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行-認識四大菩薩

2012100420:30
 



 

 

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師利是梵語「Man~jusri」的音譯,
簡稱文殊,意譯為「妙德」或「妙吉祥」,
因為他出生時家中出現了許多瑞相,故以此而得名。

  
文殊是舍衛國婆羅門梵德長者之子,
他的相貌莊嚴,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他是智慧的化身,隨佛出家後,
自然而然地便成為眾佛弟子中的上首,
在菩薩眾中也堪稱為第一大士,
其被視為如來法王之子,故又有「法王子」的尊稱。

  
在大乘佛教裡,文殊常與普賢菩薩侍佛左右。

文殊在左,代表智、慧、證;
普賢侍右,代表理、定、行,
二者共詮如來理智、定慧、行證的完備圓滿,
而三者則共稱為「華嚴三聖」。

  
一般常見的文殊菩薩相多為頭頂五髻的童子形貌,
表示如來五智久已成就,
但以本願因緣故,示作童真法王子形貌。

此外,菩薩右手執持金剛寶劍,
表示以智慧劍斷除一切無明煩惱,左手端握青色蓮花,
花中安放《般若經》一部,表示不染諸法三昧,
以心無所住故,即見實相。
菩薩亦常以獅子為座騎,
獅子表示智慧之力威猛無比;
或以蓮花為台座,表示清淨無垢染;
或乘金色孔雀,比喻飛揚自在。

  在中國,佛寺道場中的僧堂或戒壇,
偶爾可以看到現出家僧貌的文殊相,
僧形文殊主要是以弟子的身分,協助佛陀推行教化。


三世覺母

  文殊菩薩雖現菩薩身,
實則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當中皆已成佛,
如過去世號為「龍種上尊王如來」,
現在世則為「歡喜藏摩尼寶積佛」,
未來世則號「普現佛」,
以是之故文殊又被稱作「三世覺母」。
  

在許多經典中,
都推崇文殊為諸佛之師、諸佛之母,
不僅因其智慧超群,更因其悲願深廣。

文殊曾發誓言:
「諸佛之中,若有一位,
從初發心以至圓成佛道,
非文殊之所勸發,文殊則不成佛。」
由此可見其度眾悲願之廣大。

  
在《佛說放缽經》中,釋迦牟尼佛亦曾說言:
「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
過去無央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
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
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在《處胎經》中文殊也說:
「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化,故我為菩薩。」
在過去世,文殊曾為釋迦牟尼佛的老師,
但是因為一個世界只能有一位法王教化,
所以在此娑婆世界文殊只好權居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之位。
 


智慧冠群品

  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
舉凡大乘法會文殊幾乎都參與其中,
協助佛陀宣揚大乘教理。
從經典中的記載,
在在顯露出文殊菩薩的絕妙睿智與靈巧說機。
  

例如在《華嚴經》中,
善財童子就是受到文殊的菩薩的鼓勵,
立志學習大乘佛教的普賢行,
因而南行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

而在《妙法蓮華經》中,當佛眉間放白毫相光時,
唯有文殊菩薩知佛深意,即請佛陀宣揚法音,
倡導圓乘佛性,奠定佛教大乘思想的基礎。

而在《維摩詰經》中,維摩詰生病,
佛陀座下諸大弟子及大菩薩都不敢去探病,
因為他們都曾經被維摩詰訶斥過,
最後只有文殊當仁不讓,
率領眾人前去,
並和維摩詰暢論不二法門之理。

  
除此之外,佛陀時代的許多小乘行者,
也是得力於文殊的協助教化而回小向大。

例如靈山會上五百比丘,在證得宿命通後,
因為見到自己過去所造的種種重罪,
而心生憂悔,不能更進一步了解無生法忍的道理。

文殊為了教化眾人,
於是手拿利劍逼向佛陀,佛陀即藉機開示:
「一切法如幻如化,無我無人,為誰殺而受殃?」
眾人聞法,當下悟知宿罪皆如幻化,
也因此而體證無生法忍。


現身五台山

  據《寶藏陀羅尼經》的記載,世尊曾告訴金剛密跡主:
「我滅度以後,在南瞻部洲的東北方,
有個國家名叫震旦,國中有座五頂山,
文殊童子會在山中遊化,為諸眾生大說法要。」

