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的定義 

2018112412:30
「happy life」的圖片搜尋結果

自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以來,不少思想家都說過,
人為幸福而活(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體會幸福感)。
我們並不是真的需要財富、健康或名聲之類的,想要這些,
只是因為我們期望它們能帶來幸福的感覺。
「幸福」這個詞多指快樂、滿足或積極向上的感受,
而且體驗到幸福的人會感覺人生是美好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
當然,多數人都不需要給幸福下定義,
因為我們憑本能就知道自己現在是不是過得幸福。


幸福這個詞含義深遠,它可以指一種愉悅的情緒,可以指對生活的滿足。
一般來說,感到幸福就意味著你過得不錯。
這個詞用法多種多樣,含義也各有不同、見仁見智。
所以,專家多半不給「幸福」下定義,反而會用其他一些更精確的詞語,
比如心情愉悅、生活如意、婚姻美滿等等。

怎麼來測量幸福的程度?
世上沒有所謂的「幸福溫度計」,沒有人能告訴你:你現在有多幸福,
這只是一種主觀的感受,只有你自己知道,也只有你自己才能評價你目前到底有多幸福。

我們做調查時,會涉及到幸福、奮鬥、苦痛等,問題。
之後我們會從中蒐集資訊,分門別類,最終得出一項範圍擴及全球的民意測驗結果。
關於「幸福」這個問題會分兩部分,一個是「你給目前的生活打多少分?」,
另一個是「你覺得五年之後你會給自己的生活打多少分?」
分數從零到十分,零分意味最糟糕,而十分就代表最滿意。
人們總是傾向於給未來的生活更高分數。
我覺得這點挺好,最起碼說明我們總是對未來滿懷希望,
而正是這種態度讓我們不斷進步。


在我的定義中,幸福的意思就是人們對自己生活的滿意程度。
所以,如果有人說他很幸福,那他就是很幸福,除非這人在撒謊。
能評價幸福與否的只有你自己,不是專家,不是哲學家,也不是其他什麼人。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當事人才是真正的專家,只有他才有資格回答:
「以我自定的標準來看,現在我過得到底好不好?」

做同一件事能讓所有人都感到幸福嗎?


幸福有很多種表相,或許是如飢似渴地學習,或許是全神貫注為接下來五年作規畫,
或許是能分辨哪些事重要、哪些事不重要,或許是期盼著晚上入睡前給孩子們講故事。
感覺到幸福的人有些會喜形於色,有些則一臉平靜,有些人會看起來忙個不停。
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其實都能感覺到幸福,只是是用我們自己的方式。


幸福感的某些部分是相通的。
比如說,如果大家都憎恨你,
沒有人尊重你、支持你,那你一定會覺得不幸福,不管誰都會有這種感覺。
但有不少幸福感卻是獨特的,由你的個性決定。
比如有些人喜歡分析資料,有些人就不喜歡。
他們寧願去讀書、看電影或聊八卦。
越來越多證據顯示,人際關係是擁有幸福感最基本的需求,
但其他要素則有一點點抽象了,比如要努力實現目標等。

我們能掌控自己的幸福感嗎?

一般而言,五○%的幸福感是由天生性格決定的,
一○%受生活環境的影響,四○%和我們每天想什麼、做什麼有關。
研究顯示,關於幸福感,每個人天生都有一個幸福「臨界點」,
這是我們對幸福的一種感受程度,但這並不代表著你的標準不可改變。
我們可以提升自身的幸福臨界點,就好比可以提高自己的體重或膽固醇一樣。
幸福的人從來不坐享其成,他們會主動追求、探尋新知識,
尋求新成就,對自己的所想所感有很好的把握。
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這些。

如果一個自覺不幸福的人想要體驗這種熱情、滿足或歡樂,
那他就必須身體力行,去學習那些幸福人群的習慣。

獲得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是甚麼?


我們尋找幸福時很容易緣木求魚。
科學研究發現,有些事情的發生讓我們以為會給生活帶來很大的變化,
但真正產生的影響卻微乎其微,因為我們忽略了個人幸福快樂的真正來源。
不少人會以為,換個更大的房子、升職、加薪,或者坐頭等艙就能大大地提升幸福感。
但這種幸福太短暫了,得到這些之後,我們的幸福並不會比原來高多少。


其實,提升幸福感的真正祕訣在於改變我們當前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
比如拍下生命中的美好瞬間,或對朋友寫一封信表達感謝之情,或隨手做善事。
這些習慣久而久之自然就會孕育出幸福。
我們發現,幸福主要來自五個領域:事業、人際交往、財富、健康和社群。
以事業為例,這個詞的含義比「找一份工作」要廣一點。
它代表的是你的人生要如何度過,你的精力要投向何處,
這樣做你是否樂在其中,是否感到有意義。
如果有人問我怎麼樣才能過得更幸福,我會告訴他們:
先天的東西我們控制不了,但我們能控制自己的行為與思考方式,
所以,這才是重點。因為這會影響到我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


