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功課,可以快速解決嗎?

2014071308:30


急於「快速解決」會模糊界線、專業能力和合宜的情感及靈性關係。

下面的小故事可以說明一心求快會如何影響工作:

瑪麗躺在手術室外的病床上,拒絕接受開心手術。
護士請來院牧強納森,要他說服瑪麗合作。
強納森來到瑪麗的病床旁準備展開工作。
他的策略是幫助她了解她是多麼需要活下去。兩個人開始談話:

強納森:「但是,妳是多麼想要活下去!」

瑪麗:「何以見得?」

強納森:「比方說,為了妳的丈夫活下去!」

瑪麗:「他和我媳婦發生不倫之戀。」

強納森:「那麼,為了妳的孩子好嗎?」

瑪麗:「我已經有二十五年沒和他們講過話。」


對話反反復復進行下去,直到最後強納森說:「我懂了!」
「聽起來妳沒有任何活下去的理由。」瑪麗回答:
「這就是過去四十五分鐘當中我一直試著告訴你的。」

強納森起身離開。
他領悟到他一直嘗試的是「快速解決」,
事實上他回應的是護士的需要,而不是瑪麗的需要。
這顯然不是一個好的院牧該作的。 

我們何以會這麼容易就掉進「快速解決」的行為模式?
我們當中的大多數進入這一行的原因是想要帶來改變。
我們想要創造能夠帶來醫治、領悟、和好、甚至希望的經驗,
尤其是在一個人由生入死的關鍵時刻。

許多時候,我們受到這份工作的吸引,是因為我們有第一手的失落經驗,
並且曾經從中領受到挑戰及好處。

當我們回顧我們的經驗時,我們或許會醒覺到,
陪伴瀕死者其實是我們用來「駕馭」自己的失落情結的一種方式。
我們可能會不自覺地想要確定別人不會犯下相同的錯誤。
我們也許想要保護病人,不要讓他們經歷我們曾經遭受過的傷害、痛苦和煎熬。
但是,我們想要撫平一切的心意卻會帶來不必要的專業負擔,
並且令病人分心,無法專心完成人生的最後功課。
在許多時候,「功課」意謂著病人與「心靈暗夜」的搏鬥,
也就是說,傾全力發掘生命的意義、價值、珍寶及貢獻來解答當下存在空虛的問題。

如果我們無意間發現自己迴避困難或不安的靈性危機;
或者,我們留意到有種衝動想要「讓事情變好」或提供「速效療方」。
這時我們要問:「是什麼讓我們感到不安?」
「當下的情境有什麼事撩動了我的心弦?」
「是不是有某件事喚起了我心靈暗夜掙扎的記憶?」
在這種狀況下和信賴的同僚協商是很有用的,或者,
我們可以請別人幫忙找出造成不安的根源,好讓我們能不被卡住。

作者:芮妮.卡茲、泰瑞莎.強森/

摘自:終點前的分分秒秒─
正視與省思臨終關顧中的反轉移歷程/張老師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