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界線來了解「放下」

2012122120:00

 

 

 

 

麥可在英國一家頂尖的學術機構,

負責
管理基礎設施和資產。

為了打造世界級
的癌症中心,

我五年來為了收購場地四處
奔走,

這項任務非常辛苦,需要全心
投入、努力不懈,

但我做得心甘情願,

因為我的父母都死於癌症。

這項任務在一場盛大儀式中圓滿落幕—─

癌症中心落成時,由伊麗莎白女王親自開幕。

我對這項工作這麼盡心盡力,

當然希望
能受邀參加開幕儀式,

但邀請名單居然
漏掉我的名字,

反而許多貢獻沒我
多的人都受到邀請,我找負責人理論,

對方卻態度鄙夷,好像在說:「你是有什麼毛病?」

 

雖然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我還是憤恨難平,

很氣當初問他受邀名單
怎麼沒有我時,

他那種不屑的態度。

雖然沒人知道癌症中心對我的意義,

但他的態度讓我覺得受到否定跟輕視,只要一想起來,

那種被摒棄在外的感覺
就會再次浮現。

 

若說我對放下舊恨有什麼建議,我會說,

在心裡想像一個畫面,

讓這個畫面幫你
做出近乎真實但無害的復仇。

例如我會
一邊竊笑,一邊想像那傢伙經過我身邊,

我趁他不注意把香蕉皮丟在地上,害他跌一跤。

 

不過,在策略上,更好的建議是對自己說:

把心思耗費在記恨上並不值得。

畢竟,
在這種情況下,誰會獲勝呢?

 

如果我們從麥可的觀點來看這個故事,

就能理解他為了達成目標盡了多少心力;

同時,他認為同事都看得見他的努力,

自然
也會肯定並重視他的貢獻,所以內心懷有期待。

 

我們姑且把這些期待視為他的個人領域,

這個
領域有著無形的界線,

標示出他的價值觀與
信念的範圍。

如果我們以這個方式來看麥可
的故事,

我們還會看見,當他沒有得到內心
期待的感謝時,

他的界線就被侵犯了。

 

和他的對談中,我們覺得,

用界線來了解「放下」的難題是很重要的。

 

只要知道自己的界線,就可以查明是否有人越界,

察覺自己的反應,並對如何回應做出選擇。

如果我們覺得很受傷,我們的回應可能是防禦的,

例如我們可能會對越界者很生氣,

也許這是因為
界線是我們為了安全面對外界所建立的保護層。

 

界線裡除了價值觀和信念,還包括每個人脆弱的一面,

在我們冒險進入衝突或未知領域
時保護我們。

當然,每個人的界線都不一樣。

 

就麥可的情況來說,

沒有同事知道他父母
死於癌症的傷心經歷,

如果麥可讓他們知道,

或許會表現出他所需要的體貼。

因此,在了解
個人界線的概念後,

我們不但要認識並配合
自己的界線,

也要探究別人的界線,才能
變得更善解人意。

作者:蒂娜.米切利、朱莉.辛普森
摘自:不逃避的人生/大是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