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觀

2014041408:30

 

 

佛陀剛成道證果時,獨自在優樓頻螺聚落尼連河邊的菩提樹下,
靜坐沈思,心中想著:「在這世上唯有一個法門,
能令眾生的心清淨,並且遠離種種痛苦煩惱;
同時,能滅除眾生所有不良善的行為,
獲得正法利益,這個法門就是四念處。


什麼是四念處呢?
身念處,觀身不淨;受念處,觀受是苦;
  心念處,觀心無常;法念處,觀法無我。」


「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修持四念處觀,
就會遠離成聖成賢的法門,與聖道漸行漸遠;
如果與聖道漸行漸遠,就會與甘露法門愈行愈遠;
如果與甘露法愈行愈遠,
就免不了遭受生、老、病、死種種憂悲苦惱。
相反地,若能修持四念處觀,就能親近成賢成聖的法門,
受此甘露法門的薰陶,
也就能避開生、老、病、死的種種憂悲苦惱,究竟離苦得樂。」

此時,大梵天王以天耳聽到如來的心聲,滿心歡喜地想:
「我應當前往讚歎佛陀的體悟。」
瞬間,他已來到佛陀面前,恭敬頂禮後說道:
「世尊,誠如您所體悟,
四念處觀確實能淨化眾生,遠離種種憂悲苦惱。
    四念處觀是行者精勤用功的下手處,好比白鶴騰空,
一飛即逝,修持此法門得以速成佛道。
所有人天導師應當以此覺悟之道,持續不斷地為眾生開示,
使其都能聽聞知曉,悲憫濟拔一切有情。」

天王進一步表示:
「過去一切諸佛,因此法門而能得度;
未來、現在一切諸佛,也將因此法門得度。
度過什麼呢?度過生死煩惱瀑流,
必須將煩惱妄想一一降伏、調伏,使身口意三業清淨,
才能達到究竟的解脫、清涼、自在。
世間人常在生死輪迴之中,唯有明眼人具足智慧,
能洞悉十八界種種虛妄,並且宣揚這四念處觀的法門。」

天王讚歎:「譬如恆河奔流入海,四念處觀也是如此,
依此聖道,歸流、趣向甘露大海。
世尊出現於世,為眾生開示所證之法與調伏之事,
依四念處觀,轉妙法輪,普願一切人天皆能度過老、病、死、苦之流。」
大梵天王再三禮敬佛陀後,法喜充滿地離去。

典故摘自《別譯雜阿含經‧卷五》



四念處,念是我們能觀照的智慧,處是所觀照的境界。
以智觀境,叫做念處。

一、觀身不淨,我人發心修行,
首先要以智慧來觀照四大合成的身體,本來就是一個不清淨的軀殼色身。

從過去方面來觀察就是種子不淨,它是父母精血結合而成身體。

從現在來觀察。我們身體是七竅九孔常流不淨東西。

例如痰淚精液,大小便等種種不淨,真是一個皮包膿血的臭皮囊。

獅子峰禪師說:「歎此身無有是處,奈誰人都被他瞞,
筋纏七尺骨頭,皮裹一包膿血。」這個法語,真是說得很透徹。

到了死後,又有未來的不淨。

有九想觀:
一膨脹、二青瘀、三壞想、四血塗、
五膿爛、六啖思、七散想、八骨想、九燒想。

多貪眾生要修不淨觀。

這是因病下藥對症開方的辦法,藥到病除,可以出離生死苦海。


二、觀受是苦,受是領受,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能夠領受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這叫做受。


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捨受三種。

當六根緣六塵時,接受不稱心,不愉快的環境,
心中感到非常痛苦,非常煩惱,這是苦受。

如果根塵相對產生稱心合意,愉快歡樂的感覺,這是樂受。

可是世間之樂,樂不長久,樂極生悲,又是痛苦,
所以說樂是苦因,如果逢到不苦不樂的壞境,是捨受。

這是心中昏昏迷迷,不喜不惡,無所記別、悶悶無知、亦是痛苦。

因此說明,凡有領受都是痛苦,所以稱為觀受是苦。


三、觀心無常,心指第六意識妄想心,此心生滅不停,
緣慮塵境,種種分別,作善作惡。


但我們發心修行要以第六意識妄想心為依據,
所以此心是善惡的根源,此心以生滅無常為特徵。

我們修行就是要收住這個心猿意馬,不令它東奔西馳妄想紛飛。
《金剛經》說:「云何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這個妄想心。


四、觀法無我,法是諸法。
世界上所有的有情眾生,無情萬物總稱為諸法。

我們以智慧來觀察一下,所有一切的一切,
都是因緣和合虛妄而生,因緣別離,虛妄幻滅。
都是虛妄不實。

生滅無常,於諸法之中,本來沒有我相可得。

眾生一向妄認地、水、火、風四大為身,六塵緣影為心。

根本就是錯誤的,是妄執心身,以為實我,妄認諸法,以為真實之法。

這如同翳眼見空華一樣,空中從來沒有花。

因為眼睛生了翳子,所以無中生有,見有空華。

生起貪瞋癡三毒三心,做出種種惡業,依因必定感果,有業必定受報。

我們能夠從觀照而得到覺悟,一切諸法無我可得,一切諸法虛妄不實。


修無我觀,一定可以了生脫死,斷惑證真。

所以釋迦牟尼佛臨終時,囑咐弟子要依四念處而住。

這四念處法門的重要性,可以想見。


總之佛教所講的因緣觀點,真是普遍真理,
無論是大乘小乘,同是一個論點,時節因緣是不可思議。

真所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不論是善法惡法,因法果法,佛法眾生法,生死法,涅槃法,
統統都離不開因緣、因果的規律。



 

省思 

佛陀在入涅槃前,付囑阿難:「一切行者,應當依此四念處住。」
四念處觀實是修行的基石。

一般人因為執著四大、五蘊為實有,
因此於色身生起「淨」倒,於感受生起「樂」倒,
於事物生起「我」倒,於心念生起「常」倒;
由於這四種顛倒,成為攀求、追逐的僕人,作不了自己生命的主人。

行者若能勤修四念處──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則能破除種種妄想執著,誠如《圓覺經》所言: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找到真正安身立命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