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師父對魔障的看法
*魔境
目前在臺灣、日本、香港、新加坡、美國,甚至全世界,都
流行著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靜坐。
可是,靜坐如果沒有老師指導,會發生身心的問題,
因此,我也時常勸人不要隨意打坐。
昨天,有位居士來請教我,說他的一位朋友,
自從學了打坐以後,即變成精神錯亂,問我怎麼辦?
事實上,在我們最近一次的禪七裡,也發生過這種事。
打七者如果身心正常,僅在禪七進行中發生異常的現象,
我是有辦法疏導的;假如,未打七前就潛伏了某些身心的毛病,
且將原有的問題帶進禪堂,因而導致狂亂,那就比較麻煩了。
一、內魔與外魔
發魔的基本因素,來自於己,不在於外。
主要是修學打坐的人,
心裡夾雜著一些不清淨的意念,便容易發魔。
當這樣的人進入正知正見的佛法中修行以後,
若能逐漸將歪曲的心態扭轉,便不會出什麼大問題。
如果,還一直放不下心中不清淨的陰影,
這種陰影的本身,就是我們的心魔。
所以說,魔從自心起;當其顯現時,
自然也可能招惹外魔和它相應。
清淨心首重知見,並不是說心裡一點煩惱也沒有才叫清淨。
煩惱人人皆有,如果要斷盡煩惱才可修行,那
唯有阿羅漢才夠資格;
果真如此,那世間也就沒有可以修行的人了。
所以,煩惱心動,甚至於煩惱的行為顯現,也沒有關係,
因為你既是凡夫,當然有無盡的煩惱,
重要的是若能知見正確,心魔就無落腳處了。
何謂知見不正?
即修行是以追求什麼或逃避什麼為目的,
而非以修行的本身為目的,也可以說,
在你心中並未真正地放下世緣而來專心修行。
初學打坐的人,若心態未與正見相應,
一旦努力修行,魔境立刻現形。
所謂魔境,它沒有一定的形狀,
而腿痛、腰痠、背疼、昏沈、散亂、妄想都不是魔,
真正的魔能使你心神錯亂。
譬如:仇恨心重的人,
當他精進打坐時,瞋恨魔會出現,
這時候他對所接觸到的任何一切事物都看不順眼。
貪心重的人,比瞋心重的人更麻煩,
因為可貪的對象非常的多,
比如:權勢、名位、財物、親情或男女之愛等;
無論是未得到的,或已得到又失落的,
只要存有一絲毫期盼擁有之心,
雖沒有實際行動,在打坐時,便有麻煩的事產生。
知見不正的人,便是愚癡者,
因為愚癡,所以患得患失;
見好物、美事起貪心,求之不得,則瞋心起。
就這樣貪瞋癡如連鎖般,互相鈎牽,
使得心不清淨,問題叢生。
有人問我,是不是有一種修行的法門,
可用自己的心力去操縱他人?
我說:「有,但要先學會放下自我,才能操縱他人;
如不放下自我,修行時又無明師從旁指正,發魔的可能性便大了。」
在《楞嚴經》、《摩訶止觀》、《小止觀》等書,
都列舉出很多的魔境,而且都證實內心有魔,心外也有魔。
外魔定由內魔引發,而內魔主要就是指我們貪、瞋、癡三種煩惱。
二、退魔的方法
菩提達摩所講的「二入四行」裡的四種行是:
(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
(四)稱法行,就是教導修行人如何來對治魔境。
(一)報冤行
「報冤行」就是面對任何的逆境,
不論是惡意的打擊、無理的要求、種種的困擾,
都將它視為是自己的果報,應該毫無怨尤地接受下來。
(二)隨緣行
「隨緣」的意思是因緣和合,
因緣所促成的一切法都是虛妄,都非真實。
因此,得到好的果報時,不可得隴望蜀,
或喜不自勝而迷失本心,當用隨緣行來對治。
譬如說,你坐了一炷好香,從來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而你覺得自己好像體驗到開悟就是這麼一回事。
或者一炷香坐下來,覺得身心輕安,通身舒暢,
甚至已沒有身體的負擔,這時如果生歡喜心,就會著魔。
……這個時候,若能用「隨緣行」來對治,
明瞭一切的善惡順逆境界,無非是因緣和合促成;
我能得到這一點點的體驗,也是因緣造成,
凡是因緣所生的,都不究竟,都是暫時妄有,
哪有什麼值得歡喜、高興、驕傲的事呢?
