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生八箋延年卻病箋
(上卷2-1) 《明‧高濂撰》
高子曰:生身以養壽為先,養身以卻病為急。
《經》曰:“我命在我,不在於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
故人之所生,神依於形,形依於氣,
氣存則榮,氣敗則滅,形氣相依,全在攝養。
設使形無所依,神無所主,致殂謝為命盡,豈知命者哉?
夫胎息為大道根源,導引乃宣暢要術。
人能養氣以保神,氣清則神爽;運體以卻病,體活則病離。
規三元養壽之方,絕三屍九蟲之害。
內究中黃妙旨,外契大道玄言,
則陰陽運用,皆在人之掌握,豈特遐齡可保?
即玄元上乘,罔不由茲始矣。噫!顧人之精進如何。
余錄出自秘經,初非道聽迂說,讀者當具天眼目之,毋雲泛泛然也。
編成箋曰《延年卻病》。
序古名論
《金匱妙錄》曰:“凡欲求長生卻病,大法有三:
一保精,二行氣,三服餌。凡此三事,亦各有法,不得真傳,卒難得遇也。
故保精之術,列敘百數,服餌之方,略有千種,皆以勤勞不強為務。
夫行氣可治百病,可袪瘟疫,可禁邪魅,可止瘡血,可居水中,可辟饑渴,可延年命。其大要旨,胎息而已。胎息者,不以口鼻為之,如在胞胎之中,則以成道。”
又曰:“道以精為寶,施與人則生人,留於己則生身。
生身求度世,名在於仙位。生人即功遂,功遂而身退。
身退陷俗已為劇,何況妄施而廢棄?棄損不覺多,久廢老而墜。
天地有陰陽,陰陽人所貴。所貴合於道,但當慎無費。”
《玄禾》曰:“志者氣之神也,氣者體之充也。善者遂其生,惡者喪其形。
故行氣之法,少食自節,心定自安,志堅自通,意專自達,久則神矣。
若人服氣者,日午後至子時前,為死氣,不可服。
惟酉時日近明凈,不為死,亦可服也。
冬三月子時寒,夏三月午時熱,二時俱不可服氣。
若腹中寒,午氣可服,腹熱,子氣亦可服也。”
真人曰:“天道盈缺,人事多屯,居處屯危,不能自慎,而鮮有成。”
故養性之士,不知自慎之方,未可與論養生服氣之道。
故向道者,以自慎為第一事。
太清中黃胎髒論略
內養形神除嗜欲,心不動搖,六腑如燭。
常修此道,形神自足。專修靜定身如玉。內絕所思,外絕所欲。
一者上蟲居腦宮,《洞神玄訣》曰:
“上蟲居上丹田,腦心也,其色白而青,名彭居。
使人好嗜欲凝滯,學道之人宜禁制之。”
萬端齊起搖子心。常思飲膳味無窮,想起心生若病容。
學道者,不得內行扶身,卻為三蟲所惑亂也。
二者中蟲住明堂,《洞神玄訣》曰:
“中蟲名彭質,其色白而黃,居中丹田。使人貪財,好喜怒,濁亂真氣。”
遣子魂夢神飛揚。或香或美無定方,或進或退難守常。
精神恍惚似倡狂,令子坐臥敗穀糧,子若知之道自昌。怡然不易,其道自成也。
三者下屍居腹胃,下屍,其色白而黑,居下丹田,名彭矯。
使人愛衣服,耽酒好色。令子淡泊常無味。
若常守淡泊,三屍既亡,永無思慮矣。
靜則心孤多感思,撓則心煩怒多起。
服氣未通,被三屍蟲較力,或多怒,或多悲思,或多嗜滋味。
使人邪亂失情理,子能守之三蟲棄。
得見五牙九真氣,五牙為五行氣,生子五臟中。
五牙鹹惡辛酸味。若五味不絕,五臟靈氣不生,終不斷思欲想。
為有三蟲鎮隨子,屍鬼坐待汝身死,何得安然不驚畏。
三屍之鬼,常欲人早終,在於人身中求人罪狀,每至庚申日白于司命。
若不驚不懼,不早修煉形神,使年敗氣衰,形神枯悴,縱使志若松筠,亦複無成矣。
勸子將心舍煩事,靜持心神,止舍煩務。
超然自得煙霞志。超然洞悟,煙霞之暢,在乎目前。
鹹美辛酸五臟病,津味入牙昏心境。
但是五味入牙,皆通於兩眼之穴,散沾於百脈之內。
致令六腑神氣衰,百骸九竅不靈聖。
九仙真氣常自靈,三蟲已死複安寧。
由子運動呼吸生,神氣若足,呼吸運動,興起雲霧,自然得成,隱化無滯。
居在丹田內熒熒。
服氣成者,居在丹田中,凝結若雞子,炳煥,肌膚堅白,筋骸清勁。
地府除籍天錄名,坐察陰司役神明,內合胎仙道自成。
入胎息至五百息,當入異境,地籍除名,三天錄仙;
至千息,魂遊上境。胎息真仙食氣得,卻閉真氣成胎息。
服氣二百日,五臟虛疏,方可學入胎息,准九天五神。
《經》云:“先須密室無風,厚軟氈席,枕高四指,才與身平。
求一志人,同心為道侶,然後捐舍心識,握固仰臥,情無所得,物無所牽,靈氣漸開,心識怡然。
初閉息,經十息至五十息,至百息,只覺身從一處,如在一房中。
只要心不動移,凡一日一夜十二時,都一萬三千五百息。”
故《太微升玄經》云:“氣絕曰死,氣閉曰仙,魄留守身,魂遊上天。”
至百息後,魂神當見其魄,緣是陰神常不欲人生耳。
羽服彩霞何所得,皆自五臟生雲翼。
蟬為飲氣乘露,故生羽翼;人服元氣,而天衣不礙於體。
五臟真氣芝苗英,《太華受經》曰:
“元氣含化,布成六根,吉凶受用,應行相從。
內氣為識,胎氣為神,子能胎息,複還童嬰。
反魂五臟之始,先布于水,內有六腑,外應六根。”
肝主東方其色青。
《五緯經》曰:“肝主於木,生於水,克之於土,來自東方,其色蒼。”
當存想青氣出之于左脅,但六時思之不輟,當見此氣如青雲。
用此氣可治一切人熱疾,時行臃腫,疥癬急嗽。
但觀病人疾狀,量其淺深,想此氣攻之,無不愈者。
如觀病人肝色枯悴,不可治也。子但閉固千息經,青氣周流色自成。
胎息經千息為內養,此氣青色,當自凝結。
心主南方其色赤,服之千息赤色出。
《五緯經》曰:“心主於火,生之於木,克之于金,來自南方,其色赤。”
每日午時,想赤氣在心,大如雞子,漸漸自頂而出自散。咒曰:
南方丙丁,赤龍居停,陰神避位,陽官下迎。
思之必至,用之必靈。如此三咒之。
能常行此氣,存想五十日不闕,當為赤氣,如火光自見。
用此氣可治人一切冷病。當用氣攻之,若病人面色帶青,即不治。
肺主西方其色白,服之千息白色極。《五緯經》曰:
“肺主于金,生之於土,克之於木,來自西方,其色白。”
每至丑時,存想肺間有氣,狀如白珠,其光漸漸上注於眉間。
後乃咒曰:西方庚辛,太微玄真,內應六腑,化為肺神。
見於無上,游于丹田,固護我命,用之成仙。
急急如律令。存念一遍。如此四十九日,肺中有氣如白雲自見。
此氣照地下一切寶物,及察人善惡。如寒,用心氣,緣是火氣。
如熱,用腎氣,緣是水氣。不辨用氣,即無效也。
脾主中央其色黃,服之千息黃色昌。《五緯經》曰:
“脾主於土,生之於火,克之于水。”
閉氣千息,不敢伏藏,存想黃氣,但一念一想,不限時節,亦無咒。
其脾藏存之四十九日,自見此氣。已後能用,可能自蔽形影。
腎主北方其色黑,服之千息黑色得。《五緯經》曰:
“腎主于水,生之于金,克之於火。”
此五牙神氣,但至五更初,各存想氣色都出於頂上訖,即止。
亦不假一一別存想,只是較遲,滿百日,方有效驗也。
驅役萬靈自有則,服氣,心志正,兼行內行,內外相扶,
一年後應,是人間鬼怪精魅,及土地神祇並不敢藏隱。
所到去處,地界神祇隨衛道者,陰司六籍善惡具知。乘服彩霞歸太極。
《胎息伏陰經》曰:“內息無名,唯行想成,若不行戒,行入胎息,未得合神。”《太微靈隱書》曰:“凡人入胎息,遊人間,行屍解術,隨物所化,故有托衣衾所化者。”常以庚辛日,取庚時,於一凈室內,焚名香一爐於所臥床頭。又須設幾案,上著香爐,下著所拄龍杖及履鞋等物,盡安置于頭邊。身衣不解,以衾蓋之,首西而臥,自念身作死人。當陰念此咒七遍,咒曰:太一玄冥,受生白雲,七思七召,三魂隨迎,代餘之身,掩餘之形,形隨物化,應化而成。此存念一食間,但依尋常睡如常,存念之起一食久,輒不得與人語。若與人語,其法不成。如此常行四十九日,漸漸成法。後要作,不問行住坐臥,陰念此咒七遍,隨手捉物,身便別處去,眾人只見所把之物,身以死矣。後卻見物,還歸本形。此法即可以下界助身,不可以便行非法之事,大須護慎。其法大須隱默,若臥在床上,但以被覆身,隱念一遍,便卻出入,只見所臥衾被是身,不見被形。若於財色留心,當為神理銷折矣。
九行空門至真路,大道不與人爭怒。動息能持勿暫停,陰神返照神常助。持心不息,其道易成。諸行無心是實心,因心運得歸天去。無心之心,因心運心。雖無有心,還因心有。除苟無心是謂真,眾事曰苟,無事曰除。除心上念,萬行歸餘。自隨胎息入天門。胎息以善行為要機,無念為至路。玄元正理內藏身,無曲潛形體合真。
