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每一發奮努力的背後,必有加倍的賞賜 (2)

2015120920:30




 哈佛大學的愛德華·班菲德博士曾經對於美國社會進步的動力做了多年的研究。
他想發現為什麼某些人一代比一代富裕,而其他人則不是這樣。

    他將不同的假設經過數年的實驗之後,終於有了結論。
也就是說,在美國或是在其他的社會中,成功大多與態度相關。
成功是基於個人對於時間的態度而定。

    班菲德把這個結論稱作「時間觀念」。
他發現那些成功的人都是有長期時間觀念的人。
他們在做每天、每週、每月活動規劃時,都會用長期的觀點去考慮。
他們會規劃5年、10年,甚至20年的未來計劃。
他們分配資源或做決策,都是基於他們預期自己在幾年後的地位而定。

    在另外一方面,班菲德博士發現,那些失敗的人都只有短期的觀念。
他們幾乎不做長程計劃。他們更關心眼前的利益,而非未來的成功與成就;
著重短期的歡樂,而非長期的經濟保障及成功。
因為這樣的態度,他們選擇短期計劃,而導致長期的困苦生涯。

    這項發現可以說是所有對成功的研究中最重要的一項。
這個意思是說,為了要達到成就的極限,
你一定要用長期的眼光規劃人生及事業。

    你一定要先辛勤工作好幾年,
才能達到你賺錢能力的極限,並讓你享受渴望的生活方式。
一定要先付出代價,
持續不斷努力好幾年以後,才能達成真正有價值的目標。
你一定要有長期發展的眼光。

    不管想在哪一行出人頭地,你起碼要投入5年的時間來做準備。
不管做的是哪一行,你若想出類拔萃,
就一定要有全身心投入整整5年的心理準備。
你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培養出足夠的專業能力,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嶄露頭角。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創始人亨利·福特有著執著的創業精神,
他十分善於學習,從來不恥於向人請教。

    亨利·福特是農家子弟,但他從小對農事毫無興趣。
他認為,跟在慢吞吞的馬後面犁田,實在太浪費時間,
所以,他想製造出便捷有效的機械來代替人力、畜力。

    有一次,亨利·福特乘馬車去底特律。
途中,他生平第一次見到一輛不用馬拖、自己能行走的蒸汽推動的車子。
趁著這輛蒸汽車停下來時,
福特向駕駛員問了一大堆有關性能、操作方法的問題。
回家後,他做了個木質車身,
又用一個2加侖的油桶當作鍋爐,試圖推動他的「車身」……

    帶著這樣強烈的創業願望,
17歲的亨利·福特就到底特律的汽車製造公司就業了。
可是,只幹了6天,他就辭職了,原因是:
「該公司先進員工必須花費好幾小時才能修復的機械,
我只要30分鐘就修好了,使那些先進員工對我感到嫉妒不滿。」

    1891年,亨利·福特進入愛迪生電燈公司工作,
仍致力於設計自己的「自動馬車」;1896年,他的願望實現了;
1899年,亨利·福特成功地製造了三輛汽車,被公認為這一領域的先驅。

    1901年,亨利成立了福特汽車公司,但1902年就散伙了;
1903年6月,亨利又重新創立了福特汽車公司。
他設計製造的「A型車」銷路奇佳,一年多時間裡銷出一千多輛。
後來,亨利又設計了N型車、R型車、S型車,都十分暢銷。
1908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T型車」誕生了,此車先後共銷出154.5萬輛,
為普及小汽車做出了貢獻,創造了世界汽車生產史上的奇跡。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這與亨利·福特虛心求教、
敢於創新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他正是憑著這種精神,創立了「福特生產方式」——流水線生產。

