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羅漢

2014102812:30








羅漢又稱阿羅漢,指能斷除一切煩惱,達到涅槃境界,不再受生死輪回之苦,
修行圓滿又具有引導眾生向善的德行,堪受人天供養的聖者。
據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佛為使佛法在佛滅度後能流傳後世,
使眾生有聽聞佛法的機緣,囑咐十六位佛的弟子(十六羅漢)永住世間,
不入涅槃;分局各地弘揚佛法,利益眾生。

西元2世紀時獅子國(今斯里蘭卡)慶友尊者作的《法住記》中,
記載了十六阿羅漢的名字和他們所住的地區。
這部書由唐代玄奘法師譯出之後,十六羅漢便普遍受到我國佛教徒的尊奉。
到五代時,繪畫雕刻日益興盛起來。
後來畫家畫成了十八羅漢,推測畫家原意可能是把《法住記》
的作者慶友和譯者玄奘也畫在一起。
但後人標出羅漢名字時,誤將慶友列為第十七位住世羅漢,
又重複了第一位阿羅漢賓頭盧的名字成為第十八位。
雖然宋代已經有人指出了錯誤,但因為繪畫題贊者有著名書畫家和文學家,
如貫休、蘇東坡、趙松雪等人,所以十八羅漢很容易地在我國流傳開來。




羅漢名稱
十八羅漢,系自十六羅漢演變而來。
目前所知最早的十八羅漢像,為五代·張玄及貫休所繪。
其後,宋·蘇東坡分別為此二畫題十八首贊,並於貫休所作標出羅漢名稱。
此外,杭州飛來峰金光洞中,刻在石床上的十八羅漢像,也是宋代的作品。  
全員畫像元代以後,各寺院的大殿中多供有十八羅漢,且在佛教界,
羅漢像的繪畫與雕塑,也多以十八羅漢為主。
自此,十六羅漢乃逐漸沉寂,十八羅漢代之而起。
日本鐮倉光明寺也有十八羅漢像,據考證系南宋至元代期間之作。
  關於十八羅漢的名稱,前十六羅漢,皆如《法住記》所載,並無異說。
後二位羅漢,則眾說紛紜,並不一致。茲列出幾種主張如下:
  (1)以慶友為第十七尊,賓頭盧為第十八尊。
其中,慶友即難提蜜多羅,亦即《法住記》的作者;
賓頭盧即位列十六羅漢之首的賓度羅跋羅墮闍。
  (2)另有加上大迦葉與軍屠缽歎二位尊者。
依《佛祖統紀》卷三十三所述,唐代妙樂(湛然)首創此說,
宋代淨覺(仁嶽)亦采此種說法。
此系合併《法住記》所載十六尊者,與《彌勒下生經》的四大聲聞,
省略其中重複的二位尊者所成。
  (3)西藏所傳的十八羅漢,是于十六羅漢之外加上法增居士和布袋和尚,
這些傳說也都是從漢地傳去的。
當西藏朗達瑪王(唐武宗會昌元年,西元841)破壞佛教時,
西藏六位大師來到西康,見到當地各寺普遍繪塑十六尊者像,
特別是盧梅、種穹大師摹繪了聖像,
迎到藏中耶爾巴地方,這就是著名的耶爾巴尊者像。
後來陸續傳入漢地各樣傳說而增加了二像。
據說達磨多羅(法增)居士是甘肅賀蘭山人(今阿拉善旗),
因奉事十六尊者而得到感應,每日都見有無量光佛出現於雲中
(見第五世達賴著《供養十六羅漢儀軌》)。
他的畫像常是背負經篋,身傍伏有臥虎。
但是至今在供養儀軌中還只是十六尊者。
  《秘殿珠林續編》第四冊有清·莊豫德摹貫休補盧楞伽十八應真冊,
後有清高宗題頌,頌中說︰
第十七降龍羅漢是嘎沙鴉巴尊者(即迦葉尊者),
第十八伏虎羅漢是納答密答喇尊者(即彌勒尊者),由章嘉呼圖克圖考定。
但降龍伏虎是後世傳說。
蘇軾《應夢羅漢記》說,元豐四年歧亭廟中有一阿羅漢像,左龍右虎。
可見北宋時降龍伏虎像不一定是分成兩個羅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