《洞玄經》曰:“心無曲,萬神足。”三部清虛元氣固,六腑翻成百萬神。三元靜,六腑調,真氣歸於真形,二理相合。五臟六腑諸神共有百萬,自然相和應也。大陽之府主肺堂,肺為首三焦之主。中有元神內隱藏。
《太陽經》曰:“大腸主肺也,鼻柱中央為候色也,元氣自足,其神當見。”
腎府當明內宮女,外應耳宅為門戶。
《內神經》曰:“精主腎,腎為後宮內宮列女主。耳,腎之官,承氣於耳。左腎為壬,右腎為癸,迴圈兩耳門,內有元神,守自都管,兼主志。”凡人好嗔怒,即傷腎,傷腎即失志,俱喪元神。故道者忌嗔怒。
膀胱兩府合津門,氣海迴圈為要路。
膀胱是兩腑氣,腎合膀胱,乃受津之府,上應於舌根也,津液往來,常潤肥澤。舌岸以應兩膀胱氣,若少不潤,服氣人未成,當欲少語,以養津也。語多即口幹,難用氣也。中有神,其神常抱無貪之行,故道者不貪,志合神理。子當自見內神章,終身不泄神常助。
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
進取訣第一
凡欲服氣,先須高燥凈空之處。室不在寬,務在絕風隙,常令左右燒香。床須厚軟,腳令稍高,衾被適寒溫,冬令稍暖尤佳,枕高三寸餘,令與背平。每至半夜後生氣時,或五更睡醒之初,先吹出腹中濁惡之氣一九口止。若要細而言之,則亦不在五更,但天氣調和,腹中空則為之。先閉目叩齒三十六下,以警身神畢,以手指捏目大小眥。兼按鼻左右,旋耳及摩面目,為真人起居之法。更隨時加之導引,以宣暢關節,乃以舌拄上齶,撩口中內外,津液候滿口則咽之,令下入胃存,胃神承之。如此三,止。是謂漱咽靈液,灌溉五臟,面乃生光。此後去就,大體略同。便兀然放神,使心如枯木,空身若委衣,內視反聽,萬慮都遣,然後淘之。每事皆閉目握固,唯臨散氣之時則展指也。夫握固所以閉關防而卻精邪,凡初服氣之人,氣道未通,則不可握固。待至百日,或半年,覺氣通暢,掌中汗出,則可握固。《黃庭經》曰:“閉塞三關握固停,漱咽金醴吞玉英。遂至不食三蟲亡,久服自然得興昌。”
轉氣訣第二
訣曰:凡人五臟,亦各有正氣,夜臥閉息,覺後欲服氣,先須轉令宿食消,故氣得出,然後始得調服。其法:閉目,握固,仰臥,倚兩拳於乳間,膝舉背及尻。閉氣則鼓氣海中氣,使自內向外,輪而轉之,呵而出之,一九或二九止,是曰轉氣。畢則調之。
調氣訣第三
訣曰:鼻為天門,口為地戶,則鼻宜納之,口宜吐之,不得有誤。誤則氣逆,氣逆乃生疾也。吐納之際,尤宜慎之。亦不使自耳聞。調之或五,或七,至九,令平和也,是曰調氣。畢則咽之,夜睡則閉之,不可口吐之也。
咽氣訣第四
訣曰:服內氣之妙,在乎咽氣。世人咽外氣以為內氣,不能分別,何其謬哉?吐納之士,宜審而為之,無或錯誤耳。夫人皆稟天地之元氣而生身,身中自分元氣而理,每因咽及吐納,則內氣與外氣相應,自然氣海中氣隨吐而上,直至喉中。但候吐極之際,則輒閉口,連鼓而咽之,令鬱然有聲汨汨,然後男左女右而下,納二十四節,如水瀝瀝分明聞之也。如此則內氣與外氣相顧,皎然而別也。以意送之,以手摩之,令速入氣海。氣海,臍下三寸是也,亦謂之下丹田。初服氣人,上焦未通,以手摩之,則令速下。若流通,不摩亦得。一閉口,三連咽,止。乾咽號曰雲行。一嗽口咽,取口中津咽,謂之雨施。初服氣之人,氣未流行,每一咽則旋行之,不可遽至三連咽也。候氣通暢,然後漸漸加之,直至于小成也。一年後始可流通,三年功成,乃可恣服。新服氣之人,既未通,咽或未下,須一咽以為候。但自鬱然有聲,汨汨而下,直入氣海。
行氣訣第五
訣曰:下丹田近後二穴,通脊脈,上達泥丸。泥丸,腦宮津名也。每三連咽,則速存下丹田,所得內元氣,以意送之,令入二穴。因想見兩條白氣,夾脊雙引,直入泥丸,薰蒸諸宮,森然遍下,毛髮、面部、頭項、兩臂及手指,一時而下,入胸,至中丹田。中丹田,心宮神也。灌五臟,卻曆入下丹田,至三裏,遍經髀、膝、脛、踝,下達湧泉。湧泉,足心是也。所謂分一氣而理,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是也。只如地有泉源,非雷霆騰鼓,無以潤萬物。人若不回蕩濁惡之氣,則令人不安。既有津液,非堪漱咽,須堪溉灌。五臟發于光彩,終不能還精補腦,非交合則不能泝而上之。咽服內氣,非吐納則不能引而用之。是知回蕩之道,運用之理,所以法天則地。想身中濁惡結滯,邪氣瘀血,被正氣蕩滌,皆從手足指端出去,謂之散氣。則展手指,不須握固。如此一度,則是一通。通則無疾,則複調之。以如使手,使手複難,鼓咽如前閉氣,鼓咽至三十六息,謂之小成。若未絕粒,但至此常須少食,務令腹中曠然虛靜。無問坐臥,但腹空則咽之。一日通夕至十度,自然三百六十咽矣。若久服氣息,頓三百六十咽,亦謂之小成。一千二百咽,謂之大成,謂之大胎息。但閉氣數至一千二百息,亦是大成,然本色無精光。又有煉氣、閉氣、委氣、布氣,並諸訣要,具列于文,同志詳焉。
煉氣訣第六
訣曰:服氣煉形,稍暇入室,脫衣散發,仰臥展手,勿握固,梳頭令通,垂席上布之,則調氣咽之。咽訖,便閉氣候極,乃冥心絕想,任氣所之通理,悶即吐之,喘息即調之,候氣平,又煉之,如此十遍即止。新服氣之人未通,有暇漸加一至十,候通漸加至二十,至五十即令遍身汗出。如有此狀,是其效也。安志和氣,且臥勿起沖風,乃卻老延年之良術耳。但要清爽時為之,氣昏亂欲睡,慎勿為也。常能勤行,四支煩悶不暢亦為之,不必每日,但要清爽時為也。十日五日,亦不拘也。《黃庭經》曰:“千災已消百病痊,不憚虎狼之兇殘,亦以卻老年永延。”
委氣訣第七
訣曰:夫委氣之法,體氣和平,身神調暢,無問行住坐臥,皆可為之。但依門戶調氣,或身臥於床,或兀然而坐,無神無識,寂寂沉沉,使心同太空,因而調閉,或十氣二十氣,皆通。須任氣,不得與意相爭。良久,氣當從百毛孔中出,不復吐也。縱有,十分無二也。複調複為,能至數十息以上彌佳。行住坐臥皆可為之。如此勤行,百關開通,顏色光澤,神爽氣清,長和新沐浴之人。但有不和則為之,亦當清泰也。《黃庭經》雲:“高拱無為魂魄安,清凈神見與我言。”
閉氣訣第八
訣曰:忽有修養乖宜,偶生疾患,宜速於密室依服氣法,布手足訖,則調氣咽之。念所苦之處,閉氣想注,以意攻之。氣極則吐之,訖,複咽,相繼依前攻之,氣急則止,氣調複攻之。或二十至五十攻,覺所苦處汗出通潤即止。如未損,即每日夜半,或五更,晝日,頻作以意攻及。若病在頭面手足,但有疾之處則攻之,無不愈者。是知心之使氣,甚於使手,有如神助,功力難知也。
布氣訣第九
訣曰:凡欲布氣與人療病,先須依前人五臟所患之處,取方面之氣布入前人身中。令病者面其本方,息心凈慮,始與布氣。布氣訖,便令咽氣,鬼賊自逃,邪氣永絕。
六氣訣第十
訣曰:六氣者,噓、呵、呬、吹、呼、嘻是也。五氣各屬一髒,餘一氣屬三焦也。呬屬肺,肺主鼻,鼻有寒熱不和,及勞極,依呬吐納。兼理皮膚瘡疥,有此疾則依狀理之,立愈也。呵屬心,心主舌,口幹舌澀氣不通,及諸邪氣,呵以去之。大熱,大開口呵,小熱,小開口呵,仍須作意,是宜理之。呼屬脾,脾主中宮,如微熱不和,腹胃脹滿,氣悶不泄,以呼氣理之。吹屬腎,腎主耳,腰肚冷,陽道衰,以吹氣理之。噓屬肝,肝連山,論雲:肝盛則目赤,有疾作,以噓氣理之。嘻屬三焦,三焦不和,嘻以理之。氣雖各有所理,但五臟三焦,冷熱勞極,風邪不調,都屬於心。心主呵,呵所理諸疾皆愈,不必六氣也。
調氣液訣第十一
訣曰:人食五味,五味各歸一髒,每髒各有濁氣,同出於口。又六氣三焦之氣,皆此門,眾穢並投,合成濁氣。每睡,覺熏熏氣從口而出,自不堪聞,審而察之,以知其候。凡口中焦幹,口苦舌澀,咽頻無津,或咽唾喉中痛,不能食,是熱極狀也,即須大張口呵之。每咽必須閉戶出之,十呵二十呵,即鳴天鼓,或七或九,以舌攪華池而咽津,複呵,複咽,令熱氣退,止。但候口中清水甘泉生,即是熱退五臟涼也。若口中津液冷淡無味,或呵過多,心頭汪汪然,飲食無味,不受水,則是冷狀也,即當吹以溫之,如溫熱法,伺候口美心調,溫即止。《黃庭經》雲:“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行之可長存。”又雲:“嗽咽靈液災不幹。”
食飲調護訣第十二