    1908年,亨利·福特決定聘請管理專家沃爾·弗蘭德斯進廠,
協助進行生產方式的變革,並允諾,
如果弗蘭德斯能在12個月內生產出1萬輛車,給他2萬美元獎金。
最後,1萬輛車的年度生產目標提前實現了。
此時弗蘭德斯雖然另創自己的公司去了,
但亨利·福特卻從他那裡學到了大規模生產所需的技術管理知識。

    1913年8月,亨利·福特決定,把技術員C·W·艾夫利和威廉·克朗
在發動機、主軸、磁電機組裝三條供給線上使用的
「運動中的組裝法」推廣到總裝配線上,此舉獲得成功。
從此大批量流水線生產方式產生了。
一時間,亨利·福特成為美國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奧里森·馬登認為,在亨利·福特成功的諸多因素中,
有一點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
他善於學習,勤于思索,願意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要把生命驅策到最充實的境界,正如同坐著橡皮筏,在湍流中疾馳。
一旦決定,你就難以改變、迴避;只能奮勇向上,才能劃入寧靜之域。
這種興奮與冒險使一切經歷都變得值得。
如果你從不嘗試,就永遠無法瞭解那種絕望的強度;
也只有親身經歷,才能體會這種成功的狂喜。

 

   
沒有人能一步登天,天才也需要勤奮


    奧里森·馬登非常欣賞這樣一句話:天才需要勤奮,正是勤奮成就了天才。

    科學巨人法拉第在進入英國皇家學院工作之前,
曾和介紹人戴維爵士進行過這樣一次談話。

    戴維:「很抱歉,我們的談話隨時可能被打斷。
不過,你還幸運,此時此刻儀器沒有爆炸。
法拉第先生,信和筆記本我都看了。
你在信中好像並沒有說明在哪裡上的大學。」

    法拉第:「我沒有上過大學,先生。」

    戴維:「噢,但你做的筆記證明你顯然是理解這一切的,那又怎樣解釋呢?」

    法拉第:「我盡可能去學習一切知識,還在自己房間裡建立了小實驗室。」

    戴維:「年輕人,我很感動。
不過,可能因為你沒到實驗室幹過,所以才願意到這兒來。
科學太艱苦,要付出極大的勞動,而只有微薄的報酬。」

    法拉第:「但是,只要能做這件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報酬啊。」

    戴維:「哈哈哈,你再看我眼邊的傷疤,
這是氫和氮實驗引起的一次爆炸留下的。
我想,你裝訂的那些書籍總不曾將你彈痛,讓你出血或把你打昏吧。」

    法拉第:「是的,不曾有過。
但每當我翻開裝訂的科學書籍,它的目錄常常使我目瞪口呆、神魂顛倒。」

    在這段對話中,戴維爵士所強調的是從事科學研究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甚至付出傷殘或犧牲的代價。
而法拉第所表示的是對知識的強烈渴望及對科學的熱烈追求。
談話的結果,戴維爵士破格讓法拉第當了自己的助手。
從此,法位第便在科學事業中大顯身手了。
假如當初一個強調學歷,一個貪圖金錢,那肯定是另一番情形了。

    奧里森·馬登多次用故事提醒我們:不怕付出艱苦的勞動,才能成為傑出的人。

    一位燙衣工人住在拖車房屋中,周薪只60美元。
他的妻子上夜班,不過即使夫妻倆都工作,賺到的也只能勉強餬口。
他們的嬰兒耳朵發炎,他們只好連電話也拆掉,省下錢去買抗生素治病。

