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佛抬出來曬─西藏哲蚌寺雪頓節

2012122310:00

 
雪頓節又名藏戲節,是西藏的傳統節日之一,
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在藏語中,""是優酪乳子的意思,""""""的意思,
雪頓節按藏語解釋,就是吃優酪乳子的節日。
後來雪頓節的活動內容逐漸演變為以藏戲會演為主,
所以也有人叫它藏戲節。
這個節日不僅拉薩有,在日喀則叫"色木欽波"
時間要晚於拉薩,規模要小於拉薩。
雪頓節起源於西元11世紀中葉,那時雪頓節是一種純宗教活動。
民間相傳,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條,最忌諱的是殺生害命。
由於夏季天氣變暖,草木滋長,百蟲驚蟄,萬物復蘇,
其間僧人外出活動難免踩殺生命,有違不殺生之戒律。
因此,格魯派的戒律中規定藏曆四月至六月期間,
喇嘛們只能在寺院待著,關門靜靜地修煉,稱為雅勒
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開禁。
待到解制開禁之日,僧人紛紛出寺下山,
世俗老百姓為了犒勞僧人,備釀優酪乳,
為他們舉行郊遊野宴,並在歡慶會上表演藏戲。
這就是雪頓節的由來。

  



  
雪頓第一天叫"哲蚌雪頓節",主要活動是晾曬佛像和觀賞佛像,
也就是一般說的"哲蚌曬佛節"

這一天,當太陽最早的霞光還沒有照臨雪域上空的時候,
拉薩城裡已是一片節日般景象。

專程前來參加雪頓曬佛的善男信女爭先恐後地湧向通往西郊的所有道路,
在淩晨的街道上組成了一個壯觀的遊動隊伍。

人們如此急切地奔往那裡,就是為了佔據一個最有利於自己的位置,
心懷虔誠地等在那裡,迎接太陽初升時那激動人心的儀式。

那時候,人們聚集在哲蚌寺,仰望那慈悲的佛的光輝,
感受靈魂的淨化和信仰的自由。


  
   節日最早在哲蚌寺形成,到十七世紀下半葉和十八世紀初,
清朝皇帝冊封了五世達賴旺阿旺羅桑嘉措和五世班禪羅桑益西,
賜于金冊、金印,這樣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得到加強。
1642年,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在西藏掌權,
五世達賴登上法王寶座,他駐錫的哲蚌寺甘丹頗章宮,
成了這個王朝政治宗教文化中心。
每年藏曆六月三十日,成千上萬的人湧進寺院,
給五世達賴和哲蚌寺的僧人們獻優酪乳,
請求摸頂祝福給予長壽、豐收,死後不下地獄的加持。
附近的藏劇隊、野犛牛舞演出隊也趕來演出、慰問,
從此,便形成為一個固定節日,
節日的內容更加豐富,稱雪頓節
這一天,五世達賴要出來看藏戲,
一年一換的鐵棒喇嘛也在這一天辦理交接手續。
藏戲滲入到雪頓節的初期,是宗教活動和文娛活動相結合的開始,
但範圍仍局限在寺廟內,以哲蚌寺為活動中心,故人稱哲蚌雪頓節
  
  作為節日的序幕,哲蚌寺展佛是最令人矚目的儀式。
早上8點鐘,哲蚌寺背後的半山腰上,在第一縷曙光的輝映下,
伴著凝重、莊嚴的法號聲,一幅500平方米的、
用五彩絲綢織就的巨大釋迦牟尼像徐徐展露出祥和的容顏……
數萬名信徒和深受感染的遊客無不雙手合十,頂禮膜拜。



曬佛場遠眺

展佛


曬佛節為藏族傳統節日。
時間各地不一,一般在藏曆二月初和四月、六月的中旬舉行。
  屆時,各寺將珍藏的巨幅布畫及錦緞織成的佛像取出,
展示於寺院附近的 山坡上域高大的石壁上,
讓廣大群眾觀瞻。
僧人口誦佛經,信徒們頂禮膜拜。
  年年都有,各大寺院一般都有,
拉薩的幾大寺院、布達拉宮、日喀則的紮什倫布寺、
甘南拉蔔楞寺、西寧湟中塔爾寺都有。





日喀則紮什倫布寺的展佛節

  

 

  又叫曬佛節,也是聞名西藏內外的節日。
時間是每年藏曆的五月十四至十六日,展出三世佛,一天展一佛。
第一天展出的是過去佛,又叫無量光佛,意思是讓人們緬懷過去;
第二天展出的是現在佛
是九世班禪曲吉尼瑪製作的釋迦牟尼像,讓人祈禱今生的快樂,
第三天展出的是未來佛,即強巴佛,讓人憧憬嚮往未來。
展佛共三天,每天上午10時左右至中午12時展出佛像,
之後收藏起來再等來年的這一天。
展佛節在其他寺院也有。
比如哲蚌寺在雪頓節期間也要曬佛,
其規模甚至超過紮什倫布寺的展佛節,趨之者可達數萬人。
但紮什倫布寺的展佛台是西藏寺院絕無僅有的,
不僅是紮什倫布寺的標誌,也是日喀則的標誌。
展佛台是由一世達賴根敦珠巴為紀念釋迦牟尼而於1468年修建的,
完全由石塊砌成,台基深入到尼瑪山岩石中,
巨大的檯面矗立在日喀則市的尼瑪山腰,
顯得宏偉、壯觀,可以在幾十公里之外看見它。
整個展佛台雖歷經五百餘年風雨,仍堅固無比。
每當一千多平方米的佛像展示在此,虔誠的教民便匍伏在佛的腳下。
即使不是佛教徒,也不能不為之震撼。
正因為此,展佛節甚至成了旅遊節,不僅當地僧眾、百姓雲集在此,
甚至那曲、拉薩、山南以及青海、甘肅、四川的藏族同胞也紛至遝來。
一時間,數千頂帳篷安紮在紮什倫布寺周圍,蔚為壯觀。
更有許多國外的旅遊者也慕名而來,一飽眼福。


更精彩詳實的現場一手報導:
http://tw.myblog.yahoo.com/dieskau-dieskau/article?mid=9441&s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