訣曰:服氣之後,所食須有次第。可食之物有益,不可食之物必有損。損宜永斷,益乃恒服。每日平旦食少許淡水粥,或胡麻粥,甚益人,理脾氣,令人足津液。日中淡面、餺飥及餅並佳。乍可餒,慎勿飽,飽則傷心,氣尤難行。凡熱面、蘿蔔、椒、薑羹切忌,鹹酸辛物宜漸漸節之。每食畢,即須呵出口中食毒濁氣,永無患矣。服氣之人,腸胃虛凈,生冷、酸滑、粘膩、陳硬、腐敗難消之物不可食。若偶然食此等之物一口,所在處必即微痛,慎之。不可沖生產死亡,並六畜一切穢惡不潔之氣,並不可及門,況近之耶!甚不宜正氣。如不意卒逢以前諸穢惡,速閉氣上風,閉目速過,便求一兩 杯酒蕩滌之。覺氣入腹不安即須調氣,逼出濁氣,即咽納新氣,以意送之,當以手摩之,則便吞椒及飲一兩 盞酒令散矣。服氣一年,通氣;二年,通血實;三年功成,元氣凝實,縱有觸犯,無能為患。日服千咽,不足為多,返老還童,漸從此矣。氣化為津,津化為血,血化為精,精化為髓,髓化為筋。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脈,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發,九年易形,即三萬六千真神,皆在身中,化為仙童,號曰真人矣。勤修不怠,則關節相連,五臟牢固。《黃庭經》雲:“千千百百自相連,一一十十似重山。”是內氣不出,外氣不入,寒暑不侵,刀兵不害,升騰變化,壽同三光也。
幻真注解胎息經
胎從伏氣中結,臍下三寸為氣海,亦為下丹田,亦為玄牝。世人多以口鼻為玄牝,非也,口鼻即玄牝出入之門。蓋玄者水也,牝者母也。世人以陰陽氣相感,結於水母,三月胎結,十月形體具,而能生人。修道者常伏其氣於臍下,守其神於身內,神氣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結,乃自生身,即為內丹,不死之道也。
氣從有胎中息。神為氣子,氣為神母,神氣相逐,如形與影。胎母既結,即神子自息,即元氣之不散。
氣入身來謂之生,神去離形謂之死。
《西升經》雲:“身者,神之舍;神者,身之主也。主人安靜,神即居之;主人躁動,神即去之。神去氣散,安可得生?是以人耳目手足,皆不能自運,必假神以禦之。學道養生之人,常拘其神以為神主,主既不去,宅豈崩壞也。”
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
《道經》雲:“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天地所患,人不能知。至道能知,而不能行。知者但能虛心絕慮,保氣養精,不為外境愛欲所牽,恬淡以養神氣,即長生之道畢矣。”
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所謂意是氣馬,行止相隨,欲使元氣不離玄牝,即先拘守至神。神不離身,氣亦不散,自然內實,不饑不渴也。
若欲長生,神氣相注。相注者,即是神氣不相離。《玄綱》雲:“錙銖陽氣不滅不為鬼,纖毫陰氣不盡不為仙。”元氣即陽氣也,食氣即陰氣也。當減食節欲,使元氣內運,元氣若壯,即陰氣自消。陽壯陰衰,則百病不作,神安體悅,可覬長生矣。
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
神之與氣,在母腹中本是一體之物,及生下為外境愛欲所牽,未嘗一息暫歸於本。人知此道,當泯絕情念,勿使神之出入去來能不忘,久而習之,神自住矣。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修真之道,備盡于斯,聖人之言,其可忘乎?凡胎息用功後,關節開通,毛髮疏暢,即但鼻中微微引氣,相從四肢百毛孔中出,往而不返也。後氣續到,但引之而不吐也。切切於徐徐,雖雲引而不吐,所引亦不入於喉中,微微而散,如此內氣亦下流散矣。
胎息銘解
三十六咽,一咽為先,吐唯細細,納唯綿綿,坐臥亦爾,行立坦然。戒於喧雜,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實曰內丹。非只治病,決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
高子曰:上《胎息訣》,與後《李真人十六字訣》相同。但此條每於半夜子後,或醜寅時候,冬月恐子時嚴寒,夏月恐午時太熱,故冬以寅時,夏以酉時,亦不為敗時。初起如此,習久坐下即是子午,何必因時?初起握固,以腳後跟曲轉,頂住玉莖柯根,使精氣固定,手趺足盤以行其氣。務依此銘,一咽一吐,皆從鼻竅中出入。出聲宜細,不令有聲聞之於耳。三十六咽數畢,舒伸四肢,鼻引清氣,亦勿咽入喉中,只昂頭引向遍體四肢,以手足徐徐伸縮而導引之。凡腹中氣轉噦上,亦勿使之直放口中出,往亦用昂頭,徐徐舒伸手足,導而引之,使氣遍轉四肢。凡行持間忽遇此氣轉動上達,皆如此以導引之。餘則日得空閒,即以唐李真人十六字行之,自然不饑不渴,如常飲食一般,不可厭倦間斷。久久行之,功不盡述。
胎息詩贊
氣本延年藥,心為使氣神。能知行氣訣,便可作真人。
唐李真人長生十六字妙訣
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
上十六字,仙家名曰十六錠金,乃至簡至易之妙訣也。無分於在官不妨政事,在俗不妨家務,在士商不妨本業,只于二六時中,略得空閒,及行住坐臥,意一到處,便可行之。口中先須嗽及三五次,舌攪上下齶,仍以舌抵上齶,滿口津生,連津咽下,汩然有聲。隨於鼻中吸清氣一口,以意會及心目寂地,直送至腹臍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略存一存,謂之一吸。隨用下部輕輕如忍便狀,以意力提起使歸臍,連及夾脊雙關腎門,一路提上,直至後頂玉枕關,透入泥丸頂內。其升而上之,亦不覺氣之上出,謂之一呼。一呼一吸,謂之一息。氣既上升,隨又似前汩然有聲咽下,鼻吸清氣,送至丹田,稍存一存,又自下部如前輕輕提上,與臍相接而上。所謂氣氣歸臍,壽與天齊矣。
凡咽下,口中有液愈妙,無液亦要汩然有聲咽之。如是一咽一提,或三五口,或七九,或十二,或二十四口,要行即行,要止即止。只要不忘,作為正事,不使間斷,方為精進。如有風疾,見效尤速。久久行之,卻病延年,形體變,百疾不作,自然不饑不渴,安健勝常。行之一年,永絕感冒痞積、逆滯不和、癰疽瘡毒等疾,耳聰目明,心力強記,宿疾俱瘳,長生可望。如親房事,欲泄未泄之時,亦能以此提呼咽吸,運而使之歸於元海,把牢春汛,不放龍飛,甚有益處。所謂造化吾手,宇宙吾心,妙莫能述。
《修真至要》曰:“精根根而運轉,氣默默而徘徊,神混混而往來,心澄澄而不動。”又曰:“身外有身,未為奇特。虛空粉碎,方是全真。”可謂至言。
胎息秘要歌訣
閉氣歌訣
忽然身染疾,非理有損傷。斂意歸閑室,脫身臥本床。仰眠兼握固,叩齒與焚香。三十六咽足,丹田氣越常。隨心連引到,損處最為良。汗出以為度,省求廣利方。
布氣與他人攻疾歌訣
修道久專精,身中胎息成。他人凡有疾,臟腑審知名。患兒向王氣,澄心意勿輕。傳真氣令咽,使納數連並。作念令其損,頓能遣患情。鬼神自逃循,病得解纏縈。
六氣歌訣 【病瘥即止,不可過,過即敗氣。】
一曰呬。呬法最靈應須秘,外屬鼻根內關肺。寒熱勞悶及膚瘡,以斯吐納無不濟。
二曰呵。呵屬心王主其舌,口中乾澀身煩熱。量疾深淺以呵之,焦腑疾病自消滅。
三曰呼。呼屬脾神主其土,煩熱氣脹腹如鼓。四肢壅悶氣難通,呼而理之複如故。
四曰噓。噓屬肝神主其目,赤翳昏昏淚如哭。都緣肝熱氣上沖,噓而理病更神速。
五曰吹。吹屬腎臟主其耳,腰膝冷多陽道萎。微微縱氣以吹之,不用外邊求藥餌。
六曰嘻。嘻屬三焦有疾起,三焦所有不和氣。不和之氣損三焦,但使嘻嘻而自理。
調理津液歌訣
人因食五味,壅滯閉三焦。熱極苦澀盛,冷多淡水饒。便將元氣療,休更問壺瓢。熱隨呵自退,冷宜吹始消。口中頻漱咽,津液自然調。若得如斯妙,冷熱可無交。
服氣飲食所宜歌訣
修道欲得見真的,庖饌之中堪者吃。淡粥朝餐渴自消,油麻潤喉足津液。就中粳米飯偏宜,淡面餺飥也相益。好酒飲時勃氣消,生椒服之百病息。食前宜咽六七咽,以食為主是準則。飯了須呵三五呵,免教毒氣煩胸臆。
服氣飲食雜忌歌訣
密室避風隙,高床免鬼吹。藏精身有益,保氣命無虧。喜怒情須戢,利名心可灰。真神兼本屬,禽獸及蟲魚。此等血肉食,皆能致食危。葷茹既敗氣,饑飽也如斯。生硬冷須慎,酸咸辛不宜。雨雲風罷作,雷電晚休為。蘿蔔羹須忌,白湯麵勿欺。更兼避熱食,瓜果勿委隨。陳臭物有損,死生穢無裨。須防咽入腹,服氣勿多疑。
