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主動出擊,積極尋求是成功者應有的素質 (1)

2015123020:30



所有的人都具有充沛而未經開發的潛能




    奧里森·馬登指出,在人的身體中有一種創造的力量,它的作用是永遠在進行的。
這種創造的力量,不但創造他自己的生命,還在不斷地更新生命,恢復生命。
但許多人並不知道深入自己的意識內層,去開發那些供給身體力量的源泉。
因此,他們的生命往往是枯燥而毫無生氣的。


    馬登說:
「有史以來,僅有極少數的人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潛力,這實在是一件可悲的事。
真的,幾乎所有的人都具有充沛而未經開發的才能。」
馬登認為,在開發潛能方面,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弗遜堪稱典範:
「他的豐功偉績,令人幾乎難以置信。」

    托馬斯·傑弗遜對自己的能力具有超凡的信心。
他在兩任總統的任期中,完成了著名的「路易斯安那購買案」,
許多歷史學家稱之為美國歷史上最卓越的交易。
當然,在此之前,他還完成了名垂青史的《獨立宣言》草案。

    作為一個政治家,傑弗遜的其他成就也多得不勝枚舉。
美國歷史上,沒有幾個政治家能夠與他相比——
若說有人能夠超越他的成就,實在值得懷疑。

    傑弗遜令人歎為觀止的能力,是他能夠將創造力充分地運用於各種領域。
他是美國哲學協會的主席、維吉尼亞大學的創辦人,還支持了首次的美國科學探險。
他也是第一流的建築師,替自己和朋友們設計房屋藍圖。

    當然,並不是說你若無法達到傑弗遜這種不朽的成就,就算是失敗。
但是你應該竭盡所能,貢獻於世界;
不論你具有哪一種能力,都應該善加利用,與傑弗遜一較短長,而不必藏諸於己。

    英國著名的評論家海斯利特曾說:「低估自己者,必為別人所低估。」

    奧里森·馬登為樂觀者和悲觀者之間劃出了界限。
悲觀者說:「我只有看見了才會相信。」樂觀者說:「只要我相信我就會看見。」
樂觀者採取行動,悲觀者靜止不動,
樂觀者看見半杯水會說它滿了一半,悲觀者看見同樣的半杯水會說它有一半是空的。

原因很簡單,樂觀者往杯子裡倒水,而悲觀者卻從杯子裡取水。
一個從未對社會做出貢獻、而只想向社會索取的人,常常是悲觀的,
因為他總是害怕自己得不到滿足;一個努力奮鬥並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
通常是樂觀而自信的,因為他總是親自去解決問題。這是一條普遍的真理。
在生活中,成功和失敗之間僅僅只有毫釐之差。

    尼亞加拉大瀑布在好幾千年裡,上萬億噸的水從180英尺的高處奔湧而下,
墜落到深淵裡,毫無意義地流失掉。
然後有一天,一個人制訂了一個計劃,利用了這巨大能量的一部分。
他使一部分下落的水流有目的地經過一個特殊的裝置,從而產生出上千萬千瓦的電力,推動了工業發展的巨輪。從此,成千上萬的家庭有了光明,成噸的糧食被收割,
大量的產品被生產出並運輸到各地。這種新的能源,使人們有了工作,
孩子們受到了教育,道路被開通,高樓、醫院被建造。
它帶來的好處是說不完的,總之,這一切能實現,
都是因為人們發現並利用了尼亞加拉大瀑布的能量,讓它為一個特殊的目的服務。
我們也要學會盡快發現和利用自己的潛力和才能。

    潛能不管多麼巨大,如果任憑它永遠沉睡在一旁,
不去喚醒它、點燃它、引爆它,就不會產生實際效用,沒有半點價值。
只有實現由潛能到顯能的轉化,變巨大潛能為巨大實力,才能夠獲得大的成功。


    要開發潛能,必須使用已有的能力。只有使用能力,能力才能產生實際作用。
笛卡爾說:「評價一個人不應當根據他的才能,而應當根據他怎樣善於發揮才能。」
正確使用、發揮才能,這種才能方能夠產生實際效益,
因此,我們首先要開發使用才能的潛能。
潛能絕不是開發出來就大功告成了,關鍵在於使用。
正如莎士比亞所說:「一個人無論富有著什麼奇才異能,
倘若不把那種才能傳達到別人的身上,他就等於一無所有……」

    哪怕你已經具有了某種能力,可是擱置一旁,
廢棄不用,嚴格地說也只算潛在能量,對現實毫無作用。
摩西老母在80歲時才發現並利用自己的繪畫天才而成了畫家。
她的繪畫天才絕對不是80歲時才突然具有的,
很可能她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具備了這種能力,
只是沒有使用,結果連自己也未能認識到。
小塞涅卡說:
「一個人只有在試圖施展自己能力的時候,才能瞭解自己的能力。」
只有通過使用,才能發現、認識自身的潛能,
同時也只有在使用、運用中才能使潛能得到最好的開發。
一個人如果有強烈的學習目的,他往往在工作時,
在使用時,潛能開發的效果比在校專門學習的效果還要大得多。
很多沒上過專門學校的推銷員,比那些專門學營銷專業的大學生的推銷能力高得多,
正是他們在「使用中開發潛能」的緣故。一個人的能力,
只有在使用過程中,在完成困難任務的過程中,才能得到提高。

