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自何處?我們將去往何方?」
打從那一刻起,喪母的想法就不再生起了。
我只需要看看自己的手掌,感覺一下拂面的輕風以及腳下的大地,
便能憶起母親是永遠與我同在的,任何時刻我都能感覺到她。
在我法國的隱居處,有一叢山茶花,屬於日本榅桲類植物。
它開花的時節通常在春天,某一年的冬季氣候特別和暖,所以花開得早。
深夜裡一股冷風來襲,還夾帶著霜凍。
第二天行禪時,我發現那叢山茶上的幼蕾都死了。
看著這幅景象,我心裡想著,「今年我們佈置佛壇的花可能不夠了。」
幾星期之後,天氣轉暖了。
我在花園裡漫步,看見那叢山茶又生出了新一代的花蕾。
我問它們:「你們和那些在霜凍裡死亡的花是相同的,還是不同的?」
花兒們答道:「我們既不相同,也不相左。條件如果足夠,我們就展露出來;
條件不足,我們就藏起來。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這便是佛陀的教法之一。當條件充足時,事物自然顯現出來。
條件如果不夠,事物就會隱退。它們靜待著適合它們顯現的時刻。
在生我之前,母親曾懷過另一個孩子,後來流產,所以那個人未曾降生。
年少時我經常有一個疑問:那個想示現(Manifestation)〔1〕
於人間的,是哥哥還是我?
母親失去了一個兒子,這意味著他示現出來的條件不夠充分,
於是他決定隱退,靜待更好的因緣。
「我還是退回去吧,最親愛的母親,不久我就會回來的。」
我們必須尊重他或她的意願。
能夠以這樣的見地來看待世界,你就不會那麼痛苦了。
母親失去的真的是我哥哥嗎?
或許當初想出生的是我,
不過後來我說「時候未到」,於是我又縮回去了。
譯注〔1〕示現:顯示、顯現之意。
經典中論及「示現」,大都指諸佛、菩薩為教化眾生,而變現種種身形。
如佛陀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觀音菩薩之三十三身等。
但由《俱捨論》卷二(大二九·七上)「十八界中,色界有見,以可示現此彼差別」
可知,萬事萬物都可以「示現」。
害怕死亡時一切將化為烏有
我們最怕死亡來臨時一切將化為烏有。
許多人都相信我們的整個生命只有一世:
誕生的那一刻是開始,死亡的那一刻便是結尾。
我們認為自己是無中生有的,而死亡來臨時我們也將化為烏有。
因此我們對滅絕充滿了畏怖。
佛陀對我們的存在卻有著截然不同的體認。
他認為生與死都只是一種概念,它們並不是真實的。
就因為我們當真了,所以才製造出強而有力的幻覺,進而導致了我們的苦難。
佛陀的真理是不生,不滅;無來,無去;
無同,無異;無永恆不滅的自我,亦無自我的滅絕。
滅絕只是我們的一種概念罷了。
一旦體認到自己是無法被摧毀的,我們就從恐懼之中解脫了。
那是一份巨大的解放感。我們終於能煥然一新地享受和欣賞人生了。
你可以不怕死(No death, No fear)(節錄)
一行禪師著/胡因夢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