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吸引力法則
吸引力法則可以簡單定義為——“你關注什麼,就吸引什麼”。
當然關注的事物包括想要的和不想要,
這一事物就有可能會在你的生活中占大部分。[1]
比如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有趣的現象:
如果第二天有事,我們想五點起來,
於是第二天即使沒有鬧鐘我們也會在五點起床。
這就是吸引力的作用。
我們的思想、感覺、言語以及行為製造能量,
這些能量依序吸引類似的能量:
負面能量吸引負面能量,正面能量吸引正面能量。
從結果上看,思想對事物有著很大的吸引力,
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做是事物隨著人的變化而變化。
更廣泛的說,吸引定律是當一個人的思想專註在某一領域的時候,
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他吸引而來。
最典型的是比如會吸引具有類似思想的人,
同時又被對方吸引的過程,這是一個相互吸引的過程,
而不僅僅是一個思想對另一個思想的影響。
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兩個具有相似心態的人會彼此吸引。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總是傾向於跟自己的同類待在一起。
這主要是由於人在心理上需要尋求一種歸宿感,
從而獲得五大需求之一的安全感。
而能把分散的人集中起來
形成一個群體的就是這個群體的靈魂人物。
一般被這個靈魂人物召集到一起的分散的人身上
總會有這個靈魂人物的一些影子,
也就是說他們具有某種共性,正是由於這種共性,
這個靈魂人物才能把人們吸引過來,從而形成一個團結的群體。
吸引力法則的發展
“吸引力法則”作為一個正式的術語誕生不過一百多年的歷史,
但是它背後的精神卻存在於古老的印度人的信仰之中。
隨著印度教對通神學的影響,
吸引力法則的概念逐漸出現在一些早期的有關通神學的文獻中。
1877年,“吸引力法則”作為一個專業術語,
出現在赫蓮娜·布拉瓦茨基(Helena Blavatsky)的關於神秘密教的書
《揭開伊西斯的面紗》
(Isis Unveiled: Secrets of the Ancient Wisdom Tradition)中,
而在1879年4月6日的《紐約時報》上,
一篇關於在科羅拉多州淘金熱中吸引財富的文章裡提到了“吸引力法則”,
這便是“吸引力法則”的概念第一次出現在大型的報刊媒體之上。
1906年,“新思維”的雜誌編輯威廉姆·沃爾特·阿特金森
(William Walker Atkinson)在他的“新思維”書籍
《思維波動或思維世界的吸引力法則》
(Thought Vibration or the Law of Attraction in the Thought World)
一書中介紹了“吸引力法則”。
1907年,布魯斯·麥克萊蘭(Bruce MacLelland)
出版了他的《想像力帶來富有》(Prosperity Through Thought Force),
在書中,他對吸引力法則做了總結,
並提出“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
(You are what you think, not what you think you are)的概念,
之後,有關吸引力法則的研究層出不窮,
並被貼上了諸如“思維科學”“精神科學”“新思維”等各色各樣的標簽,
而這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
包括有1926年出版的歐內斯特·赫爾姆斯(Ernest Holmes)所著的
《心靈科學的基本思想》(The Science of Mind ),
1949年雷蒙德·霍利維爾博士(Dr.Raymond Holliwell)所著的
《讓吸引力法則伴隨工作》(Working With The Law)等等
在此之後的半世紀中,有關“吸引力法則”的研究似乎乏善可陳。
20世紀90年代,傑瑞·希克斯(Jerry Hicks)和埃絲特·希克斯(Esther Hicks)
出版了包括《亞伯拉罕的教義》(The Teachings of Abraham)
《情緒的驚人力量》(The Astonishing Power of Emotions:
Let Your Feelings Be Your Guide)在內的一系列著作,
因為這些書籍的暢銷,關於吸引力法則的信息和資料再次廣泛被人接受。
而直到2006年,一部叫做《秘密》(The Secret)的電影
才真正讓“吸引力法則”的概念風靡了全球。
電影《秘密》在全球的廣泛關註創造了同名書籍《秘密》的誕生及熱銷,
《秘密》書籍一經出版,便橫掃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
英國等多個國家的各大圖書排行榜,
創下美國賽門.舒斯特出版史單月再版破200萬本、
四個月銷量破500萬本紀錄,並榮獲“諾提勒斯書獎”
(Nautilus Book Award)。之後,有關於“吸引力法則”
的書籍暢銷版的出現在全球各大連鎖書店以及網上連鎖書店之中,
掀起了一股全球性的關註“吸引力法則”的熱潮.......
