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修悟法要/ 憨山大師

2013041408:30
  



一、如何修悟
若論此段大事因緣,雖是人人本具,各各現成,不欠毫髮。

爭奈無始劫來,愛根種子,妄想情慮,
習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實受用,
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裡作活計,所以流浪生死。

佛祖出世,千言萬語,種種方便,說禪說教,
無非隨順機宜,破執之具,元無實法與人。


所言修者,只是隨順自心,淨除妄想習氣影子。
於此用力,故謂之修。
若一念妄想頓歇,徹見自心,本來圓滿光明廣大。
清淨本然,了無一物,名之曰悟。
非除此心之外,別有可修可悟者。
以心體如鏡,妄想攀緣影子,乃真心之塵垢耳。
故曰想相為塵,識情為垢。
若妄念消融,本體自現,譬如磨鏡,垢淨明現,法爾如此。
但吾人積劫習染堅固,我愛根深難拔,
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內薰為因,外藉善知識引發為緣,
自知本有,發心趣向,志願了脫生死,
要把無量劫來,生死根株,一時頓拔,豈是細事。
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擔荷,單刀百人者,誠難之難。
古人道:“如一人與萬人敵”,非虛語也。

二、修悟下手處

大約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實受用者少。
費力者多,得力者少。
此何以故?
蓋因不得直捷下手處,只在從前聞見知解言語上,
以識情摶量,遏捺妄想,光影門頭做工夫。
先將古人玄言妙語,蘊在胸中,當作實法,把作自己知見。
殊不知,此中一點用不著。
此正謂依他作解,塞自悟門。
如今做工夫,先要剷去知解,
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諦信自心,本來乾乾淨淨,寸絲不掛;
圓圓明明,充滿法界;本無身心世界,亦無妄想情慮。
即此一念,本自無生。
現前種種境界,都是幻妄不實,唯是真心中所現影子。
如此勘破,就於妄念起滅處,
一覷覷定,看他起向何處起,滅向何處滅。
如此著力一拶,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
當下冰消瓦解,切不可隨他流轉,亦不可相續。

永嘉謂:“要斷相續心”者此也。
蓋虛妄浮心,本無根緒,切不可當作實事,橫在胸中。
起時便咄,一咄便消。
切不可遏捺,則隨他使作,如水上葫蘆。
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邊,單單的的,提此一念,
如橫空寶劍,任他是佛是魔,一齊斬絕,如斬亂絲。
赤力力挨拶將去,所謂“直心正念真如”,正念者,無念也。
能觀無念,可謂向佛智矣。
修行最初發心,要諦信唯心法門。
佛說:“界唯心,萬法唯識。”多少佛法,只是解說得此八個字。
分明使人人信得及,大段聖凡二途,只是唯自心中,迷悟兩路。
一切善惡因果,除此心外,無片事可得,
蓋吾人妙性天然,本不屬悟,又何可迷?
如今說迷,只是不了自心本無一物,
不達身心世界本空,被他障礙,故說為迷。

一向專以妄想生滅心,當以為真,
故於六塵境緣,種種幻化,認以為實。
如今發心趣向,乃返流向上一著,全要將從前知解,
盡情脫去,一點知見巧法用不著,
只是將自己現前身心世界,一眼看透,全是自心中所現浮光幻影。
如鏡中像,如水中月。
觀一切音聲,如風過樹;觀一切境界,似雲浮空。
都是變幻不實的事。
不獨從外如此,即自心妄想情慮,一切愛根種子,
習氣煩惱,都是虛浮幻化不實的。

如此深觀,凡一念起,決定就要勘他箇下落,
切不可輕易放過,亦不可被他瞞眛。

如此做工夫,稍近真切。
除此之外,別扯玄妙知見巧法來逗湊,全沒交涉。

就是說做工夫,也是不得已。

譬如用兵,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古人說參禪提話頭,都是不得已。
公案雖多,唯獨念佛審實的話頭,塵勞中極易得力。
雖是易得力,不過如敲門瓦子一般,
終是要拋卻,只是少不得用一番。
如今用此做工夫,須要信得及,靠得定,咬得住。
決不可猶豫,不得今日如此,
明日又如彼,又恕不得悟,又嫌不玄妙。
者些思算,都是障礙,先要說破,臨時不生疑慮。
至若工夫做得力處,外境不人,
唯有心內煩惱,無狀橫起,或欲念橫發,
或心生煩悶,或起種種障礙,以致心疲力倦,無可奈何。
此乃八識中含藏無量劫來,習氣種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現出來。
此處最要分曉,先要識得破,透得過,
決不可被他籠罩,決不可隨他調弄,決不可當作實事。
但只抖擻精神,奮發勇猛,提起本參話頭,
就在此等念頭起處,一直捱追將去。
我者裡元無此事,問渠向何處來?
畢竟是甚麼?決定要見箇下落。
如此一拶將去,只教神鬼皆泣,
滅跡潛蹤、務要趕盡殺絕,不留寸絲。
如此著力,自然得見好消息。
若一念拶得破,則一切妄念,一時脫謝。
如空華影落,陽燄波澄,過此一番,
便得無量輕安,無量自在,此乃初心得力處。
不為玄妙,及乎輕安自在,又不可生歡喜心。
若生歡喜心,則歡喜魔附心,又名一種障矣。
至若藏識中習氣愛根種子,堅固深潛,
話頭用力不得處,觀心照不及處。
自己下手不得,須禮佛、誦經、懺悔,
又要留持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
以諸密咒,皆佛之金剛心印,
吾人用之,如執金剛寶杵,摧碎一切吻,物遇如微塵。
從上佛租,心印秘訣,皆不出此。故曰:
“十方如來,持此咒心。得成無上正等正覺。”
然佛則明言,祖師門下,恐落常情,故秘而不言,非不用也。
此須日有定課,久久純熟,得力甚多,但不可希求神應耳。

