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美的100個古村鎮(九)
一、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位居風景秀麗的蒼山腳下,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古城東臨洱海,西枕蒼山,城樓雄偉,風光優美。大理城的規模壯闊,方圍12裡,原城牆高7.5米,厚6米,東西南北原有四座城門,上有城樓。如果說,自治州首府下關給人以繁盛、喧鬧的印象,那麼大理古城則是古樸而幽靜。城內流淌著清澈的溪水,到處可見古樸雅的白族傳統民居,這裡居民不論貧富,都有在庭院內養花種草的習慣。大理古城也就有“家家流水,戶戶養花”之說。 名貴的大理山茶花、杜鵑花,爭奇鬥豔、傲雪開放,各種紅花綠劃伸出牆外,連成一條條花巷,芬芳的花香四時不絕,彌漫了全城。清洌的泉水,從蒼山上流進城裡,穿街繞巷,經過一家家門前,洗淨污垢污染,大街小巷,叮咚的水聲不絕於耳,如彈奏的三弦。“家家流水,戶戶養花”名不虛傳。歷史悠久,極負盛名的一年一度民族傳統盛會“三月街”,就在城西的蒼山腳下舉行。城內由南到北,一條大街橫貫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東縱橫交錯,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鵝卵石堆砌的牆壁,顯示著大理的古樸、別致、優雅。
二、喜洲古鎮
喜洲古鎮位於雲南省西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的北部,全鎮共有明代、清代、民國以及當代各個時期各具特色的上百院白族民居建築。遠遠望去,像一座古樸典雅的城池,更像是一座巨大的民居建築博物館。那獨具特色的造型,那幾近完美的結構,都給人一種莊重雄渾而又不失輕巧靈透,古樸典雅而又不乏自由灑脫的質感和美感。 喜洲目前還較為完整地保留著一大批明代、清代、民國以及當代各個時期各具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築群落。喜洲的白族民居,更趨向于一種純樸之美,一種飄逸之美,一種隱忍之美。它是悠久而深厚的白族歷史文化的一面“鏡子”,是生活在蒼山洱海間的白族人民倫理學、民俗學、建築學的歷史縮影。是人類最為親近的一種背景文化,是凝固於是時間之河的多重性藝術。興許只有在大理這種充滿著人與自然的和諧與融匯,充滿著田園牧歌的詩意與文獻名邦的古雅的地方,才能夠締造出如此唯美的民居建築。喜洲是歷史名城,又是白族典型的商業集鎮,是白族民族資本主義的發萌地之一,雲南著名的僑鄉之一。也是電影“五朵金花”的故鄉。
三、周城古鎮
這裡總漂浮著一股靈秀與智巧交織的動感,一種牽動人心的質樸和厚實;這裡隨處可見一件件藍白相間的紮染布,家家門外石板路,戶戶門外有流水,這裡就是被譽為“白族紮染之鄉”的大理周城。周城位於大理古城北23公里,全村居住1500余戶白族居民,是大理最大的白族村鎮。周城不僅因為其境內的蝴蝶泉而聞名遐邇,而且還因為這裡至今仍十分完好地保留著白族的各種傳統習俗,被譽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密如蛛絲的石板路,汩汩的泉水順著七拐八彎的巷道流淌,古樸而又幽靜。巷道兩側一幢幢白牆青瓦樓房,是周城白族的傳統石牆土木結構建築,“大理有三寶,石頭砌牆不會倒”是這種建築特徵的寫照。“家家門外石板路,戶戶門前有流水”是周城白族村莊的特色。村內有多株大青樹,枝蘩葉茂猶如巨傘擎天。樹下小廣場有古戲臺,周圍店鋪成排,自然形成農貿和娛樂中心。村內錯落公佈著一幢幢飛簷翹角的白族民居,同樣是精雕細刻的土木建築。蒼山上流下來的溪水順著鵝卵石砌的牆角,淙淙流進洱海。密如蛛網的石板路,汩汩的泉水順著七拐八彎的巷道流淌,古樸而又幽靜。
四、麗江古城
麗江地處金沙江上游,歷史悠久,風光秀美,自然環境雄偉,是古代羌人的後裔、納西族的故鄉。麗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中心城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遺產的麗江古城,由白沙古鎮、束河古鎮、大研古鎮三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共同組成,其主體部分是大研古鎮。 古城倚玉龍雪山雪水、黑龍潭潺潺清泉而建,依山傍勢,環繞古城的三大水系從玉龍橋穿街過巷,入院穿牆,流布全城,形成“家家流水、戶戶垂楊”的江南景色,被譽為“東方威尼斯”,“高原的姑蘇”,既有山城之容,又有水城之貌。水是古城的靈魂,建築就是古城肌膚,而密佈古城大大小小的354座古石橋、木石橋,又形成了“小橋、流水、人家”的美景,從而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在這古老的名城中深深融合於這古老的民族和這方水土中。所以中國麗江古城不僅屬於麗江人、中國人,而且它屬於全世界人民。
五、束河古鎮
束河古鎮位於麗江古城西北四公里處,是納西先民在麗江壩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鎮,也是納西先民從農耕文明向商業文明過度的活標本,是對外開放和馬幫活動形成的集鎮建設典範,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束河坐西朝東,背風向陽,村後山麓為玉龍雪山餘脈,山奇水秀,植被茂密,白沙岩腳院有鳳凰山,為麗江木氏發祥地,至束河山形再變,呈祥瑞之象,堪與家稱為“丹鳳含書之地”,預言文化昌盛,興旺發達。束河古鎮是清泉之鄉,村北柳蔭深處有九鼎、疏河兩個龍潭,泉水清澈、波光閃爍,分為三河水系,沿房前屋後、菜園田邊穿流而過,使束河既有山寨之奇,又有水鄉之秀。 與麗江古城相比,束河古鎮顯得安靜了許多。小小的古鎮,一條清泉流過。這裡也有四方街,這條與麗江同名的街道依舊是古鎮的中心。這裡有風情各異的酒吧和近乎原生態的客棧,閒適的一切,總讓人有種如置夢境的感覺。很多去過束河的人都說,如果想要逃離麗江的喧囂,那麼就來束河吧!
