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美的100個地方(八)
《中國最美的100個地方》甄選了100個風景絕佳的地方,將帶領讀者游目騁懷,神游中華大地。跟隨《中國最美的100個地方》,您可以感受壺口瀑布的壯懷激烈,可以領略青海湖畔油菜花田的靜謐安逸,也可以聆聽麗江納西古樂的神秘悠揚,領略獨特的中國之美,東方之美。
一、故宮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宮。是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也是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故宮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故宮的建築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依據其佈局與功用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以乾清門為界,乾清門以南為外朝,以北為內廷。外朝、內廷的建築氣氛迥然不同。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外朝乙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其中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朝會 的地方,也稱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此外兩翼東有文華殿、文淵閣、上駟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內務府等建築。建築造型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徵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後三宮為中心,兩翼為養心殿、東六宮、西六宮、齋宮、毓慶宮,後有御花園。是封建帝王與後妃居住之所。內廷東部的甯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退位後養老而修建。內廷西部有慈甯宮、壽安宮等。此外還有重華宮,北五所等建築。庭院深邃,建築緊湊,自成一體,秩序井然。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
二、頤和園
頤和園位於北京西北郊海澱區內,距北京城區15公里,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之一,也是享譽世界的旅遊勝地之一。頤和園是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頤和園景區規模宏大,園內建築以佛香閣為中心,園中有景點建築物百餘座、大小院落20餘處,3555古建築,面積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築3000多間。古樹名木1600餘株。其中佛香閣、長廊、石舫、蘇州街、十七孔橋、諧趣園、大戲臺等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代表性建築。萬壽山南麓的中軸線上,金碧輝煌的佛香閣、排雲殿建築群起自湖岸邊的雲輝玉宇牌樓,經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終至山顛的智慧海,重廊複殿,層疊上升,貫穿青瑣,氣勢磅礴。巍峨高聳的佛香閣八面三層,踞山面湖,統領全園。碧波蕩漾的昆明湖平鋪在萬壽山南麓,約占全園面積的3/4。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橋如長虹偃月倒映水面,湖中有一座南湖島,十七孔橋和岸上相連。蜿蜒曲折的西堤猶如一條翠綠的飄帶,縈帶南北,橫絕天漢,堤上六橋,婀娜多姿,形態互異。涵虛堂、藻鑒堂、治鏡閣三座島嶼鼎足而立,寓意著神話傳說中的“海上仙山 ”。閱看耕織圖畫柔桑拂面,豳風如畫,乾隆皇帝曾在此閱看耕織活畫,極具水鄉村野情趣。與前湖一水相通的蘇州街,酒幌臨風,店肆熙攘,仿佛置身於二百多年前的皇家買賣街,諧趣園則曲水複廊,足諧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邊,還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銅牛,賞春觀景的知春亭等點景建築非常好。後山后湖碧水瀠回,古松參天,環境清幽。
三、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市延慶縣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是明長城中保存最好、也最具代表性的地段。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八達嶺長城典型地表現了萬里長城雄偉險峻的風貌。作為北京的屏障,這裡山巒重疊,形勢險要。氣勢極其磅礴的城牆南北盤旋延伸于群巒峻嶺之中。依山勢向兩側展開的長城雄峙危崖,陡壁懸崖上古人所書的"天險"二字,確切的概括了八達嶺位置的軍事重要性。八達嶺長城馳名中外,譽滿全球。是萬里長城向遊人開放最早的地段。“不到長城非好漢”。迄今,先後有尼克森、雷根、柴契爾、戈巴契夫、伊莉莎白等372位外國首腦和眾多的世界風雲人物登上八達嶺觀光遊覽。八達嶺長城為居庸關的重要前哨,古稱“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明長城的八達嶺段是長城建築最精華段,集巍峨險峻、秀麗蒼翠於一體,“玉關天塹”為明代居庸關八景之一。八達嶺長城其關城為東窄西寬的梯形,建於明弘治十八年,嘉靖、萬曆年間曾修葺。關城有東西二門,東門額題“居庸外鎮”,刻於嘉靖十八年;西門額題“北門鎖鑰”,刻于萬曆十年。八達嶺是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見證。第一帝王秦始皇東臨碣石後,從八達嶺取道大同,再駕返咸陽。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關、元代皇帝每年兩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間、明代帝王北伐、李自成攻陷北京、清代天子親征……八達嶺都是必經之地。近代史上,慈禧西逃淚灑八達嶺、詹天佑在八達嶺主持修築中國自力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孫中山先生登臨八達嶺長城等,留下了許多歷史典故和珍貴的歷史回憶,是歷史名地。八達嶺景區除了長城外,還有長城碑林、五郎像、石佛寺石像、戚繼光景園、袁崇煥景園、長城碑林景園等景點。