休糧歌訣
千日功夫如不輟,心中漸得屍蟲滅。更教充實三丹田,轉得堅牢百骨節。只欲思惟斷食因,懶將品味加餐啜。腹虛即咽下臍輪,元氣便將為休絕。飽即寧心勤守中,饑來閉咽忘言說。如斯勵力久成功,方信養生在秘訣。豈並凡常服藥人,終朝修煉無休歇。營營藥力盡成空,矻矻忍饑守不徹。爭似常服太和精,便能精凈生光悅。如貪外美亂正元,百疾臨身自尪劣。
慎守歌訣
精氣切須堅慎守,益身保命得長久。人多嗜欲喪形軀,誰肯消除全永壽。未病憂病病難成,已災去災災遣否?臨終始解惜危身,不及噬臍身已朽。胎息縱然勵力修,欲情不斷也殃咎,陰丹體得道方全,如此之人還鮮有。
九載功變歌訣
氣並血脈共肉髓,筋骨發形依次起。欲遣衰老卻童華,一年一變九載矣。
先端坐澄定,閉目息氣,然後鳴天鼓四八通,以舌掠上唇外九遍,次掠下唇外九遍,又掠上唇裏九遍,又掠下唇裏九遍。即上唇外為南方,下唇外為北方,上唇裏為東方,下唇內為西方,即以舌柱為中方。待津滿口,即數努兩腮內氣二十一遍,微從鼻出些子便咽。咽時須喉中鳴,即汩汩也。想津氣入下丹田,如此三遍五遍。又咽時須俟氣出便咽也。
治萬病坐功法
凡治諸病,病在喉中胸中者,枕高七寸;
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臍下者,去枕。
以口出氣,鼻納氣者,名曰瀉。閉口溫氣咽之者,名曰補。
欲引頭病者,仰頭。欲引腰腳病者,仰足十指。
欲引胸中病者,俛足十指。
欲引去腹中寒熱諸所不快者,皆閉氣。
脹腹欲息者,須以鼻息,已,複為,至愈乃止矣。
一、平坐伸腰、腳、兩臂,展手據地,口徐吐氣,以鼻納之。
除胸中肺中之痛。咽氣令溫,閉目行也。
一、端坐伸腰,以鼻納氣閉之,自前後搖頭各三十次。
除頭虛空花,天旋地轉之疾。閉目搖之。
一、將左脅側臥,以口吐氣,以鼻納之。除積聚心下不快之證。
一、端坐伸腰,徐以鼻納氣,以右手持鼻搖,目昏若淚出者,去鼻中息。
亦治耳聾,亦除傷寒頭痛之疾。皆當以汗出為度。
一、正偃臥,以口徐出氣,以鼻納之。除裏急。
飽食後小咽,若咽氣數至十,令溫為度。
若氣寒者,使人幹嘔腹痛,可用鼻納氣咽之七,
至十至百,則大填腹內,除邪氣補正氣也。
一、右脅側臥,以鼻納氣,以口小吐氣數至十,
兩手相摩,熱以摩腹,令其氣下出之。
除兩脅皮膚痛悶之疾,愈即止。
一、端坐伸腰,直上展兩臂,仰兩手掌,
以鼻納氣閉之,自極七息,名曰蜀王台。除脅下積聚之疾。
一、覆臥去枕,立兩足,以鼻納氣四,複以鼻出之四。
若氣出之極,令微氣再入鼻中,勿令鼻知。
除身中熱,及背痛之疾。
一、端坐伸腰,舉左手仰其掌,卻,右手同。
除兩臂及背痛之疾,氣結積聚之病。
一、端坐,以兩手相叉抱膝,閉氣鼓腹二七,或三七,
氣滿則吐,以氣通暢為度。行之十年,老有少容。
一、端坐伸腰,左右傾側,閉目,以鼻納氣。
除頭風。自極七息,止。
一、端坐伸腰,鼻納氣數十為度。除腹中飲食滿飽。
若快則止,未便者複為之。若腹中有寒氣亦為之。
一、端坐,使兩手如張弓勢,滿射數四。
可治四肢煩悶背急。每日,或時為之,佳。
一、端坐伸腰,舉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脅,以鼻納氣,自極七息。
除瘀血陰氣等,並皆治之。
一、端坐伸腰,舉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左脅,以鼻納氣,自極七息。
除胃寒,食不變則愈。
一、兩手卻據,仰頭,自以鼻納息,因而咽之數十。
除熱,身中傷死肌肉等,治之而愈。
一、正偃臥,端展足臂,以鼻納氣,自極七息,搖足三十而止。
除胸足中寒,周身痹厥逆嗽。
一、偃臥,屈膝,令兩膝頭內向相對,
手翻兩足,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
除痹疼熱痛,兩髀不遂。
一、平坐,兩手抱頭宛轉上下,名為開脅。
身體昏沉不通暢者,並皆治之愈。
一、踞坐,伸右腳,兩手抱左膝頭,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
除難屈伸,及拜起髀中痛瘀痹等病,並皆治之。
一、踞坐,伸左足,兩手抱右膝,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展左足著外。
除難屈伸,及拜起髀中疼。一本云:除風,並目晦耳聾。
一、正偃臥,直兩手撚胞所在,令如油囊裹丹。
陰下濕,小便難傾,小腹重不快。
若腹中熱,但口出氣,鼻納之數十,止。
亦不須小咽之。若腹中不熱者,行七息,以溫氣咽之十,止。
一、覆臥,傍視兩踵,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
除腳中弦痛轉筋及腳酸痛。
一、踞坐,兩手抱兩膝頭,以鼻納氣,自極七息。
除腰痹背痛。
一、偃臥,展兩髀兩手,令兩踵相向,亦鼻納氣,自極七息。
除死肌及足髀寒疼之疾。
一、偃臥,展兩手、兩髀、左膀、兩足踵,以鼻納氣,自極七息。
除胃中有食不消、苦嘔之疾。
一、踞坐伸腰,以兩手引兩踵,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向兩膝頭者。
除身痹嘔逆之疾。
一、偃臥,展兩手兩足,仰足指,以鼻納氣,自極七息。
除腹中弦急切痛。
一、偃臥,左足踵拘右足拇指,以鼻納氣,自極七息。
除厥疾。若人腳錯踵不拘拇指,依法行之。
一、偃臥、以右足踵拘左足拇指,以鼻納氣,自極七息。
除周身痹。
一、病若在左,端坐伸腰,右視目,以鼻納氣,極而吐之數十,止。
閉目而作。
一、若病在心下積聚者,端坐伸腰,向日仰頭,
徐以鼻納氣,因而咽之,三十而止。開目而作。
一、若病在右,端坐伸腰,左視目,以鼻徐納氣而咽之數十,止。
《元陽經》云:“常以鼻納氣,含而漱之,
舌撩唇齒咽之,一日夜得千咽者,大佳。
當少飲食,多即氣逆,逆則百脈閉,百脈閉則氣不行,氣不行則疾病生。”
《太上三屍中經》曰:
“人之生也,皆寄形于父母胞胎,飽味於五穀精氣。
是以人之腹中,各有三屍九蟲,為人大害。
常以庚申之日上告天帝,以記人之造罪,
分毫奏錄,欲絕人生籍,減人錄命,令人速死。
死後魂升於天,魄入於地,
唯三屍遊走,名之曰鬼,四時八節企其祭祀。
祭祀不精,即為禍患,萬病競作,伐人性命。
上屍名彭倨,在人頭中,伐人上分,令人眼暗發落,口臭面皺齒落。
中屍名彭質,在人腹中,伐人五臟,少氣多忘,
令人好作惡事,噉食物命,或作夢寐倒亂。
下屍名彭矯,在人足中,令人下關騷擾,五情勇動,淫邪不能自禁。
此屍形狀似小兒,或似馬形,皆有毛,長二寸,在人身中。
人既死矣,遂出作鬼,如人生時形象,衣服長短無異。此三屍。
九蟲種類群多,蛔蟲長四寸五寸,或八寸,此蟲貫心人死。
白蟲長一寸,相生甚多,長者五寸,躁人五臟,多即殺人,兼令人貪食煩滿。
肺蟲令人多咳嗽,胃蟲令人吐嘔不喜,膈蟲令人多涕唾,
赤蟲令人腸鳴虛脹,蜣蟲令人動止勞劇則生惡瘡顛癡、癰癤疽痿、癬疥癇癩,
種種動作,人身中不盡有之。
亦有少者,其中有十等,就中婦人最多也。
其蟲兇惡,好汙人新衣,極患,學道欲調去之即可矣。
凡至庚申日兼夜,不臥守之若曉,體倦少伏床。
數覺莫令睡熟,此屍即不得上告天帝。”
又《太上律科》勻:“庚申日,北帝開諸罪門,通諸鬼神訴訟,群魔並集,
以司天下兆人及諸異類善惡之業,隨其功過多少,賞勞謫過,毫分不遺。”
經曰:三守庚申,即三屍震恐。七守庚申,三屍長絕。
乃精神安定,體室長存,五神恬靜,不復騷擾,
不迷不惑,不亂不淫,瞋怒平息,真靈衛佐,與天地相畢。
每夜臥之時,叩齒三七,以左手撫心上,呼三屍名,使不敢為害耳。
(上卷2-1) 《明‧高濂撰》
高子曰:生身以養壽為先,養身以卻病為急。
《經》曰:“我命在我,不在於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
故人之所生,神依於形,形依於氣,
氣存則榮,氣敗則滅,形氣相依,全在攝養。
設使形無所依,神無所主,致殂謝為命盡,豈知命者哉?
