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美的100個古村鎮(四)
一、韓城古城
在遙遠的西北黃土高原上,在那片群山和黃河的懷抱中,有一座美麗而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陝西省韓城市。韓城古城,南臨居水,西依梁山,東北有原,山水環抱,易守難攻。古城內,一條明清古街道,一群古建築,一批四合院古民居,風貌古色古香,格局保護完好,是全國六個保護較好的明清古城之一。韓城古城南北長達千米,東西800余米,占地面積約0.79平方公里,古城內由文廟,九郎廟,韓城北營廟,東營廟,慶善寺,毓秀橋,城隍廟,縣衙,狀元府,闖王行宮,金城老街,名人故居,民居四合院等眾多歷史古跡及人文景觀。美麗的韓城被世人喻為古城活化石,那是因為韓城雖經1300餘年風風雨雨,古城風貌依然。
二、漢陰古城
漢陰城牆是陝南秦巴山區建築最早,保存較為完好的一座,歷經劫難,飽曆戰事,一任風雨的剝蝕,能安然無恙地保存至今,就彌足珍貴了。漢陰明城牆距今已有540餘年的歷史,和世界最著名的西安古城牆處於同時代。聳峙,重樓疊閣,飛簷翹角,蔚為奇觀,既是軍事工程,又是人文景觀。城外四周有護城河環繞,引月河水流,古人所謂“金城湯池”,在這裡可以身臨其境,細細體味。漢陰縣城位於縣境中部、月河上游,城牆還兼有防洪功能。縣城的洪水威脅主要來自城西的觀音河、城南的月河和城北龍崗的滾坡水,漢陰城牆的修築,大大提高了城區的防洪。經過數百年來的不斷修葺完善,漢陰古城牆已成為陝西縣城中不可多得的城垣建築精品。作為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作為一種古代建築藝術,古城牆體現了當時社會發展的水準,它無聲地訴說著漢陰曆史的演變和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三、黨家村
党家村位於韓城市東北方向,村中有建於600年前100多套“四合院”和保存完整的城堡、暗道、風水塔、貞節牌坊、家祠、哨樓等建築以及祖譜、村史,被專家 稱為東方人類傳統民居的活化石。從1364年東陽灣改名黨家村至今,已有626年的歷史。這批古建築經久不衰,保存相當完好。經建築學家考察認為:一是自然條件優越,該村依原傍水,位於狹長的溝穀之中,南北土原高達40 米以上。既減弱了西北季風的侵襲,又使夏天的涼風順溝穀吹過, 是理想的冬暖夏涼的好處所。另外由於北原的紅粘土與南原的白 粘土均不起塵,加之泌水繞行,空氣得到淨化,使黨家村的古建築數百年來一塵不染。渭南黨家村能完整地保存至今與與歷屆政府和民眾多方重視與保護有關。當今黨家村共有333戶1300多口人,但近半個世紀以來, 房屋基本沒有大拆大改。保留了原有建築形態,是陝西目前發現的一處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古村寨。英國皇家建築學會查理教授認為:東方建築文化在中國,中國居民建築文化在韓城。
四、陳爐鎮
陳爐鎮地處陝西省銅川市市區東南20公里處。陳爐,因“陶爐陳列”而得名,並逐漸發展成為陝西乃至西北最大最重要的制瓷窯場和瓷業生產基地。千百年來,陳爐鎮瓷業興盛,爐火不熄,這在中國陶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堪稱“東方古陶生產的活化石”,有“東方陶瓷古鎮”之譽,是陝西省命名的文化藝術之鄉中唯一的陶瓷之鄉。 陳爐鎮是聞名古今的陶瓷重鎮,被譽為“東方古瓷鎮”的活化石,燒造陶瓷有1400多年的歷史。據陳爐窯神廟的梁間板記推斷,其燒造陶瓷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朔到唐宋以前,興盛于金、元、明、清,千百年來,發展成“鬱鬱千家煙火迷”的壯觀景象,古時有“爐火不夜”之奇觀。其陶瓷藝術代代相傳,風格獨特,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就和價值,是我國古瓷藝苑中一朵絢麗的奇葩。許多到過眾多陶瓷產地的陶瓷專家、攝影家、古鎮專題小組研究員和文學藝術名流到陳爐後都有一種找到了根的感覺。