  我國山西五台山,即是經中所謂的五頂山,
亦即文殊菩薩應化現身的道場。

傳說東漢明帝時,
從西天來的摩騰、竺法蘭二位聖者,
曾以天眼看到文殊菩薩住於此山。

自古以來,五台山便是十方僧俗朝聖的地方,
亦曾發生許多關於文殊菩薩現身的公案。

  
南北朝時,文殊菩薩曾化身貧女,
帶著二位童子侍者及其座下獅子化身的狗,
去參加五台山一年一度的無遮齋會。

貧女最初只拿到三份齋糧,
吃完之後又去幫狗要了一份,
最後還說肚子裡的小孩也該有一份。

貧女不斷地索討食物,
引起了分發齋糧信眾的不悅,
不但面露惡色而且出言不遜。

  為了啟示大眾平等施食的真義,貧女便踴身空中,
化現文殊菩薩形像,並說偈言:
「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
百骸具捨棄,其如愛憎何?」

只有從內心真正地恭敬供養每位眾生,
才是真正的平等。

之後,菩薩更留下髮舍利,讓眾生起塔供養,
這座塔現在仍留存在五台山大塔院寺的東邊,
作為菩薩教化眾生的功德見證。

化身寒山大士

  唐朝時的寒山子,
他獨居在五台山的一個寒巖幽窟當中,
平常則和附近國清寺的豐干、拾得為伍。

寒山的行逕極為怪誕,
幾近於顛狂,他的衣著破舊不堪,
臉色
蒼白憔悴,每次來到國清寺,
不是在廊下徐步慢走,
就是對著天空大吼大叫。

吟詩唱偈似乎是他最大的樂趣,
他的詩偈也都深具意涵。

  
有一次台州刺史閭丘胤身患重疾,
群醫束手無策,
幸蒙國清寺豐干禪師相救才得以痊癒。

之後,豐干更要刺史到
國清寺去禮拜文殊、普賢,並告誡刺史:
「慎勿以貌取人,文殊、普賢兩位菩薩應化在世,
然其外表不修邊幅、狂放不羈。
您若是執著於外相,定會錯失良機。」

  刺史到了國清寺,
看到寒山、拾得就跪地頂禮、口稱菩薩,
兩人卻相視大笑,直呼:
「豐干饒舌!豐干饒舌!彌陀不識,禮我何為?」

然後就快步跑向後山的巖洞中,
一瞬間就躲入巖壁中不見了蹤影,
只有在巖洞附近的樹林間,
還留有寒山、拾得所提的許多詩偈。
刺史於是命人抄錄了三百多首,題為《寒山詩》。

自此世人方知寒山為文殊菩薩之化身,
而拾得與豐干則分別為普賢菩薩與彌陀佛的化身。

化身杜順和尚

  唐朝杜順和尚,
是為華嚴宗的初祖,他的神異事蹟很多。

例如有一次他在慶州行化時,
有位齋主請僧並設齋供眾。

當天齋主準備了三百人份的齋糧,
但近午時卻來了五百人,
齋主正為齋糧不足而憂心,杜順和尚即時開示:
「但心平等,無有不辦。」最後,不但齋食足備,
而且五百人皆化為羅漢騰空而去。

  此外,杜順曾帶弟子到驪山住茅蓬,
當要種菜時,弟子發現地多蟲蟻,無法耕種。

於是杜順便劃界灑淨,
只見蟲蟻紛紛遷徒他去,眾人因此得以耕墾無礙。

有一次,他將鞋子放在城門邊的路口上,
三天三夜鞋子都沒有被人拿走,
村人皆認為不可思議,
杜順於是告訴眾人:
「我從無始劫來,不曾盜取他人一文錢,
以是之故,別人也不會盜取我的東西。」

  杜順和尚有位弟子侍奉和尚三十幾年,
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到五台山去朝禮文殊菩薩。

有一天,弟子向和尚辭行,
決定前往五台山去禮拜菩薩。

和尚再三留他不得,只能在臨行前教示弟子:
「遊子漫波波,臺山禮土坡,
文殊祇這是,何處覓彌陀?」

  弟子到了五台山,至誠懇切地朝山禮拜。

突然之間,眼前出現一位老者問弟子說:
「你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來做什麼?」弟子答道:
「我從終南山來,來禮拜文殊菩薩。」沒想到老人卻說:
「文殊不在這裡,終南山的杜順和尚即是文殊的化身。」

弟子驚訝地叫道:
「我事奉和尚三十多年了,從來不知道這件事情。」
老人即說:「有眼不識本性!你趕快回去吧,
如果今夜能趕回去,還有機會見到文殊;
如果隔了一夜,恐怕就見不到面了。」

