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美的100個古村鎮(六)

2014120618:30
 

中國最美的100個古村鎮(六)

   《中國最美的100個古村鎮》,甄選了100個古樸的村鎮,將帶領讀者游目騁懷,神游中華大地。您可以體悟徽派建築的儒雅,可以觸摸江南水鄉的溫柔,可以領略西北院落的質樸無華,也可以感受湘黔領地的秀逸,揭開一段段被塵封的歷史記憶。
 

(六)、 嶺南風情——個性鮮明

 


 
一、培田古村

  培田客家古村,位於福建閩西山區連城縣宣和鄉境內的培田村。背倚松毛嶺,面朝筆架山,擁有800年歷史。至今仍保存著(全國)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築群。其精緻的建築,精湛的工藝,濃郁的客家人文氣息,堪與永定土樓、梅州圍屋相媲美,是客家建築文化的經典之作。培田古村,名列中國十大最美古村落,與宏村、周莊、烏鎮、婺源等齊名,人稱“福建民居第一村”、“中國南方莊園”,有“民間故宮”之美譽。本就是官宦商賈後裔的培田人,世代耕讀結合,書香薰陶,純樸而熱情,哪怕路遇一挑糞農人,也是彬彬有禮的。據說是全國唯有三座的文武廟,一在臺灣,一在浙江,另一座就是培田了。培田的祖先給這個面積僅13.4平方公里、住戶300多家,村民僅1000多人的小小村落留下一筆巨大的遺產:培田村保存著30幢大宅、21座祠堂、6處書院、1條千米古街、2座跨街牌坊、4處庵廟道觀,總面積達到7萬平方米。全村建築的博大、保護的完好、珍藏品的多、文化底蘊之深,為外界所嘆服。

 



二、下梅

    下梅古民居,位於武夷山市區東南12公里處,屬武夷鎮管轄。下梅村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積澱豐厚,明清風格的古民居分列于長900余米的當溪兩旁。古街、古井、古碼頭、古建築、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風淳樸的民情風俗,構成典型的南方水鄉風格。這裡至今仍保持較為完整的明清風格,再現康乾盛世經濟繁榮的史實。結合精巧的閨樓、書閣、花園、經堂、廂房是下梅古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下梅民居的獨特風格。為了採光、集雨、通風,各民居都設置了四方天井,一重天井一重廳,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風火牆上多繪有二方連續彩畫,意蘊高雅。這些彩畫至今仍絢麗清晰,經數百年風吹日曬而不褪色,令人不禁為古匠人的高超技藝和優質顏料嘆服不已。民居佈局錯落有致,里弄縱橫,巷道曲折,鋪以河卵石路面,古樸雅潔。武文化民村或許是時尚,現代人不約而同地將懷舊的觸角伸到“歷史的冰箱”中去追尋一段往事,於是古街、古巷、古井、古村落這些經受了多年寂寞的古遺址如今變得門庭若市。

 



 

三、古粵城村

    古粵城村位於福建北部興田鎮境內,武夷山山脈和崇陽溪交彙聚結的平衍之處從東南流來的出祟溪在北部彎折複奔往西南,中間環抱著城村,便使其坐擁“藏風聚氣”、“負陰抱陽”的典型風水格局,含天地之靈氣,蘊山水之精華。古樸幽靜,洋溢著親和、淳樸的環境氛圍。雖歷經1300多年的風雨,仍不減文化魅力。從發掘至今,它一直是中國江南保存最完整的漢代古城遺址。城址呈長方形,南北長860米,東西寬550米,總面積48萬平方米。城的東、西、北三面,崇溪環繞,依山傍水,風景優美。令人稱奇的是古城的排水系統,古閩越人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山坡和溝穀,使古城能實行雨水、污水分流,規劃自然合理。而出土的4萬餘件具有強烈漢代風格的文物,則讓今人見識了兩千多年前福建的冶煉鑄造和制陶等工藝水準的高超。城村的建設是在尋找與追求天人之間的和諧,這種追求和諧的思想反映在其選址、規劃和佈局當中。它與城村高度和諧,鑄造了其個性與靈魂。來到這裡,你便遠離了現代都市的喧囂,仿佛進入了一種田園牧歌式的古老空間,能處處感受到“小橋、流水、人家”那種恬靜、純樸、和諧的自然情調,從審美的愉悅中得到心靈的滿足。

 