四、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中國古代帝王宮苑,清代皇帝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市區北部。中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避暑山莊始建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於乾隆五十五年,歷時87年。這座規模宏大的園林擁有殿、堂、樓、館、亭、榭、閣、軒、齋、寺等建築100餘處。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園,園中有山,山區占了整個園林面積的4/5。從西北部高峰到東南部湖沼、平原地帶,相對等差180米,形成了群峰環繞、色壑縱橫的景,山谷中清泉湧流,密林幽深。避暑山莊分宮殿區、湖泊區、平原區、山巒區四大部分。宮殿區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處理朝政、舉行慶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占地10萬平方米,由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四組建築組成。湖泊區在宮殿區的北面,湖泊面積包括州島約占43公頃,有8個小島嶼,將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區域,層次分明,洲島錯落,碧波蕩漾,富有江南魚米之鄉的特色。東北角有清泉,即著名的熱河泉。平原區在湖區北面的山腳下,地勢開闊,有萬樹園和試馬埭,是一片碧草茵茵,林木茂盛,茫茫草原風光。山巒區在山莊的西北部,面積約占全園的五分之四,這裡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眾多樓堂殿閣、寺廟點綴其間。整個山莊東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國自然地貌的縮影。在避暑山莊東面和北面的山麓,分佈著宏偉壯觀的寺廟群,這就是外八廟,其名稱分別為:溥仁寺、溥善寺(已毀)、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須彌福寺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外八廟以漢式宮殿建築為基調,吸收了蒙、藏、維等民族建築藝術特徵,創造了中國的多樣統一的寺廟建築風格。山莊整體佈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勢,分區明確,景色豐富,與其它園林相比,有其獨特的風格。山莊宮殿區佈局嚴謹,建築樸素,苑景區自然野趣,宮殿與天然景觀和諧地融為一體,達到了回歸自然的境界。山莊融南北建築藝術精華,園內建築規模不大,殿宇和圍牆多採用青磚灰瓦、原木本色,淡雅莊重,簡樸適度。山莊的建築既具有南方園林的風格、結構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襲北方常用的手法,成為南北建築藝術完美結合的典範。
五、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大同,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是我國第一批5A級旅遊景區。綿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幾米,小至幾公分的石雕,巨石橫亙,石雕滿目,蔚為大觀。他們的形態,神彩動人。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擊鼓或敲鐘,或手捧短笛或載歌載舞,或懷抱琵琶,面向遊人。這些佛像,飛天,供養人面目、身上、衣紋上,都留有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艱辛。這些佛像與樂伎刻像,還明顯地流露著波斯色彩。石窟始建於北魏時代,是當初為了供奉佛教創建的,最早的是曇曜五窟,現在可以開放的只有45個,重點參觀的是前20個。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西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雲岡石窟歷史久遠,規模宏大,內容豐富,雕刻精細,被譽為中國美術史上的奇跡。石窟群中,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各種人物形象,如佛、菩薩、弟子和護法諸天等;有風格古樸,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刀法嫺熟的佛傳浮雕;有構圖繁富,優美精緻的裝飾紋樣;還有我國古代樂器雕刻如箜篌、排簫、篳篥和琵琶等,豐富多彩,琳琅滿目。一千五百年來,雲岡石窟由於受到風化、水蝕和地震的影響,毀損較為嚴重,解放前還遭到人為破壞,據不完全統計,被盜往海外的佛頭、佛像竟達一千四百多個,斧鑿遺痕,至今猶在。
六、懸空寺
