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從印度流傳到中國,乃至於擴及全世界。
迄今,歐美、日本等各地的佛學研究與弘傳是愈來愈盛行與多元,
更有所謂的人間佛教的運動與研究,亦是方興未艾。
從部派佛教到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乃至於今日佛教的現代化問題,
不同文化、時代之詮釋多元的發展,
使得今日佛教的發展更是百家爭鳴之盛況。
佛陀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卻都不離世間真理緣起法則的說明,
其後的佛弟子們以更多的不同角度而弘揚之,
不只有許多的論典、注疏出現,
更有許多大專佛學社團、人間佛教讀書會
等相關團體都在進行研讀佛陀教法的活動。
雖然佛陀鼓勵弟子們開放討論,
但也不能違反佛教的根本教義「緣起」。
緣起甚深微妙法
《首楞嚴義疏注經》提到佛教史上佛法的弘傳,
總是(大正三九‧八二五上):
「以佛聖教自淺至深,說一切法,不出因緣二字。」
何以見得?因為
「菩薩道從初以來應如是思惟,一切諸法中定性不可得。
但從和合因緣起法故有名字諸法,我當思惟諸法實性無所著。」
(出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八‧四○七下)
即知世間萬象皆是因緣果報呈顯出來的果相,
而此中主要條件且趨力強者為因,次要而趨力弱者為緣,
透過因緣和合,才有了世間一切現象,
所謂「此緣起法由性空故,令彼幻有亦不得有,是故一切唯是真空。」
(出自《般若心經略疏連珠記》大正三十三‧五五六中)
另外,佛陀在說明修道者八正道的生活實踐時,強調以「正見為首」,
明暸世間萬象變幻無常的原理即是「緣起」,
《菩薩念佛三昧經》說(大正十三‧八○六中):
「有為緣起轉,無實恒虛偽,畢命常無生,一切法空故。」
正是為了表彰緣起之變幻無常的特質,故說「一切法皆空故」。
但當知切不可因為這個「空」字,
就誤以為世間的因緣果報都可以否定掉。
當佛典解釋到八正道中的「正見」時,
就指出修道人的正見是「守護正法,信於業報,是名正見。」
(出自《大寶積經》大正十一、四七八上)
而不是一昧地在果報上斤斤計較,甚至於怨天尤人,
徒使自己不斷地重蹈惑、業、苦的煩憂中。
一切法空之妙用
自古以來,佛門就有「空門」之稱。
其所說的「空」,並不是一無所有,也不是否定一切,
而是說明其不穩定或不安定性,
正如《大智度論》所論述的(大正二十五‧三二六下):
「一切法實空,所以者何?無有一法定故,皆從多法和合生
。若無有一亦無有多,譬如樹根莖枝葉和合故有假名樹;
若無樹法根莖枝葉為誰和合?
若無和合則無一法,若無一法則亦無多。」
這正是佛法不共其它宗教及世間學說的思想特色,
故說「空是因緣,空是不二法門,空蘊含無限。」
有人說:「空,是佛教的X光。」
可以算是相當貼切的詮解,
經由空性慧的養成,我們要能洞悉諸法的實相。
然而,一般人不了解空的真義,
誤解佛教是消極避世的宗教。
其實佛教所說的「空」並不是無,而是要我們學習「大破大立」,
正如龍樹菩薩所說的: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故,一切則不成。」
(出自《中論》大正三○‧三三上)
即知佛教的「空」並非一無所有,更不是空有之爭。
所以,空不是消極遁世的代名詞;
而是要我們借此機緣開始反省自己的人生,
所謂「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中道實踐歡喜行
佛陀說緣起,本來就是為了對治眾生「非此即彼」的種種偏執。
佛門所說的「中道」即是每日的生活實踐,
不是多擇一的抉擇,也不是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
而是對種種困境的鬆綁,以提昇「離苦得樂」的生活智慧。
在佛世時,有一位比丘,名二十億耳,
出家前是一名琴師。
隨佛出家後,因汲汲營營於果相上的計較,
導致身心過度地疲憊不堪,因此生起了退轉心。
佛陀為他開曉法義,吾人的身心,就有如琴弦,
太緊則弦易斷,太鬆則彈不成調;
唯有緩急得中,才能彈奏出美妙的音樂來。
故不僅修行要合於中道,做任何事情也都應如此。
(嘉文/輯錄)—真空妙有中道行 - 人間福報
延伸閱讀:老實修行,以戒為師: 真空妙有,空有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