    這位工人希望成為作家,夜間和週末都不停地寫作,打字機的辟啪聲不絕於耳。
他的餘錢全部用來付郵費,寄原稿給出版商和經紀人。

    他的作品全給退回了。退稿信很簡短,非常公式化,
他甚至不敢確定出版商和經紀人究竟有沒有真的看過他的作品。

    一天,他讀到一部小說,令他記起了自己的某本作品,
他把作品的原稿寄給那部小說的出版商,他們把原稿交給了皮爾·湯姆森。

    幾個星期後,他收到湯姆森的一封熱誠親切的回信,說原稿的瑕疵太多。
不過湯姆森的確相信他有成為作家的希望,並鼓勵他再試試看。

    在此後18個月裡,他再給編輯寄去兩份原稿,但都退還了。
他開始試寫第四部小說,不過由於生活逼人,經濟上左支右絀,他開始放棄希望。

    一天夜裡,他把原稿扔進垃圾桶。第二天,他妻子把它撿回來。
「你不應該中途而廢,」她告訴他,「特別在你快要成功的時候。」

    他瞪著那些稿紙發愣。也許他已不再相信自己,但他妻子卻相信他會成功。
一位他從未見過面的紐約編輯也相信他會成功,因此每天他都寫一千五百字。

    他寫完了以後,把小說寄給湯姆森,不過他以為這次又準會失敗。

    可是他錯了。湯姆森的出版公司預付了兩千五百美元給他,
史蒂芬·金的經典恐怖小說《嘉莉》於是誕生了。
這本小說後來銷了五百萬冊,並攝製成電影,成為1976年最賣座的電影之一。

    成功的人很明白,沒有人能一步登天。
真正使他們出類拔萃的,
是他們心甘情願地一步接一步往前邁進,不管路途多麼崎嶇。





達到頂峰者並不一定是天資最佳的人

    奧里森·馬登總是強調:「努力比天賦更重要。」
這一思想對很多生活中對自身各種條件感到遺憾的人很有啟示作用。

    好萊塢演員阿諾德·施瓦辛格少年時代身材瘦削,但他下決心練習舉重運動。
每週3次去當地的體育館,每天晚上還要在家裡訓練幾小時,直到精疲力盡為止。
後來,這位前健身冠軍成了電影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演員,
也是娛樂業中最富的人之一。

    當康道利扎·賴絲上中學時,人們告訴她,考試成績表明她求學不會有什麼前程。
但她不信這一套,以祖父和外祖父為榜樣來激勵自己
(他們一人同時幹起三種工作來養家,另一人克服重重困難於1920年完成大學學業),全身心地投入學業之中,結果,15歲就考進丹佛大學,
19歲以優異成績畢業並榮幸地進入BK聯誼會(美國大學優秀生和畢業生榮譽組織。)
今天,41歲的賴絲是斯坦福大學有史以來最年青的教務長,
並是擔任這種權威職位的第一位女性和第一位非洲裔美國人。

    是什麼因素使這兩個不同類型的人攀上各自領域高峰?
施瓦辛格在最近一次接受電視採訪時言簡意賅地給出了答案:
「勤奮,勤奮外加不斷自我要求和積極的思維。」

    在任何領域奮鬥,抱負和動力都不可少。
不過,達到頂峰者並不一定是天資最佳的人,而是肯下苦功夫的、勤奮的少數人,
他們工作努力,並且不斷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愛爾蘭有位作家叫布朗,一生下來就患癱瘓症,
到5歲時還不能走路、不會說話,頭部、身體、雙手和右腳都不能動彈。

    5歲那年的一天,他妹妹用粉筆寫字,他從中受到啟發,
從而伸出左腳將粉筆夾住,在地上勾畫起來,一年後他學會了26個英文字母。
從此母親教他讀書認字。後來他以堅強的毅力學會了用左腳打字、畫畫,
並開始作文和寫詩。
他把打字機放在地上,用左腳打字、上紙、下紙和整理稿紙。
每打一張不知要消耗多少精力和時間。

    21歲時,他終於出版了第一部自傳體小說《我的左腳》;
16年後,他又出版了另一部小說《生不逢時》,成為國際暢銷書,
15個國家出版了他的著作,還改編成了電影。
在他48年的短暫生涯中,他以驚人的毅力創作了5部長篇和3部詩集,
這些都是用一隻左腳的腳趾打成的。