成功者的特質比苦幹更為關鍵

    問問已經功成名就的人,他們會很誠懇地告訴你:
要登峰造極,即使投入長時間賣力工作還是不夠的!
比方說,有許多磚匠、木工一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
還是無法開著勞斯萊斯,到處兜風。
農民們每天從日出忙到日落,也不過求得一家溫飽。
對很多人來說,只要入足敷出,就算是成功了。

    我們從小到被灌輸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勤能補拙」,
許多電影和通俗小說都以這樣的題材來描述成功。
但奧裡里森·馬登告訴我們:
真正的成功,苦幹也許只佔20%的原因。
他認為,除了苦幹的精神,成功人士一般還具有以下特質:


    1.熱衷比賽,勇於奪冠

    成功人士和運動員頗有類似之處。
他們都勇於奪標。有些人似乎覺得自己有強烈的求勝意志,
不但在工作上要有高人一籌的表現,甚至每一件事都要贏過別人。
他們是為競爭而活的人,競爭對他們來說,
就如食物水,一樣重要,這份追逐勝利的渴望幾乎成了一種生理作用。

    雖然並不是每位成功人士都非高人一籌不可,但他們卻都喜歡參賽的感覺,
而且事事竭盡全力,不管是推銷一項產品或是服務,都不斷要求自己精益求精。

    許多成功的人都說,他們之所以能成為贏家,除了通曉世事,更要靠膽量與直覺。在放手一搏的當初,他們也難以預知結局會如何,不知道會面臨什麼樣的問題,
也不曉得到時候要怎麼抉擇,但,他們樂於迎向緊張、刺激的每一刻。

    事實上,許多成功者都是某個比賽的贏家,卻不知自己已經在賽程中了。
因為好勝已經成為他們的第二天性、直覺。
然而,他們卻不承認這是與生俱來的特質,
反而強調說這是從小到大、不知不覺中所養成的習慣。

    2.結合遠見與行動

    俗話說:「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聞名全球的耐吉公司的廣告只有寥寥數字:「動手做吧!」
這家公司的創辦人兼最高主管耐特是一個喜歡孤獨,
有點古怪的人,別人問他問題,總以簡單的幾個字來答覆。
事實上,他絕不是一個孤僻的人,他只是重視自己的穩私,
寧願聽別人說話,而不願自己喋喋不休。
那句引人注目的廣告詞正好反映出他的個性,
也足以解釋耐克為何能成為首屈一指世界級的運動用品公司。

    正如其他卓越人士一樣,耐特的成功在於結合遠見與行動。
加菲爾德在其著作《超級好手》中提到,這些傑出的人是如何靈光乍現並實踐計劃。
他說,最大的挑戰就是分析自己的想法,並列出實現的步驟。
因此,要有非凡的成就,光有夢想還不成,第一步就是仔細地分析、演練。

    3.要能夠專心致志,矢志完成任務

    一位英國著名學者指出:
「多數人的失敗,往往都不是因為他們無能,而是因為他們心意不專。」

    專心致志即把精力集中於現在時刻,把思想集中在現在正在進行的事件上,
而不去想過去的失敗或成功,也不去想將來的煩惱或可能。
如同隊列中的最後一隻大象,往後看可以瞭解從前走過的道路,卻不能令它鼓舞。
相類似地,生活在將來,經常期待「鴻鵠之將至」,
期望事情能發生什麼有利的變化,也只會使人無所事事。
成功者處理問題的方法是現在的狀態與條件存在於現時。
因為他們知道,昨天已經過去而不可挽回,
明天尚屬未知而不可控制,他惟一所能把握的,只有今天。

    把你的意志集中於現在時刻,將會大大加強你自己,
就如同激光的強力在於集中一樣,
假如你能專心致志於你現在正在進行的事件,你就將變得更有效率。

    成功人士一旦開始行動,就無人可擋,不達目標,絕不停止。
企業家就好像發明家,一有了點子就竭盡所能,矢志完成任務。
任務為先,其他退居次位。
沃森在「電腦」這個用語開始在世界上流通的15年前就已想出這個機器的基本構造。
50年後,錢伯斯想要的電腦是簡單易學又有趣的東西。
他們一開始提出自己的概念時,世人皆不以為然,
認為電腦哪有這麼神通廣大,假如連三歲小孩都會,那就更離譜了。
然而,事實勝於雄辯。後來IBM和蘋果電腦已成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品牌了。
不管你想製造電腦、汽車,賣炸雞或是橡皮圈,
不能只是偶爾為之,一定得全神貫注,全力以赴。

    4.從大處著眼

    你平常是怎麼下決定的?是直線思考,還是跳躍式思考的?
通常你的答案是一個,還是有好幾個?
在計劃行動的同時,你是只想到自己,還是會考慮到別人?

    如果你所選擇的答案是後者,也就較具有成功的潛能。
大體而言,成功人士都有一種獨特的能力,能把事物放到一個整體來考慮。
他們不會懼怕「大」這個字。他們可以預見通盤情況,以及各細節的運作。
各公司主管和企業家莫不津津樂道自己是怎麼平地起高樓,
如何在一定的時限內完成任務,怎麼授權給下屬,
如何推動一件複雜的計劃以至於成功的。

    大多數成功人士都長於水平思考。
發現一個問題,他們不只是找到一個答案,
而會想到許許多多的答案,而獲得更大的好處。
在碰到阻礙時,他們會為了解答而徹夜不眠。
也就是那種無以扼制的好勝心,希望克服困難,並爭取第一。













奧里森·馬登成功智慧思想全書
下週三同一時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