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的四個面向》—一行禪師

2024041609:30


《真愛的四個面向》—一行禪師

「佛陀關於愛的教導是清晰、科學、實用……慈、悲、喜、捨是覺者的本質。
它們是我們內在、每個人、每件事內在真愛的四個面向。」 — 一行禪師

 一行禪師關於真愛的教導

只有真愛才能帶來幸福。
真愛有療癒能力和改變我們周圍的情況,
並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深層的意義。
有些人瞭解真愛的本質以及如何產生和培養真愛。
佛陀關於愛的教導是清晰、科學、實用的。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這些教導中受益。

佛陀在世時,信奉婆羅門教的人們祈禱死後能升天堂,
與宇宙之神梵天永遠同住。
有一天,一位婆羅門問佛陀:
“我怎麼做才能確保我死後能與梵天在一起?”
佛陀回答說:“因為梵天是愛的源頭,所以要與他住在一起,
你必須修習梵行—慈、悲、喜、舍。”

 精舍(vihara)是居所或居所。
梵語中的愛是maitri;巴利文是metta。
在兩種語言中,同情心都是「karuna」。
喜悅就是穆迪塔。
捨在梵文是upeksha,在巴利語中是upekkha。
梵行是真愛的四個要素。
它們被稱為“無量”,因為如果你練習它們,
它們就會每天在你內心成長,直到它們擁抱整個世界。
當你會變得更快樂,你周圍的每個人也會變得更快樂。

佛陀尊重人們實踐自己信仰的意願,
因此他以鼓勵婆羅門這樣做的方式,回答了婆羅門的問題。
如果你喜歡靜坐,就練習靜坐。如果你喜歡行禪,就修習行禪。
但要保留你的猶太教、基督教或穆斯林....等根源。
這就是延續佛陀精神的方法。
如果你斷絕了根源,你就不可能快樂。

如果我們學習修習慈、悲、喜、捨的方法,
我們就會知道如何治療憤怒、悲傷、不安全、
悲傷、仇恨、孤獨和不健康執著等疾病……
慈、悲、喜、捨是開悟者的本質。

它們是我們內在、每個人、每件事內在真愛的四個面向。
Buddhist Metta Prayer, Color Version, PRE-ORDER Art Prints Little Truths Studio
1. 愛(Maitri/Metta)

真愛的第一個面向是maitri(巴利語metta),
即提供快樂和幸福的意圖和能力。
為了發展這種能力,我們必須練習深入覺察和傾聽,
以便我們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來使自己和他人快樂。
如果你給你心愛的人,
一些她不需要的東西,那就不是maitri。
你必須看到她的真實情況,
否則你提供的東西可能會給她帶來不快樂。

沒有理解,你的愛就不是真愛。
你必須深入覺察,才能看清並理解
你所愛之人的需求、願望和痛苦。
我們都需要愛。愛帶給我們歡樂和幸福。
它就像空氣一樣自然。
我們被空氣所愛;我們需要新鮮空氣才能快樂健康。
我們被樹木所愛。我們需要樹木才能健康。
為了被愛,我們必須愛,這意味著我們必須理解。
為了讓我們的愛持續下去,
我們必須採取適當的行動或不行動
來保護空氣、樹木和我們所愛的人。

Maitri可以翻譯為「愛」或「慈愛」。
一些佛教老師更喜歡“慈心”,
因為他們覺得“愛”這個詞太危險了。
但我更喜歡「愛」這個詞。言語有時會生病,我們必須療癒它們。
我們一直使用「愛」這個字來表示食慾或慾望,
例如「我愛漢堡」。我們必須更加謹慎地使用語言。
「愛」是一個美麗的字;我們必須恢復它的意義。
「maitri」一詞源自於「mitra」一詞,意思是「朋友」。
在佛教中,愛的首要意義是友誼。

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埋藏著愛的種子。
我們可以開發這種奇妙的能量源泉,
培養不求任何回報的無條件的愛。
當我們深入了解某人時,即使是傷害我們的人,
我們也會無法抗拒地愛他或她。
釋迦牟尼佛宣示下世佛號「彌勒愛佛」。

 


2. 慈悲(卡魯納karuna

真愛的第二個面向是卡魯那(karuna),
即緩解和轉化痛苦、減輕悲傷的意圖和能力。
Karuna 通常被翻譯為“同情心”,但這並不完全正確。
「同情心」由「com」(「一起」)和「passion」(「受苦」)組成。
但我們不需要透過受苦來消除另一個人的痛苦。
例如,醫生可以減輕病人的痛苦,而自己卻不會患上同樣的疾病。
如果我們承受太多的痛苦,
我們可能會被壓垮而無能為力。
不過,在我們找到更好的字之前,
讓我們先使用「compassion」來翻譯「karuna」。

 為了培養我們自己的慈悲心,
我們需要練習正念呼吸、深度聆聽和深度覺察。
《法華經》將觀世音菩薩描述為
修行「以悲心觀,深聽世間呼聲」的菩薩。
慈悲中包含著深切的關懷。
你知道對方正在受苦,所以你坐得離她很近。
你深入地看著她、傾聽她,以便能夠觸及她的痛苦。
你正在與她進行深入的交流,
光是這一點就可以帶來一些安慰。