懸空寺又名玄空寺,懸掛在恒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間,是國內僅存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廟。懸空寺距地面高約58米,最高處的三教殿離地面90米。其建築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奇——遠望懸空寺,像浮雕嵌在峭壁間,近看,大有淩空欲飛之勢。懸——全寺共有殿閣40間,表面看上去支撐它們的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實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巧——建寺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狀態佈置和建造寺廟各部分建築,將一般寺廟平面建築的佈局、形制等建造在立體的空間中。恒山懸空寺始建於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後期,歷代都對懸空寺作過修繕,北魏王朝將道家的道壇從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據道家“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要求建設了懸空寺,是中國古代建築精華的體現。懸空寺共有殿閣四十間,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岩石暗托樑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相連,曲折出奇。寺內有銅、鐵、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岩石上“壯觀”二字,是唐代詩仙李白的墨寶。懸空寺不僅外貌驚險,奇特、壯觀,建築構造也頗具特色,形式豐富多彩,屋簷有單簷、重簷、三層簷,結桅構有抬梁結構、平頂結構、斗拱結構,屋頂有正脊、垂脊、戧脊、貧脊。總體外觀,巧構宏制,重重疊疊,造成一種窟中有樓,樓中有穴,半壁樓殿半壁窟,窟連殿,殿連樓的獨特風格,它既融合了我國園林建築藝術,又不失我國傳統建築的格局。懸空寺內現存的各種銅鑄、鐵鑄、泥塑,石刻造像中,不少風格,體例具有早時期的特點,是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珍品。
七、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莫高窟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盧浮宮”,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近代發現的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1961年,被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至今保留有從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的洞492 個,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兩千身,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若把壁畫排列,能伸展3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個畫廊。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敦煌藝術極感興趣,不斷進行研究,形成了一個專門學科“敦煌學”。 莫高窟是古建築、雕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宮殿,尤以豐富多彩的壁畫著稱於世。敦煌壁畫容量和內容之豐富,是當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宮殿都不能媲美的。環顧洞窟的四周和窟頂,到處都畫著佛像、飛天、伎樂、仙女等。有佛經故事畫、經變畫和佛教史跡畫,也有神怪畫和供養人畫像,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裝飾圖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這裡有高達33米的坐像,也有十幾釐米的小菩薩,絕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數量眾多,堪稱是一座大型雕塑館。
八、嘉峪關關城
在嘉峪關市區西南6公里處,位於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萬里長城最西端的關口,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而有“天下第一雄關”、“連陲鎖鑰”之稱。它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並守之勢,壁壘森嚴,與長城連為一體,形成五裡一燧,十裡一墩,三十裡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禦體系。現在關城以內城為主,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黃土夯築而成,西側以磚包牆,雄偉堅固。內城開東西兩門,東為“光化門”,意為紫氣東升,光華普照;西為“柔遠門”,意為以懷柔而致遠,安定西陲。門臺上建有三層歇山頂式建築。東西門各有一甕城圍護,西門外有一羅城,與外城南北牆相連,有“嘉峪關”門通往關外,上建嘉峪關樓。嘉峪關內城牆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十四座,關城內建有遊擊將軍府、井亭、文昌閣,東門外建有關帝廟、牌樓、戲樓等。整個建築佈局精巧,氣勢雄渾,與遠隔萬里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嘉峪關自建造以來,屢有戰事。明正德年間的1515-1522年,吐魯番滿速爾兵數犯河西。當時嘉峪關只是座孤城,以致滿速爾兵兩破關城,並屢掠附近請部民眾牛羊。直到1539年嘉峪關建成為一座完整的軍事防禦工程後,關城鎖陰邊睡,又有明牆暗壁相合,才真正成為固若金湯的天下第一關。今天,嘉峪關經過修葺,仍可見當年雄險的邊關氣勢,登關樓遠眺,長城似游龍浮動于浩翰沙海,若斷若續,忽隱忽現。天晴之日,或海市蜃樓,或塞上風光,奇特景色,盡收眼底。