若能作如此觀想,魔境也不會出現。
……用「隨緣行」,
知一切法皆是空無自性,便是具備正知見。
因緣所生法,得到任何的結果,都不值得歡喜驕傲,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時時提起正念,魔必落荒而逃。
(三)無所求行
我們這次禪七裡有位居士,老是看到前面人的背上,
有對男女很親熱地摟在一塊,他用盡方法想把那影像從眼前除掉,
然而愈是想除掉它,愈是纏得緊。
因為內境和外緣糾結在一起,沒有辦法分開,
當然也無法修無相觀。
此時,當退而求其次,修「無所求行」。
……可是,你不求它,它也依舊出現在你眼前,怎麼辦呢?
沒關係,換上面一種「隨緣行」的方法好了。
(四)稱法行
最直截了當的是稱法行。
法的本體,無定形定相,凡執有相,都是「非法」。
因此,什麼是魔?誰被魔擾?
當你認為有魔擾你,你已著了魔相,
不但有魔相,也有我相。
這個時候,用「稱法行」,作無相觀,當下便可遠離魔擾。
曾有這麼一則故事:
有位禪師在河邊的茅蓬裡打坐,聽到兩個鬼說:
「嘿!明天有個戴鐵帽子的人將過河,便是我們要抓的對象。」
第二天,下大雨,河水暴漲。
傍晚時,禪師看見一個人頭上頂了一口鐵鍋,
正要渡河,這位禪師心想:
「昨天晚上鬼所指的,一定是他。」便
急忙呼喊:「喂!戴帽子的,不要過河,不然會死在河中哪!」
那人經禪師這麼一說,河也不過了,便轉身回去。
晚上,禪師又聽到那兩個鬼說:「
我們要捉的人,被和尚救走了,乾脆想法子逮住這和尚充數。」
禪師一聽心裡想:「不得了,他們要逮我。
外面的雨越下越大,水勢也越漲越高,甚至連屋裡也進水了。
他們大概想用水來淹死我。不管它了,老衲就坐在這裡,要死就死好了。」
因此便打坐入了定。
突然又聽到那兩個鬼說:
「哪!真奇怪啦!和尚明明坐在這裡,現在怎麼不見了呢?」
任憑他們搜遍整個房子,就是找不到禪師。
二天後,禪師出定,發現他並未被鬼抓走,水已退去,
留下滿地的淤泥,並且從僧服裡摸出幾尾魚蝦來。
這就叫稱法行。諸位,聽懂了沒?
有心不攀緣,心裡不存絲毫牽絆,便是無相。
既無我相,亦無鬼相,鬼就無從抓起了。
……但是,業障重的人,這種無相法門的稱法行,不易修成。」
《拈花微笑》法鼓全集內部試用版 (04-05, p. 225, 01~2)」
《拈花微笑》法鼓全集內部試用版 (04-05, p. 217-225, 01~13)
*魔有四種:五蘊魔、煩惱魔、死魔及天魔。
魔由心上生
(一)五蘊魔:只要有身心的活動,就有色、受、想、行、識五蘊。
色蘊是肉體及其所處的環境,其餘四蘊是精神。
舉凡肚子餓了要吃、口渴要喝、冷了要穿、成年了要結婚、
身體不舒服要看醫生等種種的必需,都使我們感到不得自由。
這便是五蘊魔。
(二)煩惱魔:那就更多了。
今天好高興,突然間中了彩券、發了大財、生了兒子、職位升遷等等。
這在一般人來說,是喜事,不是煩惱。
通常說的煩惱是痛苦的事、放不下的事、求不到的事、捨不得的事。
其實只要喜怒哀樂等動了感情的事,無一不是煩惱。
因此,我們平常人,能有離開煩惱魔的機會嗎?