五、旬陽
旬陽位於陝西省東南部,秦巴山區東段,漢江橫貫其中。縣境地貌以中山為主,兼有低山、丘陵、河谷地形,海拔185-2358米,屬北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區,年均降雨量851毫米,年平均氣溫15.4℃。縣城位於漢江、旬河交匯處,曲水環流,形似太極,被譽為“天然太極城”。旬陽人文歷史悠久厚重。旬陽有人類生存已有六、七千年歷史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這裡繁衍生息。秦時設關西漢置縣旬陽經歷了兩千多年的農業文明發展歷史。受秦、楚、蜀文化和明清移民的影響形成南北相容的地域特色文化和民風民俗創造了以漢劇、民歌、民舞為重點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漢水文化。旬陽有優良的革命傳統,紅二十五軍、紅三軍、新四軍在旬陽創建過革命根據地,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旬陽浴血戰鬥,有全國唯一的一個以“紅軍”命名的鄉鎮,紅軍精神對旬陽人民影響深遠。
六、貴德古城
貴德古城位於青藏高原的青海省,黃河途經貴德境內的清清河水近年吸引了來自海內外的遊客。然而在賞了清清黃河水後,人們又驚奇地發現這裡還有一處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貴德縣文廟和玉皇閣是貴德縣現存明清古建築群最具代表性的建築。貴德縣歷史悠久,還有建於漢代的尕讓歸義城,唐代的藏蓋城,清朝的亦紮石城等城池和遺址。現存古建築群是光緒年間依次重建。該建築群占地面積61畝,建築面積4915平方米,是一處廟觀相互毗鄰,集儒、道、佛為一體,掮棄門戶之見,並存相依,佈局獨特的古建築精品。整體建築採用中國傳統的中軸線左右對稱的形式,單體建築以甘肅、青海兩地做法為主,富麗堂皇,佈局國內罕見,極具歷史文物價值和建築藝術價值。 玉皇閣是貴德古城的標誌,位於古城中心。玉皇閣的底部以夯土築實,外用青磚鑲砌,上建三層歇山頂樓閣,內有步梯直達閣頂,通高28米,木作、碑刻、壁畫精美,為西北地方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
七、同仁熱貢藝術村
“知道同仁麼?那是青海最具藝術氣質的地方,有熱貢藝術之鄉的美譽。那裡五個自然村落的喇嘛,幾乎人人都有一手絕活兒,不是唐卡,就是堆繡,要不就會泥塑。想去看最精美的佛教藝術品麼?那跟我去同仁吧!”熱貢藝術是藏區文化的一朵絢目的藝術奇葩。國內藏區大部分寺院的壁畫、堆繡、雕塑均出自熱貢藝人之手。其中的唐卡是西藏文化中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吐蕃時期。在藏語中,唐卡的原意是印章,後來卻演變成藏式卷軸畫的名稱。在17世紀中葉,這裡已經成為“人人會作畫,家家以藝術為業”的畫鄉,故又稱吾屯佛教藝術。“熱貢藝術”是藏傳佛教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頗具廣泛影響的藝術流派。