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關於愛的教導是清晰、科學、實用……慈、悲、喜、捨是覺者的本質。
它們是我們內在、每個人、每件事內在真愛的四個面向。」 — 一行禪師
一行禪師關於真愛的教導
只有真愛才能帶來幸福。
真愛有療癒能力和改變我們周圍的情況,
並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深層的意義。
有些人瞭解真愛的本質以及如何產生和培養真愛。
佛陀關於愛的教導是清晰、科學、實用的。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這些教導中受益。
佛陀在世時,信奉婆羅門教的人們祈禱死後能升天堂,
與宇宙之神梵天永遠同住。
有一天,一位婆羅門問佛陀:
“我怎麼做才能確保我死後能與梵天在一起?”
佛陀回答說:“因為梵天是愛的源頭,所以要與他住在一起,
你必須修習梵行—慈、悲、喜、舍。”
精舍(vihara)是居所或居所。
梵語中的愛是maitri;巴利文是metta。
在兩種語言中,同情心都是「karuna」。
喜悅就是穆迪塔。
捨在梵文是upeksha,在巴利語中是upekkha。
梵行是真愛的四個要素。
它們被稱為“無量”,因為如果你練習它們,
它們就會每天在你內心成長,直到它們擁抱整個世界。
當你會變得更快樂,你周圍的每個人也會變得更快樂。
佛陀尊重人們實踐自己信仰的意願,
因此他以鼓勵婆羅門這樣做的方式,回答了婆羅門的問題。
如果你喜歡靜坐,就練習靜坐。如果你喜歡行禪,就修習行禪。
但要保留你的猶太教、基督教或穆斯林....等根源。
這就是延續佛陀精神的方法。
如果你斷絕了根源,你就不可能快樂。
如果我們學習修習慈、悲、喜、捨的方法,
我們就會知道如何治療憤怒、悲傷、不安全、
悲傷、仇恨、孤獨和不健康執著等疾病……
慈、悲、喜、捨是開悟者的本質。
它們是我們內在、每個人、每件事內在真愛的四個面向。
1. 愛(Maitri/Metta)
真愛的第一個面向是maitri(巴利語metta),
即提供快樂和幸福的意圖和能力。
為了發展這種能力,我們必須練習深入覺察和傾聽,
以便我們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來使自己和他人快樂。
如果你給你心愛的人,
一些她不需要的東西,那就不是maitri。
你必須看到她的真實情況,
否則你提供的東西可能會給她帶來不快樂。
沒有理解,你的愛就不是真愛。
你必須深入覺察,才能看清並理解
你所愛之人的需求、願望和痛苦。
我們都需要愛。愛帶給我們歡樂和幸福。
它就像空氣一樣自然。
我們被空氣所愛;我們需要新鮮空氣才能快樂健康。
我們被樹木所愛。我們需要樹木才能健康。
為了被愛,我們必須愛,這意味著我們必須理解。
為了讓我們的愛持續下去,
我們必須採取適當的行動或不行動
來保護空氣、樹木和我們所愛的人。
Maitri可以翻譯為「愛」或「慈愛」。
一些佛教老師更喜歡“慈心”,
因為他們覺得“愛”這個詞太危險了。
但我更喜歡「愛」這個詞。言語有時會生病,我們必須療癒它們。
我們一直使用「愛」這個字來表示食慾或慾望,
例如「我愛漢堡」。我們必須更加謹慎地使用語言。
「愛」是一個美麗的字;我們必須恢復它的意義。
「maitri」一詞源自於「mitra」一詞,意思是「朋友」。
在佛教中,愛的首要意義是友誼。
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埋藏著愛的種子。
我們可以開發這種奇妙的能量源泉,
培養不求任何回報的無條件的愛。
當我們深入了解某人時,即使是傷害我們的人,
我們也會無法抗拒地愛他或她。
釋迦牟尼佛宣示下世佛號「彌勒愛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