    布朗這位令人感動的作家算是真正找到了自己,
發揮了自己僅能動的一隻腳的優勢,從而鑄就了輝煌的人生。

    面對殘疾,有的人被打垮,自暴自棄,注定是悲慘的一生;
而有的人卻自強不息,積極深入瞭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揚長避短,勤奮努力,克服重重障礙,為自己創造輝煌的人生。

    奧里森·馬登認識到,一個人的進取與成材,環境、機遇、天賦、
學識等外部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依賴於自身的勤奮與努力。
被譽為「鋼鐵大王」的安德魯·卡內基就是憑借勤奮努力出人頭地的楷模。

    為了給父母分憂,安德魯·卡內基10歲的時候
進了一家紡織廠當童工,周薪只有1.2美元。
後來,他又幹起了掙錢稍多一點的工作:燒鍋爐和在油池裡浸紗管。
油池裡的氣味令人作嘔,
灼熱的鍋爐使他汗流浹背,但卡內基還是咬著牙堅持幹下去。
當然,他並不甘心如此潦倒一生,而是奮發圖強,積極進取。

    卡內基在白天勞累一天後,晚上還參加夜校學習,
課程是複式記賬法會計,每週3次。
這段時期他所學的複式會計知識,
成了他後來建立巨大的鋼鐵王國並使之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

    1849年冬天的一個晚上,卡內基上完課回家,父親告訴他,
匹茲堡市的大衛電報公司需要一個送電報的信差。
他立刻意識到,機會來了。
第二天一早,
卡內基穿上嶄新的衣服和皮鞋,與父親一起來到電報公司門前。
他突然停下腳步,對父親說:
「我想一個人單獨進去面試,您就在外面等我吧。」
原來,他擔心自己與父親並排面談時,會顯得個子矮小;
同時,他也怕父親講話不得體,
會衝撞了老闆大衛先生,從而失去這個難得的機會。

    於是,他單獨一人上到二樓面試。
大衛先生打量了一番這個矮個頭、高鼻樑的蘇格蘭少年,問道:
「匹茲堡市區的街道,你熟悉嗎?」

    卡內基語氣堅定地回答:
「不熟,但我保證在一個星期內熟悉匹茲堡的全部街道。」
他頓了頓,又補充道:
「我個子雖小,但比別人跑得快,這一點請您放心。」

    大衛先生滿意地笑了:「周薪2.5美元,從現在起就開始上班吧!」

    就這樣,卡內基謀得這個差事,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這時,他年僅14歲。

    在短短一星期內,身著綠色制服的卡內基實現了面試時許下的諾言,
熟悉了匹茲堡的大街小巷。兩星期之後,他連郊區路徑也瞭如指掌。
他個頭小,但腿很勤,很快在公司上下獲得一致好評。
一年後,他已升為管理信差的負責人。

    卡內基每天都提早一小時到達公司,
打掃完房間後,他就悄悄跑到電報房學習打電報。
他非常珍惜這個秘密的學習機會,日復一日地堅持著,
很快就熟練掌握了收發電報的技術。後來他被提升,
成了電報公司裡首屈一指的優秀電報員。

    當年的匹茲堡不僅是美國的交通樞紐,而且是物資集散中心和工業中心。
電報作為先進的通訊工具,在這座實業家雲集的城市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通過努力,卡內基熟悉了每一家公司的名稱和特點,
瞭解各公司間的經濟關係及業務往來。
日積月累之中,他熟讀了這無形的「商業百科全書」,
這使他在日後的事業中獲益匪淺。
因此,卡內基在回顧這段時期時,稱之為「爬上人生階梯的第一步」。

    成大事者的人,必須勤奮地去勞動,世上無不勞而獲的東西。
正是因為勤奮努力,比別人付出的更多,
才使卡內基把握了許多事業上的機會,
在經濟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贏得了精彩的人生。












奧里森·馬登成功智慧思想全書
下週三同一時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