在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地區,日本,南韓等亞洲一些國家,
這股“秘密”風潮也是風起雲涌,
掀起了新時代新的心靈勵志風潮。
甚至有專業人士稱這本書為“心靈勵志聖經”。
吸引定律的故事和案例
- 神父與音樂
在巴黎有個教堂,其中有位神父十分熱愛音樂,
他的歌聲總是能穿透人的靈魂,讓前來禱告的人感受到上帝的仁慈。
後來,這位神父掌管了這個教堂,於是,很多熱愛音樂的人慕名前來,
後來,這些人也都當了神父,使這個教堂的唱詩班美名遠揚。
每到周末,教堂都擠滿了來禱告的人,還有很多人站在教堂外面,
遠遠地聽他們高唱。這是神父歌聲的吸引力。
- 很久沒見的朋友出現
有些精神和思維學家認為地球有磁場,人也帶有磁場,
一個人如果他不斷地去思考,不斷地去研究,不斷地去專注,
潛意識就會發揮功能,
去自動吸引他所想的人、事、物,來實現。
比如很久沒見的朋友,有一天你突然想起他來了。
恰巧這時候接到他的電話、他的信或是
和他有關的消息,甚至是突然地巧遇。
事實上,這是因為腦海中潛意識在不斷地思考一件事情的時候,
你所散發出來的腦波,會自動吸引你想到的人、事、物。
- 日本首富孫正義:信念可以吸引成功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日本首富孫正義的故事,
他的成長經歷說明:如果我們帶著信念和夢想上路,
吸引力就會發生作用,成功就可能更容易到來。
孫正義兩三歲的時候,他的父親一再告訴孫正義:
“你是天才,你長大以後會成為日本首屈一指的企業家。”
在孫正義六歲的時候,他就這樣跟別人做自我介紹:
“你好,我是孫正義,我長大以後會成為日本排名第一的企業家。”
孫正義每一次自我介紹都加上這一句話,直到他後來成為日本首富。
當然,除了堅定的信念外,
孫正義的執行力也是一流的,他自己制定的個人藍圖:
30歲以前,要成就自己的事業,光宗耀祖!
40歲以前,要擁有至少1000億日元的資產
50歲之前,要作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
60歲之前,事業成功!
70歲之前,把事業交給下一任接班人!
他是這麼規劃的,也是這樣實施的,
並且最終這位後來的日本首富成功做到了。
吸引力法則的啟示
吸引力法則並不是“魔法”,
你肯定不能僅只通過幻想
就得到物質財富、實現個人理想,你還需要實際的行動。
但在付出同等努力的情況下,如果你善於運用吸引力法則,
那麼實現你理想的未來的可能性就會增大。
在生活當中,人人都希望自己健康、快樂、富有,
可是有時候雖然我們的願望很虔誠,
吸引力也無法讓你所有的願望都實現。
但這並不意味吸引力法則失效了。
吸引力法則的作用在於它會增加讓願望變成現實的概率,
如果不懂得方法,概率就會下降。
在企業中也是如此,領導需要吸引高素質的人才,
首先就要把自己塑造成高素質的人才,只有這樣,
才具備吸引高素質人才的前提條件。
而這還遠遠不夠,領導必須要通過某種途徑向外界傳遞自己
以及企業的發展方向和價值導向,
才能吸引相關的高素質人才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