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功法概說
氣功在我國至少有五千年的歷史了。
在這漫長的五千年中,氣功經歷了由簡單到複雜,
又由複雜到簡單這樣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
上古時代,由於生產力水準相當低下,人的思想非常簡單,欲望也不多。
在這種狀況下,精神內守(守神)就可以非常有效地增強生命的功能,
“活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黃帝內經》隨著人類文明的進化及外向性思維能力的提高,
人的精神活動日趨複雜,
人體真氣也隨著人的各種欲望的膨脹大量內耗和外耗,
因此,被動的精神內守已不能控制人的真氣散亂。
於是,氣理功法日趨複雜,練的內容從上古的只練神,發展到形、神兼練,
後來又發展到精氣神俱練,但這時的功法仍較簡單。
東漢末期,氣功與宗教結合後,不但功法越來越複雜,
功理也被道教弄得神神秘秘,氣功的本來面目被宗教迷信色彩遮蓋了。
直到清未民國以後,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現代科學的發展,
氣功逐漸與宗教分家,功法為適應現代人習練的要求重新歸複簡單明瞭,
這是氣功科學發展的必然。
中華氣功功法由簡到繁,
又由繁到簡,並非簡單的重複,而是螺旋式上升。
它使人認清氣功是一門有關提高生命品質和能量的科學、
任何故弄玄虛和人為的複雜化都不利於氣功的發展。
只有恢復氣功的本來面目,科學地闡釋氣功,
才能使之成為一種為廣大人民樂意接受的鍛煉方法。
中華氣功功法的種類,
就外在表現形式可分為靜功和動功及動靜相兼功三大類。
靜功行功時,基本沒有外在的肢體運動,
身體處於靜坐、靜臥或靜立等靜止狀態。
且每種靜功都有特定的入靜姿勢、呼吸、意念方法。
動功偏重外在肢體運動或自我按摩,
但動功同樣要求動作與意念、呼吸相配合。
中華氣功功法,根據時代特點可分為古代功法和現代功法。
古代功法
凡是我國有文字記載以來至清朝未年的氣功功法都屬於古代功法。
古代功法散見於古代的哲學、醫學、道經佛經、史書、文學作品、武術文獻中。
迄今為止,古代已明確的功法就有一千多種。
這些功法大都經歷了數千年的實踐,
在傳習過程中不斷改進,不斷完善而形成的。
因而功法嚴謹,功效也比較可靠。
不過,由於古代功法比較複雜,一般要在老師指點下習練,
一旦出偏,也由老師予以及時糾正。
古代功法雖然豐富多彩,但基本可分為
導引按橋蹺、吐納練息、存思觀想、意守虛靜、周天五大類。
導引按蹺類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了兩件令人注目的氣功文獻,
其中之-就是繪製在絲帛上的《導引圖》(彩圖九)。
《導引圖》的主人是漢代一位有名望有地位的貴婦人。
這位貴婦人不但生前習練導引,死後還要將導引圖作為陪葬品帶往陰問,
可見,她對導引術的喜愛和迷信到了生死相伴的地步。
導引按蹺屬於動功,是中華民族具有代表性和繼承性的功法。
從導引和按蹺的特點看,兩者沒有明顯的區別,
前者重在“搖肢體,動肢節”,後者則是推拿的古稱。
導引又稱:“道引”或“宣導法”,
相傳為上古時代的氣功養生家彭祖所研,是一種強身治病的方法。
導引時配合“吹噓呼吸,吐故納新”,很受古代“養形之人”的喜愛,
同時,也為醫家所應用,道教產生後,
吸收導引為修煉長生不死之軀的方法之一。
此外,導引也為廣大民間人士所喜愛。
按蹺出於《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
“中央地區,地勢平坦多濕,是自然界中物產最為豐富的地方。
那裡人們食物的種類很多,並不感覺煩勞。
所以人們發生的疾患,多是瘺厥寒熱等病。
在治療上,應該使用導引按蹺。”
“按與蹺是推拿中的兩種手法。
唐代的王冰注釋“按,謂仰按皮肉;蹺,謂捷舉手足”,
也有人說,蹺系指穴位。
如《類經,論治類》說:“按,捏按也;蹺,即陽蹺,陰蹺之義。
蓋謂推拿溪穀蹺穴以除疾病也。”
導引、按蹺的原則要求動作舒緩,屈伸有節。
導引按蹺在長期的發展中產生了許多功法,
其中最著名的有五禽戲、人段錦、易筋經、二十四節氣導引法,
《養性延命錄》導引法、天竺按摩法、五臟導引法,太清導引法,
彭祖導引法,老子導引法、赤松子導引法、延年九轉法、
純陽子兜腎功、甯先生導引法。
十二段錦、十六段錦、逍遙子導引法、
四時頤養導引法、十二段動功、靈劍子導引法、子午導引法等。