(三)死魔:人類一出生,就逐步走向死亡,
有生必有死,這是任何人無法避免也逃不掉的事。
(四)天魔:誰能逃得掉?
我們自己都逃不掉自己的五蘊生死關,還能逃得掉天魔嗎?
但通常所說的著魔,都是自己身心的魔,不是外邊的魔。
天魔是自己身外的一種惡神、惡鬼來打擾你、折磨你。
有人修行時怕鬼、怕著魔,
我就告訴他,你放心,你還不夠資格讓魔找你。
(惡鬼來時要如何自處?) ( 降魔? How??? )
佛經中說,若有一人發出離生死的出家心,魔宮便會震動。
出離生死,便脫離了魔的管轄範圍,
有一個就有兩個將脫離魔宮,魔王怕他的眷屬愈來愈少,
當然恐慌,所以想盡辦法拉住你。
普通的人,天魔不會找你的。
通常講的道高魔更高,
是指我們在身心和環境方面發生障礙,並不是天魔找上了你。
由於初期修行者的身心,尚未能適應修行的鍛鍊,
所以產生一些不舒服、不順利的現象,就稱為魔。
實際上,魔障的顯現,不一定修行才會發生,
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論做任何事情,遭逢阻礙、困難,也是魔。
例如,久不運動的人,突然去打一次球或划一次船,
乃至多走一段路,都會引起全身疼痛的反應,
但因為那不是修行,所以無人稱之為魔。
失敗為成功之母
最近我教一位弟子為《人生》寫一篇新聞稿,
報導我們自己的活動情況,並指示四個原則:
何時?何處?發生了何等事?有何等人參與?
寫完以後,我一看不像新聞稿,要他再寫一次,
還是不行,第三次寫完,還是有點問題。
寫新聞是客觀的事實報導,
不需要找資料、用思想,應該是最好寫的。
但亦正由於要把自己站在純客觀的立場,
不可自由發表議論,所以,不是那麼容易寫。
我那位弟子說太難了,以後不想寫了!
我告訴他:「你遇到魔了,不經降魔的過程,
你便退卻,即是被魔降伏。」困難就是經驗,失敗是成功的條件。
……如果要遭魔,幾乎無事無物、無時無地,沒有魔在張起網等著你。
佛菩薩會降魔,我們學佛從日常生活到定期的修行,
雖然到處荊棘,應當以毅力和信心來克服它。
因此,我常對弟子們說,經常發現魔障是正常的,是好事,
見怪不怪,習以為常,魔難雖有,卻障礙不了你的努力。
若沒有魔障,此人倒可能是懈怠的懶鬼;
既然已是鬼,魔也不值得找上你了。
吃苦自了苦
這幾天,有幾個人來農禪寺跟我求出家。
我問他們:「你們瞭解出家的意義嗎?
清不清楚出家的生活?是不是想像出家很美好?」他們說:
「這裡的人很好、很親切,
看起來毫無瑕疵、無憂無慮,好自在、很歡喜!」
他們很喜歡我們的環境,尤其喜歡我們的人。
其實他們完全錯了!我生活在這裡,我自己就有瑕疵,
而且我的徒弟們都帶著滿身瘡疤進來的。
這些從表面上觀察幾天,是看不到的,
要住進來之後,才會慢慢地體會出來。
因為佛法的生活方式及指導原則,使大家看來很好,
但是只要你尚是凡夫,必定背負著與生俱來的問題進來了。
所以,我告訴他們:
「出家不是為了逃避業報,不是為了來寺院裡享受清福,
而是要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堅定心願來受苦受難。」
這話很多人是聽不懂的,想想在世俗社會上也沒有地獄那般的苦難,
怎麼可能出了家反而要受地獄之苦呢?