九、秦始皇陵與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坐落在距西安37千米的臨潼區東,南倚驪山,北臨渭水,氣勢宏偉,是全國重點的文物保護單位。秦兵馬俑坑發現於1974年,經考古工作者連續多年大規模鑽探及研究考證,這裡是中國第一個封建皇帝秦始皇帝之陵園中一處大型從葬坑。秦兵馬俑為研究秦代、文化和經濟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它的發掘被譽為“二十世紀考古史上偉大的發現之一”。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秦始皇陵(包括秦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它是雕塑藝術的寶庫,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秦始皇陵有一、二、三號三個兵馬俑坑,它們是秦始皇陵園內的一組陪葬坑,三個坑內共有陶俑、陶馬約8000件。在地下發現形體這麼大,數量這麼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實在是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這個龐大的地下軍團,是座古代雕塑藝術的寶庫。兵馬俑博物館開館以後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引起了人們的濃烈興趣。自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館以來,觀眾如潮,在全球形成了一股秦兵馬俑熱。藝術價值秦始皇兵馬俑在藝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作,藝術手法細膩、明快。陶俑裝束、神態都不一樣。光是髮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臉部的表情更是神態各異。從它們的裝束、表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這裡有長了鬍子的久經沙場的老兵,也有初上戰場的青年。兵馬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矛、戟、彎刀以及大量的弩機、箭頭等。據化驗資料表明,這些銅錫合金兵器經過鉻化處理,雖然埋在土裡兩千多年,依然刀鋒銳利,閃閃發光,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很高的冶金技術,可以視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跡。它向世界展示出湮沒兩千多年的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一頁,在某種程度上可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神秘篇章。
十、坎兒井
坎兒,意井穴,為荒漠地區一特殊灌溉系統;普遍于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近千條,全長約5000公里。吐魯番是中國極端乾旱地區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發量可達到3000毫米,可稱得上是中國的“幹極”。但坎兒井是在地下暗渠輸水,不受季節、風沙影響,蒸發量小,流量穩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在高山雪水潛流處,尋其水源,在一定間隔打一深淺不等的豎井,然後再依地勢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溝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管道的出水口與地面管道相連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正是因為有了這獨特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兒井,把地下水引向地面,灌溉盆地數十萬畝良田,才孕育了吐魯番各族人民,使沙漠變成了綠洲。坎兒井的結構,大體上是由豎井、地下管道、地面管道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吐魯番盆地北部的柏格達山和西部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有大量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 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並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保證了自流灌溉。坎兒井,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吐魯番現存的坎兒井,多為清代以來陸續修建。如今,仍澆灌著大片綠洲良田。吐魯番市郊五道林坎兒井、五星鄉坎兒井,可供參觀遊覽。中國內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陝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肅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稱為“地下管道。”坎兒井是乾旱荒漠地區,利用開發地下水,通過地下管道可以自流地將地下水引導至地面,進行灌溉和生活用水的無動力吸水設施。坎兒井在吐魯番盆地歷史悠久,分佈很廣。長期以來是吐魯番各族人民進行農牧業生產和人畜飲水的主要水源之一。由於水量穩定水質好,自流引用,不需動力,地下引水蒸發損失、風沙危害少,施工工具簡單,技術要求不高,管理費用低,便於個體農戶分散經營,深受當地人民喜愛。