一個富有同情心的言語、行動或思想
可以減少另一個人的痛苦並給他帶來快樂。
一句話可以給人安慰和信心,消除疑慮,
幫助某人避免錯誤,調和衝突,或打開解脫之門。
一個行動可以挽救一個人的生命
或幫助他利用一個難得的機會。
一個思想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
因為思想總是會導致言語和行動。
心中懷著慈悲,一念一言一行都能帶來奇蹟。

當我還是沙彌的時候,我無法理解,
如果世界充滿了苦難,為什麼佛陀的笑容是如此美麗。
為什麼他不為所有的痛苦所困擾?
後來我發現佛有足夠的悟性、足夠的平靜、足夠的力量;
這就是為什麼痛苦並沒有壓垮他。
他能夠微笑面對苦難,因為他知道如何照顧它並幫助改變它。
我們需要意識到痛苦,但保持清醒、冷靜和力量,
這樣我們才能幫助改變狀況。
如果卡魯納在的話,淚水的海洋就無法淹沒我們。
這就是為什麼佛陀的微笑是可能的。

3. 歡樂(穆迪塔)
真愛的第三個要素是快樂。
真正的愛總是帶給我們自己和我們所愛的人歡樂。
如果我們的愛不能帶給我們雙方快樂,那它就不是真愛。
評論家解釋說,幸福與身體和心靈都有關,
而快樂主要與心靈有關。

人們常舉這樣的例子:有人在沙漠中旅行,
看到一股清涼的水流,體驗到喜悅。
喝了水,他體驗到幸福。
Ditthadhamma sukhavihari 的意思
是「快樂地活在當下」。
我們不急於走向未來;我們知道一切都在當下。

許多小事可以帶給我們巨大的快樂,
例如意識到我們的眼睛狀況良好。
我們只要睜開眼睛,就能看到藍天、
紫羅蘭色的花朵、孩子、樹木,以及許多其他形式和顏色。
安住於
正念中,我們可以觸摸到這些奇妙而清新的事物,
我們的喜悅心自然會生起。
快樂中包含著幸福,幸福中包含著快樂。

一些評論家說,穆迪塔的意思是“同情的喜悅”或“利他的喜悅”,
即當別人快樂時我們感受到的快樂。但這太有限了。
它區分自己和他人。 Mudita 更深層的定義
是一種充滿平和與滿足的喜悅。
當我們看到別人幸福時,我們會感到高興,
但我們也會為自己的幸福感到高興。
當我們不為自己感到快樂時,
如何能為別人感到快樂呢?歡樂是屬於每個人的。

thich nhat hanh | Creative by Nature
4.舍(Upeksha)

真愛的第四個要素是捨,
意思是捨、不執著、不歧視、平等心或放下。
Upa 的意思是“結束”,iksha 的意思是“看”
你爬上山,就能看到全局,不受任何一方的束縛。
如果你的愛裡有執著、歧視、偏見、執著,
那就不是真愛。

不了解佛教的人有時會認為捨是冷漠的意思,
但真正的捨不是冷漠,也不是冷淡。
如果你有多個孩子,那麼他們都是你的孩子。
Upeksha並不代表你不愛。
你的愛讓你所有孩子都無差別地接受你的愛。

Upeksha 具有稱為 samatajñana 的象徵,
即“平等的智慧”,
即認為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不歧視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在衝突中,即使我們深感憂慮,
我們仍保持公正,能夠愛並理解雙方。
我們擺脫所有歧視和偏見,
消除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所有界限。

只要我們把自己視為愛者,將對方視為被愛者,
只要我們看重自己勝過他人,或將自己視為與他人不同,
我們就沒有真正的捨心。
如果我們想理解並真正愛他,
我們就必須「設身處地」並與他合而為一。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就沒有“自我”,也沒有“他人”。

 如果沒有捨棄,你的愛可能會變得佔有欲。
夏日的微風可以讓人心曠神怡;
但如果我們試圖把它放進罐頭裡,
這樣我們就可以完全擁有它,微風就會消失。
我們的愛人也是一樣。
他像一朵雲,像一陣風,像一朵花。
如果你把他關在錫罐裡,他就會死。
然而很多人就是這麼做的。
他們剝奪了所愛之人的自由,直到他無法再做自己。
他們活著是為了滿足自己,
並利用他們所愛的人來幫助他們實現這一目標。
那不是愛;它正在毀滅。

你說你愛他,但如果你不了解他的願望、需求、困難,
他就在一個叫做愛的監獄裡。
真正的愛可以讓你維護你的自由和你所愛的人的自由。那就是捨棄。

為了讓愛成為真正的愛,它必須包含慈悲、喜樂和捨。
為了使慈悲成為真正的慈悲,它必須有愛、喜和捨。
真正的喜樂必須包含愛、慈悲和捨。
真正的捨必須有愛、慈悲和喜樂在其中。

這就是四無量心的互即性。
當佛陀告訴婆羅門修習四無量心時,
他向我們所有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教法。
但我們必須深入覺察並親自實踐它們,
將愛的這四個面向,
帶入我們自己的生活以及我們所愛的人的生活中。

編註:《華嚴經》云:「常行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
慈、悲、喜、捨就是四無量心,也是我們依止安住的所在。
四無量心的實踐,能降伏我們內心的貪、瞋、痴、慢等煩惱。

摘自 一行禪師的愛的教誨》


延伸閱讀:
佛教中的捨:理解第四種愛
透過這 6 個有用的技巧學習享受生活的藝術
愛情地圖:為什麼你選擇你愛的人

愛情的十大基本規則
真愛是無條件的:完美的婚姻卻不是
愛情的十大基本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