是真的,我不是嚇唬他們,使他們不敢出家。
地獄是你自己帶來的,
你來時,雖把家庭、事業等有形的俗務擱下,
但仍把你自己的業力帶來;業中
就有地獄因,所以也像蝸牛搬家,怎麼搬也丟不去殼。
出家時,即搬來了自己的地獄,
人人既然都曾造過地獄因,本來要到地獄受苦的,
結果因為出家,便在寺院的修行過程裡,
提前接受苦報,倒也是很好的事。
終身出家,最好能有終身在地獄受苦的心理準備。
魔障是好事
我自己現在就是在地獄裡。
今天還有弟子跟我說:
「師父!您太累了,從早到深夜,
除了領眾禪誦,還得跑來跑去,一下子上文化館,
一下子又要趕來農禪寺,講經、說皈依、講開示、接待訪客……。」
我說:「我的業障重才會這樣子。
因為負了三寶的恩,又背了眾生的債,所以身不由己,心不由己。
我應該是在地獄的眾生,好在三寶憐憫我,
沒感到有遊十八層地獄那樣苦,
所以也沒有把包括你在內的善知識們,
看作地獄裡的牛頭馬面。」
我所說的業障,也就是魔障;
如果我們在業障之前討饒,
以為已受不了、太苦了,那就是向魔障低頭投降。
我們為了降魔,所以提起勇氣、打起精神,
承受各種苦難與困擾的折磨,層層突破,
終會有一天讓我們衝出重圍,還我自由的本來面目。
修行的態度和日常生活的態度,應該完全一致,
不可以打坐、念經是一種態度,日常生活又是另一種態度。
修行就是接受一切艱難困苦的磨鍊和矯正,
好比將一棵扭曲了的樹幹,用木樁綑綁,用繩子拉正;
對樹幹本身來說,就是受了拘束與限制,不是自然地生長,
但為使它成為正材大材,拘束與限制,乃是教育的手段。
修行也是如此,
修行的本身就是一種不斷地矯正的過程,它是一種教育的方式。
如果已知這是教育,當然心甘情願;
如不知道,便以為是無理的折磨,故視修行過程中的逆境,稱之為魔。
其實,自古以來,諸佛菩薩、歷代祖師,
都是從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中歷練出來的。
幻境魔擾皆消泯
初期修行者的魔障,大部分是自己的身心障礙;
唯有大修行、大成就的人,才會有天魔擾亂。
在一次禪七中,有位居士深夜在禪堂打坐,
他愈坐愈不對勁,覺得鬼影幢幢,背後有人走來走去,
他就不敢再坐下去了,第二天告訴我:「師父,禪堂有鬼。」
我問他:「你看到啦?抓一個給我看看。」
他說:「怎麼抓呢?我一看他,他就消失了。」
我說:「那,鬼是怕你囉?那一定不是鬼。
如果鬼是衝著你來的,道高魔更高,你
看他一眼,它會瞪你兩眼,那才是真的鬼。這
是你心裡胡思亂想,自己心裡有鬼,才會覺得心外有鬼。」
……在打坐時,不得疑神疑鬼,不論真假,
全部不管它,你要管,便成了你的魔境,
不理會它,你可繼續用功。
如果是真,雖不是幻境,已成為你修行的魔境;
若把它當作幻境,縱然真是魔擾,也奈何你不了。
用心修行,修到綿綿密密,心無空隙之時,
天魔對你也無從下手,何況其他諸魔。
假如修行的功力未到綿綿密密的程度,
只要信心堅固,不要猶疑,不僅不著魔境,
且能利用魔境,成為你修行的助緣。
本文係對一般的初修行者,或未修行者講的,
至於佛教各經論中所述有關魔事、魔類、魔名,容於另文專題介紹。
( 一九八三年四月二十四日 禪坐會開示)」
《拈花微笑》法鼓全集內部試用版 (04-05, p. 230-238, 05~15)
*煩惱障有四種(《大正藏》四○.六五六頁下)
(一)放逸:放逸成性,暫時難改,所以不能受戒。
(二)愚癡:自不善巧,並且依附惡友者,根本不想受戒。