樂山大佛地處四川省樂山市,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的岩壁上,千百年來大佛安靜地端坐於此,看江水奔流,看世事變遷。樂山大佛又名淩雲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摩崖石刻並非是石窟藝術)。大佛開鑿于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1996年12月,峨嵋山-樂山大佛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專家桑塞爾博士•席爾瓦教授實地考察時,讚譽“樂山大佛堪與世界其他石刻如斯芬克司和尼羅河的帝王穀媲美”。發源於川北大雪山的岷江,進入成都平原,來到樂山城下,已經是一條水面開闊的大江了。在這裡,同波濤洶湧的大渡河,水流湍急的青衣江匯合。世界上最高的彌勒石刻大佛——樂山淩雲大佛,位於淩雲山上三江匯合得地方。大佛背靠得這座淩雲山早在隋唐時就是著名的風景區和佛教勝地。淩雲山緊傍岷江,上有淩雲寺,建于唐代。淩雲山共有9個山峰,最高峰140米。峰巒錯落,臨木蔥蘢,俯視浩瀚三江,再加上合峰上建有寺廟,因此,一千多年前就受到人們的稱讚。宋代文人邵博曾讚美說:“天下山水之冠在蜀,蜀之勝曰嘉州,嘉州之勝曰淩雲”(嘉州就是樂山)。樂山大佛以人文遺產精粹和自然遺產的有機結合為特色,樂山大佛面對著滾滾東流的江水,體態雍容,深情自若。比例勻稱,山水交融,與峨眉山遙相呼應。數十裡外都可以看到。大佛背靠山崖,面臨大江。當遊客們觀賞大佛時,同時也就遊覽了淩雲山的勝景。
十二、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以大足區、潼南縣、銅梁縣、璧山縣為範圍。大足石刻是大足區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為著名,代表中國唐、宋時期的石刻造像藝術。其以佛教造像為主,儒、道教造像並陳,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典範。規模之宏大,藝術之精湛,內容之豐富,可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中國四大石窟齊名。大足區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區境內石刻造像星羅棋佈,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余身,銘文10萬餘字,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寶頂山摩崖造像始鑿於南宋年間,四周2.5千米內山岩上遍刻佛像,包括以聖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以大足大佛灣為主體,小佛灣次之,分佈在東、南、北三面。巨型雕刻360餘幅,以六道輪回,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像等最為著名。寶頂大佛灣處有川東古刹聖壽寺,創建於南宋。廟宇巍峨,雕梁滿目,坐落於勢峻秀、環境幽雅的林木之中。寺側南岩為萬歲樓,這是一座造型別致的二層飛簷翹角樓閣。南山,古名廣華山,位於大足區城東南方向五華里處。山頂上原有道觀,名玉皇觀。南山石刻造像緣起於南宋時期(西元1127-1279年),屬道教造像。明清兩代稍有增補。石篆山摩崖造像為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區,在石窟中罕見。其中,第6號為孔子及十哲龕,正壁刻中國大思想家、儒家創始人孔子坐像,兩側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這在石窟造像中,實屬鳳毛麟角。第7號為三身佛龕。第8號為老君龕,正中鑿中國道教創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師像。據造像記知,以上3龕造像均為大莊園主嚴遜出資開鑿,同為當時著名雕刻匠師文惟簡等雕造。石門山位於大足區龍崗街道東20公里處的石馬鎮新勝村,海拔374.1米。造像開鑿於西元1094-1151年(北宋紹聖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刻像崖面全長71.8米,崖高3.4-5米,通編為16號,其中有造像12龕窟。此外,尚存造像記20件,碑碣、題刻8件,培修記8件及文惟一、文居道、蹇忠進等工匠師鐫名。
拙政園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平江區,是蘇州四大古名園之一,也是蘇州園林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堪稱中國私家園林經典。拙政園是南園林的代表,全園以水為中心,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充滿詩情畫意,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花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花園開闊疏朗,中花園是全園精華所在,西花園建築精美,各具特色。園南為住宅區,體現典型江南民居多進的格局。園南還建有蘇州園林博物館,是國內唯一的園林專題博物館。拙政園的建園藝術以水見長,自然典雅,庭院錯落,花木為勝。主要可供遊覽的景點有“蘭雪堂”,取李白“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詩意而名,堂中南面置漆雕拙政園全景圖,北向飾翠竹圖;“涵青亭”居於一隅,空間範圍比較逼仄。