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包括我)也許會認為,鐵杵磨針是愚笨不懂方法的行為,
用現代科技磨輪機一下子就能將鐵杵磨成針了,何必傻傻的自己用力磨。
但造成滴水能穿石,鐵杵能磨針的真正原因其實就是「重複」,
不管是愚婆的手工慢磨,還是創新科技的高轉速機械,
都是因為重複多次的力量,才得以磨成細針的。
有太多例子證明我們所崇拜的專家與天才,都是經過反覆演練,
才得以有精湛優異的表現。
美國高爾夫球傳奇人物班.荷根(William Ben Hogan)
認為自己優秀的揮桿動作,
是由於大量的練習與重複操作
(Plenty of practice and repetition)。
曾獲得美國職棒大聯盟最有價值球員的鈴木一朗也說:
「獲取驚人成果唯一的途徑,就是重複每一個小步驟。」
他覺得,對於職業球員來說,每天重複的鍛鍊似乎是很理所當然的,
從傳接球開始,跑壘、揮棒、重量訓練、到清除釘鞋底的紅土,
大概就是那麼幾件事,看似沒有學問,而且這些動作多半非常無趣,
也很單調,但卻是上場後能否發揮實力的關鍵。
那麼鈴木一朗如何從這些無趣的動作中找到滿足感與成就感?
他曾說:「就算只是擊出一支內野安打,球迷們也會為我鼓掌歡呼,
我只要看到他們如此支持我,就會充滿幹勁!」
原來這就是鈴木一朗能樂於重複的動力所在。
據說音樂神童莫札特(Wolfgang Mozart)
三歲就會彈琴,六歲能譜曲,多數人認為他是天賦異稟。
其實,莫扎特在六歲以前就累積了三千五百小時的練習時間。
他從早到晚都在練琴,甚至在夢中重複演奏同一首曲子。
心理學家郝爾(Michael Howe)曾分析莫札特創作的曲子,
他發現在莫札特的協奏曲中,最能展現其原創精神的,
就是第九號鋼琴協奏曲。
這首曲子是公認的經典之作,是莫札特在二十一歲那年寫的,
但那時候,他其實已經不斷創作協奏曲長達十年了。
以上這些例子都跟我們證明了「天才,是屬於重複次數最多的人」。
重複可能讓你很單調又無趣,卻是讓你卓越非凡的保證。
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說:
「讓你卓越的不是行為,而是習慣,是重複的習慣造就了我們。」
作者:胡碩勻
摘自:重複的力量/大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