(三)受他束縛:為尊長、丈夫、主人、王、賊、怨家等所拘束者,
身心不能自由,所以不能受戒。
(四)生活窮困:時時為了生活擔憂,所以無暇想到受戒。
第二,業障有二種(《大正藏》四○.六五七頁上):
(一)七逆:所謂七逆,便是《梵網經》所說的七遮:
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尚、殺阿闍梨、
破羯磨僧及轉法輪僧、殺聖人(小乘羅漢,大乘初地以上菩薩)。
(二)十重:便是《瓔珞經》及《梵網經》所列的十條重戒。
第三,報障有四種(《大正藏》四○.六五七頁中):
(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中不解法師語者。
(四)北俱盧洲及稟性頑劣、不信因果、意志薄弱的人。」
《戒律學綱要》法鼓全集內部試用版 (01-03, p. 374-375, 13~16)
懺悔業障
*自我障礙
早上我們講慚愧。
如果慚愧心不容易產生,懺悔就得不到;
懺悔做不到,業障就不能消,修行也不得力。
禪修不得力,原因很多,且舉三種:
(一)沒有很好的老師。
(二)有老師,但你不知要親近他。
(三)有老師,但他不知道你有什麼問題,無從幫助你。
這三種原因,看起來似乎有一半以上是沒有好的老師,
其實,都是出於自我的障礙。
石中的璞玉,固然須待明眼的巧匠,才能成器,
如果本是頑石一塊,縱遇巧匠,也是徒然。
禪修者本身的身心狀況以及善根福德的條件,便能決定他的際遇。
如果具備了學法的基礎、求法的熱忱、弘法的悲願,
即使遇不到一流的老師指點,也能瓜熟蒂落,一觸即悟,
剩下的僅是求得一位過來人的印證。
故在明師與高徒之間,並不需要耳提面命的關係,
只有對於質地較差的弟子,才用得著細心的教導;
特別需要老師長期照顧的學生,也得要有謙恭、誠信、精勤的條件,
才 能獲得 老師的傾囊相授,就像黃口的乳燕在巢,
當母燕回來餵食之時,乳燕若不知自動張嘴,母燕便愛莫能助了。
因此,對於一個業障很少的學生,
老師不需要花太多心力與時間的,
只需老師簡單的幾句話,就可以幫上大忙。
老師就像握有金庫大門的鎖匙,只需交一把鎖匙給學生,
就等於給了全部的金庫,學生獲益之後,
他會感激不盡,認為這是來自老師的教導。
相反的,有的學生要 花 老師很多的時間和心力去幫他,
結果學生所得仍是很少,甚至還罵老師藏私,
沒有好好教導,其實這都是他自己的問題,不 能怪 老師。
障礙是什麼?
障礙,雖跟宿世的果報有關,但也不是不能改變的,
例如多疑、自慢、驕傲、自卑、貪欲、瞋恚、邪見等心障,
對於禪修者而言,應該已是耳熟能詳的名詞,
只要願意經常反觀自省,便可逐日改善,
心障逐日減輕,用功也就可以得力了。
這些心障,即是煩惱,即是自我膨脹、自我保護、
自我炫耀、自我陶醉、自我菲薄的自我中心,
若能有為法忘己,捨己求法的心願,心障便會不成障礙了。
除障的最好方法,便是慚愧與懺悔、發願與精勤。
慚愧心能夠產生懺悔心,懺悔心可以修正我們自己,
自己的觀念一改變,業障就會減輕,加上求法弘法的悲願,
學法修法的精勤,便會遇到好的老師,老師也容易來指導你。
用功得到竅門,進步就快了,到這地步,
障礙可能還有,但已不會阻擋你了。」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法鼓全集內部試用版 (04-03, p. 318-320, 10~15)
*業障是什麼呢?