  弟子聽了老人的話,
趕忙地收拾行囊,盡其所能地趕路。

然而到家時仍然晚了一步,和尚已在前一夜圓寂了。

從弟子口中,世人方知杜順和尚乃是文殊的化身。

 

 

普賢菩薩

 「普」,即願行遍一切處;「賢」,即妙善之義。
意為菩薩以菩提心所起之願行,遍及一切處所、利及一切眾生,
平等、慈悲且具備眾德,故名普賢,又作遍吉菩薩。

  普賢菩薩所持十種廣大願行分別為: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楞嚴經》中記載:
普賢菩薩誓言,若於他方恆沙世界,
有一眾生,心中發普賢行願者,我即時乘六牙白象,
分身百界,到發心者面前,與之相見。
假使彼因業障深重,
未能見到我,我也會暗中為他摩頂,
護持安慰,使他所願皆得成就。
由此可知,從發願起,便能得到菩薩的加被。

  若人能以深信之心,受持大願,以如山之行持,
時時刻刻依願而行,從事到理,從有為歸於無為,
慢慢便能進入諸佛不思議解脫之境界。

因此,修行學佛之人,
若能以普賢十大願為因花,
必能莊嚴未來大方廣之佛果。

華嚴三聖

  普賢菩薩多以六牙白象為坐騎,與騎乘獅子的文殊菩薩,
同為毘盧遮那佛之脅士,合稱為「華嚴三聖」。

白象代表願行殷深,辛勤不倦;
六牙,表示六波羅蜜──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慧智。
象徵著普賢菩薩的篤實行履,
恆以六度萬行的因花,莊嚴無上的佛果。

  是故,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大行。

藉由智慧契入佛法妙理,繼之以大行,
而得證悟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

所以「華嚴三聖」意謂著如來解行並重,
定慧雙修的圓滿教法。

化身拾得大士

  中國四川省峨嵋山,
相傳曾有普賢菩薩在此示現說法,
所以古來即被奉為普賢菩薩之道場。

  普賢菩薩的應化事蹟中,又以拾得大士最為著稱。

相傳,唐朝天台國清寺的豐干禪師(世稱阿彌陀佛化身)
一日路經赤道城,看見一個小兒在路旁啼哭,
以為是個無家棄兒,就將他帶回國清寺撫養,取名「拾得」。
後與寒山大士(世稱文殊菩薩化身)成為莫逆之交。

   春去秋來,寒暑交迭,
轉眼間拾得已長成一氣宇宣昂的少年,
負責寺中香燈及齋堂事務。

一日,大眾過堂用齋,卻見拾得擅自登上大座,
與佛像對面而食,並衝著憍陳如尊者的塑像說:
只不過是個「小果聲聞」,
說完,即旁若無人的哈哈大笑。
拾得突如其來的怪異舉動,
讓眾人看得瞠目結舌,隨即就將他趕出齋堂。

於是,上座師只好改派他到廚房去服勞役、做些雜事。

  國清寺廚房裡的食物,常遭烏鴉偷啄食。

一日,拾得一進廚房,看到滿地狼籍,
知道又被烏鴉這個不速之客光顧了。

於是,生氣地走到伽藍殿,指著伽藍護法神說:
「你連廚房裡的食物都看不好,又如何保護好道場呢?」
順手就用木杖鞭打伽藍神像。

當天晚上,全寺的僧眾都夢見伽藍神告狀說:
「拾得打我!」。
第二天,大眾說起昨晚的怪夢都議論紛紛,
個個迫不及待的來到伽藍殿一探究竟,入殿一看,
果真伽藍神像身上有多處杖痕,不禁一陣嘩然:
「人不可貌相,原來拾得不是普通人!」

   後因台州刺史閭丘胤,巧遇豐干禪師,問:
「國清寺現在有沒有大修行的聖者?」禪師回答道:
「寒山是文殊,拾得是普賢,你趕快去禮拜吧!」閭丘胤聞言,
立即來到國清寺拜見寒山、拾得二位大士。
二人一見刺史就說:
「豐干多話!豐干多話!
你連彌陀對面都不相識,來禮拜我們做什麼?」
話一說完,兩人就連袂笑傲而去,從此不知所蹤。
此時,大眾才恍然大悟,
原來豐干、寒山、拾得皆是佛菩薩示現。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以大慈大悲之本懷,救拔眾生離苦得樂。觀世音即觀聽世間音聲之意,如《妙法蓮華經.普門品》中所說:「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故知,「觀世音」實乃菩薩度化眾生的大悲願心。又《楞嚴經.耳根圓通章》記載:觀世音菩薩在因地上修行,即是修耳根圓通法門,藉由專注一心聽聞外在的音聲,而返聞內在的聞性,進而契悟自性成無上道。由於修行的功德力,故能遍聞世間一切有情的音聲。只要眾生有難,虔誠一心稱觀世音聖號,菩薩便即時尋聲救苦,解熱除惱。由此因緣,故稱「觀世音」菩薩。