 
四、永定土樓

 永定土樓,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省龍岩市,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奇的山區民居建築,是中國古建築的一朵奇葩。2008年7月,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土樓分方形和圓形兩種。龍岩地區共有著名的圓樓360座,著名的方樓4000多座。1995年它的建築模型與北京天壇作為中國南北圓形建築代表參加了美國落杉磯世界建築展覽會,引起了轟動,被譽為“東方建築明珠”。客家土樓建築閃耀著客家人的智慧,它具有防震、防火、防禦多種功能,通風和採光良好,而且冬暖夏涼。它的結構還體現了客家人世代相傳的團結友愛傳統。試想幾百人住在同一幢大屋內朝夕相處,和睦共居當然是非常重要的,客家人淳樸敦厚的秉性於此也可見一斑。一進入土樓,你立即就能感覺到那種深沉的歷史感和溫和的氣氛。全樓的設施佈局既有蘇州園林的印跡,也有古希臘建築的特點。堪稱中西合璧的建築奇葩。

 



 

五、五夫鎮

    五夫鎮位於武夷山市東南部,地處浦城、建陽、武夷山三縣(市)交接地帶,距市區51公里,鎮政府駐五一村,轄11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3764戶15468人,總面積175.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2萬畝,林地面積19.6萬畝,是個八山半水分半田的農業集鎮。五夫自然環境幽美,氣候宜人,物產豐富,人煙稠密,盛產白蓮、紅菇、田螺,遠近聞名,是武夷山市重要的農副產品區之一林地。五夫鎮自古“鄒魯淵源”之美稱,歷代名人輩出。至宋代已是鼎盛時期,名人學者雲集,工商仕農極為繁榮,抗金名將劉子羽、吳介、吳遴在五夫降生;詞聖柳永以及他家“柳氏三傑”在五夫孕育;胡安國家族的胡氏五賢出自五夫;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從師就學,可謂“群英薈萃”。五夫鎮素有"白蓮之鄉"的美稱,種植歷史悠久,市場前景廣闊。五夫鎮自然環境幽美、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盛產白蓮、板栗、楊梅、香菇、田螺等。

 




 


六、開平碉樓

    開平碉樓分佈在廣東省開平市,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一種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都是單體建築,其上部造型有中國傳統硬山頂式、懸山頂式,也有國外不同時期的建築形式、建築風格。選取不同的外國建築式樣綜合一起,自成一體,既有古希臘、羅馬的風格,又有哥特、伊斯蘭、巴羅克和洛可哥風格的建築要素,很難將開平碉樓具體歸人國外某一個時期的某種建築風格之中。碉樓的造型變化主要在於塔樓頂部。開平碉樓的多姿多彩及其迷人的歐美風情,早就吸引了無數過客。20世紀七十年代初,香港的一個攝影記者團就專門來到開平農村採訪拍照數日,拍攝了大量的碉樓照片;1984年,駐香港各國領事五十多人一行到廣東江門四邑參觀考察時,就突然被開平碉樓深深吸引。開平碉樓,以它的奇異的風采,成為僑鄉的一大奇觀。

 


 
七、河源蘇家圍

    蘇家圍位於廣東河源市義合鎮,距河源市區約26公里。東江和久社河在它的南面交匯,整個村子山水環繞,綠色相擁,環境優美,有“南中國的畫裡鄉村”的美 譽。蘇家圍還是蘇東坡後裔聚居地,在這裡,不光可以欣賞到秀美的鄉村風光,還能親身體會蘇氏家族和客家人七百多年的歷史文化。如同黃山的迎客松一樣,迎親橋是遊客到蘇家圍的第一個景點,同時也表示蘇家圍人像迎接親人一樣迎接朋友們的到來。站在橋上可以看到蘇家圍的全貌,它的民居不是人們常見的圓形圍龍屋,而是方形的明清特色的“府第式”圍屋。蘇家圍至今保存的18座古民居中,最古老的是永思堂,建於1481年,是為紀念蘇家圍八世祖蘇東山而建,故又稱東山蘇公祠,一直是蘇家圍人舉行祭祀、議事的地方。蘇家圍現存五棵大榕樹,均有一千多年的樹齡,其中最出名的當數五顯榕和鴛鴦榕。五顯榕是當年蘇天榮上岸,看見的第一棵榕樹。當年樹下還有座五顯祠紀念 蘇天榮夢中的五位老人,“文革”時,五顯祠被毀,現在這裡被建成了山歌台。客家妹子經常對著悠悠的東江水,在這裡高唱悠揚的山歌,遊客至此,可以學著與客家妹子對唱,感受一下客家人借歌傳情的美妙和浪漫。

 


