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三聖

2015011306:30


 


 



 
 華嚴三聖

 

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合稱華嚴三聖。

毗盧遮那佛簡稱毗佛,毗盧遮那為梵文音譯,意譯為“光明普照”、“太陽”。

密宗認為毗盧遮那即“大日如來”(摩訶毗盧遮那)
身上可以顯現上天下地的一切,是理智不二的法身佛,為密宗尊崇的主要偈像。

漢化佛教認為,佛有法身、應身、報身三種身,一般指法身佛為毗盧遮那佛,
應身佛為釋迦牟尼佛,報身佛為盧舍那佛。

法身相對生身而言。
釋迦由生到死是生身。
死後生身雖不存在,但其功德和法力是永恆的,
他悟得的真理,傳播的佛教,即法是永存的。
由於有法才有佛的存在,所以佛以法為身,稱為法身。

普賢和文殊都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
佛教認為,普賢有“大行”,專司“理”、“德”,
相傳其顯靈說法的道場在四川峨眉山,藝術形象多騎白象。
白像是普賢菩薩願行廣大,功德圓滿的象徵,
所以峨眉山寺廟中的普賢塑像多騎白象。
現在峨眉山的洗象池,傳說普賢菩薩每次騎象過此,
必在這口池裡汲水洗象,然後才登上金頂,池旁的寺院也取名洗象寺。
為了歌頌普賢菩薩的功德,連纏生在冷杉枝幹上的松蘿,
當地人也美其名曰是“普賢線”,
認為是普賢菩薩特意在懸崖陡壁上掛起這些長線,引渡信徒登絕頂。

文殊是梵文普譯“文殊師利”(或作曼殊寶利)的略稱,
意譯是妙德、妙吉祥等,在佛廟大殿裡,
他專司“智慧”,與右邊司“理”的普賢菩薩立于毗盧佛像兩旁。
他的塑像,多騎青獅,表示智慧威猛;手持如意鉤,表示智慧銳利。
密宗文殊像,頂結五髻,表示大日如來(即釋迦佛的法身)之五智,
又表童子天真之意。
所以佛經中也稱他為文殊師利童子,亦有附會五台頂像徵文殊五髻之說。
五臺山定為文殊菩薩道場,為佛教傳入我國後建寺最早的佛教名山。

在佛教名山中,五臺山是印度佛經中唯一有記載的。
據佛教經典《佛說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
“佛(釋迦牟尼)告金剛密跡王言:‘我滅度後,于此南贍部洲東北方,
有國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
中國古時稱震那國,佛教徒認為五臺山的五台猶如五頂,
地理位置和形勢都與佛經中說的文殊菩薩住處極其相符,
這是五臺山被視為佛教聖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又據佛教《華嚴經》說:
“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過去諸菩薩常于中住,
彼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有一萬菩薩眷屬,常為說法。”
這又與五臺山最大氣候特點清涼一致,
因而佛教徒認為五臺山就是佛教華嚴宗大典中說的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
故自東漢永平年間(西元58——75年)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來中國傳教,
在當時帝都洛陽建白馬寺後,瞭解到五臺山情況,便專程赴五臺山朝拜,
此後又向漢明帝奏說,五臺山似印度靈鷲山(釋迦牟尼修行的地方),
文殊菩薩曾在此山講經佈道,請求漢明帝撥出專款,
建造大孚靈鷲寺(即顯通寺)。
從此五臺山便開始傳播佛教。

華嚴三聖是佛教造像的主要題材。




 

釋迦三尊 

是在娑婆世界教化是以智慧聞名的文殊菩薩,
右脅侍菩薩是以大行聞名的普賢菩薩,三者合稱釋迦三尊。

在華嚴經中,文殊菩薩以智、普賢菩薩以行輔佐釋迦牟尼佛
的法身毗盧遮那佛(密宗言大日如來)。
故“釋迦三尊”又被稱為“華嚴三聖”。

三尊,是佛教安置佛像的一種形式。
大乘佛教認為,每位如來皆有大量菩薩脅侍,以便度化眾生,
多半造像時會設置兩位脅侍菩薩以代表之,
如西方淨土的西方三聖、東方淨琉璃世界東方三聖等。
 