  昔唐朝玄奘大師,橫度大沙漠至印度取經時,一次,飲水用盡,歷經多日滴水未沾,口乾舌燥,舉身如焚,人馬皆奄奄一息地倒臥沙漠之中。此時,大師乃一心繫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心中默禱:弟子,此行不為個人名利,但為求無上大法,加惠眾生。素仰菩薩慈悲,尋聲救苦,弟子現在的危難,期望菩薩能慈悲救拔。

  在沙漠中,大師不斷地祈禱著,到了晚上,忽然吹起一陣涼風,身心無比舒暢,疲憊的身軀在不知不覺中,就矇矓入睡了。此時,忽見一身高數丈的護法神,手執戟,身著盔甲,大聲喝道:「為什麼不提起精神趕路,還臥倒在沙土中?」大師被突來的聲音驚醒,睜開眼睛一看,原來是南柯一夢。大師於是急忙起身,繼續趕路,大約走了十里路左右,馬兒突然不受控制,向前狂奔數里路,眼前出現方圓數畝的青草地及一池清水,仔細端詳茂密如茵的青草,葉嫩如洗,像似新生。大師心想,應是自己至誠的祈禱,感得觀世音菩薩慈悲救護,特為化現。

  所謂「人有誠心,佛有感應」,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的悲願,誠不可思議。

馬郎婦觀音

  觀世音菩薩千百億化身,如《普門品》所載: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其形象千變萬化,訴說不盡。例如中國隋唐時代及日本的觀音相,就多蓄鬍鬚,現男子身相。而今流傳民間的觀世音菩薩塑像,則都現女相,以其柔和愛語的母性特質,代表菩薩憫念眾生的慈悲心腸。

  《佛祖統紀》記載,唐朝憲宗時,陝西一帶人民,善於騎射,未曾聽聞三寶之名,觀世音菩薩即化現為馬郎之婦,以度化當地之居民,故稱「馬郎婦」。

  相傳,有一天,純樸寧靜的漁村,出現了一位賣魚姑娘。手裏挽著一個魚籃,籃裏放著幾條活魚,沿街叫賣。「賣魚啊!賣魚啊!」輕柔的叫賣聲,及秀麗端莊的容貌,吸引著一大群圍觀的人,紛紛一擁而上,爭相買魚。可是,姑娘卻說:「魚是賣給人放生用的,不是買來吃的。」大家聽了,都哄然大笑。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整個漁村,都知道這個特別的賣魚姑娘。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漁村裏一些單身的年輕人,對姑娘起了愛慕之情,每個人都向她提親。姑娘說:「我只有一個人,如何能嫁給你們這麼多人呢?不如這樣吧,我教你們誦《普門品》,有誰能一夜之間把它背熟,我就答應嫁給他。」於是,大家興高采烈的,一字一句的跟著念。到了天亮,能背誦的,居然有二十餘人。 姑娘說:「一女只能配一夫,所以,今天我改教大家誦《金剛經》,同樣地,有誰能在一夜間背熟的,我就嫁給他。」結果能背誦的,仍然有十數人;於是,姑娘又教眾人誦《法華經》七卷,約定三日之內,若有人能背熟的,一定嫁給他為妻。三日期限到了,只有一位年輕人,大家都叫他「馬郎」能背誦。於是,馬郎滿心歡喜,張燈結綵的把姑娘迎娶入門。

  正在欣喜之際,不料剛娶進門的嬌妻,突然死了,身體很快就腐爛了,傷心的馬郎只好捨不得的把愛妻埋葬了。

  過了數日,一位身著紫色袈裟的老和尚,來到馬郎的家,告訴傷心的馬郎說:「你不要悲傷了,那位賣魚的姑娘,其實是觀世音菩薩,特別化現來此度化你們的。若不相信,何不撬開墳墓看看。」說完,人就凌空而去。馬郎聽完,心中半信半疑,馬上找人撬開棺一看,心中大驚,愛妻的屍體早也不知去向,只留下一副閃亮的金鎖,當下才恍然大悟。