夫胎息為大道根源,導引乃宣暢要術。
人能養氣以保神,氣清則神爽;運體以卻病,體活則病離。
規三元養壽之方,絕三屍九蟲之害。
內究中黃妙旨,外契大道玄言,
則陰陽運用,皆在人之掌握,豈特遐齡可保?
即玄元上乘,罔不由茲始矣。噫!顧人之精進如何。
余錄出自秘經,初非道聽迂說,讀者當具天眼目之,毋雲泛泛然也。
編成箋曰《延年卻病》。
序古名論
《金匱妙錄》曰:“凡欲求長生卻病,大法有三:
一保精,二行氣,三服餌。凡此三事,亦各有法,不得真傳,卒難得遇也。
故保精之術,列敘百數,服餌之方,略有千種,皆以勤勞不強為務。
夫行氣可治百病,可袪瘟疫,可禁邪魅,可止瘡血,可居水中,可辟饑渴,可延年命。其大要旨,胎息而已。胎息者,不以口鼻為之,如在胞胎之中,則以成道。”
又曰:“道以精為寶,施與人則生人,留於己則生身。
生身求度世,名在於仙位。生人即功遂,功遂而身退。
身退陷俗已為劇,何況妄施而廢棄?棄損不覺多,久廢老而墜。
天地有陰陽,陰陽人所貴。所貴合於道,但當慎無費。”
《玄禾》曰:“志者氣之神也,氣者體之充也。善者遂其生,惡者喪其形。
故行氣之法,少食自節,心定自安,志堅自通,意專自達,久則神矣。
若人服氣者,日午後至子時前,為死氣,不可服。
惟酉時日近明凈,不為死,亦可服也。
冬三月子時寒,夏三月午時熱,二時俱不可服氣。
若腹中寒,午氣可服,腹熱,子氣亦可服也。”
真人曰:“天道盈缺,人事多屯,居處屯危,不能自慎,而鮮有成。”
故養性之士,不知自慎之方,未可與論養生服氣之道。
故向道者,以自慎為第一事。
太清中黃胎髒論略
內養形神除嗜欲,心不動搖,六腑如燭。
常修此道,形神自足。專修靜定身如玉。內絕所思,外絕所欲。
一者上蟲居腦宮,《洞神玄訣》曰:
“上蟲居上丹田,腦心也,其色白而青,名彭居。
使人好嗜欲凝滯,學道之人宜禁制之。”
萬端齊起搖子心。常思飲膳味無窮,想起心生若病容。
學道者,不得內行扶身,卻為三蟲所惑亂也。
二者中蟲住明堂,《洞神玄訣》曰:
“中蟲名彭質,其色白而黃,居中丹田。使人貪財,好喜怒,濁亂真氣。”
遣子魂夢神飛揚。或香或美無定方,或進或退難守常。
精神恍惚似倡狂,令子坐臥敗穀糧,子若知之道自昌。怡然不易,其道自成也。
三者下屍居腹胃,下屍,其色白而黑,居下丹田,名彭矯。
使人愛衣服,耽酒好色。令子淡泊常無味。
若常守淡泊,三屍既亡,永無思慮矣。
靜則心孤多感思,撓則心煩怒多起。
服氣未通,被三屍蟲較力,或多怒,或多悲思,或多嗜滋味。
使人邪亂失情理,子能守之三蟲棄。
得見五牙九真氣,五牙為五行氣,生子五臟中。
五牙鹹惡辛酸味。若五味不絕,五臟靈氣不生,終不斷思欲想。
為有三蟲鎮隨子,屍鬼坐待汝身死,何得安然不驚畏。
三屍之鬼,常欲人早終,在於人身中求人罪狀,每至庚申日白于司命。
若不驚不懼,不早修煉形神,使年敗氣衰,形神枯悴,縱使志若松筠,亦複無成矣。
勸子將心舍煩事,靜持心神,止舍煩務。
超然自得煙霞志。超然洞悟,煙霞之暢,在乎目前。
鹹美辛酸五臟病,津味入牙昏心境。
但是五味入牙,皆通於兩眼之穴,散沾於百脈之內。
致令六腑神氣衰,百骸九竅不靈聖。
九仙真氣常自靈,三蟲已死複安寧。
由子運動呼吸生,神氣若足,呼吸運動,興起雲霧,自然得成,隱化無滯。
居在丹田內熒熒。
服氣成者,居在丹田中,凝結若雞子,炳煥,肌膚堅白,筋骸清勁。
地府除籍天錄名,坐察陰司役神明,內合胎仙道自成。
入胎息至五百息,當入異境,地籍除名,三天錄仙;
至千息,魂遊上境。胎息真仙食氣得,卻閉真氣成胎息。
服氣二百日,五臟虛疏,方可學入胎息,准九天五神。
《經》云:“先須密室無風,厚軟氈席,枕高四指,才與身平。
求一志人,同心為道侶,然後捐舍心識,握固仰臥,情無所得,物無所牽,靈氣漸開,心識怡然。
初閉息,經十息至五十息,至百息,只覺身從一處,如在一房中。
只要心不動移,凡一日一夜十二時,都一萬三千五百息。”
故《太微升玄經》云:“氣絕曰死,氣閉曰仙,魄留守身,魂遊上天。”
至百息後,魂神當見其魄,緣是陰神常不欲人生耳。
羽服彩霞何所得,皆自五臟生雲翼。
蟬為飲氣乘露,故生羽翼;人服元氣,而天衣不礙於體。
五臟真氣芝苗英,《太華受經》曰:
“元氣含化,布成六根,吉凶受用,應行相從。
內氣為識,胎氣為神,子能胎息,複還童嬰。
反魂五臟之始,先布于水,內有六腑,外應六根。”
肝主東方其色青。
《五緯經》曰:“肝主於木,生於水,克之於土,來自東方,其色蒼。”
當存想青氣出之于左脅,但六時思之不輟,當見此氣如青雲。
用此氣可治一切人熱疾,時行臃腫,疥癬急嗽。
但觀病人疾狀,量其淺深,想此氣攻之,無不愈者。
如觀病人肝色枯悴,不可治也。子但閉固千息經,青氣周流色自成。
胎息經千息為內養,此氣青色,當自凝結。
心主南方其色赤,服之千息赤色出。
《五緯經》曰:“心主於火,生之於木,克之于金,來自南方,其色赤。”
每日午時,想赤氣在心,大如雞子,漸漸自頂而出自散。咒曰:
南方丙丁,赤龍居停,陰神避位,陽官下迎。
思之必至,用之必靈。如此三咒之。
能常行此氣,存想五十日不闕,當為赤氣,如火光自見。
用此氣可治人一切冷病。當用氣攻之,若病人面色帶青,即不治。
肺主西方其色白,服之千息白色極。《五緯經》曰:
“肺主于金,生之於土,克之於木,來自西方,其色白。”
每至丑時,存想肺間有氣,狀如白珠,其光漸漸上注於眉間。
後乃咒曰:西方庚辛,太微玄真,內應六腑,化為肺神。
見於無上,游于丹田,固護我命,用之成仙。
急急如律令。存念一遍。如此四十九日,肺中有氣如白雲自見。
此氣照地下一切寶物,及察人善惡。如寒,用心氣,緣是火氣。
如熱,用腎氣,緣是水氣。不辨用氣,即無效也。
脾主中央其色黃,服之千息黃色昌。《五緯經》曰:
“脾主於土,生之於火,克之于水。”
閉氣千息,不敢伏藏,存想黃氣,但一念一想,不限時節,亦無咒。
其脾藏存之四十九日,自見此氣。已後能用,可能自蔽形影。
腎主北方其色黑,服之千息黑色得。《五緯經》曰:
“腎主于水,生之于金,克之於火。”
此五牙神氣,但至五更初,各存想氣色都出於頂上訖,即止。
亦不假一一別存想,只是較遲,滿百日,方有效驗也。
驅役萬靈自有則,服氣,心志正,兼行內行,內外相扶,
一年後應,是人間鬼怪精魅,及土地神祇並不敢藏隱。
所到去處,地界神祇隨衛道者,陰司六籍善惡具知。乘服彩霞歸太極。
《胎息伏陰經》曰:“內息無名,唯行想成,若不行戒,行入胎息,未得合神。”《太微靈隱書》曰:“凡人入胎息,遊人間,行屍解術,隨物所化,故有托衣衾所化者。”常以庚辛日,取庚時,於一凈室內,焚名香一爐於所臥床頭。又須設幾案,上著香爐,下著所拄龍杖及履鞋等物,盡安置于頭邊。身衣不解,以衾蓋之,首西而臥,自念身作死人。當陰念此咒七遍,咒曰:太一玄冥,受生白雲,七思七召,三魂隨迎,代餘之身,掩餘之形,形隨物化,應化而成。此存念一食間,但依尋常睡如常,存念之起一食久,輒不得與人語。若與人語,其法不成。如此常行四十九日,漸漸成法。後要作,不問行住坐臥,陰念此咒七遍,隨手捉物,身便別處去,眾人只見所把之物,身以死矣。後卻見物,還歸本形。此法即可以下界助身,不可以便行非法之事,大須護慎。其法大須隱默,若臥在床上,但以被覆身,隱念一遍,便卻出入,只見所臥衾被是身,不見被形。若於財色留心,當為神理銷折矣。
九行空門至真路,大道不與人爭怒。動息能持勿暫停,陰神返照神常助。持心不息,其道易成。諸行無心是實心,因心運得歸天去。無心之心,因心運心。雖無有心,還因心有。除苟無心是謂真,眾事曰苟,無事曰除。除心上念,萬行歸餘。自隨胎息入天門。胎息以善行為要機,無念為至路。玄元正理內藏身,無曲潛形體合真。
《洞玄經》曰:“心無曲,萬神足。”三部清虛元氣固,六腑翻成百萬神。三元靜,六腑調,真氣歸於真形,二理相合。五臟六腑諸神共有百萬,自然相和應也。大陽之府主肺堂,肺為首三焦之主。中有元神內隱藏。
