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靜心改變你的腦

2013123012:30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
長途開車卻完全沒意識到開車的過程,好像整趟路都在神遊太虛?

或者凌晨三點卻清醒得很,
一大堆沒用的想法在腦袋裡喋喋不休、一個壓過一個,
你只得起床做些無聊的事好擺脫它們?

事實上,這是普遍的情形。

研究顯示,
許多人花了將近一半的清醒時間,沉浸在自己的內在世界裡。

我們想太多了。
任何事情做太多都不好,想太多也不例外,
它會讓人陷入猶豫不決、自我厭惡、憂鬱及失眠等負面漩渦裡。

不過,有越來越多的人嘗試藉正念靜心克服這些問題。

我一直想試試,但直到為BBC的節目《地平線》(Horizon)拍攝
〈人格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Personality)這一集時,
才總算有機會體驗。

 

正念靜心改變你的腦

傳承自佛教的正念靜心,在1970年代之後便在西方國家流行起來。
各人對「正念」的定義不盡相同,
但它的中心主旨就是「專注於當下,不帶評判」。

靜心據說有許多效果,但之前較缺乏有說服力的證據。

如今科學研究更為嚴密,加上有更先進的科技,
我們得以看到正念靜心時大腦內發生了什麼事,
從而知道它的效果可能有哪些科學上的根據。

在投入時間與精力修習正念靜心之前,
我找出了科學界對此事的看法。

結果發現,2011年1月發表在《精神病學研究:神經造影》
(Psychiatry Research: Neuroimaging)的一項研究,
提供了相當有力的證據,支持正念靜心確實有效果。

美國麻州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簡稱MGH)
的研究團隊提供短期入門訓練給十六名未曾學過靜心的志願者,
他們平均每天花半小時練習靜心。

參與者回覆說,他們的心情和壓力程度都改善了,
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大腦裡發生的事。

研究人員比較這些人訓練前後的磁振造影(MRI)腦部掃描,
驚訝地發現他們的海馬迴
(涉及學習與記憶的重要腦區)灰質密度增加了;
另外他們的杏仁核灰質密度則降低了,
而這個腦區是和焦慮與壓力的感覺有關。

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僅僅八週的時間就能觀察到這些改變。

「在這之前的研究,
是比較長期修習靜心的人和不修習的人,
發現他們之間有差異,」
主持該研究的莎拉‧拉塞博士(Sara Lazar)說:
「但這些差異也有可能不是靜心造成的。
比方說,很多靜心者吃素,生活也比較健康。」

「這是首次以實驗前從未修習過靜心的人為對象、
並將他們與控制組(未參與靜心訓練的人)做比較的研究。
因此前者的改變非常可能是靜心造成的。」
簡而言之,短短兩個月,正念靜心似乎就改變了大腦。

這是不是意味著:靜心的好處在修習以外的時間也存在?

「我們是這樣假設的。」拉塞說:
「雖然還需要做些測試才能證明大腦的改變真的產生了某種好處,
但我們已經著手研究。」

灰質密度增加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是神經元(腦細胞)數量改變,還是神經元之間的連結有所增減?
目前還不完全清楚。

「也有可能是神經元周圍的輔助細胞或血管改變了。」拉塞說:
「這些都與學習及行為改變有關,
但MRI掃描的解析度不足以看出這些細節。」




 

親身體驗

不過我覺得這已足夠說服我嘗試六週的正念靜心。
靜心方法很多,我是選擇用一款行動軟體引導靜心。

通常是在一天的開始,
挑一張舒服的椅子坐下,雙手放在大腿上,
閉上雙眼,接下來幾分鐘,試著專注觀察呼吸。

把注意力放在空氣經過鼻孔、充滿胸腔、
胸部擴張及橫膈膜收縮的感覺上。
試著保持專注;當你發現注意力轉移時(一定會的),
溫柔地把它帶回到呼吸上。
把思緒當做飄進意識裡的氣球,
一旦注意到它們,讓它們飄走就好。

說得簡單,但做起來很難。
一開始我發現靜心的時間
(起初是每天十分鐘,後來增加到二十分鐘)
都困在平常的煩惱裡。

我很少能一次專注數分鐘以上,
但這跟任何練習一樣,會慢慢上手。


【文/麥可‧莫斯理(Michael Mosley);譯者/王怡文】

【完整內容請見《BBC知識國際中文版》第26期
(2013年10月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補充資料:
MIT 卡巴金博士(Jon Kabat-Zinn, PhD)
對正念 (mindfulness) 的定義:
Paying attention in a particular way: on purpose,
in the present moment, and non-judgmentally .
以一種不加評判的態度,刻意地留心覺察當下此刻

* 正念減壓的七個態度
*

1.不作判斷(Non-Judging) :
不對自己情緒、想法、疼痛等現象作好或壞的價值判斷,
只是純粹地覺察。

2.保持耐心(Patience):
對自己當下的各種身心狀況保持耐心,有耐性地與它們和平共處

3.初心(Beginner's Mind):
常保持初心,以赤子之心面對每一個身、心事件的發生。

4.信任自己(Trust):
信任放下自己、相信自己的智慧與能力

5.無為不強求(Non-Doing):
只是無為地覺察當下發生的一切身心現象;
(Non-Striving)不強求想要的目的

6.接受現狀(Acceptance):
願意如實地觀照當下自己的身、心現象。

7.放下種種(Let it go):
放下種種的好、惡分別心,
只是分分秒秒地覺察每個當下發生的身、心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