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見的每個人,其實都是你自己

2018080612:30
「quantum」的圖片搜尋結果

科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從人的口腔中,分離出來的細胞和DNA,
能夠在相隔幾百公里外的地方同時間地感受到受試者的真實情緒」。
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去過的地方,接觸過的人和物品,
都可能沾染了我們的表皮細胞和DNA。
而這些物品和人又把我們的DNA帶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於是,我們不僅要問,我們同他人的界線究竟在哪裡?
我們同世界的界線在哪裡?也許我們試著想像一下:
我們所遇見的每個人其實都是自己。


相關圖片

DNA幻影效應

美國人格雷格.布萊登在他的暢銷書《無量之網》中,
介紹了一個由兩位俄羅斯量子生物學家,弗拉迪米爾.普普寧和彼得.格瑞爾菲所做的實驗。
這個實驗最初發表在一份俄羅斯的學術期刊上。
1995年,普普寧在美國又複製了該實驗,發表了同樣的實驗結果。
簡單地描述,這個DNA幻影效應實驗是這樣的:科學家們先製作了一個真空的試管。
當然試管裡沒有了空氣,但是還剩下了光子。
他們用一種設備能準確探測到試管裡的光子的位置。
經探測,他們發現裡面的光子就像他們所預測的那樣,是隨機分佈的。
然後他們把人的DNA樣本放進試管中。
這時,奇怪的現象發生了:
試管中的光子不再隨機分佈,光子在生命體存在的情況下進行了重新排列!
這似乎說明了人類的DNA對於組成這個世界的基本元素具有直接的影響!
隨後,實驗者把DNA從試管中取出。
人們認為,這時,光子會恢復原來的隨機分佈狀態。
但是,另他們驚訝的是,這些光子依然有序地排列著,就如同人的DNA依舊存在其中一樣!
對此,人們找不到現有的任何理論,能夠解釋DNA和光子是以怎樣的方式在聯繫著。
或許,試管裡除了光子以外,還有其他東西填充了整個空間,
從而使光子得以保留在有序排列的位置上?
這個「DNA幻影效應」實驗似乎證明了這個推論,即,
有意識的人的存在能對外界世界產生一定的影響。
被分離的細胞,還會在同一時間感知
我們的情緒


在1993年的《前衛》雜誌發表的研究報告中,
講述了美國軍方進行的這樣一個實驗:
研究者先從受試者口腔中採集了DNA和組織樣本,
並把這些樣本帶到幾百英尺遠的另一幢大樓的實驗室裡。
然後研究人員給這邊的受試者播放一系列影片,內容包括戰爭、喜劇等等,
旨在讓受試者產生各種真實的情緒體驗。
與此同時,在另一幢樓裡,研究人員檢測這些DNA是否產生任何相應反應。
實驗的結果是:當受試者體驗到情緒的高潮和低谷時,
「他的細胞和DNA幾乎在同一時間也產生了一個強烈的電流反應」!
其後,研究者又重複做過類似實驗。
曾經,受試者和他的細胞居然相隔了 480公里的距離!
受試者和細胞之間反應的時間差,是由一座原子鐘來監控。
每次實驗的結果都是,兩者的時間差為零,就是說,細胞的反應是同步發生的,
細胞表現得就好像它仍然在受試者身上一樣!
實驗結果給我們帶來的驚人的景像是:
不論我們的細胞被帶到哪裡,只要它們繼續存活著,
它們就從來沒有跟我們真正分離,它們如同還在我們身上時一樣,
在感知著我們的情緒,並隨之而變化著。
同時,根據前面提到的「DNA幻影效應」,
它也正在對周圍的物質世界產生著某種影響。

我們同他人的界線究竟在哪裡?
我們可以想像,我們每個人,
從小到大,我們所去過的一切地方、所接觸過的一切事物和人,
都可能沾染了我們的表皮細胞、我們的DNA。
而這些物品和人又把我們的DNA帶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我們還可以想像,我們自己身上同樣也沾染了無數他人的DNA。
我們同他人的界線究竟在哪裡?我們同世界的界線在哪裡?
過去我是個表面有親和力,實際上跟他人很有距離感的人。
在北京上了大學後,回到瀋陽就對周圍的人看不順眼。
後來到了國外,覺得跟外國人有文化差異,難以親近。
再回國後,又對國人的很多做法看不慣,也有距離。
但是現在,我明白了在本質上我們都沒有任何不同,
一切差異都是外在的包裝而已。
每個人在我眼裡都變得更加可親可敬。
當我在擁擠的地鐵或電梯裡聞到難聞的「人肉味」,
當我看著飯店桌上別人吃過的殘局,
看到菜裡有別人的頭髮,我不再那麼反感排斥。
我開始理解很多宗教把世人稱為兄弟姐妹的做法。
比如,藏傳佛教的一項修煉是,要求你把遇到的每個人都當作前世的母親。
我也開始真的理解儒家所說的「推己及人」的恕道。
我才明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真正含義—
這並不只是一種基於道德規範層面上的要求,在某種程度上,
別人的父母真的也是我的父母,別人的孩子真的也是我的孩子。
我的身份是媽媽和教師,所以我可以把我所遇見的任何人都看作是我的父母、
我的老師,我也可以把我所遇見的任何人都看作是我的孩子、我的學生。
你所遇見的每個人其實都是你自己 有一天我帶孩子去附近的小區玩滑梯。
快走到滑梯時,從對面也走來一個媽媽帶著個兩三歲的小孩。
媽媽穿著跟我差不多的藍色運動夾克,也是短髮,也戴著眼鏡。
走近了,孩子們上去玩了,我們倆很快就聊熟了,原來她也是教師!
如果是在平時,這樣的巧合很快就會被淡忘了。
但那幾天我正在想對自我的新認識這些問題,
這件事讓我的腦子裡浮現出一種新的看待他人的方式。

讓我們試著想像一下:你所遇見的每個人其實都是你自己。
我們都看過很多電影,我們可以按照電影的樣子想像一下這樣的情景:

你所遇見的每個人都是不同年齡的、有著不同服飾包裝的、
站在不同工作崗位上的、身處不同境遇、體驗著不同心情的你自己。
透過一切容貌、表情、身材、服飾、氣質、身份、角色,
你仔細往裡看,那個人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
這個世界就像是一個鏡子迷宮,無論你走到哪裡,無論你向哪個方向看去,
你看到的都是不同裝扮的你自己。
你每天都在跟不同版本的自己在打交道。
這個世界是一個充滿了愛和善意的、無比溫暖自由的世界。


假如你遭受了任何惡意,那只是因為那個你自己陷入了困惑、步入了迷途,
你要做的就是去幫他一把,讓那個你自己也跟你一樣恢復成本來的高興樣子。

轉自:
http://san23.pixnet.net/blog/post/550...


「who are you」的圖片搜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