《太陽經》曰:“大腸主肺也,鼻柱中央為候色也,元氣自足,其神當見。”
腎府當明內宮女,外應耳宅為門戶。
《內神經》曰:“精主腎,腎為後宮內宮列女主。耳,腎之官,承氣於耳。左腎為壬,右腎為癸,迴圈兩耳門,內有元神,守自都管,兼主志。”凡人好嗔怒,即傷腎,傷腎即失志,俱喪元神。故道者忌嗔怒。
膀胱兩府合津門,氣海迴圈為要路。
膀胱是兩腑氣,腎合膀胱,乃受津之府,上應於舌根也,津液往來,常潤肥澤。舌岸以應兩膀胱氣,若少不潤,服氣人未成,當欲少語,以養津也。語多即口幹,難用氣也。中有神,其神常抱無貪之行,故道者不貪,志合神理。子當自見內神章,終身不泄神常助。
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
進取訣第一
凡欲服氣,先須高燥凈空之處。室不在寬,務在絕風隙,常令左右燒香。床須厚軟,腳令稍高,衾被適寒溫,冬令稍暖尤佳,枕高三寸餘,令與背平。每至半夜後生氣時,或五更睡醒之初,先吹出腹中濁惡之氣一九口止。若要細而言之,則亦不在五更,但天氣調和,腹中空則為之。先閉目叩齒三十六下,以警身神畢,以手指捏目大小眥。兼按鼻左右,旋耳及摩面目,為真人起居之法。更隨時加之導引,以宣暢關節,乃以舌拄上齶,撩口中內外,津液候滿口則咽之,令下入胃存,胃神承之。如此三,止。是謂漱咽靈液,灌溉五臟,面乃生光。此後去就,大體略同。便兀然放神,使心如枯木,空身若委衣,內視反聽,萬慮都遣,然後淘之。每事皆閉目握固,唯臨散氣之時則展指也。夫握固所以閉關防而卻精邪,凡初服氣之人,氣道未通,則不可握固。待至百日,或半年,覺氣通暢,掌中汗出,則可握固。《黃庭經》曰:“閉塞三關握固停,漱咽金醴吞玉英。遂至不食三蟲亡,久服自然得興昌。”
轉氣訣第二
訣曰:凡人五臟,亦各有正氣,夜臥閉息,覺後欲服氣,先須轉令宿食消,故氣得出,然後始得調服。其法:閉目,握固,仰臥,倚兩拳於乳間,膝舉背及尻。閉氣則鼓氣海中氣,使自內向外,輪而轉之,呵而出之,一九或二九止,是曰轉氣。畢則調之。
調氣訣第三
訣曰:鼻為天門,口為地戶,則鼻宜納之,口宜吐之,不得有誤。誤則氣逆,氣逆乃生疾也。吐納之際,尤宜慎之。亦不使自耳聞。調之或五,或七,至九,令平和也,是曰調氣。畢則咽之,夜睡則閉之,不可口吐之也。
咽氣訣第四
訣曰:服內氣之妙,在乎咽氣。世人咽外氣以為內氣,不能分別,何其謬哉?吐納之士,宜審而為之,無或錯誤耳。夫人皆稟天地之元氣而生身,身中自分元氣而理,每因咽及吐納,則內氣與外氣相應,自然氣海中氣隨吐而上,直至喉中。但候吐極之際,則輒閉口,連鼓而咽之,令鬱然有聲汨汨,然後男左女右而下,納二十四節,如水瀝瀝分明聞之也。如此則內氣與外氣相顧,皎然而別也。以意送之,以手摩之,令速入氣海。氣海,臍下三寸是也,亦謂之下丹田。初服氣人,上焦未通,以手摩之,則令速下。若流通,不摩亦得。一閉口,三連咽,止。乾咽號曰雲行。一嗽口咽,取口中津咽,謂之雨施。初服氣之人,氣未流行,每一咽則旋行之,不可遽至三連咽也。候氣通暢,然後漸漸加之,直至于小成也。一年後始可流通,三年功成,乃可恣服。新服氣之人,既未通,咽或未下,須一咽以為候。但自鬱然有聲,汨汨而下,直入氣海。
行氣訣第五
訣曰:下丹田近後二穴,通脊脈,上達泥丸。泥丸,腦宮津名也。每三連咽,則速存下丹田,所得內元氣,以意送之,令入二穴。因想見兩條白氣,夾脊雙引,直入泥丸,薰蒸諸宮,森然遍下,毛髮、面部、頭項、兩臂及手指,一時而下,入胸,至中丹田。中丹田,心宮神也。灌五臟,卻曆入下丹田,至三裏,遍經髀、膝、脛、踝,下達湧泉。湧泉,足心是也。所謂分一氣而理,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是也。只如地有泉源,非雷霆騰鼓,無以潤萬物。人若不回蕩濁惡之氣,則令人不安。既有津液,非堪漱咽,須堪溉灌。五臟發于光彩,終不能還精補腦,非交合則不能泝而上之。咽服內氣,非吐納則不能引而用之。是知回蕩之道,運用之理,所以法天則地。想身中濁惡結滯,邪氣瘀血,被正氣蕩滌,皆從手足指端出去,謂之散氣。則展手指,不須握固。如此一度,則是一通。通則無疾,則複調之。以如使手,使手複難,鼓咽如前閉氣,鼓咽至三十六息,謂之小成。若未絕粒,但至此常須少食,務令腹中曠然虛靜。無問坐臥,但腹空則咽之。一日通夕至十度,自然三百六十咽矣。若久服氣息,頓三百六十咽,亦謂之小成。一千二百咽,謂之大成,謂之大胎息。但閉氣數至一千二百息,亦是大成,然本色無精光。又有煉氣、閉氣、委氣、布氣,並諸訣要,具列于文,同志詳焉。
煉氣訣第六
訣曰:服氣煉形,稍暇入室,脫衣散發,仰臥展手,勿握固,梳頭令通,垂席上布之,則調氣咽之。咽訖,便閉氣候極,乃冥心絕想,任氣所之通理,悶即吐之,喘息即調之,候氣平,又煉之,如此十遍即止。新服氣之人未通,有暇漸加一至十,候通漸加至二十,至五十即令遍身汗出。如有此狀,是其效也。安志和氣,且臥勿起沖風,乃卻老延年之良術耳。但要清爽時為之,氣昏亂欲睡,慎勿為也。常能勤行,四支煩悶不暢亦為之,不必每日,但要清爽時為也。十日五日,亦不拘也。《黃庭經》曰:“千災已消百病痊,不憚虎狼之兇殘,亦以卻老年永延。”
委氣訣第七
訣曰:夫委氣之法,體氣和平,身神調暢,無問行住坐臥,皆可為之。但依門戶調氣,或身臥於床,或兀然而坐,無神無識,寂寂沉沉,使心同太空,因而調閉,或十氣二十氣,皆通。須任氣,不得與意相爭。良久,氣當從百毛孔中出,不復吐也。縱有,十分無二也。複調複為,能至數十息以上彌佳。行住坐臥皆可為之。如此勤行,百關開通,顏色光澤,神爽氣清,長和新沐浴之人。但有不和則為之,亦當清泰也。《黃庭經》雲:“高拱無為魂魄安,清凈神見與我言。”
閉氣訣第八
訣曰:忽有修養乖宜,偶生疾患,宜速於密室依服氣法,布手足訖,則調氣咽之。念所苦之處,閉氣想注,以意攻之。氣極則吐之,訖,複咽,相繼依前攻之,氣急則止,氣調複攻之。或二十至五十攻,覺所苦處汗出通潤即止。如未損,即每日夜半,或五更,晝日,頻作以意攻及。若病在頭面手足,但有疾之處則攻之,無不愈者。是知心之使氣,甚於使手,有如神助,功力難知也。
布氣訣第九
訣曰:凡欲布氣與人療病,先須依前人五臟所患之處,取方面之氣布入前人身中。令病者面其本方,息心凈慮,始與布氣。布氣訖,便令咽氣,鬼賊自逃,邪氣永絕。
六氣訣第十
訣曰:六氣者,噓、呵、呬、吹、呼、嘻是也。五氣各屬一髒,餘一氣屬三焦也。呬屬肺,肺主鼻,鼻有寒熱不和,及勞極,依呬吐納。兼理皮膚瘡疥,有此疾則依狀理之,立愈也。呵屬心,心主舌,口幹舌澀氣不通,及諸邪氣,呵以去之。大熱,大開口呵,小熱,小開口呵,仍須作意,是宜理之。呼屬脾,脾主中宮,如微熱不和,腹胃脹滿,氣悶不泄,以呼氣理之。吹屬腎,腎主耳,腰肚冷,陽道衰,以吹氣理之。噓屬肝,肝連山,論雲:肝盛則目赤,有疾作,以噓氣理之。嘻屬三焦,三焦不和,嘻以理之。氣雖各有所理,但五臟三焦,冷熱勞極,風邪不調,都屬於心。心主呵,呵所理諸疾皆愈,不必六氣也。
調氣液訣第十一
訣曰:人食五味,五味各歸一髒,每髒各有濁氣,同出於口。又六氣三焦之氣,皆此門,眾穢並投,合成濁氣。每睡,覺熏熏氣從口而出,自不堪聞,審而察之,以知其候。凡口中焦幹,口苦舌澀,咽頻無津,或咽唾喉中痛,不能食,是熱極狀也,即須大張口呵之。每咽必須閉戶出之,十呵二十呵,即鳴天鼓,或七或九,以舌攪華池而咽津,複呵,複咽,令熱氣退,止。但候口中清水甘泉生,即是熱退五臟涼也。若口中津液冷淡無味,或呵過多,心頭汪汪然,飲食無味,不受水,則是冷狀也,即當吹以溫之,如溫熱法,伺候口美心調,溫即止。《黃庭經》雲:“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行之可長存。”又雲:“嗽咽靈液災不幹。”
