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善於獨闢蹊徑才能創造出偉大的業績 (4)

2016052520:30



善於學習和思考才能得到智慧



    奧里森·馬登曾說:
「食物只有被充分消化吸收,變成血液、
大腦和其他組織的一部分後,它才能化為體力、智力和肌肉。
同樣,知識只有被大腦消化吸收,
成為你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後,知識才能成為力量。
如果你希望獲得知識上的力量,除了看書要全神貫注外,
還要形成這種習慣:經常合上書,坐著想一想,或是站起來走走,想一想。
一定要思考,要沉思,要默想,要在腦海中反覆思量你讀到的東西。」

    有些人認為,只要他們持之以恆地學習,只要在任何閒暇時都一書在手,
那麼他們必然會變得富有教養、智慧通達。其實不然。
與閱讀相比,思考要重要得多!
沉思、默想讀到的東西,就如消化吸收所吃的食物。

    奧里森·馬登曾講述過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故事。

    赫拉克利特曾生活在小亞細亞的愛非斯城邦。
愛非斯這個城邦是由科德裡達貴族統治的,
按照當時的政治制度,王位的繼承人是這個家族的成員赫拉克利特。
但他對繼承王位沒有興趣,把它讓給了自己的兄弟,
而他自己到山上隱居起來,潛心鑽研學問。

    赫拉克利特放棄王位繼承權而一心鑽研學問的行為,
雖然當時許多人都認為他做的是傻事,
但他的淵博學識和深刻思想卻受到一批熱心追求智慧的青年的敬仰。
這些青年為了求知,都來山中拜他為師,這樣,
他就有了一批學生,山間的空地和小路,都成了他向學生傳授知識的課堂。
一轉眼,很長時間過去了。
有一天,赫拉克利特對學生們說:
「現在,你們應當離開這裡,到各個城邦去向人們傳播知識……
你們還有什麼弄不清楚的問題,可以提出來,我再給你們解釋。」

    這時,一個學生問道:
「老師,您教給我們的都是些關於世界的哲學道理,
掌握了這些知識,我們才能擺脫愚昧,成為有智慧的人。
可是,究竟智慧本身是什麼呢?人怎樣才能得到智慧呢?」



赫拉克利特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義,弄清這個問題也十分重要。
他說:「智慧就在於說出真理,按照自然行事,聽自然的話。
也就是說,真理是對自然的正確認識。
正確地認識了自然,
並且用這種認識來指導他的行動,他就是有智慧的人了。」

    學生又問:「是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認識自然,得到真理呢?」

    他回答說:
「是的,這是因為人人都具有認識自己的能力和思想的能力……」

    「既然人人都有思想,都能夠認識真理,
那為什麼世界上又有許多人愚昧無知,甚至陷入迷信之中呢?」

    「我們說人人都有認識真理的能力,但有能力並不等於有真理。
只有那些善於思考的人,才能運用認識能力去發現真理;
不善於思考的人,不僅自己發現不了真理,
就是別人發現了告訴他,他也是不懂的。」

    「那些不能認識真理的人,
除了不善於思考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呢?」

    「是的。除了不善於思考外,往往還有許多毛病。
比如,有些人過於自負,本來無知,卻自以為是,把荒謬的東西視為真理;
有些人則是因為缺乏信心,要知道,認識真理是不容易的啊!
要下苦功夫去鑽研各種問題,要長期不懈地去追求。
有的人則是在認識真理時,往往對重要的問題過早下判斷。
要注意,對重要的事情,在沒有作充分的研究之前,是不能過早地下判斷的。」

    最後,學生請求老師再從正面說明一下,人要怎樣才能發現和認識真理。
赫拉克利特說:「人為了認識真理,獲得智慧,
首先要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覺器官去認識自然的事物。……
你們要記住,愛智慧的人應當熟悉很多事物。
但是,是不是說熟悉了許多事物就等於得到了真理呢?
那也不是。博學還不等於智慧,因為自然喜歡躲藏起來,
人的感官只能認識事物的外部的表面現象,
還不能認識到躲藏在事物內部的規律性的東西。
因此,要認識自然事物的真理,除了運用感官之外,
更重要的還在於頭腦中進行思考,在這個意義上,
我們也可以說,智慧只在於一件事,就是認識那善於駕馭一切的思想。
為了成為有智慧的人,
你們應當繼續努力鑽研哲學,因為哲學和智慧實際上是同義語。」

    馬登強調:運用認識能力去認識真理,這是一個十分艱苦的過程。
只有那些善於思考的人,才能發現真理,獲得真正的人生智慧。
人類對地球的認識過程,就生動地闡釋了這一原理。


    古時候,人們從直感出發,都認為地球是平的。
早在2500年前,希臘人阿納克西曼德對地球「平面說」進行了思考。
在晴朗的夜晚,他發現天空的群星在一夜之中橫穿過天空,只有一顆星卻總是不動。
這顆星就是北極星。於是,阿納克西曼德認為,
天空是一個巨大的空心球或「球面」,天空中的這個球面(簡稱天球),
環繞一條無形的「軸線」在旋轉著,軸線的一個頂端直指北極星,
另一個頂端則在人們無法看到的球體的相反一邊。

    開始時,阿納克西曼德也認為地球可能是一塊厚厚的平板。
那麼,為什麼從來沒有人跑到過這塊平板的盡頭呢?
他從太陽、月亮和天空都是球體而獲得啟發,地球會不會也是一個球體呢?
可是,他並沒有把地球設想成球體,而認為地球是一個橫在天體中央的圓柱體,
這樣,雖然能合理地解釋了為什麼人們沿著圓柱體曲線向南走時,
隱沒了北方的一些星星;向北走時,則隱沒了南方的一些星星,
然而卻不能說明為什麼人們朝其他方向行走時,群星在天空出沒的種種複雜情況。

    公元前450年,古希臘學者菲洛雷厄斯最終解決了這一難題。
他根據星星位置的變化、帆船向遠方航行時帆底首先消失、
月蝕時地球的陰影總是圓的等一連串現象,從而得出結論:
地球是一個球體,這個球體位於比它大得多的天球的中心。

    大約在公元前350年,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解決了地球呈球形的又一難題:
由於任何物體都受到心的引力,所以物體都會自動向下墜落,
站在地面上的人也因此不會顛倒而總是腳向下的。
由此進一步證明,地球只能是圓形的球體。

    公元前240年左右,希臘學者埃拉托色尼得知在全年白天最長的6月21日中午,
把一根木桿插進埃及南部的一個城市基納的地面,它不會投射出陰影,
於是他在這天中午到埃及北方城市亞歷山大,將木桿插入地面,
結果看到一段陰影,他根據兩地的距離為500英里,
就可計算出地球的周長是25000英里。

    在此後1000多年,大多數人都不贊同埃拉托色尼的推測,
直到公元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費迪南德·麥哲倫,
率領一支船隊,從西班牙出發作歷時三年的航行證明:
埃拉托色尼的計算是正確的。

    奧里森·馬登指出:知識之中蘊藏著智慧。
人類在探索微觀和宏觀世界過程中所表現的智慧,
遠遠超過了知識所具有的魅力。
人類所有的知識的獲得,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因此,積極借鑒前人的智慧,從知識之中汲取養分,也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奧里森·馬登成功智慧思想全書
下週三同一時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