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會念佛的由來 - 淨空法師開示

2023080712:30
 



阿彌陀佛讚偈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在經藏中,有許多的偈頌是專門讚嘆
佛的無上尊貴及其相好、智慧等等的功德,
例如:「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像這樣的普遍讚頌­每一尊佛陀的句子
在佛經中隨手可得;
而在經典裡也有一些專門為了
某尊佛陀而產生的偈頌。

這首讚佛偈,又稱「讚阿彌陀佛偈」或「彌陀讚」,
就是特別針對阿彌陀佛量身訂做,
是­各地寺院每天的功課中必定要唱誦,
亦是淨宗行人相當熟悉的偈子。

五會念佛的由來 - 淨空法師開示



唐朝法照禪師,這是禪宗的一位大德。
他以前修行在湖南衡山,在南嶽,在衡山修行。
他有天早晨,寺院裡面早晨是吃粥,就是稀飯吃粥,
比這個稀飯還要稀,吃粥。

在那個時候寺院­叢林都還用缽,
自己用自己的缽。他有天早晨吃粥的時候,
他頭往缽裡面一看,忽然看到缽裡面現了一個境界。

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看到一個畫面,這個畫面看得清清楚楚。

一座山,山裡面有一個廟,廟的匾額都看得清楚,
叫「大聖竹林寺」,看得清清楚楚。

看到有兩位菩薩在說法,大概有一萬多人圍繞著在聽經。

他早餐完了之後,就把見到這個境界給­他這些同學們說。

同學們聽了,有個人聽了之後說:
你講的這個山的形狀,道路的情形,好像是五臺山。
他說:你看到文殊、普賢在那邊講經說法。
就勸他去朝山去,去朝五臺山。他­就去了,他真的去朝五臺山了。

到了五臺所看到那個景致,
真的跟他那個缽裡頭所見的境界完全一樣,
他就循著這個路走,果然被他找到了。
大聖竹林寺,真找到了。
到裡面一看,文殊、普賢兩位菩薩正在講經說法­,
有一萬多人在聽,他也擠到前面去,坐在那裡聽了一座。
文殊菩薩經講完了,他上前去問,就請教。



他說:現在末法時期(唐朝是末法開始),末法時期了。
他說:眾生的根性不如以往,應當修什麼法門比較可靠?
文殊菩薩就跟他講:修念佛法門最為穩當。
他說:念什麼佛?就告訴­他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文殊菩薩非常慈悲,當時就阿彌陀佛這個佛號,
念了幾聲給他聽。他就學會了,學會之後就下山。
下山之後沿路做記號。為什麼?下一次好來,不要迷路­了。
正在做記號,回頭一看,廟沒有了,一片荒山。
他自己才覺悟,這是菩薩化現的。

他有這個緣分,他回到長安之後,他不再到湖南,
他就在長安,唐朝的首都在長安,
在長安附近找了個地方蓋念佛堂,提倡念佛法門。
念佛的聲調就學的文殊菩薩的,這個聲調就是「­五會念佛」。
所以五會念佛這個聲調是文殊菩薩傳給法照的,法照傳下來的。



但是諸位要曉得現在台灣這個五會念佛的音調
不是原來的那個調子,
決定不是,這個調子很久失傳了。
現在大家揣摩揣摩弄了這麼一個調在念,
像唱歌一樣的,怎麼曉得它不是的?
諸­位一定要曉得道理,要明理。

這個佛號念了決定會叫人得清淨心的,這就對了。
他現在這個念法念得很好聽,像唱歌表演一樣,
但是不能得清淨心,所以我們想決定不是那個聲調。
那個聲調決定是叫你得清淨心的­。

所以你從這點來看,效果上來看,
我們可以斷定它不是文殊菩薩所傳的。
但是這個聲調也不錯,為什麼?拿出去表演很好,
像唱歌、表演,接引大眾,這個很好,結結佛緣,非常好。

真正用這個聲調來念佛,不行。
因為它一會兒快,一會兒慢,一會兒長,一會兒短,
你的心定不下來,它像唱歌一樣。
這個東西雖然是民國初年,出家人懂得音樂研究的,
但是他不知­道、不曉得淨土念佛原理,
也就是說他念的是與感情相應,與心性不相應;
與感情相應,還是有很濃厚的感情在裡面,
這個心性是平等一相,它與這個不相應,我們一定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