食飲調護訣第十二
訣曰:服氣之後,所食須有次第。可食之物有益,不可食之物必有損。損宜永斷,益乃恒服。每日平旦食少許淡水粥,或胡麻粥,甚益人,理脾氣,令人足津液。日中淡面、餺飥及餅並佳。乍可餒,慎勿飽,飽則傷心,氣尤難行。凡熱面、蘿蔔、椒、薑羹切忌,鹹酸辛物宜漸漸節之。每食畢,即須呵出口中食毒濁氣,永無患矣。服氣之人,腸胃虛凈,生冷、酸滑、粘膩、陳硬、腐敗難消之物不可食。若偶然食此等之物一口,所在處必即微痛,慎之。不可沖生產死亡,並六畜一切穢惡不潔之氣,並不可及門,況近之耶!甚不宜正氣。如不意卒逢以前諸穢惡,速閉氣上風,閉目速過,便求
幻真注解胎息經
胎從伏氣中結,臍下三寸為氣海,亦為下丹田,亦為玄牝。世人多以口鼻為玄牝,非也,口鼻即玄牝出入之門。蓋玄者水也,牝者母也。世人以陰陽氣相感,結於水母,三月胎結,十月形體具,而能生人。修道者常伏其氣於臍下,守其神於身內,神氣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結,乃自生身,即為內丹,不死之道也。
氣從有胎中息。神為氣子,氣為神母,神氣相逐,如形與影。胎母既結,即神子自息,即元氣之不散。
氣入身來謂之生,神去離形謂之死。
《西升經》雲:“身者,神之舍;神者,身之主也。主人安靜,神即居之;主人躁動,神即去之。神去氣散,安可得生?是以人耳目手足,皆不能自運,必假神以禦之。學道養生之人,常拘其神以為神主,主既不去,宅豈崩壞也。”
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
《道經》雲:“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天地所患,人不能知。至道能知,而不能行。知者但能虛心絕慮,保氣養精,不為外境愛欲所牽,恬淡以養神氣,即長生之道畢矣。”
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所謂意是氣馬,行止相隨,欲使元氣不離玄牝,即先拘守至神。神不離身,氣亦不散,自然內實,不饑不渴也。
若欲長生,神氣相注。相注者,即是神氣不相離。《玄綱》雲:“錙銖陽氣不滅不為鬼,纖毫陰氣不盡不為仙。”元氣即陽氣也,食氣即陰氣也。當減食節欲,使元氣內運,元氣若壯,即陰氣自消。陽壯陰衰,則百病不作,神安體悅,可覬長生矣。
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
神之與氣,在母腹中本是一體之物,及生下為外境愛欲所牽,未嘗一息暫歸於本。人知此道,當泯絕情念,勿使神之出入去來能不忘,久而習之,神自住矣。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修真之道,備盡于斯,聖人之言,其可忘乎?凡胎息用功後,關節開通,毛髮疏暢,即但鼻中微微引氣,相從四肢百毛孔中出,往而不返也。後氣續到,但引之而不吐也。切切於徐徐,雖雲引而不吐,所引亦不入於喉中,微微而散,如此內氣亦下流散矣。
胎息銘解
三十六咽,一咽為先,吐唯細細,納唯綿綿,坐臥亦爾,行立坦然。戒於喧雜,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實曰內丹。非只治病,決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
高子曰:上《胎息訣》,與後《李真人十六字訣》相同。但此條每於半夜子後,或醜寅時候,冬月恐子時嚴寒,夏月恐午時太熱,故冬以寅時,夏以酉時,亦不為敗時。初起如此,習久坐下即是子午,何必因時?初起握固,以腳後跟曲轉,頂住玉莖柯根,使精氣固定,手趺足盤以行其氣。務依此銘,一咽一吐,皆從鼻竅中出入。出聲宜細,不令有聲聞之於耳。三十六咽數畢,舒伸四肢,鼻引清氣,亦勿咽入喉中,只昂頭引向遍體四肢,以手足徐徐伸縮而導引之。凡腹中氣轉噦上,亦勿使之直放口中出,往亦用昂頭,徐徐舒伸手足,導而引之,使氣遍轉四肢。凡行持間忽遇此氣轉動上達,皆如此以導引之。餘則日得空閒,即以唐李真人十六字行之,自然不饑不渴,如常飲食一般,不可厭倦間斷。久久行之,功不盡述。
胎息詩贊
氣本延年藥,心為使氣神。能知行氣訣,便可作真人。
唐李真人長生十六字妙訣
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
上十六字,仙家名曰十六錠金,乃至簡至易之妙訣也。無分於在官不妨政事,在俗不妨家務,在士商不妨本業,只于二六時中,略得空閒,及行住坐臥,意一到處,便可行之。口中先須嗽及三五次,舌攪上下齶,仍以舌抵上齶,滿口津生,連津咽下,汩然有聲。隨於鼻中吸清氣一口,以意會及心目寂地,直送至腹臍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略存一存,謂之一吸。隨用下部輕輕如忍便狀,以意力提起使歸臍,連及夾脊雙關腎門,一路提上,直至後頂玉枕關,透入泥丸頂內。其升而上之,亦不覺氣之上出,謂之一呼。一呼一吸,謂之一息。氣既上升,隨又似前汩然有聲咽下,鼻吸清氣,送至丹田,稍存一存,又自下部如前輕輕提上,與臍相接而上。所謂氣氣歸臍,壽與天齊矣。
凡咽下,口中有液愈妙,無液亦要汩然有聲咽之。如是一咽一提,或三五口,或七九,或十二,或二十四口,要行即行,要止即止。只要不忘,作為正事,不使間斷,方為精進。如有風疾,見效尤速。久久行之,卻病延年,形體變,百疾不作,自然不饑不渴,安健勝常。行之一年,永絕感冒痞積、逆滯不和、癰疽瘡毒等疾,耳聰目明,心力強記,宿疾俱瘳,長生可望。如親房事,欲泄未泄之時,亦能以此提呼咽吸,運而使之歸於元海,把牢春汛,不放龍飛,甚有益處。所謂造化吾手,宇宙吾心,妙莫能述。
《修真至要》曰:“精根根而運轉,氣默默而徘徊,神混混而往來,心澄澄而不動。”又曰:“身外有身,未為奇特。虛空粉碎,方是全真。”可謂至言。
胎息秘要歌訣
閉氣歌訣
忽然身染疾,非理有損傷。斂意歸閑室,脫身臥本床。仰眠兼握固,叩齒與焚香。三十六咽足,丹田氣越常。隨心連引到,損處最為良。汗出以為度,省求廣利方。
布氣與他人攻疾歌訣
修道久專精,身中胎息成。他人凡有疾,臟腑審知名。患兒向王氣,澄心意勿輕。傳真氣令咽,使納數連並。作念令其損,頓能遣患情。鬼神自逃循,病得解纏縈。
六氣歌訣 【病瘥即止,不可過,過即敗氣。】
一曰呬。呬法最靈應須秘,外屬鼻根內關肺。寒熱勞悶及膚瘡,以斯吐納無不濟。
二曰呵。呵屬心王主其舌,口中乾澀身煩熱。量疾深淺以呵之,焦腑疾病自消滅。
三曰呼。呼屬脾神主其土,煩熱氣脹腹如鼓。四肢壅悶氣難通,呼而理之複如故。
四曰噓。噓屬肝神主其目,赤翳昏昏淚如哭。都緣肝熱氣上沖,噓而理病更神速。
五曰吹。吹屬腎臟主其耳,腰膝冷多陽道萎。微微縱氣以吹之,不用外邊求藥餌。
六曰嘻。嘻屬三焦有疾起,三焦所有不和氣。不和之氣損三焦,但使嘻嘻而自理。
調理津液歌訣
人因食五味,壅滯閉三焦。熱極苦澀盛,冷多淡水饒。便將元氣療,休更問壺瓢。熱隨呵自退,冷宜吹始消。口中頻漱咽,津液自然調。若得如斯妙,冷熱可無交。
服氣飲食所宜歌訣
修道欲得見真的,庖饌之中堪者吃。淡粥朝餐渴自消,油麻潤喉足津液。就中粳米飯偏宜,淡面餺飥也相益。好酒飲時勃氣消,生椒服之百病息。食前宜咽六七咽,以食為主是準則。飯了須呵三五呵,免教毒氣煩胸臆。
服氣飲食雜忌歌訣
密室避風隙,高床免鬼吹。藏精身有益,保氣命無虧。喜怒情須戢,利名心可灰。真神兼本屬,禽獸及蟲魚。此等血肉食,皆能致食危。葷茹既敗氣,饑飽也如斯。生硬冷須慎,酸咸辛不宜。雨雲風罷作,雷電晚休為。蘿蔔羹須忌,白湯麵勿欺。更兼避熱食,瓜果勿委隨。陳臭物有損,死生穢無裨。須防咽入腹,服氣勿多疑。