(一)是我們從無始以來,將無量生中所造的種種業緣,帶到了現在。
使得自己無法自在,故名業障。
它是跟著我們的現前一念心跑的,
一個接一個的心念連續,業障也如影隨形般的跟著來了。
我們的果報身體到哪裡,業障就跟到哪裡。
(二)業障是在這一生當中,心裡和身體的行為,
所構成的事實,障礙我們修行佛法。
很多人希望修行佛法,可是身不由己,心
不由己,環境的因緣也不許可。
(三)業障跟人的年齡、身分、貧富、性別,
多少有點關係,但卻未必定有關聯。
有人出家始能修行禪法,有人做官也能修得不錯。
障礙不在心外的環境,乃是出於各自的內心,
外在環境的障礙雖然不好,內在的心障才更嚴重。
如果有了慚愧心,到處可作大修行;
如果發了菩提心,時時好修菩薩道。」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法鼓全集內部試用版
(04-03, p. 326-327, 06~15)
*人心需要安寧
「只有受過佛法薰習和經過嚴謹修行訓練之後,
我們才能反省發現自己一身都是缺點,
我們是對不起家庭也對不起社會和國家的,能如此反省而誠心懺悔。
但是若光只反省和懺悔而沒有加上用修行的方法來鍛鍊我們的心,
那反省懺悔的力量還是很有限的。
只有反省懺悔和修行鍊心雙管齊下,
才能使我們業障消除而能得到心地裡真正的安寧,
故修行鍊心為一切安寧的基礎。」
《神通與人通》法鼓全集內部試用版 (03-02, p. 268, 10~15)
*「身口意」三業的清淨,就是環保的最高指導原則。談
到「環保」,許多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環境」的問題上面,其
實,環境的問題都是由人所造作,自然的環境根本沒有問題。
因為人的「身口意」三業不清淨,所以造成了環境的種種問題。
反過來說,如果「身口意」三業能夠清淨,「環保」工作一定會做得非常好。
「身業」清淨是指身體的行為不但要做到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更積極的是「護生」和「布施」,以淨化我們的行為。
「口業」清淨是語言的行為「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
積極的更要以「誠實語」、「尊敬語」、「讚歎語」、「慰勉語」來跟他人互動。
如果能淨化我們的口業,我們的環境裡就會減少很多的口舌是非。
「意業」的清淨就是「不貪欲」、「不瞋怒」、
「不邪見」、「不多疑」、「不妒忌」、「不驚恐」,
積極的則是能「少欲知足」、「懺悔業障」、「慈悲喜捨」、「感恩慚愧」,
以智慧來幫助自己,用慈心來利益他人。
以上所說的三業如果能夠清淨,即能產生環保的功能,也
才能夠真正地從破壞變成建設,從罪惡轉為修福。 」
《致詞》法鼓全集內部試用版 (03-12, p. 10, 02~16)
* 「種因不一定結果。
但要想讓已種的因不結果,有二種方法:
1.種善因而不繼續努力,因就不會結果。
2.種惡因卻繼續不斷地努力修行,則惡因也不會結果。
所以講因緣一定要講果報,講果報不一定是決定性的,
如果是絕對的,那麼眾生就無法成佛了。
但是在凡夫地,是沒辦法逃避因果,
唯有努力不懈地學佛修行,才有辦法離開因果報應。
一般人怕閻王、怕死、怕下地獄,
閻王是真的存在,是我們自己所造的業所招感來的。
因此,閻王是緣,不是因,我們不造因則閻王奈何不了我們的;
我們造了業,就是沒有閻王,也會跑出一個來。
諸位,我們如果站在緣的立場,
那麼我們就不會造罪因,為什麼呢?
