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的惰性 ≈西藏生死書

2013032312:30
 
Photobucket

≈ 動的惰性 ≈


 
 
 
 

 
 

賽月童子的父親

有一個非常貧窮的人,在拼死拼活的工作之後,
好不容易存了一袋子的穀物,非常得意。

回家以後,就用繩子把袋子懸吊在屋樑上,
以防老鼠和盜賊。

把穀物吊好後,當天晚上就睡在袋子下守護,
他的心開始馳騁了起來:
“如果我能夠把穀物賣掉,就可以賺一筆錢。
賺了錢就可以買更多的穀物,
然後再賣出去,不久就可以發財,
受到大家的肯定。
很多女孩子就會來追我,
我將討一個漂亮的老婆,
不久就會有小孩……
他必然是一個男孩……
我們該替他取個什麼名字呢?”

他看看房子的四周,目光落在小窗子上,
通過小窗子他可以看到月亮升起來了。
  “多美的月亮!”他想著。
“多麼吉祥的徵兆!那確實是一個好名字。
我要叫他‘賽月’……”

當他在胡思亂想的時候,一隻老鼠找到了路,
爬上那袋穀物,把繩子咬斷,
就在他說“賽月”這兩個字的時候,
袋子從天花板掉下來,當場砸死了他。

當然,“賽月”從來沒有出生過。

  



我們有多少人就像故事中的那個窮人,
被我所謂的“動的惰性”搞得團團轉呢?


惰性自然有不同的種類:東方的惰性和西方的惰性。

東方的惰性在印度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了,
包括整天懶洋洋地曬太陽,無所事事,
逃避任何工作或有用的活動,茶喝個沒完沒了,
聽印度電影歌曲,收音機開得震天價響,和朋友瞎扯。

西方的惰性則大異其趣,一輩子都忙得身不由己,
沒有時間面對真正的問題。
  
如果我們觀察自己的生活,
就可以很清楚地發現我們一生都在
忙著無關緊要的“責任”。

有一位上師把它們比喻為“
夢中的家務事”。
我們告訴自己,
要花點時間在生命中的大事上
卻從來也找不出時間,即使是早上剛起床,
就有一大堆事要做:
打開窗子、鋪床、沖澡、刷牙、喂狗、喂貓、清掃
昨晚留下來的垃圾、發現糖或咖啡沒了,
出去採購回來、做早餐……一大堆說不完的名堂。

然後,有衣服要整理、挑選、燙平,然後再摺好,
還要梳頭發、化妝哩!一籌莫展,
整天都是電話和小計畫,責任竟然這麼多,
或者稱為“不負責任”還比較妥當吧!
  

我們的生活似乎在代替我們過日子,
生活本身具有的奇異衝力,把我們帶得暈頭轉向;
到最後,我們會感覺對生命一點選擇也沒有,
絲毫無法作主。

當然有時候我們會對這種情形感到難過,
會從全身冒冷汗的噩夢醒過來,
懷疑“我是怎麼過日子的?”
但我們的恐懼只維持到早餐時刻,
然後拎著公事包出門,一切又回到原點。






印度聖人拉瑪克裡胥那(Ramakrishna)
曾對他的弟子說:
如果你把追女人或賺錢這類讓你分心的時間
抽出十分之一用來修行,幾年內包管你開悟
!”

有一位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西藏上師,
名叫米潘(Mipham),被譽為喜馬拉雅山的達文西。
據說,他發明了一個鐘、一座加農炮和一架飛機。
這些東西一但做好了,他就立刻毀掉,
他說它們只會讓他更分心而已。





記得老母牛的榜樣,
它安於睡在穀倉裡。
你總得吃、睡、拉……
這些是不可避免的事……
此外,其他就不干你的事了。


 
 
 
Photobucket
 


雪地上的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