1、毗盧遮那佛[1],毗盧遮那意為遍一切處。
謂佛之煩惱體淨,眾德悉備,身土相稱,遍一切處,
能為色相所作依止,具無邊際真實功德,
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又稱法身。

2、普賢菩薩,以其居伏道之頂,體性周遍,故稱普;
斷道之後,鄰於極聖,故稱賢。

3、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意為妙德。
以其明見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脫三德,不可思議,故稱妙德。
毗盧遮那佛理智完備,居中位;
文殊菩薩主智門,立于毗盧遮那佛之左;
普賢菩薩主理門,位於毗盧遮那佛之右。
轉之則右為智,左為理時,顯示理智之涉入胎藏界曼陀羅。

  

華嚴三聖與《法華經》

《法華經》即《妙法蓮花經》,是釋迦牟尼去世前最後所說之法,
成熟高深,極其重要,被我國古代僧人稱為“經中之王”。
許多僧人專念此經。如僧人神皓專誦《法華經》九千多遍,
延壽誦一萬三千餘遍,守素誦三萬七千多遍,還有僧人刺血書定此經。
此經由後秦著名翻譯家、天竺高僧鳩摩羅什譯,
七卷二十八品,此經宣揚一切眾生凡與佛法結緣者皆可成佛,
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
經中《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說觀音菩薩示現三十二身救助眾生的功德,
流傳廣泛,影響很大。
我國天臺宗即以此經立宗,日本天臺宗、日蓮宗等至今仍將其奉為經典。

《法華經•序品》說,在無比久遠的過去劫,有一位日明燈明如來,
以後接連有二萬佛陀出世,都叫日月燈如來。
最後一位燈明如來未出家時,生有八個王子,他出家後,八子便都捨棄王位,一同出家。
日月燈明如來為大眾講說《妙法蓮華經》,
其中有一位叫妙光的菩薩,很得燈明如來讚賞:
“汝為世間眼,一切所歸信,能奉持法藏,如我所說法,唯汝能證知。”
妙光遂受持此經。燈明如來滅度後,妙光菩薩奉持《法華經》,廣宣此經。
八王子都成為他的弟子,後相繼成佛,最後成佛的是原第八王子法意,為燃燈佛。這們妙光菩薩,就是文殊。因化教化日月燈明如來的八子相繼成佛,
而第八子燃燈佛又是釋迦牟尼之師,
故隋代天臺宗創始人智凱在《法華入疏》中,稱文殊是“釋迦九世祖師”。

 

華嚴三聖與《華嚴經》 

華嚴三聖之[1]名與《華嚴經》有著直接的關係,
《華嚴經》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經典。
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有三種譯本,
以唐代實叉難陀所譯八十卷、三十六品(《八十華嚴》)流傳最廣。
經中宣說整個世界是法身佛毗盧遮那佛的顯現,毗盧遮那佛就是這世界本身;
一微塵映世界,一瞬間含永遠;以及以菩提以修諸行而“頓入佛地”的思想。
《華嚴經》、《大日經》、《梵網經》等經中描繪了毗盧遮那佛莊嚴神妙、
盡善盡美的佛國淨土——華藏世界。
華藏世界又叫“蓮華藏世界”、“華藏莊嚴世界海”,
是說毗盧遮那佛之淨土含藏於蓮花中。
《華嚴經》中說,大風輪之上有香水海,海中生大蓮花,花中包藏著微塵數世界。香水海中的華藏世界不是一個,而是無數個,無數重,
每個華藏世界中又有無數香水海、無數蓮花、無數華藏世界,
一層一層,無有窮盡。所以,這個華藏世界即是無限宇宙。
這個宇宙包藏著多層次世界,次第布列。人類居住的世俗世界,在第十三重。

作為華藏世界教主和本體的毗盧遮那佛,
與其得力助手文殊、普賢二菩薩組成這一龐大世界的最高主宰,即“華嚴三聖”。因為整個華藏世界都不過是毗盧遮那佛的顯現,
所以文殊、普賢二位大菩薩,也可以說是他的化身和顯現。
文殊表智德、證德、慧德、能信,普賢表理德、行德、定德、所信;
理智相即,行證相應,定慧不二,能所相融,便是毗盧遮那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