 八、鶴山古勞水鄉

   鶴山古勞水鄉位於鶴山市東北部西江邊的古勞鎮,屬半丘陵半堤圍水網地區,是典型的最具珠江三角洲特點的南國水鄉。有著600年歷史的古勞水鄉,至今保留著一些古宅舊居,頗具濃烈的南方建築藝術風味。古樸的祠堂和南國水鄉特色民居就是其中的代表。水鄉以上升村的祠堂最有特色,其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李氏大宗祠。除了祠堂之外,富有南國水鄉特色的民居更是結構獨特,別具一格。如今的古勞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眼前的河湧水網四通八達,它與兩岸的綠樹、石橋、農舍交相輝映,好一派田園景色。河邊的石階處,系著許多木船,這小舟就是鄉民們的交通工具。都知道威尼斯的船,古勞水鄉的風光不亞於威尼斯;而且,古勞水鄉的原生狀態更是風情萬種,雅韻深厚,讓人心神簇蕩,悠然嚮往。古勞堤內水網縱橫交錯,小艇穿行如梭,兩岸蕉林搖曳,萬畝魚塘似明鏡耀目,千頃桑地綠海翻波,那青青的田疇就像精雕的翡翠,好一派旖旎的南國水鄉風光。  



 


九、黃姚

 黃姚古鎮位於廣西昭平縣,距桂林200公里,是一個有九百多年歷史文化的明清古鎮,地處灕江下游,素有“夢境家園”之稱。古鎮方圓一平方公里,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古鎮依山傍水,四周被一座座平地而起,翠綠雄奇的山峰所環抱。姚江、小珠江、興寧河清澈如鏡蜿蜒貫穿古鎮,小橋流水、古榕參天、翠竹掩映,青山與綠水相依、綠水與民居相伴,山水風光猶似灕江又盛似灕江。較之自然風光,黃姚的歷史人文景觀更具特色,小鎮街巷青一色的石板路,曲徑幽深的街巷串起了300多幢錯落有致,古樸典雅,風格各異的古民居。獨具匠心建造的明清古戲臺、寺觀、廟宇、社壇和隨處可見的明清碑刻見證了歷史時期漢文化在嶺南偏僻山鄉的影響。一座座別致優雅的古橋,把3條河畔的民居巧妙地聯繫在一起。橋邊或是亭、或是廟,有亭、廟就必有對聯詩文,有對聯詩文就有牌匾,反映了古鎮文化教育昔日的輝煌。黃姚是個充滿詩意的地方,每一外景點都不需刻意尋找,沿著石板路慢慢走,也許在無意間你就可能會發現一些令你驚喜的東西。

 


 

十、程陽八寨

    在廣西與湖南、貴州接壤的三江縣境內,有八個連成一片的侗族山寨, 不僅完好地保存著侗族的木樓建築、服裝飾品、歌舞文化、生活習俗等古老傳統,而且在與現代生活交融中繼續發揚光大,成功地發展為令人流連忘返的旅遊新村,這就是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八寨。
程陽八寨有八個自然村屯,俗稱“程陽八寨”,他分管於三個行政村委會,居住著近10000侗族人民,這裡節日盛多,有“百節之鄉”的美譽,每當春節到來時,這時村村沸騰、寨寨歡歌、處處一片喜氣洋洋。三江縣在桂湘黔交界處,程陽寨在縣城古宜鎮北20公里,是侗族千戶大寨,有馬安、平寨、岩寨、平坦、懂寨、程陽大寨、平埔、吉昌等八個自然村寨,面積12.55平方公里,居民2197戶共9701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舉世聞名的程陽風雨橋,就坐落于此程陽八寨旁的林溪河上,始建於1912年的程陽橋,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風雨橋。

 


 

十一、陽朔

    陽朔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轄縣,位於灕江西岸。“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高度概括了陽朔自然風光在世界上所佔有的重要位置。“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為天下四絕。陽朔段灕江風光為整個灕江精華,還有遇龍河、十裡畫廊、古寨石城、興坪古鎮等特色著名景區景點。陽朔是漢族、壯族、瑤族聚居地,在數千年的歷史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風民俗。在陽朔,坐竹筏漂流是最熱門也是最有特色的旅遊方式之一,不可錯過。陽朔地處中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溫和,四季宜人。屬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境內山峰林立,平地拔起,千姿百態。山上竹木繁茂,四季常青,山山有洞,洞洞奇美,洞中乳石遍佈,晶瑩剔透,如藝術長廊,似天然迷宮。陽朔的水清澈透明,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形容為“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陽朔灕江景區為灕江風景精華,全線長48公里,是到桂林旅遊的必遊線路。這一景區江水清澄見底,宛如羅帶的灕江蜿蜒於蒼翠雄奇的群山之間,人稱“百里灕江,百里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