三、解悟與證悟
凡修行人,有先悟後修者,有先修後悟者。
然悟有解證之不同。
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
多落知見,於一切境緣,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
不得混融,觸途成滯,多作障礙。
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參也。
若證悟者,從自己心中樸實做將去,
逼拶到山窮水盡處,忽然一念頓歇,徹了自心。
如十字街頭見親爺一般,更無可疑;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參實悟。
然後即以悟處融會心境,
淨除現業、流識、妄想、情慮,皆鎔成一味真心。
此證悟也。
此之證梧,亦有深淺不同,若從根本上做工夫,
打破八識窠臼,頓翻無明窟穴,一超直入,更無剩法。
此乃上上利根,所證者深。
其餘漸修,所證者淺。
最怕得少為足,切忌墮在光影門頭。
何者?以八識根本未破,縱有作為,皆是識神邊事。
若以此為真,大似認賊為子。
古人云:“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
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
於此一關,最要透過。
所言頓悟漸修者,乃先悟已徹,但有習氣,未能頓淨。
就於一切境緣上,以所悟之理,起觀照之力,
歷境驗心,融得一分境界,
證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顯得一分本智。
是又全在綿密工夫,於境界上做出,更為得力。

四、修悟六原則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難遣。
此中病痛,略舉一二。

第一、不得貪求玄妙
以事本來,平平貼貼,實實落落,一味平常,更無玄妙。
所以古人道:“悟了還同未悟時,依然只是舊時人。”
不是舊時行覆第更無玄妙。
工夫若到,自然平實。蓋由吾人知解習氣未淨,
內熏般若,般若為習氣所熏,起諸幻化,
多生巧見,綿著其心,私謂玄妙,深入不舍。
此正識神影明,分別妄見之根,亦名見刺。
比前?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細流注生滅,亦名智障,
正是礙正知見者,若人認以為真,則起種種狂見,最在所忌。

第二、不得將心待悟
以吾人妙圓真心,本來絕待,
向因妄想凝結,心境根塵,對待角立,搶起惑造業。

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
單單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與不悟,
只管念念步步做將去,若工夫到處,
自然得見本來面目,何須早計?
若將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亡根株。
待至劫,亦不能悟,以不了絕待真心,將謂別有故耳。
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厭,多成退墮。
譬如尋物不見,便起休歇想耳。

第三、不得希求妙果
蓋眾生生死妄心,元是如來果體。
今在迷中,將諸佛神通妙用,變作妄想情慮,分別知見;
將真淨法身,變作生死業質;將清淨妙土,變作六塵境界。
如成做工夫,若一念頓悟自心,則如大治紅壚,陶鎔萬象。
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來果體;
即此妄想情慮,元是神通妙用。換名不換體也。
永嘉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若能悟此法門,則取捨情忘,欣厭心歇,步步華藏淨土,心心彌勤下生。
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礙正知。
轉求轉遠,求之力疲,則生厭倦矣。

第四、不可自生疑慮
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絕見聞知覺。
脫去故步,望前眇冥,無安身立命處。
進無新證,退失故居。若前後籌慮,則生疑心,
起無量思算,計較得失,或別生臆見,動發邪思,礙正知見。
此須勘破,則決定直入,無複顧慮。
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正是得力處,
更加精釆,則不退屈。不然則墮憂愁魔矣。

第五、不得生恐怖心
謂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頓歇,
忽然身心脫空,便見大地無寸土,深至無極,則生大恐怖。
於此若不勘破,則不敢向前。
或以此豁達空,當作勝妙,若認此空,則起大邪見,撥無因果,此中最險。

第六、決定信自心是佛
然佛無別佛,唯心即是。
以佛真法身,猶若虛空,若達妄元虛,
則本有法身自現,光明寂照,圓滿周遍,無欠無餘。
更莫將心向外馳求,若舍此心別求,
則心中變起種種無量夢想境界,此正識神變現,切不可作奇特想也。
然吾清淨心中,本無一物,更無一念,凡起心動念,即乖法體。

今之做工夫人,總不知自心妄想,
元是虛妄,將此妄想,誤為真實,專只與作對頭。
如小戲燈相似,轉戲轉沒交涉,弄久則自生怕怖。
又有一等怕妄想的。
恨不得一把捉了,拋向一邊。
此如捕風捉影,終曰與之打交涉,費盡力氣,再無一念休歇時。
纏綿曰久,信心曰疲,只說參禪無靈驗,
便生譭謗之心,或生怕怖之心,或生退墮之。
此乃初心之通病也。
此無他,蓋由不達常住真心,不生滅性,只將妄想認作法耳。
者裡切須透過,若要透得此關,自有向上一路。
只須離心意識參,離妄想境界求。
但有一念起處,不管是善是惡,當下撇田切莫與之作對。
諦信自心中本無此事,但將本參話頭,著力提起,如金剛寶劍,魔佛皆揮。
此處最要大勇猛力、大精進力、大忍力,決不得思前算後,決不得怯弱。
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此等妄想纏繞。
如脫韝之鷹。二六時中,於一切境緣,
自然不幹絆,自然得大輕安,得大自在。
此乃初心第一步工夫得力處也。

以上數則,大似畫蛇添足,乃一期方便語耳。
本非究竟,亦非實法。
蓋在路途邊,出門一步,恐落差別岐徑,枉費心力,虛喪光陰。
必須要真正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所謂“行步平正,其疾如風。”
其所行覆,可以曰劫相倍矣。
要之,佛祖向上一路,不涉程途,其在初心方便,也須從者裡透過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