實際的觀點而言,「是」即是不傷害自己與他人,
這方式對我們來說,比較有建設性。

其實世俗與解脫都單純地只是「法」,
雖然後者超越前者,但它們是不可分割的。
我們無法保證有什麼事絕對是這樣或那樣,因此佛陀說就讓它去吧!
讓它回到本來的不確定性。
無論你多麼喜歡它或討厭它,你都應瞭解它是不確定的。

問題永遠無解 放不下就會痛苦

拋開時間與地點,整個「法」的修行是在「什麼也沒有」當中完成,
那是舍、空、放下包袱的地方。
這是結束,不像是有些人說幡動是因為風的緣故,
另外一些人則說是幡的緣故,那將沒完沒了!
就如古老的謎語:「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這問題永遠無解,法爾如是。

這一切都只是世俗法,是我們自己設立的。
若你以智慧覺知這些事情,
就會覺知無常、苦與無我。這是導致覺悟的觀點。

訓練與教導那些理解層次不同的人,是非常困難的。
有些人已有些成見,你告訴他們某些事,他們不相信你;
你告訴他們實相,他們卻說那不是真的。
「我是對的,你是錯的……」這將沒完沒了。

若你放不下,就會痛苦。
例如,有四個人走進森林裡,他們聽到雞叫:「咕、咕、咕!」
其中一人質疑:「這是只公雞或母雞呢?」
三個人說是母雞,但第四個人不同意。
「母雞怎麼可能那樣叫?」他問道。
他們反駁他:「它有張嘴,不是嗎?」

他們爭吵不休,為此而心煩意亂,但最後他們都錯了。
無論你說「母雞」或「公雞」,那都只是名稱而已。
我們建立這些世俗法,說公雞像這樣,母雞像那樣;
公雞這樣叫,母雞那樣叫……我們就是如此受縛於世間!
記住這點!若你知道其實沒有公雞,也沒有母雞,那麼事情就結束了。

看見事物的實相 便能超越快樂與悲傷

佛陀教導不要執著,我們該如何修行不執著呢?
我們只要放棄執著即可,但這不執著卻難以瞭解。
它需要有敏銳的智慧去觀察與透視,去真正達到不執著。

當你思考人們是快樂或悲傷、滿意或失意時,它並不依賴他們擁有多或少――
它依賴智慧。一切挫折,只要透過智慧,
透過看見事物的實相,都可能超越。

因此,佛陀告誡我們要觀察與思惟,
「思惟」是指只是嘗試去正確地瞭解問題,這便是我們的修行。
生、老、病、死是最自然平常的事,佛陀教導我們思惟這些事實,
但有些人因不瞭解而說:「那有什麼好思惟的?」
他們出生,卻不知生;他們會死,卻不知死。

反複觀察這些事情的人,終將瞭解它們的本質。
瞭解之後,就能逐漸解決自己的問題。
即使還有執著,若有智慧老、病、死、是自然之道,他就能解脫痛苦。
我們研究「法」就只為了這個——治癒痛苦。

佛教的基礎並不複雜,只有生與死的苦,佛陀稱此為實相,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
人們不瞭解苦就是實相,若瞭解實相,就瞭解苦。

這種主觀的傲慢,這些爭論,都無止境。
為了讓心安定與平靜,我們應思惟自己的過去、現在,
以及為我們準備好的事——如生、老、病、死等,
如何避免被它們折磨?我們或許可以不用太擔心,
但應保持觀察,直到覺知它們的實相為止。
那時,一切痛苦都會消除,因為我們將不再執著。

[注釋]

①輪回(samsara):眾生由其未盡之業,
所以在六道中受無窮流轉之苦。
泛指由一切有為法,或由心理與物質構成的世間。

②世俗諦(sammuti):即世間共許的實相,唯有假名。
例如杯子並非本來就是杯子,而是約定俗成的慣例。

③在泰國,頭部被看作是神聖的,
碰觸他人的頭,通常被認為是種侮辱的行為。
又依據傳統,男女不可在公共場合彼此觸摸。

④在泰國,一般人普遍認為被高僧摸頭是件吉祥的事。

⑤四種資具:
維持比丘修行生活的四種物質條件,即衣服、飲食、臥具、醫藥。

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