數百年來,這裡被譽為“藏族畫家之鄉”,而同仁地區在藏語中稱為“熱貢”,因此這一藝術便統稱為“熱貢藝術”。 同仁意為夢想成真的金色谷地,是飲譽中外的熱貢藝術之鄉,青海省惟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熱貢文化是安多地區以同仁縣為核心的熱貢區域內各族人民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所創造的燦爛的物質和精神產品的總稱。
八、喀納斯圖瓦村
圖瓦村位於新疆布林津縣喀納斯河谷地帶,周圍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是從布林津縣前往喀納斯湖旅遊的必經之路。阿爾泰山深處的喀納斯湖區,夾在兩山之間,由於山不高,山谷便顯得開闊,村莊因而也顯得安詳。村莊的背後是山坡,山坡的頂端是雪峰。喀納斯圖瓦村與喀納斯湖相互輝映,融為一體,構成喀納斯旅遊區獨具魅力的人文、民族風情。在夕照中,圖瓦村裡那些帶有尖頂的、頗具瑞士風格的小木屋反射出一絲絲溫暖的金黃色光芒。小屋旁邊的松樹三三兩兩地散佈著,全都高大筆直。在圖瓦村的背後,就是中俄邊境上的友誼峰,西伯利亞的風從友誼峰吹過來,隨著地勢降低,驟然變暖,便孕育出了這片濃密的山林。圖瓦村是個長條狀的村子,由於木頭小屋方方正正,村莊看上去也顯得有棱有角。村中的小路向村子四周的松林延伸、分支,一進入松林便了無痕跡。放眼望去,四周的山脈像是一雙大手,將這個村莊呵護在掌心。這是一個沉睡的、被外界遺忘了的村莊。秋天的圖瓦村,無論從任何一個位置任何一個角度放眼所望,都是熱烈而明朗的金黃色,漫山流丹溢彩白樺林,小河、木房、炊煙、樺林及騎在馬上三五成隊的遊客,彙集成一幅優美的風景畫。
九、白哈巴村
白哈巴村被稱為西北第一村,地處中國版圖最西北角哈巴河縣鐵熱克提鄉境內,是新疆阿勒泰地區圖瓦人最集中的一個村子,是保存最完整的圖瓦人居住的村落,具有濃郁的圖瓦人風情。白哈巴村以圖瓦人為主,位於阿爾泰山山脈的山谷平地上,與哈薩克的大山遙遙相望,阿爾泰山上密密麻麻的金黃金黃的松樹林一直延伸到白哈巴村裡,村民住的木屋和圈養牲畜的柵欄錯落有致地散佈在松林和樺林之中,安寧、祥和。山村的西北遙對中國與哈薩克國界河,南面是高山密林。秋季一到,山村是五彩的紅、黃、綠、褐色,層林盡染,猶如一塊調色板,加之映襯阿勒泰山的皚皚雪峰,一年四季都是一幅完美的油畫。
十、禾木
在新疆美麗的哈納斯湖旁,有一個小巧的山村禾木村,它素有“中國第一村”的美稱。原木壘起的木屋散佈村中,小橋流水,炊煙嫋嫋……古樸的山村景致,像喀納斯湖一樣充滿神秘色彩。在群山環抱的開闊地上,禾木村靜靜地躺著,圖瓦人的尖頂小木屋、牲口圍欄隨意地散落在村子的各個角落。小河在綠樹的掩映中從村子旁嘩嘩流過。淡淡的水汽在樹林上空形成一條蜿蜒的白絲帶,飄蕩在村莊與大山之間。禾木村的標誌性建築是禾木橋,經歷了百多年喀納斯冰川溶水的衝擊,古舊而敦實。凜冽冰涼的河水和禾木村一樣簡單而純潔,滿岸的綠色植被被水氣滋潤,疊落出厚厚而濃郁的蔥蘢。跨過禾木橋,河對岸是一大片的白樺林,夕陽下是最充滿詩意的,仿佛塵世的一切都被拋諸腦後,只剩下自己。禾木村坐落在重山阻隔的一個大河谷裡。秋天,禾木鄉無論從任何一個位置放眼所望,都是熱烈而明朗的金黃色小河、木房、炊煙、樺林及禾木橋上放牧的人們。牧歸時分,白樺樹在夕陽的餘輝下閃耀著金色的光芒,折射出一幅幅優美、恬靜、色彩斑斕的俄羅斯油畫。禾木橋景色如詩畫。原木壘起的木屋散佈村中,小禾木村一角橋流水,炊煙嫋嫋……古樸的山村景致,像喀納斯湖一樣充滿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