因為「無我」。
一切的一切都是為別人幸福,如此還會有我嗎?
所以,要做緣,不要做因,我們要不怕業果,就怕自己不能不造業因。
( 一九八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講於農禪寺)」 《
拈花微笑》法鼓全集內部試用版 (04-05, p. 32, 03~13)
* 在家與出家
佛陀化世的本懷,是希望所有的人
都能勤修戒、定、慧,以息滅貪、瞋、癡。
但一切法本身並無貪、瞋、癡及種種罪過,
而是加上了人內心的貪、瞋、癡之後,才有罪惡產生。
因此,佛法的根本目的並非是要從諸法中辨別清淨與不清淨,
而是由淨化內心以徹底改變我們對世界的錯覺。
一、願消三障諸煩惱
可是修持戒、定、慧並不簡單。
在家人、出家人各有各的修法,而且又分初學與老修行,
及各人根器與心向的差別,於是修行的過程與層次,就不盡相同了。
比較起來,出家修行的障礙比在家少,
而出家修行者發覺的障礙當中,心障又比業障多。
障礙可分三類:
1.報障,是因生存的環境及出生的類別,使得你無法學佛修行。
2.業障,雖具備學佛的條件,
卻又因工作職業的關係,而不允許你學佛修行。
3.煩惱障,是因心理的困擾而難以學佛修行。
如果已經信佛學佛,即無報障,
不過不論在家與出家,均具備有業障及煩惱障。
由於惡報生於三塗,福報生於欲天,或雖生而為人,
卻因耳聾眼瞎,或生於邊地,均不能學佛,不知學佛,故稱報障;
雖能學佛,但在家人的生活形態令業障較為顯著,
出家人則於煩惱心障的感受較為強烈。
在家修行,易於修福業,不利於修慧業;
若在家人其本身具足福德,則修福業更是方便了。
俗語說:「人在公門好行善」,
如果是有地位的在家人,只要一句話,便能拯救無數人;
他的權職與智能越高,則造福人群的機會也越多,
因此,修布施行易於成功。
修福業能感得欲界天的人天福報,
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忍辱都是修的福德行。
二、願得智慧真明了
持戒中含有布施行。消
極的持戒是不做壞事,積極的持戒必須廣行善事,
不但不得作惡法,也不得不修善法。
用財力、勢力、智力、體力、心力等種種方便,使人得益,都是布施行。
持戒又是忍辱行。忍辱者,不僅忍艱苦,也要忍誘惑。
貧賤者忍苦,富貴者忍樂;
忍苦難而忍不受樂更難,難忍能忍,始能持戒清淨。
忍苦是無條件地接受折磨,忍不受樂是高意志的自我約束,
所以能夠忍的人,一定能成大事。這也是在家人可以修的。
持戒也包含精進。
菩薩的三聚淨戒,便是:持一切淨戒,修一切善法,度一切眾生;
若不精進以赴,即算犯戒。在家菩薩雖不能於一時間做到,
卻可以隨分隨力地持戒、修善、度生;
但有關六度中的禪定和智慧,在家人就比較不容易修得了。…
…一般學佛的通途是:首以正見為指導,次以持戒為基礎,
再以禪定為歷程,後以智慧為目標。
而後復以智慧為舟航,用以自利利他的菩薩行。
在家人,易修福業的布施行,六度中的持戒、忍辱、精進,
卻不易如法,更何況是禪定與智慧!
由於福報而擁有家室眷屬及財物,豈能與持戒的梵行相應?
由於業障的關係,身分上又豈能與忍辱、精進相應?