六、沙溪古鎮
沙溪位於雲南大理劍川縣西南部,地處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並流自然保護區的東南部,位於大理風景名勝區與麗江古城之間,遠近聞名的石寶山就在這裡。沙溪是一個青山環抱的小壩子,這裡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瀾滄江水系黑潓江由北至南縱貫全壩。沙溪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小鎮,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唐宋時期,南詔、大理國在西南地區興起,並成為當時唐朝和吐蕃的緩衝地段,也是連接強者之間的紐帶,也是溝通兩者經濟、文化交往的茶馬古道的主要途經地之一。沙溪作為當時古道上的一個古鎮,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唐代以後,與沙溪壩一山之隔,位於沙溪西部的彌沙發掘了鹽井,古稱傍彌潛井。沙溪是離鹽井最近的茶馬古道集市,古鎮的貿易也隨之加入新的內容--鹽。鹽井的開採,猶如錦上添花,為沙溪的發展推波助瀾,古鎮作為離鹽井最近的茶馬古道集市,一躍成為茶馬古道的鹽都,成為西藏、滇西北地方的食鹽供給的集散地。
七、和順古鎮
和順位於騰沖縣城以西3公里處,和順的名稱源於“雲湧吉祥,風吹和順”的詩句,自古以來,這裡就是一個文化發達,人傑地靈的地方。 和順古鎮曾是馬幫重鎮、古“西南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各種外來文化在此交融,也是著名的僑民之鄉。但除去這些光環,和順仍然保持著其古樸的風格不曾改變。走進和順恍惚中仿佛來到了江南水鄉,一泓碧水繞村而過,民國代總理李根源有詩贊和順:“絕勝小蘇杭”。今天的和順生活依然恬靜,仍未沾染現代氣息。和順古鎮內依然保有傳統的文化和建築,明清時期的祠堂、牌坊、古鎮等遍佈古鎮,整個古鎮也保持著明清時的建築風格未曾改變,宛若傳說中的世外桃源。和順鄉是著名的僑鄉,歷史上出過不少傑出的人物。走進和順鄉,古樸典雅的祠堂、月臺、亭閣、石欄比比皆是,記載了繁盛一時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澱。這裡的風光如詩如畫,許多電影導演、攝影師、畫家都喜歡到這裡取景畫畫。
八、雲南驛鎮
雲南驛鎮位於祥雲縣境南部,是全縣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是“彩雲之南”的故里。雲南驛古鎮今為祥雲縣雲南驛鎮雲南驛行政村,屬歷史文化保護區和雲南省第三批歷史文化名村鎮,也是原生態文化體驗旅遊的風景名勝區。 雲南驛是古今交通要衝和軍事重鎮,扼滇西門戶,西臨大理,北達成都,東聯昆明,南走夷方,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至今仍有長達1720米的古代驛道以及居民傳統社區得以完整留存。 從西元前二世紀到上世紀初年,在長達22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先後歷經縣、郡、節度使、州、賧、城和驛站的設置,並一直以雲南作為地名,見證了無數的滄桑巨變。近代,滇緬公路的通車使得汽車運輸取代了馬幫運輸,雲南驛作為二次大戰中盟軍在遠東最重要的軍事基地和物資中轉站,成為關係中國抗戰成敗的咽喉要地,一時蜚聲海外。六十多年過去,雲南驛及滇緬公路、中印輸油管、駝峰航線及飛虎隊的故事,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演變為一個小村鎮的雲南驛在320國道(上海—昆明—畹町,中緬邊境)和楚大(昆明—楚雄—大理)高速兩條現代化公路的中間,靜靜的懷想著山間鈴響馬幫來的歲月......
九、建水古城
建水古稱臨安,亦名巴甸,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距離昆明以南220公里處。建水城最早是南詔時修築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擴建為磚城。城週六裡三、城牆高二丈五尺,四門有城樓,樓為三層,各高四丈,非常壯觀。建水人文鼎盛,在元代就始建廟學,明洪武年間建臨安府學,萬曆年間建立建水州儒學。清代先後建立了崇正、煥文、崇文、曲江四個行院,境內人才輩出。當時建水有“臨半榜”之稱,即雲南科舉考試中榜者中臨安府要占半數,堪稱雲南之冠,故而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之美譽,也被稱為“古建築博物館”和“民居博物館”。由於歷史塵埃的厚積,交通條件的限制和地理位置的僻遠,在這座邊城中,她深藏的歷史文化、人文景觀,民族風情以及眾多的、至今尚保留完好的古建築、古文物、古遺風等,一直未引起人們的重視和關注,直到1994年建水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後,人們才意識到在滇南這片蒼茫而翠綠的紅土高原上,鑲嵌著一顆美侖美奐的明珠_建水古城。這顆明珠所閃射出的是中原文化和邊地文化融合的光輝,兩者如此厚重,如此和諧,如此完美,如此獨特,令人歎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