   由於以上的典故,陝西一帶的人民都非常虔信佛法,而且自宋代以後,供奉馬郎觀音尤為盛行。因其,手提魚籃,故世人又稱之「魚籃觀音」。

蛤蜊觀音

  觀世音菩薩廣大靈感,常隨眾生的因緣而示現,其中蛤蜊觀音,亦是大眾耳熟能詳的菩薩感應事蹟,因其端坐在蛤蜊中,所以名蛤蜊觀音。

  根據《佛祖統紀》記載,唐朝文宗皇帝,非常喜歡吃蛤蜊。一日,皇宮中的御廚,取來一顆又肥又大的蛤蜊,準備為皇帝烹煮時,任御廚怎麼用力敲打,就是無法打開蛤蜊的殼,御廚見此異相,急忙稟報皇帝。文帝即設香案,焚香至誠祈禱,就在此時,蛤蜊的殼自動打開,裡面赫然端坐一尊觀世音菩薩聖像,文帝當場即恭敬禮拜,並立即召請當時的惟政禪師入宮請疑。惟政禪師告訴文帝:「經上記載,眾生應以何身得度時,觀世音菩薩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此瑞相,即是菩薩為令陛下對佛法生信,慈悲所示現。」文帝聽完,心生歡喜,並告詔天下的寺院立觀音聖像供奉禮拜。

不肯去觀音院

  《華嚴經》中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其中所參訪的補陀洛山(今南印度海島)即是觀世音菩薩行化的道場。

  在中國,浙江省的普陀山,即相傳是觀世音菩薩化現之處。相傳,五代後梁時,有一日本僧人法名慧鍔。一日,到五臺山參禮,見一尊觀音菩薩妙相莊嚴,心想:若日本的同胞也能一睹菩薩聖像,進而禮拜供養,該是多麼殊勝!於是便私自攜走菩薩像,直奔下山。

  回日本的途中,船經普陀山時,突然浪濤洶湧,海中生出一朵朵的鐵蓮花,阻隔了去路。慧鍔見狀,即在聖像前禮拜懺悔,頓時風平浪靜,船駛近普陀山觀音洞時,安然靠岸,不再前進。慧鍔即上岸,在島上建了一座寺院供奉觀世音菩薩,島上居民稱此寺院為「不肯去觀音院」,此即普陀山成為我國著名的觀世音菩薩道場之由來。

娑婆三聖、西方三聖

  《地藏菩薩本願經》:「佛告觀世音菩薩,汝於娑婆世界有大因緣,若天若龍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眾生,聞汝名者,見汝形者,戀慕汝者,讚歎汝者,是諸眾生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故知,觀世音菩薩與此方世界眾生特別有緣,也因如此,殿堂之中常見與地藏王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之左右脅侍,合稱娑婆三聖。

  又,觀世音菩薩亦與大勢至菩薩並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輔佐阿彌陀佛教化眾生,合稱為「西方三聖」。為了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觀世音菩薩現手持金剛蓮華的形象,其頭頂所立的化佛,一般則認為是阿彌陀佛。《悲華經》記載,將來阿彌陀佛入涅槃以後,觀世音菩薩將遞補佛位,名為「一切光明功德王如來」,其所化之土名為「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比現在的極樂世界,更加殊妙莊嚴。

地藏菩薩

梵名乞叉底蘗沙「Ksitigarbha」。「地」具有如同大地般安忍不動之意,而「藏」就代表深靜密慮之意,所以「地藏」就是代表具有如大地般廣大悲心的菩薩。

  當釋迦牟尼佛到忉利天宮說法時,曾付囑地藏菩薩,要在釋迦牟尼佛入滅後與彌勒佛降生前的無佛世界,留住世間,教化六道眾生。以是之故,菩薩常現身天上、人間及地獄等處,救度眾生,自誓必定度盡六道眾生,方乃成佛,誠如《地藏經》所載:「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菩提。」

  中國佛教寺院中的地藏菩薩形像極具特色。一般菩薩之造形多為頭戴寶冠、瓔珞裝飾、身披天衣的天人相,而地藏菩薩則為光頭圓頂或頭戴毗盧冠、身披袈裟、手持錫杖的出家相。由於地藏菩薩發願在無佛的五濁惡世中,應化現身以濟度眾生,為了使眾生能深信因果、尊敬三寶,是以顯現出家之僧相。