修習禪定者,必須擺脫萬緣,專精攝心,
若以在家人生活方式,雖能夠學習靜坐,
而獲得身心舒暢的效果,想進入四禪八定的境界則相當困難。
所以在家的修行者,一坐數小時不起座是有的,
一定數天如剎那,卻是極不容易的。
在家人也可以修得與解脫慧相應的正智,
卻無法即生解脫,最多位登三果而不入四果。
大乘菩薩不至七地以上,不得無生法忍的無我解脫的大自在慧。
一般附佛法外道,以在家身而妄稱位登無生,那
是魔慢,是地獄因,不足為訓。」
《拈花微笑》法鼓全集內部試用版 (04-05, p. 114-117, 01~13)
代消業障
*「如果大修行者也發生災難、惡疾,那有兩種可能︰
一是聖人示現凡夫相,視同凡夫,受災受難,
是為了能接近凡夫大眾,感動凡夫眾生;
二是因為大修行者本身的業報所感,
最後身的佛及羅漢還要受報,
何況是一般凡夫階段的大修行者。
有的是因精進修行,使天魔恐懼,
或往昔的冤親債主現生於神鬼道中者發愁,
唯恐大修行人,出離生死之後,不再受其控制,
無法索取所欠的債務,
因此而有種種的大魔難、大疾病,紛紛降臨。
也有由於大修行力,使得應墮地獄、畜生、餓鬼的罪報,
而以人間的災難、疾病來抵償,稱為重罪輕報。
所以大修行者的災難、疾病都是好現象,不過不是為了代眾生消業障。
至於代受果報、代消業障的觀念,是沿襲神教的思想而來。
比如,耶穌基督是代世人贖罪而死於十字架上;
中國的民間信仰也相信菩薩能夠代眾生消業障,
比如,相信藥師佛既號稱「消災延壽」,
必能代眾生消業,或認為地藏菩薩入地獄度眾生,
也就是為了代眾生消業;更
有人為了父母及親人的消災、延壽,
而有發願自己吃素、出家,或者減壽、借壽等的信仰,
這些觀念和作法雖出自一片好心,但和根本佛法的因果律卻不相應。
我們只能以行善、持戒以及大修持的功德力量迴向眾生,使眾生獲益;
就像是用鏡子接受到陽光,折射至黑暗的所在,
使得本是黑暗之處,也能得到光明一樣。
可是如果是盲者,還是看不到光明的;
能見到光明的,還是因為他有眼睛,
那便是說本具善根的人,才能得到大修行者的幫忙。
所以,佛教對於非理性的苦行以及借壽等的迷信行為,不予贊成。
有人認為修行人或者是通靈的靈媒,
能夠為人消業、治病、趕鬼、驅魔,
這在民間信仰的層次,的確受到肯定。
但是佛說定業不可轉,該受的果報,必須接受;
民間信仰的宗教力量,雖也能夠有若干的功效,但是不能夠解決根本問題。
用咒術力或修行者的心力,可為他人的業障作一時的阻擋,
但是如果阻擋太多,或勉強阻擋,
施術者或修行者的本身就會受到反擊而致疾病,甚至死亡;
那好像是用三合板去阻擋山洪爆發,必定也將被洪流沖走,
這不是代眾生消業,那是他自己造業而受到果報。
因他違背因果,雖存心做好事而使人家暫時不受報,
事實上卻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絕沒有造了惡業,而能不受惡報的道理;違背自然,即是違背因果。
不論以咒術的神王之力或修行者的心力助人,
必須基於相對的原則,那就是受助者的善根以及心向的轉變,
加上修行者的咒力或心力才能產生正面的效果,那叫感應道交;
這還是在合理的原則下,所產生的效果,不是代為消業。」
《學佛群疑》法鼓全集內部試用版 (05-03, p. 76-78, 04~16)
《學佛群疑》延伸閱讀:http://book.bfnn.org/books/0069.htm
靜坐冥想法要 :http://tomeditation.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