休糧歌訣
千日功夫如不輟,心中漸得屍蟲滅。更教充實三丹田,轉得堅牢百骨節。只欲思惟斷食因,懶將品味加餐啜。腹虛即咽下臍輪,元氣便將為休絕。飽即寧心勤守中,饑來閉咽忘言說。如斯勵力久成功,方信養生在秘訣。豈並凡常服藥人,終朝修煉無休歇。營營藥力盡成空,矻矻忍饑守不徹。爭似常服太和精,便能精凈生光悅。如貪外美亂正元,百疾臨身自尪劣。
慎守歌訣
精氣切須堅慎守,益身保命得長久。人多嗜欲喪形軀,誰肯消除全永壽。未病憂病病難成,已災去災災遣否?臨終始解惜危身,不及噬臍身已朽。胎息縱然勵力修,欲情不斷也殃咎,陰丹體得道方全,如此之人還鮮有。
九載功變歌訣
氣並血脈共肉髓,筋骨發形依次起。欲遣衰老卻童華,一年一變九載矣。
先端坐澄定,閉目息氣,然後鳴天鼓四八通,以舌掠上唇外九遍,次掠下唇外九遍,又掠上唇裏九遍,又掠下唇裏九遍。即上唇外為南方,下唇外為北方,上唇裏為東方,下唇內為西方,即以舌柱為中方。待津滿口,即數努兩腮內氣二十一遍,微從鼻出些子便咽。咽時須喉中鳴,即汩汩也。想津氣入下丹田,如此三遍五遍。又咽時須俟氣出便咽也。
治萬病坐功法
凡治諸病,病在喉中胸中者,枕高七寸;
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臍下者,去枕。
以口出氣,鼻納氣者,名曰瀉。閉口溫氣咽之者,名曰補。
欲引頭病者,仰頭。欲引腰腳病者,仰足十指。
欲引胸中病者,俛足十指。
欲引去腹中寒熱諸所不快者,皆閉氣。
脹腹欲息者,須以鼻息,已,複為,至愈乃止矣。
一、平坐伸腰、腳、兩臂,展手據地,口徐吐氣,以鼻納之。
除胸中肺中之痛。咽氣令溫,閉目行也。
一、端坐伸腰,以鼻納氣閉之,自前後搖頭各三十次。
除頭虛空花,天旋地轉之疾。閉目搖之。
一、將左脅側臥,以口吐氣,以鼻納之。除積聚心下不快之證。
一、端坐伸腰,徐以鼻納氣,以右手持鼻搖,目昏若淚出者,去鼻中息。
亦治耳聾,亦除傷寒頭痛之疾。皆當以汗出為度。
一、正偃臥,以口徐出氣,以鼻納之。除裏急。
飽食後小咽,若咽氣數至十,令溫為度。
若氣寒者,使人幹嘔腹痛,可用鼻納氣咽之七,
至十至百,則大填腹內,除邪氣補正氣也。
一、右脅側臥,以鼻納氣,以口小吐氣數至十,
兩手相摩,熱以摩腹,令其氣下出之。
除兩脅皮膚痛悶之疾,愈即止。
一、端坐伸腰,直上展兩臂,仰兩手掌,
以鼻納氣閉之,自極七息,名曰蜀王台。除脅下積聚之疾。
一、覆臥去枕,立兩足,以鼻納氣四,複以鼻出之四。
若氣出之極,令微氣再入鼻中,勿令鼻知。
除身中熱,及背痛之疾。
一、端坐伸腰,舉左手仰其掌,卻,右手同。
除兩臂及背痛之疾,氣結積聚之病。
一、端坐,以兩手相叉抱膝,閉氣鼓腹二七,或三七,
氣滿則吐,以氣通暢為度。行之十年,老有少容。
一、端坐伸腰,左右傾側,閉目,以鼻納氣。
除頭風。自極七息,止。
一、端坐伸腰,鼻納氣數十為度。除腹中飲食滿飽。
若快則止,未便者複為之。若腹中有寒氣亦為之。
一、端坐,使兩手如張弓勢,滿射數四。
可治四肢煩悶背急。每日,或時為之,佳。
一、端坐伸腰,舉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脅,以鼻納氣,自極七息。
除瘀血陰氣等,並皆治之。
一、端坐伸腰,舉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左脅,以鼻納氣,自極七息。
除胃寒,食不變則愈。
一、兩手卻據,仰頭,自以鼻納息,因而咽之數十。
除熱,身中傷死肌肉等,治之而愈。
一、正偃臥,端展足臂,以鼻納氣,自極七息,搖足三十而止。
除胸足中寒,周身痹厥逆嗽。
一、偃臥,屈膝,令兩膝頭內向相對,
手翻兩足,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
除痹疼熱痛,兩髀不遂。
一、平坐,兩手抱頭宛轉上下,名為開脅。
身體昏沉不通暢者,並皆治之愈。
一、踞坐,伸右腳,兩手抱左膝頭,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
除難屈伸,及拜起髀中痛瘀痹等病,並皆治之。
一、踞坐,伸左足,兩手抱右膝,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展左足著外。
除難屈伸,及拜起髀中疼。一本云:除風,並目晦耳聾。
一、正偃臥,直兩手撚胞所在,令如油囊裹丹。
陰下濕,小便難傾,小腹重不快。
若腹中熱,但口出氣,鼻納之數十,止。
亦不須小咽之。若腹中不熱者,行七息,以溫氣咽之十,止。
一、覆臥,傍視兩踵,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
除腳中弦痛轉筋及腳酸痛。
一、踞坐,兩手抱兩膝頭,以鼻納氣,自極七息。
除腰痹背痛。
一、偃臥,展兩髀兩手,令兩踵相向,亦鼻納氣,自極七息。
除死肌及足髀寒疼之疾。
一、偃臥,展兩手、兩髀、左膀、兩足踵,以鼻納氣,自極七息。
除胃中有食不消、苦嘔之疾。
一、踞坐伸腰,以兩手引兩踵,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向兩膝頭者。
除身痹嘔逆之疾。
一、偃臥,展兩手兩足,仰足指,以鼻納氣,自極七息。
除腹中弦急切痛。
一、偃臥,左足踵拘右足拇指,以鼻納氣,自極七息。
除厥疾。若人腳錯踵不拘拇指,依法行之。
一、偃臥、以右足踵拘左足拇指,以鼻納氣,自極七息。
除周身痹。
一、病若在左,端坐伸腰,右視目,以鼻納氣,極而吐之數十,止。
閉目而作。
一、若病在心下積聚者,端坐伸腰,向日仰頭,
徐以鼻納氣,因而咽之,三十而止。開目而作。
一、若病在右,端坐伸腰,左視目,以鼻徐納氣而咽之數十,止。
《元陽經》云:“常以鼻納氣,含而漱之,
舌撩唇齒咽之,一日夜得千咽者,大佳。
當少飲食,多即氣逆,逆則百脈閉,百脈閉則氣不行,氣不行則疾病生。”
《太上三屍中經》曰:
“人之生也,皆寄形于父母胞胎,飽味於五穀精氣。
是以人之腹中,各有三屍九蟲,為人大害。
常以庚申之日上告天帝,以記人之造罪,
分毫奏錄,欲絕人生籍,減人錄命,令人速死。
死後魂升於天,魄入於地,
唯三屍遊走,名之曰鬼,四時八節企其祭祀。
祭祀不精,即為禍患,萬病競作,伐人性命。
上屍名彭倨,在人頭中,伐人上分,令人眼暗發落,口臭面皺齒落。
中屍名彭質,在人腹中,伐人五臟,少氣多忘,
令人好作惡事,噉食物命,或作夢寐倒亂。
下屍名彭矯,在人足中,令人下關騷擾,五情勇動,淫邪不能自禁。
此屍形狀似小兒,或似馬形,皆有毛,長二寸,在人身中。
人既死矣,遂出作鬼,如人生時形象,衣服長短無異。此三屍。
九蟲種類群多,蛔蟲長四寸五寸,或八寸,此蟲貫心人死。
白蟲長一寸,相生甚多,長者五寸,躁人五臟,多即殺人,兼令人貪食煩滿。
肺蟲令人多咳嗽,胃蟲令人吐嘔不喜,膈蟲令人多涕唾,
赤蟲令人腸鳴虛脹,蜣蟲令人動止勞劇則生惡瘡顛癡、癰癤疽痿、癬疥癇癩,
種種動作,人身中不盡有之。
亦有少者,其中有十等,就中婦人最多也。
其蟲兇惡,好汙人新衣,極患,學道欲調去之即可矣。
凡至庚申日兼夜,不臥守之若曉,體倦少伏床。
數覺莫令睡熟,此屍即不得上告天帝。”
又《太上律科》勻:“庚申日,北帝開諸罪門,通諸鬼神訴訟,群魔並集,
以司天下兆人及諸異類善惡之業,隨其功過多少,賞勞謫過,毫分不遺。”
經曰:三守庚申,即三屍震恐。七守庚申,三屍長絕。
乃精神安定,體室長存,五神恬靜,不復騷擾,
不迷不惑,不亂不淫,瞋怒平息,真靈衛佐,與天地相畢。
每夜臥之時,叩齒三七,以左手撫心上,呼三屍名,使不敢為害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