「大願地藏王菩薩」之名的由來

  地藏菩薩所以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是因為從久遠以至今日,其悲心大願就是要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度化眾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菩提」反應了地藏菩薩的大悲願力。

  菩薩在過去生,就曾發此弘願。無量劫以前,有一佛土,其佛號「一切智成就佛」。一切智成就佛在未出家以前,是一個小國的國王,地藏菩薩則是其鄰國的小國王。二王相交甚篤,一齊學佛,同以十善,利益子民。然而附近其他國家的人民,心性倔強,多造惡業,不修善法。看到如此的景象,其中一王即發大願:「願我早成佛道,普度群生。」另一國王則發願:「若不先度盡罪苦眾生,令得安樂以至菩提,自己絕對不先證佛果。」

  不久,發願早成佛道的國王出了家,精進修行,速證佛果,號一切智成就如來。而發願度盡眾生方成佛道的國王,直到今日,仍是難行能行,本其初衷,不辭艱辛地度化難調難伏的眾生,他就是大願地藏王菩薩。

悅地利女、光目女救母

  依據《地藏菩薩本願經》的記載,久遠以前,在覺華定自在如來的年代,地藏菩薩曾為婆羅門女。她的母親名叫悅地利,不但不信因果,還修習邪門外道,顛倒是非,並造殺生業,所以死了之後立刻墮到地獄受大苦難。

  婆羅門女子非常孝順,不忍心見到母親在地獄受苦,於是變賣了所有的家宅財產,買了許多香燭花果,到各佛寺去布施供養。因為她至誠恭敬,一心稱念佛號,她的母親承孝女布施供養的功德力,故得以出離地獄的苦難,升天享福。

  另一記載,是在過去清淨蓮華目如來的年代,地藏菩薩也是一名孝女,名叫光目。她的母親生前貪吃小魚小鱉。光目知道母親因為殺生的緣故,所以死後一定是的三途惡道的果報。有一次,藉供僧的因緣,光目懇請應供的阿羅漢入定觀察,果然看到母親在地獄受苦。於是光目發大誓願:「從今以後至百千萬億劫,所有地獄及諸惡道的罪苦眾生,我都誓願救拔,直到他們盡皆成佛,然後我才成正等正覺。」由於光目廣大的願力,她的母親終於得以脫離惡道,並於往後無數劫中皆出生於無憂國土,最後也將圓成佛果,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

  地藏菩薩的大願、孝心及深信因果、仰敬佛法等行持,實為修行學佛者所當倣效之楷模。

九華山道場因緣

  相傳唐高宗時,新羅國 (朝鮮) 僧人金喬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而安徽九華山則是地藏菩薩說法的道場。

  金喬覺,出生為新羅王族,相貌奇特,頂骨高聳,穎悟異常,後來剃髮出家為僧,法號地藏。地藏比丘出家以後,即攜帶白犬善聽,航海來華,看到九華山狀如蓮花,峰巒俊秀,山川幽奇,便選擇了一個平坦的巖洞,潛心修行。

  有一天,地方士紳諸葛節與一班村老,登山賞景遊樂。不期然地遇到巖洞中閉目禪坐的地藏。地藏生活清苦,僅以山中的白粉土充飢裹腹。諸葛節經詢問得知地藏原為新羅王子,遠來求法,深愧未盡地主之誼,於是發心倡議為地藏建造禪寺。

  當時九華山的土地多為閔讓和所擁有。閔公素信佛教,樂善好施,得知捐地建寺一事,即對地藏說言:「九子山頭的土地,隨您取用。」地藏卻說:「只要一袈裟的土地就足夠了。」說完,即將一領袈裟擲向空中,袈裟一展,遍覆九華群山。閔公見到這般景象,甚為歡喜,不但捐地建寺,而且還遣公子隨地藏出家修行。之後,閔公亦拜其子為師,出家為僧。

  地藏住錫九華,弘宗演教。於九十九歲之際,跏趺圓寂,肉身置於石函中,三年不壞,顏貌如生。後人迎其肉身入神光寶塔,一路上只聽到骨節動搖如金鎖撼鳴的聲音,誠如經中所記載的:「菩薩骨鎖,百骸鳴矣。」後人禮拜地藏肉身的功德,也如經中所示,不可思議。由此,世人認地藏比丘為地藏菩薩之應化無疑,廣塑雕像頂禮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