如果你只是想單純提高生活品質,那就不應該先從幸福感入手。
生活品質並不只由幸福感決定,它也由人們為獲得幸福做了什麼事情決定。
如果一個人沒有目標,沒能實現人生價值,就不容易感到幸福。
真正的幸福是靠追求目標、實現價值來獲得的。
沒有夢想,不願冒險,生活會變得很瑣碎、很渺小。

 

事實上,有錢確實會讓人覺得幸福,
但我們總以為錢所帶來的幸福又多又久,但實際上它帶來的幸福少得可憐也短暫。
有錢當然有不少好處,但它並不會帶給我們多大的幸福感。
調查顯示,那些年收入數千萬美元的美國富豪,幸福程度只比他們的公司員工多一點點。
這很可能是因為那些富有的人整天只琢磨著怎麼樣變得更有錢。

幸福能用錢買嗎?
是的,錢能買來幸福,但還是有許多例外。
錢的意義並不只代表一定數量的法定貨幣而已。財富多少,某種程度和欲望相關。
研究顯示,一個人幸不幸福很難從收入上看出來。
有些人很有錢,卻滿足不了自己的欲望,而有些沒有什麼錢的人卻很滿足。
太重視物質生活的人談不上快樂,因為他們要的太多了。
有錢,對擁有幸福感是件好事,但如果過於渴求金錢,就會對幸福有害。

人們在估算要有多少錢才能讓自己幸福時常會犯錯。
比如說,你選擇了一份薪水更多的工作,但上下班花在交通上的時間更長了。
表面上看起來你的錢變多了,但從中獲得的幸福感卻少了三分之一,
剩下的甚至會在一年內消耗殆盡,
因為你很快會習慣於更高的薪水,但卻永遠適應不了長時間的通勤。

問題的關鍵是,面對物質上的誘惑要保持一顆平常心,
因為超過一定限度就會適得其反。
年輕人過於重視物質享受,最後會失去很多朋友。
他們會變得自私、情緒低落。
就好比東西的量可以越堆越多,但不見得會帶來質的變化。
美國的億萬富翁也只比那些拿普通工資的人多幸福一點點。
這至少能證明一點,除非身處貧窮線之下,
否則更好的物質條件並不一定會讓你變得更幸福。

幸福感會傳染嗎?
如果你周圍都是幸福的人,那你的幸福感肯定會提升。
反之,如果你和一個消極的人結婚,那一定會對你造成負面影響。
如果周圍的人總是稱讚你,那你也會樂於讚美別人。
周圍都是一些積極向上的人,你也會變得更正向;
反之,如果你心情不佳、抱怨連連,那也會影響到其他人,這種情緒是會傳染的。

幸福的重要性是否被高估了?
人們想要獲得幸福,是因為幸福會帶給人快樂和滿足。
其實,幸福會讓你活得更好,
人際關係更順利,身體也會更健康,所有這些都是拜幸福所賜。

反之,你看那些不幸福、生氣或鬱悶的人,通常都過得不太好。
愛生氣的人,在團隊中肯定會扯別人後腿,
情緒低落的人會很消沉,一點活力都沒有,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幸福會帶來無數好處,而且受益的不光是個人,
還包括家庭、社區,甚至全社會。
幸福的好處包括更高的收入,更高的工作成果(工作效率和品質都會更高),
更好的人際關係(比如更美滿長久的婚姻,更多的朋友,更多的支持和鼓勵,更廣的人脈),
人也會變得更積極,更有活力,更善於表達,身體狀況也會更好
(比如更強大的免疫系統,更少的壓力與疼痛),甚至會更長壽。
幸福的人會更有創造力,更願意幫助他人,更寬容,更有自信。

走遍全球尋訪,終於找到答案
我們究竟該如何從以上這些研究者的成果中獲益,讓自身的幸福感獲得提升呢?
還是回到本章開頭那個測驗吧。
垃圾搬運工、家庭主婦、胖商人,這三個人的故事告訴我們,幸福的方式多種多樣。
儘管我們自以為擁有某些事物會帶來幸福,
比如長得好看、有錢或很有人緣等,但本書卻揭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

幸福的真諦,根據專家的說法,
是生活中更深層次的思考和行為方式─這種方式只要肯用心,就能改變。


作者:丹.比特納
摘自:走!到幸福國找幸福/大是文化出版


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