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n Talks 纏來禪去之三 ─ 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2019032518:30


Do not think good, do not think evil, true colors.

 



無門關廿三:

六祖因明上座趁至大庾嶺,祖見明至,即擲衣缽於石上。
云:此衣表信,可力爭耶?任君將去。
明遂舉之,如山不動,踟躕悚慄。

明曰:我來求法,非為衣也,願行者開示。

祖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明當下大悟,遍體汗流。



學佛,當行善去惡,所謂十善也,種善因得善果也。

善惡和因果,可說是佛法其中重要的基石。

六祖為何會說出:不思善,不思惡........這句法語呢?
背後有何玄机呢?而惠明禪師又悟到些什麼呢?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
至大庾嶺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

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麤燥,極意參尋,
為眾人先,趨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隱草莽中。
惠明至,提不動,乃喚云:
『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

惠能曰:『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
明良久,惠能曰: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


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
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

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

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

明禮辭。




三更傳法,迷時師渡,悟時自渡。

僧俗惠明四品將軍,連夜追趕六祖惠能,
為眾人先,趁及大師。


一場戲法即將眼前─
至道出源委,不為衣來,只為法來。

一句勿生一念: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是明上座本來....

更無密意!
此一情節是壇經戲寶,且聽師兄道個妙義心法來?



慧能呈偈,
獲得了弘忍的印可,得到衣缽後,即遵師命前往南方傳道。


果不出五祖所料,
當徒弟們聽說這個末受過教育的搗米者,
竟得到弘忍大師的禪的真諦時,都大為吃驚,
並且心懷不平,前往攔截,
想奪取弘忍禪師傳給慧能的袈裟和缽。

由於路途遙遠,大部分人都折返了,到最後只剩下一個叫惠明的,
緊緊地追了上來。慧能見狀即交還衣缽,任他去拿,他卻又不肯拿,

說:「我這麼遠追來,只求你傳授禪法,並不想奪取衣缽。」

慧能說:
「你既為法而來,應當屏息諸緣,不要滋生任何念頭,才好跟你說。」


過了好一陣子,慧能見他把心調和好了,忽然問惠明:

「不思善,不思惡,正當這時,哪個是你的本來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善惡代表相對的認識的兩個方面,它可以指任何東西:
黑與白,是與非,真與偽,美與醜,肯定與否定,天堂與地獄等等。

我們二元對待的思維習慣將一切事物相對地分別為善惡、是非,
然後執著一方,而拋棄另一方。

「正當這時」指的就是相對的認識尚末產生之時。

本來面目存在於善惡二分法之前。

重視本來面目就是要超越二分法而進入「無心」、「無念」狀態。

所謂無心指與世界分離前的一段時間,
這個時候,主客對立還沒有出現,是一種全空的狀態。

所謂無念,用神會語錄裡的幾句話來說就是:
「無念是不思有無,不思善惡,不思有限無限,不思計量,不思覺悟,
也不思被覺悟,不思涅槃,也不思得涅槃,這就是無念。」





修行的原則是;「不怕念起,只恐覺遲。」
念即妄念,覺即知道自己有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