整座亭子猶如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給本來平直、單調的牆體增添了飛舞的動勢;“盆景園”拙政園西部一片清影搖曳的竹籬牆內,集萃著蘇派盆景的精品,它被稱為“名園瑰寶”,擁有50餘個品種,近萬盆盆景,等等不勝枚舉。漫步拙政園,相信你一定會為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博大精深而感歎!拙政園的佈局疏密自然,其特點是以水為主,水面廣闊,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為中心,樓閣軒榭建在池的周圍,其間有漏窗、回廊相連,園內的山石、古木、綠竹、花卉,構成了一幅幽遠寧靜的畫面,代表了明代園林建築風格。拙政園形成的湖、池、澗等不同的景區,把風景詩、山水畫的意境和自然環境的實境再現於園中,富有詩情畫意。淼淼池水以閒適、曠遠、雅逸和平靜氛圍見長,曲岸灣頭,來去無盡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勝;通過平橋小徑為其脈絡,長廊逶迤填虛空,島嶼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鬆散的園林建築各具神韻。整個園林建築仿佛浮於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產生不同的藝術情趣,如春日繁花麗日,夏日蕉廊,秋日紅蓼蘆塘,冬日梅影雪月,無不四時宜人,創造出處處有情,面面生詩,含蓄曲折,餘味無盡,不愧為江南園林的典型代表。
十四、福建土樓
東經116度50分—117度19分,北緯24度36分—25度10分。這串枯燥的座標資料圈定了中國閩西南一塊大約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就是福建漳州市南靖縣、龍岩市永定縣一帶。事實上,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這塊彈丸之地曾引起了大洋彼岸美國人的高度緊張。因為他們的衛星在這裡發現了1500多座巨大的蘑菇狀建築。冷戰時期過度敏感的神經讓羅奈爾得•雷根有充分的理由把這些深藏在福建省西南山區的異形建築與中國神秘的核力量劃上等號。但他派出的兩名調查員帶回的報告卻著實讓這位演員出身的總統又過了把輕喜劇的癮:那些神奇的建築當然不會是什麼核設施,它不過是中國客家人的古老城堡——土樓。遠在第一枚原子彈的蘑菇雲升起之前,它就在這片不為世人所知的山坳裡屹立了數個世紀。客家土樓因此而名聲大噪,這些狀如飛碟般的古老建築正開始被人們所瞭解,儘管它們早已在我們的視線中存在了好幾百年。1986年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教授茂木計一郎帶領十多人的考察組來到福建考察,回國後出版專著、舉辦展覽。他報告:“在佈滿梯田的穀間,圓土牆的建築物,星星點點地散佈在群山之間。如同自天而降的黑色飛碟一樣,環形屋頂漂浮蕩漾在煙霧之中。”。神秘的福建土樓於是為外界公眾所悉知。福建土樓主要集中在永定、南靖、平和、詔安、漳浦、華安這幾個地區。其中以永定、南靖的土樓保留的最為完整,數量上也佔據了一大部分,而且這兩個地方離的不是很遠。南靖縣最為精美的是田螺坑土樓群。站在南山區的半山腰上,可見四座圓樓依山而下拱簇著一座方樓,層層土牆與層層梯田遙相呼應,奇異秀麗。而南靖最高土樓“和貴樓”雖建於沼澤地,至今卻仍巍然不動;精美的懷遠樓目前牆體光滑無脫落,夯土配方與夯築技藝極為高超,室內雕樑畫棟,充滿古雅書香氣息。永定縣最有名的是振城樓。振城樓有“土樓王子”、“最富麗堂皇的圓樓”之稱,由內外兩環樓構成,完全按《易經》的“八卦圖”佈局建造,卦與卦之間築青磚防火隔牆,隔牆中開設拱門,關門自成院落,互不干擾,開門則全樓相通,連成整體。而且,振城樓磚木結構並仿西洋式裝修的內環樓,以別于架梁式土木結構的外環樓,這種“外土內洋”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在土樓中非常罕見。
十五、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的紅山上,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堡式建築群。
布達拉宮被稱為“世界屋脊明珠”,它是拉薩乃至青藏高原的標誌,也是西藏曾經的政權中心。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偉的宮殿裡,收藏著極為豐富的文物和工藝品,
同時也珍存著獨一無二的雪域文化遺產。
建於西元七世紀中葉,布達拉宮緣何而建,一說是因發展需要,
松贊干布為鞏固政權,將統治中心從山南澤當一帶遷至布達拉宮,
又為了防守外來侵略,於是在拉薩紅山上建造了紅山宮——布達拉宮最早的稱謂,
另一說是松贊干布為迎娶大唐文成公主,興建了此宮。
這座具有1300年歷史,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偉的宮殿也無限衍伸著藏文化的燦爛,
是真正屬於世界的遺產,是可以觸摸,可以深入,未經粉飾,
但真正具有藏族建築藝術傑出代表的宮堡式建築群。
有幸進入布達拉宮內部的藏民,都將這當作一次生命的犒賞和恩賜,
很多遊客也不例外。布達拉宮成為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
整座宮殿具有鮮明的藏式風格,依山而建,氣勢雄偉。
布達拉宮中還收藏了無數的珍寶,堪稱是一座藝術的殿堂。
1961年,布達拉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1994年,布達拉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布達拉宮被稱為“世界屋脊明珠”,它是拉薩乃至青藏高原的標誌,也是西藏曾經的政權中心。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偉的宮殿裡,收藏著極為豐富的文物和工藝品,
同時也珍存著獨一無二的雪域文化遺產。
它的宮殿佈局、土木工程、金屬冶煉、繪畫、雕刻等方面均聞名於世,
體現了以藏族為主,漢、蒙、滿各族能工巧匠高超技藝和藏族建築藝術的偉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